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纵横之凉州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日新说313
    这一次,曹操平定了颍川、汝南的黄巾,俘获了黄巾军治下豪强、流民的大量耕牛、粮食,可谓是收获颇丰,原本入不敷出的府库也变得充盈起来。

    但如何治理豫州,特别是夹在刘表、袁术两大势力之间的汝南郡,就成了曹操最棘手的问题。

    汝南作为汉帝国的大郡,辖有三十七城,承平时期的人口,要相当于好几个内地郡国的人口。

    在曹军带走了何仪等黄巾人口之后,偌大的汝南郡就出现了势力真空地带,淮南的袁术、荆襄的刘表,极大可能会趁虚而入,再次占据汝南郡。

    袁术凭借袁氏家声,在汝南素有人望,眼下不过是因为他正忙于与刘备争夺徐州,无暇顾及豫州境内的变化,一旦徐州争夺战尘埃落地,骄豪任气的袁术势必会出兵豫州,夺回汝南、陈国等地。

    至于刘表,他击败了豫州刺史郭贡,自然也不会是想着要帮助曹操、袁术等人控制豫州,他已经在汝南西边招揽豪强、士民,隐隐有插手豫州的迹象。

    留下来治理汝南的人,不仅需要能够上马治军,下马治民,而且还需要在汝南具有一定的人望。

    曹操想来想去,都没能够在自己的麾下文武找到合适的人选,正头疼之际,帐外脚步声响起,随后就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

    “明公,兖州来信!”

    “进来!”

    得到了曹操的允许,来人掀




第474章 彼之得志我之忧(完)
    看到曹操看完文书眉头突然皱起,脸色也沉了下来,郭嘉稍有诧异,随即问道:

    “明公,可是州中有事”

    兴平元年,兖州境内发生叛乱,是曹操领兵出征在徐州的时候,如今曹操又是出征在外,突然接到州府文书,脸色骤变,可见又有什么重大变故发生。

    虽然郭嘉估摸着眼下州内若是发生变故,最多就是一两股零星豪强掀起的小波澜,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凭借荀彧、程昱等人的手段,足以弹压下去。

    但曹操脸上神色沉重,郭嘉身为参赞军机的谋士,理应出声询问。

    被郭嘉这么一问,曹操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稍稍失态,他的脸色瞬间又回归平静,淡淡笑道:

    “州中无事,只是雒阳朝廷遣谒者到了兖州,加封我为镇东将军,袭爵费亭侯。”

    从信中朝廷派出的使者级别上看,雒阳朝廷对待关东州郡的各股势力,也是有一定认识的,派去荆州的是太仆,派去冀州的是太中大夫,到了兖州,就只剩下一个谒者了。

    相信到了徐州、淮南,使者的级别也会有所下降。

    不过曹操关注的,也不会是这点鸡毛蒜皮的事情,而是雒阳朝廷想要让关东州郡察举孝廉、茂才,输送漕粮的要求。

    这件事情,应付起来也很是简单,挑选几个掾史赴京,顺便押运一些粮草、贡品过去,就能够塞住天下悠悠之口。

    毕竟,雒阳朝廷已经加官进爵,变相地承认了关东州郡割据的事实,这个时候给点粮草、给点贡品,就像以往遣使赶赴长安一样,用些钱粮换取朝廷的官职罢了。

    但是,曹操却从这桩事情中,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来。

    这是在试探关东州郡对自己控制下的雒阳朝廷的态度啊!

    “凉州儿,倒也有几分伎俩!”

    曹操说完过后,就将州府的文书递给了郭嘉,转身回到了案几后面。

    在案几左侧垒起的一堆军书文簿中,有两封来自雒阳的书信,给曹操说明了时下雒阳城中的情形。

    一份是来自钟繇的,一份是来自丁冲的。

    两人都是黄门侍郎,侍诏候在天子身边的近臣,而且因为护卫天子东还旧都有功,还被天子加爵封侯。

    钟繇的书法丰厚雍容,堪称天下翘楚,信中内容却透出了一股对时局深深的担忧。

    他说道:掌控朝堂的阎行、段煨两人,骄横跋扈堪比李傕、郭汜,但暗藏着的野心,却还要超过董卓,而且阎行麾下的人才济济,良臣猛将罗列一堂,天子的权威可谓是岌岌可危,大汉朝廷已经是风雨飘摇。

    丁冲的书法逊色于钟繇,但他给曹操的信中内容,却恰恰打动了曹操的内心。

    丁冲告诉曹操,阎行表面上喊出了“中兴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实地里却是想要借助加强汉朝廷权威的幌子,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实,软硬兼施,对付关东州郡。

    他还说到,因为有董卓、李傕等人的恶行在前,所以虽然西凉军出身的阎行喊的口号冠冕堂皇,也没有刻意去折辱天子、朝臣,但不论上至天子,下至公卿,都对以骠骑将军,开府持节之尊控制朝堂的阎行抱以深深的忌惮,甚至于滋生了仇怨之心。

    书信的最后,丁冲说出了一通令人心惊胆战的话语,他说前汉汉室衰颓、吕氏秉权,朱虚侯刘章、太尉周勃拨乱反正,身名显赫,封王拜相。

    如今朝廷上下与阎氏离心离德,若是曹操能够联络关东群雄,出兵赴雒,加上自己在天子身边进言,就算不能够诛杀阎行、段煨等人,但迎天子、逐恶臣之功,亦足以位极人臣。

    当时曹操对照了这两封书信内容,确认了雒阳城中的明争暗斗之后,就开始用手指轻轻敲打着案几,慢慢思索起出兵雒阳的得失来。

    钟繇与自己乃是同州之人,加上同朝为官,彼此都有一段情谊在的,而丁冲则是自己的乡党,与自己的关系更为亲近,两人说出的情况大致不会有错,其中丁冲对自己提出的建议,更是丁冲思前想后才提出的策略。

    不过,相比起列位朝堂的丁冲,身处关东州郡的曹操,眼光无疑要看得更加深远。

    随着朝廷西迁东狩,天子颠沛流离的发生,汉室已衰,这已是天下人都默认的事实,而且有实力、有野心的割据势力,都已经按捺不住内心,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已经身故的刘焉,眼下淮南的袁术,传闻都显露出了不同寻常臣子的举动。

    这个时候,希望再像初平元年,关东州郡讨董一样,组织起一支联军赶赴雒阳,去救天子、逐恶臣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不过,若是雒阳城中的明争暗斗真如钟繇、丁冲两人所说的那么激烈,那么自己的机会也就来了,趁机出兵赶赴雒阳,将天子或抢或迎,带回自己的领地,那对于接下来自己战略的实施,也有极大的帮助。

    与阎行一样,身处天下之中的曹操也需要“正名”。

    他虽是官宦之家,但却没有袁绍四世三公这等清名,而是背负有阉竖之后的包袱,实力不如其他割据势力,名望也不如其他割据势力,谈何与天下群雄逐鹿于中原。

    但若能够得到天子,情况大大就不一样了。

    当年关东联军讨董,曹操与袁绍两个建功立业强烈的壮年,曾经谈过,若是讨董之事无功,二人将何去何从。

     



第475章 老姜慨叹韶华逝
    弘农,湖县。

    鉴于雒阳朝廷的现实需要,近来雒阳城中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宫室,虽然不可能再像承平之时那样,大规模修建南北二宫、三公府、百官邸,但至少还是要营建前朝后殿、公卿官署的。

    天子的小型宫城将在原雒阳北宫的台基上兴建,公卿官署则会在原铜驼街的两侧开始修建。

    作为西迎天子的功臣,名位仅次于阎行的征西将军段煨,城中也有专门划地用来为他营建将军府邸,只是段煨并没有入住到雒阳城中,而是选择呆在城外自家的军营里。

    在雒阳朝廷加官进爵等事情告一段落之后,段煨更是以“天子当与天下共之,朝廷自有公卿大臣,煨当出扞外难,何事京师”的名义,向天子以及阎行等人辞行,率军返回了弘农郡。

    说到底,段煨内心还是有几分忿然的。

    弘农与河东是共同出兵西迎天子的,弘农兵马也在击败李傕大军、平定张绣叛乱中立下大功,之前自己的名位更是位居阎行之上,现在迎天子、还东都之后,河东一系的文武个个都升官加爵,相比之下,弘农一系的人马则要显得寒碜得多。

    这就是段煨内心的症结所在。

    当然,段煨虽然是有些忿然离去,但却没有打算和河东兵马撕破脸皮。

    这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之间,弘农一郡已经被河东兵马包围起来了。

    弘农的北面是一河之隔的河东郡,东面是裴潜治下的河南尹,西面则是由河东将领张辽驻守的华阴城。

    除了南面的太华山山脉外,东、西、北三个方面都是阎行麾下的兵马。

    因此,只要是段煨头脑还保留着最后一丝清醒,他根本就没有翻脸的底气。

    只是,想要让老将段煨就这样屈居人下,也不是这么简单的,段煨是抱着蛰伏隐忍、以待时变的念头,回到了弘农郡。

    他打算效法河东,足兵足食,在弘农境内也颁行屯田令、官盐铁令、禁酒令、安家令等政令,只是具体要如何实行,却还需要有施政人才来替他操持。

    这也是他为何要急着赶回弘农的原因。

    贾诩来了!

    在杨定、董承、宋果等人击走李傕,控制长安城的时候,因为贾诩之前曾多次劝谏李傕、庇护过天子和一些大臣,所以他没有像李祯、左灵、胡邈等那样被定性为李傕一党,惨遭董承诛杀。

    同时因为贾诩足智多谋、素有人望,杨定、董承等人还想请他充当他们的谋主,协助他们执掌朝政。

    但是贾诩眼光卓绝,他也看出了杨、董等人举兵的侥幸性,因此称病不出,只是私底下未雨绸缪,开始将自己的家人暗中送往弘农段煨处寻求庇护。

    等到李傕率右扶风大军打回长安之后,因为贾诩期间没有参与杨定、董承等人的叛变,所以也没有受到无辜的牵连。

    只是李傕执意要穷追天子,贾诩劝阻无效后,也就听之任之,转而为自己寻求脱身之计。

    结果就是李傕大军在接近弘农地界追上了天子,但随即又被弘农—河东的联军大败,士众离散,死伤不少,李傕本人也狼狈地逃回到了长安城。

    到了这个时候,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大败而归的李傕就算能够收拢一些残兵败卒,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过了这个冬季,来年开春,就会有来自陇右、河东、弘农等地的强敌纷至沓来,打着诛杀李傕叛逆的旗号,奋力争夺关中这一块肥肉了。

    于是,从不立于危墙之下的贾诩,悄然离开了李傕,隐藏行踪,辗转来到了弘农郡。

    这对于段煨而言,不啻于就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段煨早就羡慕河东人才济济,良臣猛将罗列一堂,尤其是阎行麾下的文臣谋士严授、戏志才等人。

    严授施政河东,使得阎行治下的河东足兵足食、百业俱兴,戏志才运筹帷幄,使得阎行麾下的大军庙算先胜、兵出有功。

    若自己也有这等良臣相助,何愁不能够建功立业!

    恰恰好,此番前来的贾诩既有施政之才,也有运筹之机。

    段煨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施政治民、出谋划策,使得弘农也能够足兵足食、屡战屡胜。

    只是,段煨终究也是在千军万马的疆场以及波诡云谲的朝堂生存下来的老将,在思贤若渴的外表下,他内心也存了几分防备,并不打算在一开始就将军政大事交付给贾诩。

    贾诩担任过平津都尉、讨虏校尉,也曾经带过兵马,之后又担任尚书之职,施政台省,加上他本人足智多谋,与河东阎行也有一些交情在,段煨还真怕将弘农的军政大权交给他,转眼之间就会被他架空权力,甚至将自己卖给河东。

    因此,段煨还需要先试探一下贾诩的心意,尔后再做定夺。

    简洁有序的内室,一张案几,两张坐席,段煨和贾诩二人相对而坐,交谈良久。

    出身将门、兼通文墨的段煨看着谈笑从容的贾诩,也终于下定决心,沉声向贾诩询问道:

    “文和,如今天下分崩离,万乘失御,各地豪杰蜂拥而起,强者跨州连郡,弱者割据城邑。弘农以一郡之地,兵不满万,将不过十,然孤志犹未已,常思上报天子,下安黎庶,建勋立功,佐国安民,贾君乃当世之国士



第476章 点将封侯趁少年
    “还来得及!”

    贾诩见到段煨心意转变,也起身向段煨说道。

    “哦”

    段煨眉头微微一皱,贾诩之前还说他初来乍到,不能妄议弘农政事,怎么现下,又能够看得清河东和弘农之间暗中的角力了。

    贾诩听出了段煨话语中的不满,他抚须笑道:

    “诩也是刚刚思虑时,从段公的名爵官职上悟出来的。”

    “怎么讲”

    “弘农与河东联军西迎天子,还于旧都,结果加官进爵之时,阎骠骑仪同三司,开府执节,而段公却仅得一杂号将军,列侯之爵,想必心中定有不平吧。”

    段煨闻言哼了一声,胡须抖动,默认了贾诩的猜测。

    的确,段煨之所以想要与阎行争雄,与河东分庭抗礼,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在影响。

    河东与弘农就像是两个分赃不均的窃国大盗,河东一方抱着汉帝国的政治遗产猛啃,自然将站在一边旁观的弘农刺激得眼红。

    征西将军虽说是杂号将军中的上层,重泉侯更是列侯中的最高一级县侯,但这比起阎行的执节开府来,显然要逊色得多,就更别说领弘农太守事,管的本来就是自己地盘的事情了。

    “诩思前想后,觉得朝廷不加授段公执节开府之权,其实并非是阎骠骑吝啬名爵,从中作梗,而是有意缓留为之。”

    “缓留”

    “对,段公当知‘征西’之意”

    得了贾诩的提醒,段煨稍一思索,心头一动,已经开始明白官爵背后的深意了。

    “你是说,阎骠骑有意要让我领军西征讨伐李傕”

    “正是,若诩所料不差,各地的夏粮收上来后,朝廷就要对关中用兵了。到时候阎骠骑坐镇河东,震慑关东。段公则授节钺,统领大军,由弘农出兵,直驱长安。”

    “功成之后,朝廷再授段公开府之权,仪同三司,段家子弟照例也会被拜为郎官,授予官爵,一同入仕朝中,可谓是满门公卿,荣耀门庭!”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段公上表朝廷,自请卸任弘农,率军西征讨逆,阎骠骑就会明白段公的心意,一切都还不迟!”
1...158159160161162...23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