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略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南宫草堂
第325章 盛宴
春节前夕,喜庆连连,张灯结彩、灯笼高挂。
屋外,寒风呼呼,屋内,暖意浓浓。
对城中百姓而言,也不过是个寻常的日子,顶多忙于置办年货,或者几声祝福之言而已。
不过,对朝廷文武来说,今日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朝廷的这次盛宴,远比除夕夜更热闹。
与上次群臣上朝议事不同,此次对前来参加盛宴的文武百官,并未刻意按品阶划分,而是由各个衙门根据差事安排。
如此一来,除必要留守与当值人外,大多人都可前来赴宴。
不过,毕竟高低有别,最终能坐下来的,主要还是五品以上的。
当然,像翰林院这样特殊的衙门,依旧区别对待:此次盛宴本就由礼部主持、翰林院协办,自然不能少他们的人。
莫说仲逸为六品侍读,就连费思应这样的庶吉士都来了。
君臣同宴,与主仆同宴并无本质差别,不过相比主人与仆人的简单一餐,朝廷盛宴则讲究更多。
众人落座之后,司礼监黄锦与礼部尚书、侍郎,以及翰林院掌院学士等,再次核实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片刻之后,皇帝朱厚熜缓缓入殿。
“皇上万岁、大明千秋万代……”。
对朱厚熜而言,他自不会从头到尾呆在这里。
不过,当此新春盛宴,几声祝福语,还是要说的。
几杯祝福的酒,还是要喝的。
三杯酒:一敬国泰民安、二敬风调雨顺,第三杯酒,自是要感谢文武百官,他们这一年的勤勉、辛劳。
六部尚书、各衙门头头,自然要上前敬皇帝一杯祝福酒:龙体安康、万寿无疆之类。
当然,这种场合,不会少了青词体的文章。
但毕竟是佳节前的盛宴,而非斗诗大会,仅有一篇祝词。
而且,只由一人诵读。
皇帝之前并未提前告知。看来,是要让这些文武大臣,当场发挥了。
作为风向标,明眼人都能看的出:能代表朝廷文武,在圣上面前,当场作一篇新春祝词,那是何等荣耀
朝中擅长此体者,不在少数。但论资排辈,当属内阁首辅、次辅的严嵩、徐阶等德高望重者。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最终上台的,却并非他们二人。
当然,同样擅长此体,且有小阁老之称的严士蕃,也没有被挑中。
袁炜,身为礼部侍郎,文采飞扬,有目共睹,他在青词方面的造诣,几乎无人不服。
只是,当此盛宴,由他一人独享殊荣,还是别有一番看头。
对袁炜来说,即便脱口而出,也不是什么难事。
殿中文武目光齐聚。
此刻,袁炜就是殿中仅次于朱厚熜之外,那个最为瞩目之人。
“九州万民共欢庆,文数九、武数九,九九八十一,四海归一,天佑大明社稷,万寿无疆……”。
出口成章,袁炜果真不负众望:圣上满意,群臣满意。
盛宴正式开始。
只是,没过多久,朱厚熜便移驾出殿,众臣欢送后,再次回到各自桌前。
盛宴继续。
皇帝走后,热闹才刚刚开始,大家少了些拘束,多了些玩笑。
对在座各位来说,山珍海味倒是其次,能聚齐多人,才是关键所在。
仅是袁炜方才的那篇佳作,就成了很多人口中的话题。
“袁侍郎怕是要擢升礼部尚书了”。
“严家父子,被圣上冷落很长时间了”。
“徐阶大人与袁侍郎本属一派,若袁侍郎更晋一步,徐大人会不会……”。
“别嘀咕了,王爷们、阁老们,过来敬酒了”。
……
对仲逸来说,这些几乎与他无关:莫说进翰林院了,就是来京城也没几个年头。
除昔日国子监同窗及部分翰林院同僚外,熟悉的人,恐怕也只有樊文予、李序南等人了。
当然,说起袁炜,他自不会陌生。
不过,袁炜早已被一群同僚争相敬酒,恐怕是轮不到他这个小小的六品翰林了。
这种场合,最忌一人独坐不语,总得要找个说话的人。
否则,会被视为另类,总感觉怪怪的。
“仲兄,你说说看,等我这庶吉士考核过了,是继续京城去六部中做个六品主事好呢还是到地方做个七品知县好”。
说话的是翰林院庶吉士费思应,翰林院一桌,又与仲逸是国子监的同窗,二人一直走的近。
此处说这样的话,纯粹为找个话题。
仲逸四下望望,压低声音道:“还早着呢,先做好你的庶吉士,有你礼部郎中的老爹,还担心什么”。
哼……
费思应白了一眼:‘早着呢你如今都是六品侍读,比我们这些人提前走多少捷径站着说话腰不疼’。
“费兄,咱两这交情,说这些干嘛”。
仲逸笑道:‘若是我的话,一定会去外地,做个知县’。
费思应也太看得起自己了,翰林院是出人才的地方,但不是人人都是人才。
“知县虽历练人,但若被派到偏远之地,天高皇帝远,怕是一辈子也回不到京城了”。
费思应一脸苦笑:“熬上二十年,给你个知府,干不干”。
仲逸简直无语:“费兄,莫说知府,熬上二十年,给个知县,大把的人愿意干,你信不”。
“裕王千岁、严阁老、徐阁老”。
不知谁说了这么一句,费思应急忙端起酒杯:“仲兄,快,愣着干什么敬酒去啊”。
圣上不在,这些人便代表
第326章 王府侍读(上)
除夕、春节,在一片欢笑声中度过。
对仲逸来说,这才是真正的‘盛宴’。
因师兄宗武远在甘西一带秘密练兵,年夜饭时,仲姝便将阿嫂林姚姚一起请来仲府。
此外,罗英忙完若一当铺的事儿后,也被请了过来。
至于樊文予、李序南,还有袁若筠,也只能年后再聚。
喝酒,还是喝酒。
累啊……
春节过后,仲姝建议:适时回趟凌云山拜望师父,同时,仲逸也要回扬州府。
爆竹声渐渐远去,门前屋上的对联也时有随风而去,新的一年就要开始。
一切,那么的自然,那么的随意。
…………
这日午后,仲逸如期前往裕王府。
这是他的新差事:去裕王府侍读,这才是翰林院侍读的正经差事。
不过,不用天天去,若朱载垕没有特意召唤,定期去即可。
尽管是偶尔,但自从领了这个差事后,仲逸整个人都变了。
无情最是帝王家,朝堂之上最多变。
如今,他却两者都‘兼顾’了:翰林院也算朝堂衙门,朱载垕当然出自帝王家。
当初,仅仅因袁炜在大庭广众之下的一句赞语,朝中便有人说他与袁炜交情不浅,如今偶尔出入王府,又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朝廷的差事,不敢懈怠,仲逸也只得‘办差’去了。
其实,从内心而言,他还是更喜欢外出办差,尤其自己可以掌控,并有得力协助之人那种。
那样的场面,简直是另外一片天地。
转身再想想眼下的差事:王府,一个多么有故事的地方啊。
……
裕王朱载垕,嘉靖帝三皇子,因其母不得圣宠,而朱载垕又非长子。故此,朝中常有传言:皇帝并不喜欢他。
嘉靖帝长子朱载基早逝,次子朱载壡被册封为太子。嘉靖二十八年,太子朱载壡薨,朱载垕以次序为太子。
或是因朱载基、朱载壡早逝,皇帝对朱载垕的太子之名,迟迟未予册封。
朱载垕在裕王邸生活多年,对朝中形势颇为了解,但他为人低调,并不轻易行事,也算稳重。
当然,裕王府的人都知道,朱载垕这位千岁爷还有个嗜好:美女、媚药。
当然,这都是后话。
在翰林院,有个颇名的人物,名叫高拱,此人是翰林院侍讲学士,之前他也做过侍读,在裕王府多年,与朱载垕交情匪浅,朝中早有耳闻。
同在翰林院,仲逸名望远不及高拱,但关于他的事儿,也听过一些:最近,听说他要高升,除深得朱载垕信任外,徐阶对他也颇为赏识。
仲逸不知朝廷为何要派自己去裕王府侍读,按他的跟随程默及同僚费思应说:是因为高拱要高升,而他又刚任侍读一职,所以就顶了上去。
相比这种说法,仲逸更相信自己的判断:这是皇帝朱厚熜的安排。
众所周知,任何人走的不能太近,走的太近,就会绑得太紧,一旦很多人拧成一股绳,那将是一股可怕的势力。
高拱在裕王府侍奉多年,羽翼渐丰,与朱载垕的交情也越来越深。同时,他又得徐阶赏识,这几乎是人人皆知的事情。
皇帝自然也知晓。
因出身有别,朱载垕不可能与徐阶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同盟,但并不排除,二人在某件事情或某个阶段达成共识。
比如,他们合力对付严氏。
朱载垕对严氏把持朝政颇有微词,这会在无形之中,拉近裕王与徐阶等人的关系。
也或许正因此,皇帝才在高拱另有委任之时,借机将仲逸派往裕王府做侍读。
当然,一个小小的翰林,是做不了什么的,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裕王府的侍读、侍讲,不是他高拱一个人专属的。
仲逸是捐纳入仕,取得国子监身份后,参与科考,因为考试时间赶巧,他几乎用最快的时间入了翰林院,并做了庶吉士。
能在如此短的时间连连考中,主要得益于凌云山多年的苦读。
当然,天赋这种东西,有时也很重要。
起初,关于他的背景,朝中也有些说法,但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一个袁炜的赏识而已。
不过,袁炜既为向朝廷举荐仲逸,更无其他关照。
袁炜这么做自有他的道理:因为凌云子的关系,他们二人不可能说出,对仲逸也就无法真正的关照。
当然,后来仲逸时有去袁府,但也无非是请教一些问题,并无其他深入交往。
为此,袁炜还特意编出一个借口:那日在街上偶遇,他的马车受了惊吓,幸亏当时被路过的仲逸所救。
仅此而已。
眼下,朝
第327章 王府侍读(下)
裕王府、左长史。
“仲大人,请到客堂用茶,千岁爷在后院,稍后就到”。
仲逸刚进王府大院,见左长史亲自前来相迎。
王府长史,掌管王府政讼,率属僚、上书、奏表等,官居正五品。
由他出面迎接,足见对仲逸的重视。
看来,朱载垕那日在盛宴中的一句话,绝非说说而已:王府招呼不周,回头要好好管束、管束。
“多谢长史大人”。
来到客堂,丫鬟们立刻上茶,之后,便缓缓退了出去。
仲逸不由暗暗笑道:喝茶,又是喝茶,不过是从翰林院,挪到裕王府而已。
不过,令他意外的是,王府的茶,并未他想象的那么好。
品一品,当然,也不能差不到那里。
算是个中等吧,还不如在翰林院的档次。
裕王真节俭!
仲逸是这样认为的:刚才王府大院时,所看到的一切并无特别之处,下人们中规中矩,想必调教之人,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在这样的高墙大院,无论院内装饰、布置,下人们的举止等,都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主人的秉性。
从这一点来看,朱载垕是合格的。
当然,能让你看到的,往往都是不怕你看到的。
至于看不到的,你自己想象去吧。
“仲大人,千岁爷有请”。
一个声音打破屋内安静,说话的还是那名长史:“请仲大人到后院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