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略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南宫草堂

    后院这才过新春佳节,天气也渐渐暖了起来,但毕竟还不到叶翻绿、花露红之时。

    光秃秃的,去后院干什么去看假山吗

    “今日阳光不错,仲侍读,你就陪本王在此看看景,如何”。

    朱载垕向长史挥挥手,那人便立刻退下,只剩他与仲逸二人。

    看景仲逸随意环视四周:此处,除假山、木亭外,面前就是一小块花园空地了。

    他急忙施礼道:“今日天气确不错,看样子,用不了多久,大地也就该解冻了,又将是一年花红草绿之时”。

    木亭下,石桌石凳,毕竟是王府,做工用料倒是讲究,不过桌上依旧茶具一套。

    又是喝茶。

    “仲侍读,你看看,等过些日子天暖了,前面这块空地,种点什么好呢”。

    寒暄之后,朱载垕竟指着前面那块花园空地,向仲逸请教起来。

    种点什么好呢

    仲逸绝不相信:这是朱载垕的一句无心之语。

    王侯将相喜好‘种地’的,古来有之,只是,其中缘故各有不同。

    三国时期,刘备落魄时,为韬光养晦,曾常去菜园种地,全身尽是泥土花草之类。

    不过,在曹操看来:种地是假,城府倒是真的。

    被眼前的裕王一问,这倒让仲逸始料未及。

    “千岁爷,依下官看,这是块花园用地,当然种些花草了”。

    两眼盯着眼前那块空地,仲逸一本正经应道:“王府花园,自有王者之风,只是下官对花草之类,着实不懂……”。

    “哈哈哈”,朱载垕笑道:“王府中的花草已经不少了,屋内有盆栽,走廊也有摆设,这么一大块空地,种花-----可惜了”。

    末了,他再次指着前方:“你说,种些庄稼,如何比如,大豆、高粱之类”。

    “大豆、高粱”,仲逸心中暗暗一惊:若非这个朱载垕就事论事,那便是取笑他这位翰林院侍读了。

    若换其他皇亲贵族,断不会有此想法,但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这是人人皆知的。

    当初,马皇后也曾在后院花园种过菜蔬、瓜果之类。

    不过,时隔这么久,这位千岁、储君之尊的朱载垕,绝不至于如此崇尚简朴。

    种庄稼的田地,多了去了,即便再简朴,大明也不缺少这点粮食。

    也有点过了。

    这次,仲逸不再言语。

    朱载垕微微一笑,转而继续目视前方:“那些花草,即便再名贵,也无非中看不中用。而大豆、高粱花,既可观赏,更有踏实的感觉:花落之后,便是颗颗米粒、豆子”。

    仲逸:依旧微微点头,却并不言语。

    这时,朱载垕才扭过头来,见仲逸脸上似有异样,他便换了一种口吻:“仲侍读,听说你办差不拘一格,时有惊喜,为何今日却要墨守成规呢”。

    “哦”,仲逸急忙起身回到:‘千岁爷,那都是大家说笑,莫要当真’。

    说着,说着,这花园木亭下的交谈,越来越有味了。

    “你既是翰林院侍读,今日,我们就在花园木亭下,以大豆、高粱为题,读读‘种地’这本书,如何”。

    朱载垕挥挥手,示意他坐下说话:“方才,你都顺着本王的意思应答,这可不是一个好侍读所为啊”。

    末了,他竟向仲逸递来一杯茶:“说出你心中所想,这才是我大明的好翰林、好臣子”。

     




第328章 筠儿的烦心事(上)
    傍晚、袁府。

    “我真不知道,爹爹之前也没说啊。难得你仲大人来府上”。

    到袁府后,管家说袁炜正在会客,带仲逸先见袁若筠,一问才知道,袁若筠也蒙在鼓里。

    “你是不是又惹事了”。

    仲逸盘算着:仇鸾之后,朝中并无大事发生.若非因公事,那便是袁若筠的缘故了。

    而袁若筠的麻烦,自然就是相亲:她的终生大事了。

    如此一问,袁若筠立刻不悦:“惹什么事儿在你们眼里,本大小姐,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吗”。

    末了,她向一旁的丫鬟莺儿吩咐道:“告诉后厨,今日不要加菜,不准给我多添一双筷子”。

    这个袁若筠,还在为上次的事儿生气:好好备了一桌饭菜,却被仲逸推辞。

    莺儿笑道:“小姐,我刚才问过了:仲大人在来的路上,已用过晚饭了”。

    啧啧,袁若筠连连摇头:“哎呀,看看人家,毕竟是翰林院的高人,太有自知之明了”。

    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无论说什么,袁若筠都是这样的脾气: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

    好在二人认识至今,斗斗嘴,说笑一番的情形,早已习惯了。

    二人随谈笑间,仲逸心中却一直盘算着此次来袁府的原因。

    “对,上次在盛宴屏风后,曾向袁炜请求过一件事:让他为自己去西北榆林府,帮忙周旋”。

    经过一番梳理,仲逸终于想起:今日在裕王府,读那‘无字之书’,把脑袋都弄迷糊了。

    这时,门外传来短暂的说话声,但很快就停止。

    仲逸正欲前往查看,却被袁若筠叫住:怎么,新春佳节初次来府上,就没有什么礼物给本小姐吗

    微微犹豫一下,仲逸却不只得接过袁若筠的话茬儿。

    “筠儿,节后也没时间来府上拜会,阿姐已为你备了些礼品,有时间过去一趟。过些日子,我们要回祖籍山东济南府”。

    仲逸知道,若不告诉她,不知被闹成什么样子。除仲府外,袁若筠来找自己的地方,无非翰林院与若一当铺。

    这两个地方都经不起折腾,还是提前告知吧。

    反正说的是山东济南府,户册记录在案,也属正常。

    “济南府是不是很好玩儿本小姐还没去过呢”。

    一听仲逸要离京南下,袁若筠立刻来了兴致,眉宇间,全无方才的不悦,一脸喜色,笑嘻嘻:“师父,你对筠儿最好了,就把徒儿我一起带上吧”。

    末了,她上前叮咛起来:“如若不同意,本大小姐,就替你到翰林院做那个侍读的差事,给他们讲讲:酒中掺水、山道赛马的故事”。

    “不行,此事万万不可”。

    仲逸知道自己说服不了袁若筠,也只得将袁炜搬出来:“令尊,袁大人定不会准许,你就别闹了”。

    “我准许了,出去看看,也好”。

    如同隔空传音,袁炜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仲逸这才发觉只顾着与袁若筠斗嘴,方才门口那短暂的说话声,定是府里的下人看到袁炜后传出来的。

    大意啦。

    好在听到那短暂的响声后,也只是说了些关于回山东的事儿。

    要说唯一的破绽,那便是请袁若筠到自己的府上。

    不过,这句话完全可以理解为:一句简单的客套之语,没什么大不了的。

    “正好送走同僚,恰好路过,逸儿也不是外人,我就进来了”。

    袁炜一脸的轻松:“筠儿打小就在府里长大,除在城中转悠外,顶多,也就是到城外的山道上骑骑马。山东,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去去也好”。

    末了,他转身向仲逸笑道:‘有逸儿在,我也放心,府里再派几个可靠的人随护,济南府当地的衙门中,也有我的学生,他们会关照的’。

    果真是大户人家,人还未至,一切都安排好了。

    “不行,不行”。

    仲逸没想到袁炜竟同意,他急忙摆摆手:“袁大人,不是学生驳您老的面,袁大小姐,千金之躯,一路之上,多有不便”。

    “那再多派人手,有当地衙门在,不会有事。再说了,你一个翰林院的侍读,就没有自己的法子吗”。

    袁炜一反常态,似乎袁若筠是别人家的女儿一样,一点都不担心。

    仲逸还欲推辞,却见袁炜摆摆手:“走,到书房说话”。

    临到门口,他转身叮嘱道:“筠儿,你也一起过来”。

    丫鬟莺儿向外走去,与仲逸擦肩而过,意味深长的望了他一眼。

    这一刻,仲逸才似乎真正明白:袁炜叫他来袁府的目的。

    上次来袁府时,莺儿就曾说过:当初,他只是个若一当铺的少东家,如今却是翰林院的六品侍读,照此下去,前途更是不可限量……

    如今看来,这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

    不应该啊,仲逸心中暗暗思量:这袁炜是怎么了

    …………

    袁府,书房。

    “袁大人,不知传学生到府上来,所为何事”。

    三人刚刚落座之际,仲逸抢先开口,他似乎不愿给袁炜说话的机会。

    “也无甚要紧之事,上次你说想去陕西布政司榆林府,因你如今要去裕王府侍读,只要裕王点头,其他的都好说”。

    袁炜笑道:‘毕竟,这也是为朝廷办差嘛,西北偏远、荒凉之地,没有人说你去游山玩水的。翰林院有侍诏之责,能体察民情,所提建议也更能中肯些’。

    这语气,果真有老成谋国之范。

    看来,朝中传言是真的:袁侍郎要高升了。

    “裕王府那边,学生改日去请示,多谢袁大人”。

    茶叶还未泡开,仲逸便欲起身告辞:“既是如此,学生不打扰了,这便告辞”。

    这时,袁若筠一脸不悦道:“仲大人,你以后莫再进袁府半步,刚来就想着要走-------不送”。

    &nb



第329章 筠儿的烦心事(下)
    自从离开袁府后,再没有了袁若筠的消息,想必她又被‘关’在府内了。

    袁炜倒是见过一次,但或许是刻意为之。

    那日,袁炜恰好来翰林院,对仲逸一如既往,甚至主动找他来说话,并叮嘱道:去西北榆林府之事,他依旧会关照。

    作为堂堂礼部侍郎,当然不会喜怒于色,但仲逸还是觉得有些微妙:自己不再被邀请去袁府,袁若筠的消息无从打听,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袁若筠去山东济南府的事儿,也仅仅是袁炜一句玩笑之言。

    连日以来,仲逸心事重重,似乎眼前的事儿,比他当初做钦差副使还要难以应付。

    还未将此事告知师姐仲姝,与当初的宋洛儿一样,师姐在他心中: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

    若没有袁若筠的出现,他几乎认定:此生不会再有这种纠结与取舍。

    初次来京城,就遇到袁若筠,后来隔三差五见面。

    此刻,莫说终身大事之类,仅是不再见面这一条,恐怕二人就无法接受。

    与袁若筠相识,完全是一种巧合,甚至是多种巧合的组合:酒楼偶遇,仲逸路见不平而与之‘斗嘴’,山道赛马,竟赛出一个‘师徒’称呼来。

    娘亲不在,老爹又忙于朝务,唯一的兄长袁若晗,完全继承他老爹的基因:四书五经、圣人之言,简直就是小一号的袁炜。

    礼部侍郎家,礼数自然多了。

    虽袁若筠不喜读书,但老爹为她请过不少先生。甚至于袁炜本人就是最好的老师。

    但奈何一个女子,袁炜也没有寄托她能高中状元。故此,以读书为名,叫她安静下来,才是真的。

    不喜读书,但毕竟耳濡目染,袁若筠对文采是不拒的。

    至少,在她看来:有文采,就可以与父兄‘顶嘴’,也可以整整那些来袁府相亲的-----读书人。

    这样的出身,袁大小姐渐渐变得刁蛮任性,更不愿受缚,整天琢磨点新鲜事,也就不足为怪。

    如此,才有了袁若筠嘴边那句话:无趣,一点都不好玩儿。

    为能‘好玩’一点,袁若筠曾捉弄过府里的下人、花盆里埋过银子、鱼塘里抛过饭菜。

    甚至有一次,她竟将一只大南瓜摘下,命人‘栽’到花盆众,慢慢等着再长大……

    后来,她累计花了二百两银子,向街上一个江湖术士学了些:女扮男装的‘乔庄’之术。

    或许是那个江湖术士,从未见到过这么多的银子,良心发现,倾力相教,虽说没有达到‘易容’的境界,但一般场合,还是能以假乱真的。

    于是乎,袁若筠仔细观察每个男子的言行举止:乔庄是外形,言行才是神似,形似加神似------就更像了。

    有了这身本事,她便渐渐从府中溜到街上,捉弄小摊商贩、刁难店家小二,尽管不停闯祸,但都是‘小祸’,都能搞定。

    为何她前面闯祸,下人们在后面给人家塞银子。

    实在不行,还有巡街官差的相助。

    于是,就有了酒楼二人偶遇斗嘴-----那一幕。

    所谓一物降一物,直到有一天,目无一切的袁若筠遇到了仲逸。
1...114115116117118...27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