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和尚,尼姑,私通......涉及了宗教、八卦、桃色、**等多重因素。

    这话题放到现代都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更别说封建保守的古代了。

    村民绑缚和尚、尼姑来报官,这一爆炸性的消息,在他们来报官的路上,便将靖南县城炸翻了天。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就传遍了全县城。

    所以,今天才刚升堂,旁听的老百姓便在大堂外形成了人山和人海。

    “真的假的啊,和尚和尼姑私通?!他们是咋做到的?在哪抓的啊?他们真的那啥了吗?”

    “我滴亲娘咧,这也太刺激了吧,斩断尘缘、六根请教的和尚竟然跟尼姑搞上了?!”

    “唉,太不要脸了,伤风败俗啊,这种败坏风气的人就该沉猪笼啊。”

    “和尚和尼姑私通犯不上沉猪笼吧,他们都是出家人,一出家便断了父母子女亲族关系,不受族法族规管制,他们只是不守清规戒律,又没杀人放火,犯不上沉猪笼吧。”

    在等待升堂审案的时候,旁观的老百姓便已经饶有兴致的讨论开了。

    “升堂!”

    朱平安在大堂上拍响了惊堂木,一声脆响之后,喝令升堂。

    “威......武......”

    堂下两排衙役用力的敲击水火棍,大喊威武。堂威效果凸显,堂下立马安静了下来。

    堂下的十七八个村民纷纷跪了下来,和尚和尼姑也被他们按着跪下。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朱平安很忙(二)
    朱平安端坐高堂之上,仔细端看堂下的原被告双方。升堂前已经得知大体事由,十八位村民击鼓鸣讼,言道他们发现了和尚和尼姑私通,当场将两人捉来报官。

    堂下报官十八位村民,一个个义愤填膺、激动不已,领头的是位四十多岁的汉子,穿着比其他人要好一些,其他十七位村民都是典型的庄稼汉子。

    被告的和尚和尼姑,年纪不大,都约莫二十左右,两者被捆绑着,一身狼狈不已,和尚涨红着脸,尼姑的脑袋都快耷拉到地上了,看架势恨不得找一个地洞钻进去一样。

    古人讲究五听断案是有一定道理的。通过察言观色,朱平安心中已有大致判断。不过,审案不能凭主观臆断,还要讲究证据与律法,这些具体都要通过升堂审案,才能对整个案子有真实、准确和具体的判断。

    “堂下原告姓谁名谁,家住何方,一一与本官报来。你们人多,待你们报完后,选个代表出来,再与本官本官细说,缘何捆绑两位出家人来本衙。”

    朱平安首先对堂下跪着的原告说道,令他们自报身份,之后选个代表出来回话,省的人多嘴杂,还说不到点上,等代表说完,其他人可以再补充。

    “回知县大老爷,小的是红庙村的里正张大龙,就住在红庙村中间。”

    领头的汉子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抬头对朱平安说道。

    “小的是张大牛,也是红庙村的,住的村西头。”

    “小的是张铁蛋,也是红庙村的,住在大牛家旁边,挨着村里的大路上。”

    “小的王大葱……”

    十几位村民跪在地上,依次磕了一个头,磕磕巴巴的报上了姓名住址。

    报完之后,里正作为代表,跪在地上将报官的事由详细的讲了出来。

    “启禀知县大老爷,小的们都是红庙村的正经人家。我们村叫红庙村就是因为村前村后山上有两座庙,村前山上有一座和尚庙,叫红庙寺,村后有一座庙是尼姑庵,叫红庙庵。这两个寺庙平素很灵验,名气也很大,在四里八乡都是出了名的,不成想竟然出了这两个伤风败俗的。今天早上,我们村的张大牛起得早,去村后山下树林采菌,听到树林里有动静,还以为是来了熊瞎子或者狼之类的,吓的蹑手蹑脚的跑回村里,报给了我。我担心野兽伤人,便带了村里的壮实后生,拿上了家伙事,准备替村里除了这一大害。”

    “可是没想到,等我们进了树林找到有动静的地方,没有发现什么野兽,倒是发现了这一对不守清规戒律、伤风败俗的货!我们逮住的时候,这两货还在一起搂搂抱抱呢!都没有发现我们!唉,真是伤风败俗啊!所以,我们当场捉住,用我们准备捆野兽的绳子,将这一对伤风败俗的货,绑来报官!”

    里正张大龙跪在地上,将捆绑和尚尼姑报官的缘由,一五一十的讲了出来。

    朱平安听毕点了点头,又问跪着的十多个村民,“你们可有什么要补充的?”

    “知县大老爷,里正讲的全乎,俺们没有什么要补充的。”

    十多个村民齐齐摇头。

    “哈哈哈......这也算是歪打正着。本想打野兽,没想到打了一对野鸳鸯。”

    “呵呵,用捆野兽的绳子,捆他们,也算是物有所用,这两不要脸的货,跟野兽有什么区别吗。”

    “真是不要脸啊,还是出家人呢......”

    “怪不得和尚庙旁边有座尼姑庙啊,这正好配对啊......”

    外面围观的吃瓜群众听了张里正的话,不由眉飞色舞的讨论了起来。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县衙看县太爷审案了,知道规矩,都是压着声音说的,不敢惊扰了县衙审案。不然,轻则被驱逐出县衙,重则还会被罚呢。

    朱平安问完了原告后,转头看向被捆绑的和尚和尼姑,对堂下的衙役下令道,“先给他们松绑,未等本衙断案审结前,任何被告皆是嫌犯,并非罪犯。等到本衙断案审结后,有罪的依照律法严加惩处,无罪的释放。”

    “多谢知县大老爷。”和尚和尼姑被解开绳索后,跪地磕头向朱平安道谢。

    朱平安摆了摆手,对两人说道:“你们两人先自报家门。”

    和尚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回禀知县大老爷,小僧法号悟真,在红庙寺挂单。”

    “小尼法号慎月,出身红庙庵。”尼姑也跪在地上,磕头回道。

    “俗家姓名为何?家住何方?何时出的家?”朱平安又问道。

    “小僧俗家姓柳名叫柳锁,家住柳家村。小僧是去年出的家。”和尚回禀。

    “小尼俗家姓王,名叫王莲,家住柳家村。小尼也是去年出的家。”尼姑紧接着回道。

    哦,两人竟然是同村的,还是同一年出的家。朱平安闻言,摸了摸下巴。

    这里面肯定有事。

    朱平安心里有了基本的判断,于是进一步问道,“你们两人因何出家?”

    “不敢隐瞒知县大老爷,小僧和王家妹子从小就是青梅竹马。只是小僧家贫,去求亲,王伯不允,还要将王家妹子嫁到镇上的马员外做妾。马员外都六十了,王家妹子去给他做妾,哪里会有什么幸福。小僧在王伯家跪求王伯将王家妹子许配与我,王伯不仅不同意,还令将小僧打了一顿赶出家门,小僧被打的重了,在家卧床养病月余。后来才得知,王伯坚持要王家妹子嫁给马员外,王家妹子誓死不从,离家出走,落发为尼。小僧得知后,万念俱灰,也削发为僧,到了临近的红庙寺出家。”

    和尚跪在地上红肿着眼睛回道。

    听了和尚的话,外面围观的吃瓜群众,顿时又议论开了,大家都没有想到两人竟然还有这样的过去。顿时形成了两派,有人同情和尚和尼姑这对苦命鸳鸯,有人觉得既然出家就应该守清规戒律,私通令人深恶痛绝,就应该严加惩罚,以儆效尤。



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朱平安很忙(三)
    “小僧万念俱灰,本想就此一生皈依我佛,青灯禅卷相伴,不曾想前些时日倭寇进犯靖南,小僧所在的红庙寺方丈大师带我等僧众退守寺后山谷之中藏身。万万没想到,红庙庵也同样退守在山谷之中,天见可怜,小僧竟然遇到了遇到了削发为尼的王家妹子王家妹子竟然在近在咫尺的红庙庵出家,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小僧禅心已乱,贪念红尘,做出了这等错事。但是,千错万错,一切错误尽在小僧,与王家妹子无关,还请知县大老爷罚我一人便是。”

    和尚跪在地上,双手合什,重重的磕了一个响头,眼角含泪的求道。

    “不是,不是,你胡说什么,什么错误都是你一个人的,知县大老爷,你千万别误听了他的胡话。一切错误都是小尼的,是小尼不守清规戒律,引诱了柳家哥哥,千错万物,一切错误都在小尼,都是小尼不好,与柳家哥哥无关,还望知县大老爷明察秋毫,放了柳家哥哥,只罚小尼一人好了。”

    尼姑听到和尚将责任全都揽到他自己身上,不由着急了,用力的摇头,还未开口,红肿的眼睛里泪水便已经像是决堤的河水一样,哗哗哗的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一边哭着,一边磕头将责任同样往自己身上揽。

    呃!

    抢着揽责任?!

    你们这是在公堂上秀起恩爱来了?!

    朱平安看到堂下和尚尼姑两个人拼命的揽责任,不由扯了扯嘴角。

    围观的吃瓜群众看懵了,他们见过推卸责任的,还没见过拼了命往的自己身上揽责任的。这一对伤风败俗的野鸳鸯,似乎有点不一样啊。

    朱平安拍了一下惊堂木,控制了下局面,“本官问你们,方才原告所言,他们在树林中私会,搂搂抱抱之时,被他们当场捉住,可是属实?!”

    尼姑脑袋低的抬不起头来。

    和尚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回知县大老爷,我们确实在树林中私会时被他们当场捉住,不过我们并没有搂搂抱抱,我们只是靠在一起,互诉衷肠。”

    朱平安问原告,“你们将他们当场捉住时,他们是楼抱在一起,还是靠在一起?”

    “搂抱在一起吧。”

    “靠在一起不就是抱在一起吗?!她靠在你怀里了,那不是你抱她吗?!有什么区别吗?”

    “当时我们喊一嗓子,他们就仓皇分开了,也没太注意他们究竟是抱在一起还是靠在一起,反正两人在一起。”

    原告众人回道,不是很确定两人究竟是楼抱在一起还是靠在一起。

    朱平安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深究,又问原告道,“你们当场捉住他们两人之时,他们可有其他不轨行为?可有发生关系?也就是行房事?”

    “这个到没有。我们捉住他们时,他们只是抱在一起,并无行房事。至于我们捉住他们之前,他们两人有没有行房事,那我们就不知道了。”

    里正张大龙实事求是的回道。

    “确定没有?”朱平安又重复问了一遍。

    “确定没有。”张大龙等人点头。

    朱平安闻言,微微点了点头,也就是说张大龙他们当场捉住和尚和尼姑时,两人只是在树林私会,并未发生关系,尚未达到通奸的程度。

    “现场可有柳家村人士?”朱平安对堂外旁观的人群问道。

    “有,知县大老爷,小的就是刘家村的。”

    “小的也是。”

    堂外围观的群众,有两人站了出来,一个四十左右大叔,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大娘。

    “你们可知两人出家前的事?”朱平安指着和尚和尼姑,对两人问道。

    “小的知道。他们俩就是我们柳家村的,他俩的事,我们村没有不知道的。俩人家不远,也算是青梅竹马吧,村里人都开他们的玩笑。不过,那柳锁他爹是个穷童生,家徒四壁。王莲她爹是屠户,瞧不上柳锁他们家。年初的时候,我们就听说王莲她爹与镇上的王员外牵上线了,将王莲许给了王员外做妾。柳锁听说了后去找王屠夫,结果被打的下不了床。王莲誓死不送,抵抗不过,就绞了头发,离家出走做了姑子,至于去哪座庵,我们倒是不知道。柳锁知道后,也愤而出家了。没想到两人还是有缘分,竟然连出家的尼姑庵和和尚庙都挨的那么近。”

    柳家村的吃瓜群众,从人群中走出来,大声的说道。

    “这俩是苦命的孩子啊”老大娘说着说着就忍不住抹了一把眼泪。

    接下来,老大娘就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将两人的事说了一遍,什么小时候看着他俩长大啊,一个读书好,一个绣活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啊,什么王屠夫掉进钱眼里,竟然把女儿给人家当妾,真是猪油蒙了心啊,什么锁子虽然家穷,但是志不短啊,村里人都看在眼里啊等等

    “咳咳,好了大娘,我知道了。”

    朱平安忍不住咳嗽了一声,打断了大娘的话,再让大娘发挥下去,恐怕到晚也说不完。

    案件事实以及背景,朱平安已经大致了解清楚了,心中有了判断。

    原来和尚和尼姑两人出家前是同村人,从小青梅竹马,私定终身,不过女方父亲嫌贫爱富,将女方许配给镇上的王员外,女方誓死不从,削发离家,去了红庙庵为尼。男子心灰意冷,也愤而出家,到红庙寺做了和尚。谁知前些时日倭寇进犯靖南,红庙村也受到波及,红庙寺和红庙庵不约而同的到了山谷躲避倭寇。这对男女竟又碰了面,于是乎两人便搭上了,今早去树林私会时,不料被红庙村的人误当做野兽,歪打正着,给人们当场捉住。

    “唉,没想到竟然是一队苦命鸳鸯。”

    “再苦命鸳鸯,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能树林幽会啊,况且他们一个是和尚,一个是尼姑。”

    “这就难办了哦。”

    外面围观的吃瓜群众,对此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朱平安很忙(四)
    升堂审案正紧要的时候,一个曾经被革职来的胥吏来到了县衙,叫住了一位衙役,令他进去通传朱平安,就说张县丞、姚主簿还有李典史引着宫里来的谦公公马上就要到靖南县城了,让朱平安带县衙所有胥吏并县城里有头有脸的乡绅里老,去县城北门外迎接谦公公的大驾。

    这位被革职的胥吏便是张县丞出发前派来靖南通传朱平安的,张县丞等人妄图以谦公公之名,威压朱平安,令朱平安率人前往城门前迎接,他们趁机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给朱平安一个下马威,好好的报复朱平安一番。之后,再请谦公公摆平朱平安,令朱平安取消弹劾,并将功劳分给他们。

    想的很好,然并卵。

    朱平安收到衙役禀告后,压根就不理会。

    什么狗屁谦公公,张县丞等人脑子有病吧,又整什么幺蛾子,老子手上公务一大堆,僧尼案还没审完,安民、救济、重建、恢复生产、秋收靖南有多少大事正事等着老子呢,忙的要命,你让老子去城门前迎接一个狗屁太监?!你们当舔狗当习惯了,别特么拉上老子啊。

    玛的,智障!

    朱平安根本不予理会,继续开堂审案。

    朱平安围绕案情又问了几个问题后,彻底了解案情原委了,和尚和尼姑原为青梅竹马,私定终身,但女方父母棒打鸳鸯,两人先后出家。因躲避倭患,两人竟然重逢,爱情之火复燃,熊熊燃烧,在树林私会,不料被人当场抓住。
1...514515516517518...7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