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济尔哈朗、代善两人互看了一眼,点了点头,然后把豪格扶上帅位,两人带头跪下,意思就是老哥两挺你了。
帐中诸多将领顿时齐齐拜倒:“我等愿意追随肃亲王,清君侧,保大清。”
豪格让众人起身,代善便建议道:“此事宜急不宜缓,肃王爷当立刻出击,趁着多尔衮四处抓捕,京师人心不稳之际,迅速将多尔衮赶下台,否则稍微迟疑,形成拉锯,大清天下必然分裂,反而让南蛮得利。”
相比于豪格执着于皇位,代善虽然支持豪格,但他心中大清才是第一位,如果两派争斗旷日持久,那大清必然因
第628章 三王对三王
多尔衮在得知代善与济尔哈朗双双不见踪迹后,便立刻让人抓捕豪格,谁想豪格居然也失踪了。
那牛录被多铎提起,脸上满是惶恐,连忙颤声解释道:“王爷,奴才真看见豪格的轿子进了肃王府,可奴才进去搜捕时,肃王府内的奴婢、包衣,还有家人都不知豪格所在。”
多铎大怒,一把将牛录丢在地上,多尔衮脸色非常难看,对着多铎怒喝一声,“够了!”
多铎听了马上垂手低头站在一旁,听多尔衮继续说道:“代善、济尔哈朗、豪格三人先后失踪,这不是什么巧合,肯定是在谋划对付本王,传令下去,立刻封闭城门,把三人给本王搜出来。”
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时,两白旗已经进城,多尔衮现在只能希望三人还在城中,不过济尔哈朗在京师经营三年,有些势力,想要出城并不是什么难事,若是三人已经出城,那问题可就大了。
“臣弟这就带人去搜捕,一家一户的查,一定把三贼揪出来。”多铎赶紧抱拳躬身,转身离去,可走到暖阁门口,却和一人撞了个满怀。
多铎顿时大怒,一把揪住来人,才看清原来是何洛会,当下斥责道:“你慌慌张张,干什么”
何洛会哭丧着脸,“王爷,镶蓝旗反了。已经奔京师而来。”
“什么”多铎脸色一阵扭曲。
暖阁内,多尔衮听见对话,身子也不惊一个踉跄。
北京城内,突然骚动起来,街市上,奔走的军队,惊扰了城中百姓,骚动从内城的旗人区,蔓延到整个北京城。
北京的外七门和内九门,全被白甲旗兵接管,城门封闭,城内人心惶惶,谣言四起,百姓吓的赶紧回家,关门闭窗,汉员们也不知所错,战战兢兢地等候着消息,生怕神仙打架殃及池鱼。
城墙上,多尔衮与多铎等人,急匆匆的登上城墙,远处一支人马极速向北京开来,正是从通州杀过来的豪格一行人。
众人只见白色的大地上,一片蓝色地毯,起伏着向北京运动而来,战马嘶鸣,刀枪耀眼。
多尔衮脸色一沉,知道祸事了,虽然镶蓝旗无法与两白旗相提并论,可打起来总归是满清的损失。
这时镶蓝旗近七千旗兵,已经来快要接近北京城,骑兵们慢慢放慢马速,从纵马疾驰变成徐徐而进。
豪格等人骑马在前,身后是一片蓝甲,军中竖立着数面大旗,除了蓝底的龙旗,还有肃王、礼王、庄王的龙纹大纛,但更显的却是一杆足有三丈的大旗,上书“清君侧,保大清,奉旨讨贼”。
古人干什么事儿,都讲究名正言顺,不管有理没理,就是叛乱也得打杆“奉旨讨贼”“吊民伐罪”之类的旗号,以表示自身顺天应人,代天而行。
多尔衮从千里镜中看见那旗子,他呕心沥血的为了大清,堂堂摄政王,现在却成了乱政的逆贼,心里真被气得吐血。
豪格打出这面旗,那就是要和他拼命。
多尔脸色一沉,脑子里迅速盘算,这两年来,八旗损失比较大,除了汉旗兵还驻防于前线敦促、监视绿营外,满蒙八旗都被召回来休整。
蒙古八旗退回关外草原,补充旗丁,满八旗两红旗在关外,正蓝旗在四川,京畿地区只有名义上皇帝直领的两黄旗,以及多尔衮兄弟三人的两白旗,再加上济尔哈朗的镶蓝旗。
&nbs
第629章 旗兵内讧
多铎领着白甲骑兵从永定门鱼贯而出,人数也在七千左右,这时豪格一边乘着多铎立足未稳,立刻发令,让前锋突袭。
镶蓝旗中军红旗挥动,尖锐的号角响起,前军鳌拜得令举旗回应,然后举起骑枪,在号角声中,前锋徐徐开出。
鳌拜催动战马,左右唯他马首是瞻,一个甲喇的镶蓝旗开始冲锋,骑兵的速度慢慢提起来,越跑越快,一千五百匹战马践踏大地,整个京郊平原都颤抖起来。
骑兵对步兵,那还要袭扰,骑射乱阵,然后冲击,可骑兵对骑兵,那比的就是一个速度,如果敌人冲上来,自己这边还没提起速度,铁定要被撞个七零八落。
这豪格也真是没有人情味,自家人也不学学宋襄公,先让多铎列阵,不过多铎对此好像也不在意,现在摆好阵势已经来不及,好在骑兵不像步军那样需要严密的阵型。
多铎作为久经战阵之人,心里立刻有了决断,这个时候,做什么选择都比处在城下等着被冲强,他当即拔出佩刀,高声喝道:“跟着本王的大纛,冲!”
多铎一骑当先,身后七千白甲也不含糊,他们不需什么队形,紧跟着多铎,跑着跑着便也跑出了一个矢阵。
自从入关后,多铎作为满清亲王,已经很少冲锋在前,大多是居中指挥。当初他为战将时,也曾杀入敌阵以一敌众,独自面对十多名敌兵而不落下风,今天他冲锋在前,似乎又换起了他的热血。
“都跟着本王,杀穿前阵,直奔大纛,谁都不要停!”多铎心脏狂跳,在隆隆的蹄声中,放肆呼喊,一往无前。身后白甲兵挥舞着各种兵器,紧随其后。
镶蓝旗中军,豪格放下千里镜,冷眼观战,多铎的做法他也认同,但这人马全部压上,若是能一鼓作气,自然能取的意想不到的战果,但若是一但受挫,或者多铎死了,那整个七千白甲也会立刻大败。
“哼,匹夫之勇。”豪格冷哼一声,他智谋上比不过多尔衮,但却可以稍微鄙视一下多铎。
“传令,左右两翼,包抄!”
豪格再次下令,军中代表左军的青旗和代表右军的白旗,连续挥动,号角起伏。
左右两个甲喇,立刻举起应旗,表示明白主将之令,两个甲喇章京立刻拔刀,中军左右两侧,当即各有一千五百骑疾驰而出。
“要接战了!”这时观战的礼亲王代善惊呼一声,他着实不愿意看到这一幕。满人靠着内部的团结,才能入主中原,这种团结一旦不在,内部的问题都要刀剑解决,今后必定遗祸无穷,代善心中不禁有些担心起来,但如今已是开弓之箭,没有回头之路。
多尔衮不会放过他,他只有先拉多尔衮下马,然后期望豪格摄政后能与明朝议和,使得满人能够休养生息,把人口发展起来,再图南下。
战马疾驰,两军前锋只剩两百步之距,鳌拜能开二石以上的硬弓,他立刻张弓搭箭,弓身被拉成满月,咻咻连射,居然是连珠箭,利箭如流星赶月一般,直奔多铎而来。
这骑兵冲锋,能担任前锋箭头的人物,往往都是万人敌,鳌拜作为满清巴图鲁,号称第一勇士,老奴亲赞的万人敌,足以承担此任。
豪格知人善任,把这块好钢用在了刀刃上,有鳌拜在前,一千五百蓝甲兵,不惧与七千白甲对冲。
多铎知道鳌拜厉害,晓得鳌拜善射,见鳌拜张弓,便早有准备,一个侧身就藏到了马腹一边,两支利箭袭来,后面两名骑兵顿时落马,瞬时又被后面的骑兵踩成肉泥。
几乎是同一时间,两边的骑兵也纷纷
第630章 慈宁宫
战场上骑兵纵马狂奔,紧紧跟随在主帅的大纛后面,他们都是八旗的精锐,知道这对冲就是一鼓作气,两方人马各成一个箭头,犹如两柄绝世好剑,在高手手中剑尖相对,在巨大的冲撞力下,胜者必定是剑身够硬之辈。
城头上,多尔衮见两个矢阵撞在一起,白甲骑兵被蓝甲破开,仿佛剑身折断,他脸色立即一变,“英王,多铎锐气已挫,不是豪格对手,你再率三千旗兵出战,击溃豪格。”
白甲与鳌拜对冲,威势就被卸了一成,等冲出后又受到两翼蓝甲骑射骚扰,士气便再降一次,而且在箭雨中骑兵也无法专心冲锋,豪格却是蓄势待发,虽人数不及多铎但是却锐气正盛,多尔衮看的清清楚楚,审时度势下连忙下命。
两支骑兵交错而过,果然如同多尔衮所料,多铎还剩下六千多骑,尽然被豪格两千五百骑冲的七零八落。
那情势就想,一柄利剑破开大竹一般,剑尖钻入,竹身四裂开来。
“在来!”多铎面目狰狞,缰绳一拉,领着散乱的骑兵进行大迂回,想要调整方向,再次与豪格对冲,但是蓝甲左右两翼却阴魂不算,在他们冲出的瞬间,箭雨再次射来。
豪格这边刚刚与白甲交错而出,便见永定门打开,阿济格大吼一声,“杀啊!”数千白甲从城内疾驰而出,迎头向他撞来。
豪格脸色一变,他刚才就是这样将多铎冲的七零八落,现在他才透阵杀出,如果被这数千白甲一冲,铁定要步多铎的后尘,而正在这时,早前冲出的鳌拜已经重整队形,立刻催动战马直接向阿济格扑来,为豪格解围,给他争取了重整队形的时间。
战场上,两方打马而战,一白、一蓝,在旷野上如同转动的阴阳鱼一般,随着阿济格的加入,白甲凭借人数上的优势,逐渐把握了主动。
多尔衮站在城上,心中很满意,他有两旗人马,实力强于豪格,他正盘算着如何彻底解决大清内部的隐患,正白旗大臣苏克萨哈却忽然一声惊呼,“摄政王,有兵马南来。”
多尔衮闻语一惊,大清朝法度森严,没有他的调令,各部人马都不可擅自离开驻地,而他并未调兵,那来人就只能是豪格一伙。
多尔衮急忙拿起千里镜,往南面看去,圆形的世界里,他当先看见一杆大旗在寒风中猎猎,大旗上绣着斗大的“唐”字,旗后无数绿营人马,步骑混杂,人声马嘶的向北京而来,却正是保定府唐通的人马。
唐通此人并非无名之人,闯逆陷京师前,他是北直隶拱卫京师的重要力量,担任过宣化、密云总兵,是九边系统中的一只,他手握兵权,举足轻重,毅宗皇帝曾召其相见,并赐予莽玉,对他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但他最终辜负所托,先降闯逆,再降满清,十足的反复之人。
唐通手下大多是九边的明军,战力并不差,这时后出现在城外,战局立刻改变。
多尔衮想不通豪格什么时候与唐通勾结,但他很快明白,满清内部反对他的势力非常强大,不仅是在旗人内部,汉员也被卷入进来。
其实仔细一想,这两年来满清数次大败,除了损害了旗人的利益,也损害了投降满清的汉员利益。
这些汉员投靠满清,是觉得满清能够得天下,他们背弃民族,背弃大义而登上大清这条大船,自然是想跟着大清享受荣华富贵,而不是想看到满清的船漏掉,多尔衮没什么建树,他们自然也想换个船长。
这时多尔衮不禁眼神一眯,当
第631章 布木布泰
大暖阁里,炭火通红,喀尔喀抽泣着对布木布泰说道:“太后,摄政王这是不给我们活路啊!二爷为大清看守关外,没有什么罪过,七哥儿为了朝廷死在了南方,二爷这方回京,摄政王就无缘无故抄了礼王府。最新最快更新摄政王主政以来,二爷可是言听计从,从没想过和他争权,可他却还是不肯放过二爷。太后,二爷可是大清的石柱,太后不能让摄政王坏了大清的江山啊!”
这天下,总归是爱新觉罗家的,并非多尔衮一人的大清,顺治还小,在政事上插不上话,布木布泰也只能处处同多尔衮妥协,但这没个缘由就动礼王,布木布泰也有些急了。
满清早年,保留这部落蛮夷的习性,婚姻关系十分混乱,多尔衮与布木布泰的关系虽然正史不见记载,但以满清的习性,皇太后和亲王私通,这么没脸面的事情,康熙也不会让人记载,但历史多少还是会留下一些踪迹可循,如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中就有诗写道“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再加上布木布泰死后叮嘱康熙不与皇太极合葬,而且多尔衮还有个“皇父”摄政王的头衔,此事便不离十了。
虽说布木布泰与多尔衮间的关系复杂,甚至权色交易,但皇家的女人,哪有什么儿女情长。
布木布泰十三岁下嫁皇太极,虽是女人但对于各种政治斗争了然于胸,福临要坐稳皇位,朝中就必须要有人能牵制多尔衮。
布木布泰听了喀尔喀的哭诉,心中一震,这礼王是大清的亲王,多尔衮要动怎么也得经过审理定罪,通知她一声,这样忽然抓捕,他想要做什么
喀尔喀继续哭诉道:“太后,这次不只是二爷,庄王、肃王,还有大批八旗大臣被牵连,两白旗四处抓人,太后若是不管,大清怕就完了。”
布木布泰一听这话,也坐不下去了,缓缓起身,她三十初头,正是熟透了的季节,头上盘头翅,梳两把头,身上穿着长及脚面的旗装,外罩坎肩,服装不及中原样式好看,有些宽大,但依然遮挡不住她的身材,难怪使得多尔衮着迷。
“礼王、庄王、肃王都被抓呢“布木布泰惊问道。若是朝中只是多尔衮一派,她就和多尔衮在好,睡再多次,恐怕福临的皇位也不稳了。
喀尔喀收住哭声,忙答道:“回太后话,二爷和庄王、肃王再抓捕之前,已经逃出了京师。这两年来,摄政王执掌朝政,军国大事皆出于摄政之手,但国势却日渐西下。二爷等人都是希望大清能调整国策,但谁想摄政王却容不得不同的意见,故意设计,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引出政见不合之人,大肆抓捕,逼得二爷他们只能出城调兵自保了。”
这皇室的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喀尔喀这等于把责任全推到了多尔衮身上。
这多尔衮居然设下圈套让宗室和八旗大臣去钻,直接派遣两白旗的人抓捕政敌,当初太宗在位时也没这样对待他兄弟三人,老奴设立“设立八固山共议国政”的传统,岂不被他给破坏。
多尔衮这几年再朝政上,确实越发独断专行,他对于皇位的给予也十分强烈,布木布泰只能将他的头衔从“叔父摄政王”提升到“皇叔父摄政王”,才暂时稳住他。
这议政王大臣会议,起源于老奴的“八固山共议国政”,目的原是拉拢各旗,整合各个部落,是老奴的不得以之举,但这个议政王大臣会议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他也是对皇权的一种牵扯,更似部落联盟,放到此
第632章 间于齐楚
外面一声通传,布木布泰连忙又坐回胡床上,趁着多尔衮未到,她看了一旁的苏麻喇姑一眼,不禁问道:“苏茉儿,你怎么看”
皇太极死后,留下的势力大多跟随豪格,或者倒向多尔衮,布木布泰孤儿寡母基本没有什么依靠,唯有从科尔沁部过来的陪嫁侍女,才是她可以依靠的心腹之人。
苏麻喇姑听了,行礼说道:“太后,奴婢觉得摄政王这几年确实越发跋扈,不说别的,就说这禁宫,常常不经召唤,便直闯进来,而且大内的禁军也都是摄政王的人,或许太后帮帮礼王也好。”
作为布木布泰的侍女,自然知道这几年来,布木布泰为了稳住多尔衮做出了多少努力,甚至被逼得要用身子来进行交易,太后的威严扫地,承受着屈辱,因而她对于多尔衮毫无好感。
布木布泰微微沉默,然后摇了摇头,她还是比较冷静,“帮礼王,就是等于帮肃王,睿亲王主政哀家多少还有些把握,保住皇儿的帝位,但若是肃王主政,恐怕哀家母子最后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