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纵横之凉州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日新说313

    在恐慌之余,一连串的疑问涌上了李儒的心头。

    “你们先退下!”

    董黛看着惊惧得连连挣扎后退的李儒,眼中露出了笑意,也不急着动手,而是挥手让同行的一伍河东士卒暂时退下。

    那些河东士卒刚刚收割了李儒那三名骑兵护卫的头颅,正打算着上前抓拿李儒,没想到董黛似乎有意独享这份功劳,犹豫了一会,才悻悻退到了后面。

    趁着这一时间上的空隙,原本慌张惶恐的李儒坐起身来,稍稍稳定了心神,看着董黛手中带血的环首刀,内心也快速地思索起来。

    从董黛刚刚的举止看,她不仅当年从血色郿坞中逃脱出来,而且还逃入了河东,得到了阎行的暗中庇护,甚至乎隐隐还拥有了一些权力。

    而她刚刚没有急于杀死自己,眼下自己就还有一丝生机。

    李儒在地上挺起了上身,扶着自己的伤臂,暗中想道。

    说起两个人的恩怨,加上夹杂的各种纠葛纷争,也不仅让落难的李儒有些头疼。

    从董卓有意许婚,再到董母拒婚,使得李儒这个想要攀附高枝的“佳婿”瞬间跌入尘端,在董家之中的地位更显尴尬。入京之前,董黛在董家庄园处处刁难;入京之后,李儒借机劝董卓与孙坚结成儿女亲家,将董黛许配给孙坚长子。

    后来,董卓迁都长安,董家子弟罗列朝堂,封候拜将,董氏女眷则贵为封君、享食大邑,而李儒却反而被排挤出了核心圈,在朝堂上也扮演着尴尬角色。

    再到后面,长安剧变,董氏一族被诛灭,而被排挤出核心圈的李儒则逃过一劫,借着投奔李傕、郭汜的机会,翻云覆雨,再次以胜利者的身份回到了长安城。

    进入长安城的李傕虽然也祭祀董卓,但显赫一时的董家人,除了远支疏族、在外领兵的董承,其他人都死光了。

    没想到,竟然在此时此地,又撞上了董黛。

    李儒强忍着身心的剧痛,尴尬地发出干笑,喘着大气说道:

    “君女也在此地”

    “是啊!”

    董黛柳眉一挑,手中的环首刀又移近过来,口中冷笑说道:

    “只是这一次重逢,却不知道该如何称道了,是李主簿,侍中公,还是逆贼李儒”

    被刀尖抵近面庞的感觉特别难受,李儒身子不禁颤动了一下,看着董黛高挑的身材,奄奄说道:

    “君女与我本非仇寇,董氏族灭,仇人是当今的汉室天子,是朝中大臣,是关中名族,甚至是军中那些按兵不动的将校,我一介文吏,不避凶险,亲自引来李、郭兵马,为董公复仇,有功而无罪,今日不幸身陷于此,君女又何必苦苦相逼”

    “是,自董氏族灭之后,你我是再无仇怨,可你也说错了,今日取你项上人头,不是因为仇怨,而是因为你败了!”

    董黛眼波流转,染血般的红唇明艳动人,喃喃说道。

    而“你败了!”这三个字落入到李儒的耳中,也让披头散发、灰头土脸的李儒讪讪难言,口中像含着一枚铜钱般苦涩,只是脸色黯淡下去的李儒很快就又抬起头来。

    “君女,今日我虽败了,可败军之将,却不是非死不可!”

    “哦”

    董黛饶有兴趣地看着李儒,等待着他的下文。

    李儒迎着董黛明丽的双眸,一面揣度着面前女子的心思,一面开始说道:

    “今日君女取走我的项上人头,献给阎彦明,能得何等赏赐是能重为封君洗清家声还是能够报仇可若是留下我一命,容我效力于河东幕府,则在幕府之中添得一大臂助,日后若有所谋,今日活命之恩,儒必当以死相报!”

    李儒从董黛眼中看出了,故而他虽然声音低沉,但说到后面却也振振有词,恢复了往日几分自得的神采。

    就算董黛才能不逊于男儿,再如何工于心计,可她终究是女儿之身,本朝以来,女子想要谋划有所成事的,只能借助男儿的力量,要么母凭子贵、垂帘听政,要么广结党羽、暗中操纵,而自己,恰恰就是董黛合适的借力对象。

    留自己一命,显然比杀死自己能够得到更多好处!

    董黛听了李儒的说辞之后,也面露沉思,片刻之后莞尔一笑,刀尖微微偏开几分。

    李儒见状,也笑了起来。他以为董黛已经被自己说动,正要挣扎站起,斟酌言辞,再进一步挑动董黛的心弦。

    可没想到下一个瞬间,那稍稍偏开的刀尖,已经毫不留情地砍了下来。

    环首刀锋利的刀刃划开了李儒身上的皮甲衣袍,在李儒胸口留下了一道长长的创伤,骤遭重创的李儒重新跌倒在地,发出了杀猪一般的哀嚎。

    “嗷嗷——为何你”

    摸着从自己身上潺潺流出的鲜血,李儒痛苦地嚎叫道。

    董黛摇了摇头,冷笑一声说道:

    “李儒,你是算无遗策,可是算无遗策的你到头来,还是没有看出你画策的失败之处。你,太低估了阎彦明了!”

    话音刚落,董黛轻叱一声,手中的环首刀化作一道寒光,向李儒头上罩下,而李儒也垂死挣扎,甩出了手中的一把尘土。

    这把尘土,是他在谈话之间,悄无声息地抓到手里,眼角微动之时,他也一直在估量着自己与马匹的距离。

    一旦鼓动人心失败,他就要撒出尘土,迷了董黛的眼睛,抢马逃走,可因为马匹距离、自己负伤以及董黛意动的缘故,心存侥幸的李儒迟迟没有冒险。

    眼下死在临头,还是要作最后一搏!

    于是刀光闪动,尘埃扑面,霎那之间过后,一切戛然而止,复归平静。

    当董黛后退揉眼、努力睁开眼睛的时候,躲开致命一击的李儒丢了一条胳膊,挣扎开了几步,可见到发生变故的河东兵卒也冲了上来,乱刀就向李儒身上砍去。

    顷刻之间,这几名无名小卒,就将这个跟随西凉军走过兴衰成败的智囊人物,砍了十几刀。

    董黛脸上这一




说一说后面的更新计划
嗯,大家好,我回来了。说一下后面更新计划,因为近来生活作息的调整,作者熬夜码字的习惯要纠正过来,在这一段过渡期内,可能会出现当天无更的现象,这属于正常现象的,大家互相理解一下。

    缺少的更新呢,一般就会在第二天一起补回来(这个月欠了4更)。更新时间,接下来要尽量固定在晚上22到23时这个时间段(今晚应该会准时),过渡期会有反复现象出现,拜托大家也理解一下。

    最后说一句,这一卷的内容有点意思,大家的争论也很激烈,那写到这一卷结束,我照例也会根据书中内容的推进,写一篇作品相关,和大家探讨几个书中会涉及的问题。



第465章 困兽犹有噬人意
    阎行负手站立在帐中,看着案上的人头,若有所思。

    不善诗书的董黛刚刚没有高堂阔论,但阎行知道,她用了“子路问政”的典故:

    据说有一次,子路跑去问孔子,如果卫国国君请老师去治理国政,老师打算从哪里开始入手。

    孔子的回答是“必也正名乎!”

    性格一向率直的子路听到孔子为政伊始,采取的措施竟然是“正名”,当即就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有这个必要吗这也太迂腐了吧!

    孔子面对直率的子路,哭笑不得,于是就又说出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一段更为后世人所熟知的大道理。

    而眼下的阎行,就亟需“正名”!

    他掌控三河之地,以上表朝廷的名义,越俎代庖,敕封了河内太守、河南尹,但名义上他还是河东太守、平北将军,并无统领三河之地的权力。

    故此,他虽然得了河内郡,却不得不以“河内人治河内”的策略来安定河内的人心。

    裴潜成了“河南尹”,但成皋以东的城邑,却依旧有很多令长、豪强不服这种管辖。

    平北将军的幕府把手伸得很长,用精兵强将统治着三河之地,但人心向背,却不仅仅依靠于坚甲利兵。

    如果再将目光放长远一些,那不只是统治三河之地,接下来的进取关中,日后的逐鹿中原,与袁绍、曹操、刘表等人争雄,都需要“正名”!

    强势如公孙瓒、孙策,气力傲人,名不正言不顺,凭借武力兵锋控制州郡,想要割据一方,结果一个落得举州皆叛、一个落得身死豪强之手的下场,何况是身处中原腹地、有意与群雄相争的阎行呢!

    仅以名声、底蕴比较,阎行比不上四世三公、根深叶茂的袁绍,比不上名列八俊、汉室宗亲的刘表,甚至也比不上拥有一大批谯、沛豪杰支持的曹操!

    所以,接下来的阎行,与袁绍、刘表、曹操等人相比,更迫切地需要天子来“正名”。

    这也是河东元气尚未恢复,阎行就执意西迎天子,甚至不惜提前出动具装甲骑等河东精锐,冒险与李傕大军正面对抗的原因。

    西迎了长安朝廷,控制了天子和朝臣,阎行就堂而皇之拥有了眼下急缺的名爵、官职,也拥有了日后进军关中、争霸中原的道统和大义。

    对于河东阵营而言,这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值得阎行去铤而走险。

    但话说回来,击败李傕后,想要控制天子和朝臣,排挤掉那班同样野心勃勃、有护卫天子之功的军中诸将,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阎行还需要做很多事情。

    当务之急,就是要树立权威、笼络人心。

    而没有什么途径,能够比“赏功罪过”更快实现这一目的的了。

    恰恰好,阎行面前这颗头颅的主人,就鸩杀了弘农王,襄助了叛逆,胁迫过天子,诛杀过大臣,于长安朝廷而言,是十足十的乱臣贼子。

    有了李儒这一颗人头,阎行在“正名”之余,还能够震慑一下杨定、董承等军中诸将,笼络朝堂一些人心。

    “来人,将这颗头颅封装入匣,连同胡封、王方等贼将的头颅,一并送往潼关,呈报天子,露布告捷!”

    阎行很快就下令,将这些逆贼的人头连同捷报一并送呈给天子。他期待着,天子朝臣、杨董诸将看到这一排血淋淋头颅时,脸上那种又惊又惧的表情。

    待到送走了这些后,阎行也顾不得歇息,而是又尽快召集了戏志才、周良等人,他抖擞精神,粗糙的手指从舆图上的关中之地划过,开始与军中幕僚商讨用兵关中的布置。

    时下已经将近十二月,大雪漫天,山封路冻的情景将再次来临,元气尚未恢复的三河之地,是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出兵关中的,势力大衰的李傕还能够借机收聚溃卒,返回长安再苟延残喘一段时日。

    但一旦来年开春,只怕已经失去了足够威慑力的李傕,将会成为凉州、河东、弘农各路人马的猎物,关中也将再次成为各方人马的角力场所。

    虽然按照河东的内部情况,阎行是更愿意等到来年秋收之后,再出动兵马,一举解决苟延残喘的李傕的。

    可陇右的马腾、韩遂,有很大可能,是不会让河东等到秋后之后的,他们会急不可耐地趁着开春,再次率军东征,进入关中摘桃子来了。

    因此,潼关以西,长安以东,地理位置突出的华阴城,对于河东而言,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阎行需要在这里留驻一支兵马,以应对接下来注定是翻天覆地的关中剧变。

    翌日天暮,潼关下,杨定营地。

    少了宋果之后,杨定、董承、张绣,三人再次聚首。

    只是这一次的聚首,他们的脸色都阴沉沉的,令人不寒而栗。

    经过了昨日大败之后,三人的军力已经被严重削弱,兵马拢总凑合起来也不过万人,而且人马多数带伤、甲杖也尽失。

    这点实力,面对河东和弘农的兵马时,简直是不堪一击,几乎是一触即溃的下场。

    接下来,若是阎行、段煨赫然翻脸,杨定、董承、张绣几人显然是毫无还手之力的。

    因此在进入潼关后,随着越来越接近段煨的老巢湖县,杨定、董承、张绣三人内心紧迫感愈发强烈。

    一路上,虽然谨慎老成的段煨没有表现出对杨定、张绣的明显敌意,但是看着弘农兵卒明晃晃的刀兵,杨定、董承、张绣等人依旧是心有余悸,常怀忧恐。

    于是,不愿坐以待毙、束手就擒的杨定、张绣等人,重新聚到了一起,商讨着接下来的对策。

    “段煨老贼奸诈伪诚,看看弘农兵卒的营垒就知道,他表面上假意要与我等和解,可实地里一直在防着我等,若是再这样下去,我等迟早都要受制于人。”

    杨定看着同样沉着脸的二人,突然伸出拳头朝案几上锤了一拳,率先打破了沉默。

    三人之中,除了张绣与段煨、阎行有血仇之外,杨定和段煨之间的仇怨居其次,反倒是董



第466章 老将岂无防备心
    花了两日时间,在华阴城提前布局,并留下了军中都尉张辽统领两千河东歩骑后,布置完防务的阎行就率军启程,东返赶往潼关。

    只是在赶往潼关的途中,夜次道旁的阎行竟接到了段煨的求援急报:

    杨定、董承、张绣三将骤然发难,号称奉旨讨逆,对弘农兵卒刀兵相向,连夜猛攻段煨营地!

    段煨紧急抵御之余,心惊于他们手中的天子诏书,对天子朝臣以及伏完所部人马也警惕起来,故此他连忙派遣使者,向潼关外的阎行人马告急求援。

    当看到盖着段煨印章的潦草军书时,阎行的眉宇间也不禁紧锁起来。

    他之前也有预想杨、董、张等人,在面临权力交替、生死莫测的时候,会发难生变,还为此定下了软硬兼施的两套方略,只是没有想到杨定等人居然恶胆横生,在新败不久的劣势下还悍然举兵,想要袭杀段煨。

    看来还是自己低估了这班刀头舔血的西凉军将校的野心了,事实上,一旦有外力触及到了他们的核心利益,原本互有构隙的他们就会像刺猬一样瞬间炸毛,团成一起,一致对外,甚至不惜拼死一搏。

    这种做法虽然疯狂冒险,但也使得阎行一时间有了措手不及的感觉。

    当然,阎行相信眼下深陷其中的段煨,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

    尽管段煨久经行伍,作为军中宿将的他对杨定、张绣等人也多有防备,可是此事攸关对天子的控制,阎行可不敢仅寄希望于段煨能够解决这个棘手问题,也不会在这个关键时刻还抱着坐山观虎斗的心理,他必须尽快发兵,赶往潼关控制住大局。
1...154155156157158...23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