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1275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哥是出来打酱油的
陈宜中静静地听着这番言论,表面上波澜不惊,心里却已经有所触动了,李庭芝麾下有多少兵马,他大概估计得出,就算弃了整个两淮不要,也凑不出二十万,而江对面,元人的五十万大军虎视眈眈,久攻建康不下,又没有分兵的意图,只怕就在等他们回师。
想到这一层,他心里陡然一惊,汗水立时便打湿了背夹,朝廷这么一封接一封地催促,只怕正中了元人的下怀,而李庭芝也看出来了,所以才会另可渡淮攻敌,也不授人以柄......
“陈君贲动身没有”
正在散播阴谋论的那个亲信幕僚一愣,思维一时间没得跟得上趟,过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他问得是谁。
“自泉州城下,一干要犯被押解入京,陈帅就在集结大军、莅定善后事宜,三日前的文书,大军已自福州出发,照这速度估算,此刻前锋应该进了瑞安府。”
瑞安府就是后世的温州,咸淳元年升的府,紧邻福建路,这个速度对于一般队伍而言已经不慢了,不过考虑到现实的情况,陈宜中还是催促了一句:“行文福建路,让他们快一些儿。”
“以政事堂的名义依在下看来,不如让枢府出面,万一事情不顺,也好有个转寰的余地。”
“还是你考虑得仔细,明日吧,你去同谢升道讲。”被幕僚一提醒,陈宜中马上醒悟过来,这种事情还不够格让政事堂出面。
几件事情这么一打岔,之前的那些烦恼便暂时压了下去,正当陈宜中定下心神,打算专心于政务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又一次打乱了他的阵脚,参知政事家铉翁和同知枢密院事谢堂,竟然趁夜联袂来访。
“让他们在大堂稍候,本相即刻便到。”
尽管脑门突突直跳,陈宜中还是先去更了衣,左右事情已经出了,无论发生了什么,他这个实际上的柄权者,都不能有一丝慌乱,越是紧急才越要显得从容。
不过,他的这份镇定,在听到二者的呈报之后,立时便有些繃不住了。
第六十七章 宫禁
有宋一朝,宫禁之严,远远比不上后世的明清,这故然和官家有意展示亲民之举有关系,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政事堂位于禁中,南渡之前,那些史上留名的贤相就不只一次深夜敲开过宫墙的大门,官家若是成了年,还要衣冠肃整地从龙床上爬起来,若是只有太后柄政,就连稍许嫌隙都顾不得了,还惶论其他
谢氏便是这样子挣扎着爬了起来,随侍的女官自知劝不住,言语之间已经带上了哽咽:“深宵春寒,圣人好歹多加件衣裳,太医再三叮嘱过了,不可再受凉了,万一有个好歹,奴等万死莫赎。”
“叶少保归朝,老身这病就好了一大半,他七十有六,尚且不辞辛劳,连一个晚上都没歇,可见事情紧要,你这厮,不好好侍侯更衣,只管饶舌做什么”
对于叶梦鼎的回京,谢氏没有任何意外之喜,盖因从他们一行人渡过大江到达平江府的那一刻,就有快马沿途传信,等到了临安城,皇城司属下的耳目更是一刻不停地向宫里回报着行程,何时进的门,从哪里过,到了哪里,呆了多久,谢氏都一清二楚,唯一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对方居然连一个晚上都没等,就径直入了宫。
想到这一层,她的心里不由得一动:“城中有事发生么”
女官不防她突然问到这个,微微一怔:“半个时辰前,枢府属吏持诸相公签发的公文,出了余杭门。”
不能怪她记性太好,整个晚上就这么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那些尽职尽责的耳目们当然也不会放过,只是她认为这种事情还达不到惊动圣人安歇的地步,故此才压了下来。
谢氏默然不语地任宫中侍女为自己穿上大装,心中却在暗暗揣测叶梦鼎的入宫,会不会和这件事情有关她只是个听政的妇人,真正的军国大事,往往是政事堂自行决定之后,才会送到她的面前,用上一次玺,而往往这时候,事情已成定局,等于就是知会她一声罢了。
既然是枢府属吏,必然和军务有关,如今军情如火、处处告急,保不准又是哪里丢了,谢氏叹了一口气,扶着女官的手臂站了起来。
“老东西,大晚上的都不安生,你不睡,人家也不睡吗”
慈云殿上,被明晃晃的烛光照得透亮,宽大的帷幕后头,宫人内侍排得整整齐齐,离着却有十余步远,这么做自然是为了避免私会之嫌,毕竟夜已经深了,宫里又尽是妇孺。
听到声音,原本端坐在锦垫上的叶梦鼎抬起头来,身着一袭及地朝服、头戴冠、手上柱着孤拐的谢氏被两个女宫扶持着,缓缓地走了进来。
“老臣无状,扰了圣人清休,罪莫大焉。”
他在垫子上伏下身去,谢氏使了个眼色,侍立一旁的黄内侍赶紧扶了一把。
“快八十的老臣,就别来这些虚礼了,去,给少保搬个墩子。”
等到黄内侍搬来一个圆圆的墩子,谢氏已经坐到了案前,为了便于说话,那个墩子便被放到了阶下,叶梦鼎心知此刻不是推脱的时候,再次谢过后坐了上去。
“赶了那么久的路,才刚到几个时辰,有什么要紧的事不能明天说吗”
“臣只恐明日再说,就迟了。”
叶梦鼎在墩子上欠欠身答道,谢氏掌握他的行踪,他当然心知肚明,此时说起,隐含着一份关心在里头,这一点,双方都是心照不宣的。
“说吧,我听着呢。”谢氏神色不变,心里却在暗自忖测他究竟会说出什么来。
“明日大朝,臣会让人上表弹劾刘禹丢城弃地,不堪封壃之任,请求圣人调他回朝,另行叙用,还望圣人恩准。”
“啊!”
饶是谢氏心思百转,想到了无数种可能性,也没有料到他深夜入宫的第一句话,就直接将矛头对准了自家女婿。
刘禹被人弹劾一事她早就知晓,政事堂之所以迟迟没有表态,一是因为之前的捷报,初到任地,就能退敌,虽然战绩不如之前那么辉煌,但是谁不知道两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们这些相公还在为如何加赏头疼的时候,马上就来了一封劾章,若只是普通的表章倒也罢了,上面竟然密密麻麻地暑上了数十人的名号,无一例外全是本路主官,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形势不明之下,特别是当事人刘禹自己的态度不明,就连陈宜中都不好说话,焉知不是一个坑,等着人来跳以此子过往的战绩,这样的猜测并不显得突兀,于是,表章就被人为地给忽略了,既没有人提起,也没有人遗忘。
谢氏能想到的是,叶梦鼎很可能会为他求情,让他上书自辩什么的,只要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哪怕真的得罪全路官僚,最多也就是换个别处任职罢了,毕竟前头的功绩在那儿摆着,可没曾想这位老泰山,一付公事公办铁面无私的模样,上来就是论罪。
做为一个深宫妇人,谢氏于国事上可能有所欠缺,心眼却不缺,政斗和宫斗在某种程度上有其相通之处,因此,对于眼前这位老东西说出来的话,她本能地就用上了怀疑的态度。
第六十八章 阳谋
“哼,避重就轻、以退为进,这只老狐狸!为了女婿,连脸面都不要了。”
慈云殿上发生的事,只过了不到半个时辰,就送到了陈宜中的案头,这下子让他彻底没了睡意。
两个不速之客当中,谢堂一早就走了,家铉翁多留了一会儿,恰恰在他打算告辞的时候,送来了新的消息,叶梦鼎居然深夜入宫,谈了约莫不到三刻钟,其每一句话,他说的圣人答的都一字不漏地抄录了下来。
“知临安府,知临安府......”家铉翁嘴里念着上面的字,脑子里却在飞快地打着转,这个差遣就是他入政事堂之前所担任的,一点都不陌生。
天子脚下,权贵云集,这个官要说好做也好做,而且很容易出名,就像前朝的包拯那样,要说不好做,地面上有个什么风吹草动,都有无数双眼睛盯着,地方官的编制,偏生又居于京师,对于仕子来说,这个差遣最大的用途就是过度,像他本人一样直入政事堂,叶梦鼎为其婿所谋者,多半也有这一层用意在里头。
“吴彦恺与叶少保有旧么”陈宜中有些诧异。
“未曾听闻。”
“那他为何会说吴彦恺会欣然接受”
这同样是家铉翁不解的地方,他与叶府长子叶应及交好,对于其父只是听闻,事涉长辈,自然也不好谈及。
陈宜中没有听到答案,不见多少失望,在那些文字上沉吟了片刻,突然哑然失笑:“则堂,你说他知不知道,你此刻还在我的府上”
“这......不会吧。”
家铉翁抬起头,立刻挡住了大部分光亮,让陈宜中的眼前为之一暗。
对方身高八尺,用后世的量法就是超过了两米,无论真实情况怎样,比之陈宜中足足高去了一个头去,站在对方阴影里的他,心中也暗了下来。
“某敢肯定地说一句,他一定知道,否则就不会对圣人说那些话了。”
“陈相的意思是说,叶少保知道有人会打探到宫里的消息,而且知道这个人是陈相,也知道今晚某等会来陈府”家铉翁一脸的不敢相信。
陈宜中站起身,走到了堂中,借此摆脱了对方的身材给予他的压迫感,望着堂外的重重黑幕,今晚的月亮不知道隐在了哪片云层当中,就连星光也黯淡无比,一派风雨将至的兆像。
有些话他无法明说,坐到了宰执这样的高位上,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有时候已经由不得你了,就像他自己,可以用暗杀的手段去对付一个掌握着御营禁军的高级将领,却无法用同样的手段去对付叶梦鼎,哪怕对方已经不是宰相,因为他只要做出召集人手的举动,必然就会被对方查知,这就是一个宰相的能量,无论他是现任还是前任。
如此一来,思路就渐渐清晰了,叶梦鼎进宫绝不可能是为了一已之私打扰圣人的休息,无论是为刘禹开脱还是举荐吴坚,都不是他的本意,更与之前二人所猜测的相去甚远,因为这些对答里头,一个字都没有提到迁都的事。
想到这里,陈宜中将写满字的纸条拿过来,从头到晚看了一遍,长叹了一口气:“好一个叶镇之,好一招借力打力。”
“陈相有何高见”
“明日大朝会,找个相熟的言官,提请朝廷迁都吧,奏章今天晚上就要写好,此事就劳烦则堂辛苦一趟了。”
“就这样”家铉翁毫无准备,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就这样,把人安排在前头,叶少保自然就知道了。”
陈宜中没有打算向他解释什么,对方不是他的属下,更不是他的人,可这件事只有他来做是最合适。
兴庆坊叶府,从宫里回来的叶梦鼎也将今天的见面情况,向等在府中的长子和女婿述说了一遍,就连主动弹劾的事情都一字不漏。
听完之后,两个人都没有说话,对于这些人精的弯弯绕,刘禹并不感兴趣,其实放那份颏章进京的本意,并不是为了今天加以利用,不过很显然,自家老泰山不是这么想的。
也许叶梦鼎会认为,这是某种自污之举,毕竟他跃起得太快,年纪又太轻,动不动地立下大功,让政事堂很为难,以他的家室,有自己站在后头,没有谁敢压下他的功绩,但是对于他的成长而言,是很不利的,这也许才是阖州官吏反对的主要原因,所谓树大招风,不外如是。
首先开口的还是叶应及,在他看来,事涉已身,刘禹不好说什么:“如此一来,妹婿不是要进京”
刘禹不想入朝为官,是众所周知的事,眼下外放才不过数月,又要调回来,制度上首先就存在着障碍,地方官三年一任,是要看考绩的,上上者方可升迁或是调回京师,当然立下战功也算成绩。
“子青,你的意思呢”叶梦鼎了解自家儿子资质,再要如何指点,到这个岁数也已经晚了,还不如留着精神,培养一下这个女婿,
“小婿愚钝,只知道岳丈此举,既不在小婿身上,也不在那位吴学士身上,多半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nb
第六十九章 叩关
独松岭,位于天目山余脉末端,离着临安城不到百里,快马只需两个时辰,步卒慢一些需一天多,快的话六、七个时辰也就够了。
京师之地,官道自然修得平整宽敞,出自宫中将作之手的上好革靴踏在上头,牛筋底子会发出一种轻微的形变,有点像是树叶飘落时那种声音,数万人一齐起落,这种声音就会显得整齐而富有节奏。
脚下这条官道就是一直到后世依然存在,已经被划做文物保护起来的宣杭古道,此刻,奔行在官道上的殿前司禁军已经足足跑了四个时辰,人困马乏不说,就连队形也慢慢开始松散起来。
队伍的一旁,身着一袭山文铠、端坐马上的殿前都指挥使苏刘义,听着传入耳中的脚步声越来越散乱,心知这些成军不过数月的手下们已经到了极限,再逼下去也是无用,搞不好就会一拥而散。
“传令下去,全军就地休整,一刻钟之后出发。”他一沉声打出手势,指令立刻被人传了下去。
“停步,歇息一刻!”
“停步,歇息一刻!”
......
片刻之后,蜿蜒数里地,有如长蛇般的队伍慢慢停在了路边,趁着这短暂的时间,纳凉、放松、喝水、进食自不必说,而做为全军统帅的他,却没有一点食欲。接过亲兵递过来的水囊,也只是抿了一口,就全数喂给了马儿,一边喂,一边摸出一把炒豆放到手心里,让马儿咀嚼,感受着马舌头摩擦的粗砺感,眼睛望向了远处。
行军时看着还算齐整的队伍,一放松下来,便原形毕露了,苏刘义在心里同李庭芝的所部做了一个比较,要想达到建康时的那种水平,这些新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好在他们与前者一样,同是出自淮地,练起来倒是顺手一些。
昨日夜里他在禁军大营中接到城里的钧令时,已经过了亥时,而集合队伍做好出发准备,又费去不少时间,一路奔行坚持到现在,就连天都快要亮了,远处出现了一道高高低低的影子,让人恍觉目地就在眼前。
那道看似不高的山岭,就是他们此行的终点,想到这支成军不久的队伍,马上就要面临的强敌,苏刘义的心中隐隐有些不安,独松关是连接江东路、建康府的门户,他回京之时就曾经过,对于那里的守备不陌生,要说人数并不算少了,就是兵员素质,也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麾下,可为什么心里就是不托底呢
“殿帅,回来了!”亲兵朝着前方一指,苏刘义一下子就看到了官道尽头腾起的阵阵烟尘,下意识地抽回手,握紧了缰绳。
来骑的速度很快,上面正是被他预先派往独松关接洽的军使,来人在他前面几步远勒住马儿,等到停下来,刚好到了他的身边,就在马身上伏低,气喘不已地说道:“殿帅,他们......他们出兵了!”
“什么!”苏刘义陡然一惊。
“据守兵们说,昨日一早,张参议便带着全军下了关口,前往湖州境内迎击元人,此后便一直没有消息传回来。”来人的声音压得很低,面色更是焦灼无比。
怎么办苏刘义心潮起伏,之所以派出军使,并不是他有什么先知先觉,而是一道正常的手续,免得对方不明之下闹出什么误会,可是没有想到,居然会听到这样的消息。
独松关守兵约有三万人,貌似不少,可是相对于敌人来说,根本不够看的,自保尚且不足,哪有余力出关接战,一旦他们被击败,就凭自己这里的两万五千新兵,如何守得住偌大的山岭想到这里,苏刘义冷汗都出来了,强自吸了几口气,才将那股子恐惧压了下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