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如果一定要从历史找一个人与王彦比较,隆武马上就像到了一人,新朝的王莽。

    史书记载,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再世“,于公元八年,代汉建新,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如果成功,必然名垂青史,可惜最后失败,遗臭万年。

    隆武抬了抬手,忽然让王彦起来,再次坐到龙榻边,盯着他道:“卿想成圣”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著《左传》上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这“三不朽”也就成为了儒家圣人的标准,这“立德”即是树立高尚的道德,王彦至此并没有道德上的污点,“立功”,即是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王彦抗击清兵,数次力挽狂澜,前面两点,王彦勉强可以达到,关键是最后一点“立言”,要求他提出一套对人,对社会有利的真知灼见。

    凡事都有个动机,或为利益驱使,或为名,或为义。

    王彦听了隆武的话,微微愣了一下,“流芳百世,于国于民有益,臣心足矣,岂




第743章只葬南京
    隆武自己用抖动的手,擦了一下嘴角和胡须上的血迹,神情有些悲凉,有些感叹,“卿不欺朕!”

    他希望听到王彦的想法,可真听完之后,内心又万分失落。

    江西明军一败之后,如今的大明朝,王彦是有能力操控朝局,甚至废除朱家的。

    王彦也没说话,他已经给了皇帝一个承诺,剩下要如何决断,就看皇帝自己了。

    这时隆武微微沉默,他明白了王彦的想法之后,心中难免有些后悔,若是他当初能适当放权,多给王彦一些信任,不要事事掣肘,或许他能帮王彦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

    如此一来,他或许可以将王彦推到王阳明的高度,甚至直接让他成圣,把他架起来,用圣人的标准把他约束住,朱明江山或许还能延续百年。

    可惜他终究心胸不够宽阔,出生疏藩,法统不稳,让他缺乏了伟大帝王的自信,迫切的想要扑灭一切潜在的威胁。

    此时,一切以晚,但是王彦的话,却多少让他有那么一丝心安。

    他知道王彦说的话没错,王朝更替,是历史常态,朱家也不可能万万年,迟早要终结,区别只是在于,是被人拉下来,全族遭受屠戮,还是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这时隆武心中忽然想起两岁的皇长子,眼眶中又泛起泪来,他无法向毅宗皇帝,将天下弄成一团浆糊后,不顾后世子孙,一死了之,他从个人情感上,更加希望子嗣能活下来,避免在政权交替中被杀害。

    不过他虽然有如此想法,但是却做不了朱家的主,唐王、鲁王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政权交替,不会那么简单。

    隆武平复了一下情绪,才接着对王彦说道:“朕能闻卿此言,心中甚慰,只望卿常念昔日之情,莫要食言。”

    王彦忙说道:“臣不敢,陛下可以安心!”

    隆武无奈一笑,他怎么可能安心,“朕时日无多,勉强支撑着与卿见上一面,心中有两件事放心不下,一是子孙后代,二是抗清大业。”

    王彦认真听他诉说,知道话题终于要绕回来了。

    隆武现在大概已经坦然,他徐徐说道:“子孙后代,有卿家一言,朕心稍安,望卿务必善待朕子。再者朕知卿才干,朕以将国事托付唐王,朕还是希望卿能辅佐他,实现君臣共治,若是唐王不能辅助,卿再做决断。”

    隆武说这话,心里便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而有王彦的承诺,最坏也未必真的最坏。

    王彦听了隆武的话,也没矫情的伏地说什么不敢。

    方才王彦在外已经听到,大臣们称呼唐王为监国,原来隆武已经指定唐王续统了。

    说实话,隆武病危,对于王彦,乃至于大明,都有些太过突然。

    南明迅速崩塌的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形成一个核心,这个问题,也得怪毅宗皇帝,他但凡送一子南下,南明的局面都不会那么被动。

    此时唐藩一脉威望还不够,桂王光杆一个,全看王彦的态度,鲁王游离于中心之外,基本被边缘化,能够继承大统的桂王、鲁王、唐王、皇长子,都不足以让人心服,难以形成一个中心。

    如果隆武能够多活几年,唐藩一脉,积蓄足够的威望,或许能够将法统巩固下来,但现在刚吃大败仗,显然不行。

    隆武



第744章皇帝宾天
    隆武心中还有很多遗憾,可却不能一一安排,王彦奉命唤众人进来,唐王见王彦手中一份诏旨,微微皱了下眉头,领着众臣入内。

    皇帝身体已经枯竭,又与王彦谈了许久,难以支撑,只是交代了臣公几句,最后屏退众臣,只留唐王在厢房内,做最后的交代。

    不多久,唐王便出来,言隆武已经晕厥。

    众臣一片愁云惨淡,唐王与王彦等重臣稍微吃了些东西,便在房间内守候,等候皇帝清醒过来。

    是夜三更,跪在蒲团上的王彦和唐王等人,已经疲乏,忽然一阵夜风拂过,王彦惊醒过来,他抬头一看,隆武已经中夜坐起,正泪流满面。

    臣公也都被动静惊起,他们只听闻,隆武一会儿大喊“大祖”,一会儿痛呼“成祖”,一会儿又唤“毅宗”,大哭不止,涕泪纵横,伤痛欲绝,不时又有“对不起列祖列宗”“未能光复南京”之语。

    众臣见此,无不潸然泪下,悲从心来,不少人已经痛哭失声。

    隆武闹了好一阵,忽然惊觉,眼前的太祖、成祖等历代先皇的身影,全部不见,他闻殿内大臣哭声不绝,半响回过神来,泪如雨下,谓众臣道:“太祖来唤朕矣!”

    唐王、王彦等人大惊,忙到龙榻前,隆武眼神已经呆滞,万元吉痛声问道:“陛下还有什么交代”

    隆武呆了半响,口齿不清的说道:“朕死后,官府百姓,不得为朕服丧,民间不禁酒肉,夜晚不禁宵,以免影响朝廷赋税。”

    他停了停,又吩咐道:“朕陵寝从简,不得铺张~,诸卿~不打下~南京,朕不下葬~”

    语毕,须臾片刻,万元吉一探,已经气绝而亡,老皇帝享寿四十七年,隆武四年八月秋驾崩。

    一时间,屋内文武尽皆大哭一片,一面先做防腐,然后用棺木将隆武入殓,一面派人往南昌、武昌等处报丧。

    消息传入南昌,曾皇后知皇帝宾天后,抱着皇长子放声痛哭,大学士左懋第一病不起,未等几日,亦病逝于南昌。

    在赣州幕兵的大学士苏观生,得到消息痛哭晕厥,武昌等地,亦举城戴孝。

    是夜,哭声从马鞍山顶蔓延,山下的江西败兵,听见哭声,闻寺庙钟响,内侍传话大哭“陛下宾天啦。”顿时纷纷泪下。

    整个军营,陷入了悲伤的海洋。

    一夜无眠,众人收敛隆武尸体入棺后,纷纷穿好了赶出来的素衣,将棺木移动到山下大营,诸多官员挂孝,聚在灵堂大哭。

    这时大学士顾元镜,忽然站了出来,用素衣擦了擦眼泪,对众人拱了拱手,众人知他有事要说,便纷纷注目过来。

    顾元镜对唐王与王彦行了一礼,然后沉声说道:“监国,殿下暂且节哀,眼下还有大事要议。”

    王彦大概知他要说什么,不禁微微皱了下眉头。

    “大行皇帝宾天,天下必然震动,臣以为监国该早登大位,以安人心!”语毕,顾元镜便行礼叩拜。

    其他臣公,本该立刻附和,劝唐王登机,不过现在有王彦在,他们却不能这么做。

    要是以前,那也没什么,但现在江西刚刚大败,他们不得不考虑王彦的感受。

    如果现在群起拥唐,那就等于在逼迫王彦表态。

    经历过今岁王彦从朝廷出走,自建藩国后,他们已经不敢逼王彦。

    隆武给王彦一道旨意,封其为大将军,此职务在明初徐达死后,已经废除,现在也并非律令内的官职,更像是一种荣誉,但要是按着古法,大将军是有权节制天下兵马的。

    &nbs



第745章清军应变
    在隆武皇帝驾崩,给大明内部带来动荡时,整个江宁城,也因为博洛战败而归,大胜关被明军袭破,而惶恐不安,暗流涌动。

    数月以来,明清两军无日不战,杀得可谓难解难分,洪承畴制定的先西后东,节节抵抗,诱敌深入,再以关城耗敌锐气,两翼包抄的战略,已经大获成功,但关键时刻,承担重要使命的六万多清军主力,却被从湖广东下的王彦击败,这就彻底打乱了他原来的计划。

    江宁是大城,明朝南都,并非一般城池,要说洪承畴应该有信心坚守,可就因为江宁够大,便也成为了他的致命弱点。

    明太祖时,在江宁修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其中京城周长七十余里,而外城郭更是号称一百八十里,这样一座雄伟的都城,可谓世界罕见,绝对是同时期最大的城市。

    就是因为它大,所以防守起来须要的人也多,不然城墙都站不满,怎么防守。

    现在整个江宁,洪承畴只有一万多人,加上四千多水师,当大胜关被袭破后,他已经决定放弃一百八十里的外郭城,甚至有放弃内郭,只守皇城的打算。

    博洛领着四千多败军入城后,江宁的兵力达到将近两万人,这让洪承畴稍微安心,但任然不足以守卫江宁。

    此时,东线战场上也已经鏖战数月,作为偏师的郑成功打破苏松,大军推进至镇江一线,而江北的鲁王军,乘着多铎主力前往西线,便派遣偏师攻淮安,鲁王亲自驱赶主力骚扰扬州,战事也非常激烈。

    西线博洛大败,东线又牵制住了不少兵力,洪承畴在江宁附近已经没有兵马。

    隆武四年八月,江宁城,江南总督府衙内。

    满清在江宁的官员,齐聚一堂,商议防御大计。

    宽阔的大堂内,满堂的衣冠禽兽,身上还带着伤的端重郡王博洛,依然坐在中堂,洪承畴坐在左首,其他巡抚、提督以及众多清将,坐在两侧,中间学着王彦也弄了个大沙盘。

    此时堂内一片愁云惨淡,众多官员脸上都写满担忧。

    要问他们忧什么

    一是担心王彦扑过来,而江宁的兵力估计是守不住,他们又守土有责,落在王彦手里讨不到好,失了南京,清廷又要问责,他们自然心急如焚。

    二是忧心前程,他们投靠清廷,也是为了荣华富贵,为了给子孙后代谋个出路,可要是江宁被明军打下来,他们就不得不怀疑,是不是站错队了。

    这一旦站错了队,今后恐怕荣华富贵没捞到,留下骂名不说,子嗣家人也要跟着遭殃,他们如何不忧

    “王爷,现在江宁城就两万人,王彦救了金声桓,兵力至少达到**万,这江宁还怎么守啊”大堂内,巡抚郎廷佐思前想后,终究由他挑头,打破了沉默。

    博洛听到这话就头疼,他兵马尽失,他能有什么办法,一时间,他脸上一阵通红,不晓得是羞愤,还是给气的。

    堂内众人等着他说话,博洛却没吭一声,气氛有些凝重,有些尴尬。

    就在这时,洪承畴却轻咳一声,等众人把目光投向他,他才开口说道:“诸位也不用那么担心,在本督看来,情况还没那么糟糕,我们还是有胜算的。”

    有胜算怎么个有胜算在场的都是人精,可不会被洪承畴一句空话就给安定下来。

    “总督大人,眼下江北豫王爷虽然还有雄兵,但是毕竟与江宁有一江之隔,而在江南,除了镇江有两万多人,浙江巡



第746章兵临南京
    隆武四年八月七日,南京外郭城外,江东桥以西的长江水道边,有许多集市和小镇。

    从江宁入海的这段长江水道,又被称为杨子江,江面十分宽广,养活了不少渔民和纤夫。

    这些渔民,纤夫聚集在一起,逐渐就形成了一个个的村落。

    这时一队清兵,正沿着长江扫荡,沿途好几个村子,都被他们抢劫一空。

    洪承畴为了守住江宁,自然不能让明军在城外得到补给,而且打仗实在太耗银钱,满清就江南一个钱袋子,正常的赋税已经不能满足满清的开销。

    之前洪承畴虽然想要安定江南,但现在他不抢,这些物资、银钱就可能成为明军攻打江宁的本钱,所以坚壁清野,势在必行。

    趁着明军尚未兵临城下,博洛派出数百队清兵,开始到江宁四郊,抢夺钱粮,抓捕壮丁,焚毁屋舍,弄得地方上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其实这几年来,清军杀了一半的人后,江南的人地矛盾基本解决,洪承畴拿那些无主的土地收买人心,再通过他的经营,那些普通百姓,已经被清廷的伪善所收买,甚至不少人已经把自身当成了清朝的子民。

    此时清军一下撕下了之前伪善的面貌,他们才知道,他们再听话,纳在多的粮,也并非是满清的子民,而是随时收割的奴隶,满清纯粹是利用他们。

    原来他们还对洪承畴分配田地,而对他感恩戴德,现在却不知道有多少人,诅咒他不得好死。

    这时一队绿营兵押着一队抓来的壮丁,赶着牛、羊、提着鸡、鸭,推着堆满粮食和铜钱的大车从村子里的土路走过。

    “把总,马上就到江东桥了,前面就剩下一个赵家渡,这点东西,不好交差啊!”一名老卒舔着嘴说道。

    被派出来的清兵,都被定下了指标,每队抓多少丁,抢多少粮,多少钱,都有规定,多抢的也不上交,算是用来激发清兵的兽性,更好的执行洪承畴坚壁清野的策略。

    这本该是躺好差使,但这一队的把总和大部分士卒都本地人,毕竟乡里乡亲,却不忍心下狠手。

    那把总回头看了看收获,为难道:“口粮都抢的差不多了,给百姓留条活路吧!”

    “其他几支人马,把屋子都给点了,他们完成了任务,咱们完不成,把总怕是不好交代。”那士卒提醒一句,不知他是担心长官,还是对这次出来,没捞到好处,而感到不满。”

    那把总脸上一阵烦躁,“直娘贼的,真把老子逼急了,老子~”

    把总话没说完,身后忽然一阵轰鸣声传来,他声音戛然而止,猛然回头望去,只见极远处扬起一片黄尘。

    这一条路,就只有他们这一支队伍负责扫荡,这么多战马从西面而来,想都不用想便知道,大胜关方向的明军杀过来了。

    “不好,快跑!”那把总脸色一变,便往村子外面跑,士卒们催着车子,赶着壮丁,紧紧跟在后面,但还没出村子,他们便把东西丢了个干净,因为骑兵已经追杀上来。
1...181182183184185...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