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再加上这段时间陆续报名登记的有志于在县衙任职的守城青壮百姓,大大的充实了基层吏卒、衙役,足以保证靖南县衙的运转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可恶!

    朱平安这个外来贼早就想好要全部革职我等了,连继任者都找好了!

    一众胥吏见状,一个个咬紧牙关,心中恨意沸腾,对朱平安充满了怨念!

    “诸位,都请吧。县衙要办公了,无关人等请立刻离开,莫要影响了县衙办公。”刘大刀领着八名衙役,冷笑着驱逐这些已经被革职的胥吏。

    “哼,走就走,张县丞、姚主簿和李典史他们明日就回来了。我们出城去迎张县丞他们,请张县丞他们与我们做主,哼,到时候他朱平安会求着我们回来。”

    “哼,现在且让他张狂一二,到时候自有他俯首认输的时候,现在有多张狂,到时候他就有多丢人。到时候他求我等回来,我们谁的架子都得端住了,不让他低头好好的求个三四次,我们谁都不能回来。”

    “对,就该如此。到时候,他求我们的时候,我们可要好好的跟他算算账。”

    一众胥吏愤愤的离开,约好一起出城去迎接张县丞他们,请他们做主。对此,他们很有信心。在他们看来,朱平安一个外来户,如何也抵不过他们全部本地人合力。

    哼,即便朱平安抵御了倭寇,守住了靖南县城,杀了八百多倭寇,还驱逐了盘踞太平县城的倭寇,光复了太平县城,但是他朱平安不还是依仗的我们靖南县青壮百姓吗!?要是让他朱平安一人,哼,他早就死翘翘了,还立功,去阴曹地府做梦去吧!没有我们靖南当地人,他朱平安算个屁啊。

    一众胥吏,愤愤不平的携手离开,留下了几句狠话,一同出城而去。

    他们与张县丞他们早就联系好了,知道张县丞他们明日就会归来。按照行程,今天张县丞他们会抵达柳河镇,一众胥吏出了城,便直奔柳河镇恭候。他们要将这个消息告诉张县丞,请张县丞给他们做主。




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改革县衙
    朱平安快步出门迎接张童生等人,远远的看到张童生、王秀才等一行人,便拱手迎上前去,脸上就堆满了笑容,热情的仿佛能融化冰雪。

    古之倒履相迎也不外乎如此吧。

    看到县尊如此重视自己等人,张童生等人分外感动,为他们出仕县衙的决定,感到无比正确。

    朱平安热情的将张童生、王秀才等人迎进了县衙,召集刘大刀、刘牧等县衙所有衙役,将他们互相的介绍认识了一遍,日后大家就是同僚了。

    上午主要领张童生等人熟悉县衙,中午的时候,朱平安让县衙灶房多做了几道菜,请衙门所有人在县衙庭院摆桌椅聚餐,顺便为张童生、王秀才等人接风,在宴席上互相增进认识了解。

    “下午还有公务,我们就不喝酒了。我以茶代酒敬诸位一杯,欢迎诸位。诸位都来自本乡本土,比我更熟悉靖南风土人情,日后治理靖南,还请诸位多多协助。”宴席上,朱平安端起茶杯敬向张童生等人。

    “多谢县尊。县尊言重了,我等必定竭尽全力。”张童生等人端着茶杯起身。

    “旧有观念对胥吏不友好,概以胥吏流品低,不能考进士。在我看来,此念大缪,胥吏位低而言高,禄薄而谋大,胥吏是我大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大明行政最基本的基石。胥吏承担着州官县令与地方缙绅耆旧百姓之间的纽带,无胥吏,政令何以下百姓?!无胥吏,民生何以达上听?!胥吏在固国安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胥吏也并非不能走科举,我大明历代都有准许参加乡试与会试的特例,甚至考取了状元。比如,宣德八年癸丑科,曹鼐曹大人便是以江西泰和县典史的身份参加了科举考试,在殿试中荣获第一名,宣宗陛下钦点状元,并赐宴于礼部。还请诸位摒弃旧识,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朱平安端着茶杯,继续对张童生等人说道。

    “多谢县尊勉励。”张童生等人闻言,不由激动不已。县尊对胥吏如此重视,他们不由的再一次为他们出仕县衙的决定,感到无比正确。

    “靖南旧有胥吏,我一并革职了。其中缘由,我之前也都与诸位说过了,在这里我就不在赘述了。诸位的人品、学识、能力都是我信得过的,不然也不会请诸位协助我治理靖南。不过,俗语有言,学好三年,学坏三天。诸位作为胥吏,乃是直接接触、施政于百姓的,在百姓眼中,诸位便是县衙,诸位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靖南百姓的生活福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样的场面,相信任何一位靖南百姓都不愿经历。还请诸位,保持本心,秉公行事,若是有品行不端、为害百姓的,我也不会留情面。”

    朱平安勉励了众人后,又提前敲打了众人一番,将丑话说在了前头。

    “县尊放心,我等必不负县尊信任,不负靖南百姓。”张童生等人齐声道。

    “好,诸位请。”朱平安举起茶杯,再次敬向众人。

    “县尊请。”

    众人回敬,一同一饮而尽。

    用过午饭后,趁着县衙全体人员都在,朱平安接着又将任命全部安排了下来。

    县衙原本体制办事机构是六房,仿效中央朝廷六部之缩影,大明的县衙都是这种体制。不过朱平安是从现代来的,清楚这种体质还可以改进。

    所以,接着这次革职全部胥吏的机会,将县衙体制也做了一次改进。

    当然,朱平安也不是改变封建官僚形式,而是在封建官僚形式的框架内进行改革改进。

    要说封建官僚体制的巅峰,自然非清朝莫属了。

    在现代的时候,有一位河南内乡的好友结婚,朱平安去参加婚礼。婚礼结束后,好友带着朱平安等参加婚礼的宾客去aaaa级景区——内乡县衙游玩。朱平安对历史比较感兴趣,观赏的比较仔细,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经历元明清三朝修缮,形成了庞大恢宏的官衙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素有“北有故宫,南有县衙”、“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美称。

    在朱平安看来,内乡县衙其内在体制之美丝毫不逊色于其外在建筑之美。

    所以,朱平安就以内乡县衙体制为蓝本,对靖南县衙体制进行了改革。

    “诸位,我决定在县署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基础上,另增设铺长房、承发房、仓房、库房等四房。”朱平安对张童生等人说道。

    “在六房的基础上增设四房?”

    “六房职责我等清楚无疑,可是这铺长房、承发房、仓房、库房又负何职责?”

    “县尊莫不是为了安置我等特意增设的吧?!县尊不必如此,县尊的重视,我等早已感同身受,县尊切不可为了我们,影响了县署运作。”

    “县尊,自古以来,县署机构都是六房。这铺长房、承发房、仓房、库房四房闻所未闻,未曾见哪个府、县有此设置,还请县尊三思啊。”

    张童生等人听到朱平安要增设四房,不由疑惑了起来,他们担心是朱平安为了安置他们,才特意增设的铺长房、承发房、仓房、库房四房。自古以来都是县署六房,若是为了安置他们,而随意增设四房,那不是因小失大吗。

    “不是。”朱平安闻言不由摇头笑了,“诸位有十一人,若是为了安置诸位,那我不是应该增设五房吗?!怎会增设四房呢?!诸位多虑了。我不是因私废公之人。我之所以增设铺长房、承发房、仓房、库房四房,是我就任以来,仔细研究,深思熟虑的结果,并非草率之举。”

    也是啊。

    若是为了安置我等,增设五房才是。

    张童生等人闻言,不由点了点头,可是对朱平安增设四房之举,仍然疑惑不解。



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重组建完成
    “诸位,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公署这十房的职责,诸位听后有什么意见,但说无妨。”

    朱平安对众人说道。张童生等人闻言,皆是坐直了身体,认真倾听。

    “吏房,负责管理本县所属吏员的升迁调补,下发委任状,乡绅丁忧以及起复情况,以及登记备案本县进士、举人等在外地做官的情况。”

    “户房,负责主管本县全县户口、鱼鳞图册、钱粮地清册,主管全县征收税银、交粮纳税,以及如遇灾荒之年,具体经办赈灾放粮等事宜。”

    “礼房,负责主管本县祭神、祭孔、节庆、兴学、教化、礼仪、旌表等事宜。另外,在科举考试之时,协助本官、教谕等有司组织考生应试、监场、发放和收缴考卷等事宜。”

    “兵房,负责主管本县征集兵差、民状、马匹、武举、训练丁壮、治安等事宜。另外,本县驿站、铺兵、城防、剿匪等事宜亦由兵房管辖。”

    “刑房,负责主管全县各类大小案件,负责破案侦缉、堂事笔录,拟写案牍,管理邢狱诸事。另外,本县仵作、监狱狱卒等皆由刑房管理。”

    “工房,负责管理全县蚕桑、织造,修筑署衙庙堂、兴修水利等各类工程建造,铸造银两、销毁制钱等事宜。”

    “铺长房,负责管理本县邮传及迎送官员等事宜。”

    “承发房,负责登记收发各类公文信札、誊写状榜等事,所有公文信札皆由承发房挂号,再分发各方具体转办。”

    “仓房,负责管理粮仓。”

    “库房,负责管理县属银钱出入。”

    朱平安缓缓的将县署十房的职责,言语简洁清晰的对众人讲了出来。

    张童生等人一开始听到六房职责的时候,感觉没什么,跟目前通行的县署六房好像没什么不同啊,不过再往下听到朱平安讲述铺长房、承发房、仓房、库房四房职责的时候,他们的眼睛不由亮了,越听眼睛越亮。

    他们都是有一定基础的,不然朱平安也不会筛选后邀请他们继任胥吏。

    此刻,听了朱平安对县署十房职责的划分,犹如醍醐灌顶一样,瞬间豁然开朗。

    在县署原有六房之外增设铺长房、承发房、仓房、库房四房,不是简单的分权那么简单,经过如此一分,县署各房职责更加清晰了,原本六房职责还有杂糅、交叉之处,运转起来有些不通畅,可是增设了铺长房等四房后,职责更加清晰,县衙运转效率更快,与之前相比,可谓有了质的提升。

    汗颜,我们果然是误会县尊了,我们真是太肤浅了。县尊这十房设置又岂是为了安置我等,这是利在万民、功在千秋之革新。

    县尊这十房设置一出,估计过不了多久,就会慢慢的流传通行于全国。

    如此利在万民、功在千秋之革新,我们竟然有幸参与到其中,何其之幸。说不定,我们也能借县尊大人的光,得以在青史上留下一个名,至少县志上肯定会留名。

    张童生等人想想就激动,又岂会有异议。

    如此,十房设置便定了下来,朱平安接着根据张童生等人的情况,将他们分别任命为县署十房典吏。张童生素有刚正不阿之名,朱平安将其任命为吏房典吏;刘夫子多次协助县衙赈灾,对靖南各地知之甚详,朱平安将其任命为户房典吏;灞桥村刘老头比较古板,精通各类礼仪,朱平安将其任命为吏房典吏;张家湾刘杰祖上在开国时曾担任过太祖亲兵,刘杰在本次倭寇侵扰时,组织村民据堡而守,使全村得意幸免,朱平安将其任命为兵房典吏;刘家庄的韩成嫉恶如仇,在靖南素有侠义之名,朱平安将其任命为刑房典吏;王庄的谢老瓦工出身,参与过县衙修建,大半生都在与大小建筑打交道,朱平安将其任命为工房典吏;县城孙童生为人细致认真,朱平安将其任命为铺长房典吏;县署的仓房典吏和库房典吏,分别由担任过账房的钱先生和章先生担任。

    多出来的王秀才,朱平安将其任命为自己的攒点,相当于秘书的职务。

    刘牧、刘大刀等人,朱平安暂时让他们担任三班衙役的捕头,没有给他们更高的任命,因为在这次战报中,朱平安都给他们请功了,按照他们的杀敌功绩,至少能步入武官行列。等到他们的封赏下来了,再做打算。

    自从倭患平息以来,参加过靖南保卫战、太平光复战的青壮百姓,共有三百一十三名有志于在县衙任职的人前来县衙报名登记。

    在封建社会,衙役公差对于统治阶级的来说,地位是低下,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衙役可是相当好的职位了。衙役不仅可以免除徭役,待遇还好,而且地位也高,在老百姓眼中,衙役代表的就是官府,老百姓一般都是称呼衙役为“天差”。

    在古代老百姓眼中,衙役比现代的公检法机关的警察还要高一等,这可是好差事。

    所以,参加过守城的老百姓,尤其是其中的贫寒人家,对于这个机会分外珍惜。至于做了衙役,不能参加科举什么的,他们根本不在乎,一来是科举太遥远,他们本来就参加不了,二来是什么有比穿衣吃饭更重要的。

    这些都是抗击倭寇的英雄,而且县衙也正缺人手,朱平安一个也没有剔除,全部将他们暂时编入三班衙役之中,等后面再慢慢从中甄选,充实公署十房。

    另外,还有一点考虑,朱平安清楚江南的倭患从这一年起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泛滥,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汪直、徐海、徐栋、陈东、麻叶等大倭寇轮番登场……这个时候,靖南县衙衙役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如此以来,县署机构有了,人也有了,靖南县衙就彻底搭建起来了。

    至于张县丞、姚主簿、李典史,朱平安完全没有把他们算在县衙之中。



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一起来骂朱平安
    柳河镇不大,但是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有此镇,位于吴越疆域。柳河镇因坐落于柳河潘而得名,柳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呈半圆形将柳河镇揽入怀抱,舒缓清甜的河水孕育了柳河镇,俨然一颗江南璀璨的明珠。

    是夜。

    柳河上碧波荡漾,一艘装饰典雅奢华的双层画舫在柳河上随波而流。

    画舫内传来一阵阵丝竹靡靡之音,随风飘来一阵阵酒肉香味,馋的河岸两条野狗哈喇子直流,顺着香味,孜孜不倦的追着画舫跑个不停。

    画舫内两名长相清秀的女乐师正在弹琴,弹奏的是时下流行的曲儿。

    画舫内摆了三桌酒席,每一桌上都摆满了一盘盘山珍海味和一坛坛美酒。

    张县丞、姚主簿、李典史等人坐在最中间一张桌上,今日被朱平安革职的县署六房典吏围着三人坐了一桌,其余两桌也大都是今日被革职的胥吏。

    “张县丞,姚主簿,李典史,你们可要为我们做主啊,他朱平安欺人太甚,竟然将我等全部都革职了。自古以来,从未听闻有革职县署全部胥吏的知县,他朱平安竟然如此不讲情面,甘冒天下之大不韪!”

    “就是啊,他朱平安这是跟我们撕破脸皮了,他要跟全靖南作对啊。”

    “当时,我们还将张大人你们搬出来了,可是他朱平安一点面子都不给。张大人、姚大人、李大人啊,他朱平安压根就没有把你们放在眼里啊。我们不仅是他朱平安的属吏,也是张大人你们的属吏啊。他朱平安连问都不问你们意见,就将我等全部革职。他朱平安这是在打你们三位大人的脸啊。”

    “张大人,我们可是为了你们得罪了朱平安那小贼,你们可不能坐视不管啊。可怜我上有七十岁老母,下有一岁的幼子,全家都等着我养活呢”
1...509510511512513...7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