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陈小军点了点头,道:“作为德国的朋友,我们会尽全力帮助德国,虽然我们的建议也未必适合德国的国悄,至少能给我们的朋友起到参考作用。废话我就不多说了,下面进入正题,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中,我们认为德国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主要还是依靠陆上的战争,海军的用途主要还是给陆军提供支援和协助,这一点和远东战争有大的相似之处,因此也并不是说海军就没有作用,如果战术运用得当,海军也同样可以在这场战争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只是只有确定战争的主次战争,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计划来。”
提尔皮茨点了点头,道:“我同意这种看法。”
陈小军接着道:“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中,我们认为德国海军的任务主要是有三个,一是保护德国的海防沿岸,不让英国海军有从德国海岸登陆的机会;二是和英国海军进行海上决战,力争击败英国海军,然后切断英国对法国的支援;三是执行破交战,打击英国的海上运输线,使英国蒙受巨大的物资损失,无力支持战争。第一点,叭德国海军目前的规模的实力,基本可以做到,也无需要再详细说明,因此德国的海军发展战略,应该主要是围绕着后两点进行。下面由黄哲上校来详细说明,怎样围绕着后两点,制定德国的海军发展战略。”
黄哲站起来,向众人敬了一个军礼,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道:“我们首先来说第二点,就目前德国和英国的海军规模和发展趋势来看,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德国海军的规模几乎不可能赶超英国,最多只能达到英国海军规模的70%,就箅能够达到英国海军规模的60%左右,就己是很不错的结果了。但这样的实力对比,想要彻底击败英国海军,难度相当大,即使能够在一、二场局部的海战中获胜,击沉几艘英国军舰,也很难改变强弱的对比。”
舍尔道:“按照上校的说法,德国海军是不可能战胜英国海军了?”
黄哲道:“当然不是,德国和英国海军的实力对比,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正确认识这个事实,才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地,只要运用的战术得当,德国海军也并非是没有机会的,就算不能彻底击败英国海军,但给英国海军造成重创,还是可以做到的。”
舍尔道:“是什么战术呢?”
黄哲看了舍尔一眼,道:“舍尔将军,我想德国海军也应该考虑过和英国海军交战的问题,我想知道在这方面,德国海军有什么考虑呢!”
舍尔迟疑了一下,又看了看提尔皮茨,见他并未阻止自己,这才道:“因为我们和英国海军的实力差距确实太过悬殊了,因此直接和英国海军进行海上决战是不可取的,应该先通过伏击、偷袭、伏埋等战术,削弱英国海军的实力,等到将英国海军的实力削弱到和我们接近之后,再进行海上决战。”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八四章 德国海军战略(二)
说完之后,舍尔心里也有些忐忑,看了黄哲一眼,不知道华东**对这个战术有什么评价。
黄哲点了点头,道:“不错,这个战术很合理,看来德国海军也确实是花了功夫。那么我想问一个问题,要在主力决战之前,削弱英国海军的实力,德国海军主要使用什么战术,需要什么类型的军舰,这些军舰又需要那些性能?”
舍尔道:“一但发生战争,英国海军肯定会对我们采取港口封锁战术,我们可以在英国军舰巡航的航道上布置**,夜间派遣驱逐舰抵近英国舰队,施放**。”
港口封锁,是优势海军惯用的战术,在拿破仑战争中英国对法国,还有刚结束的远东战争前期的日俄战争,日本联合舰队对俄国太平洋舰队都是釆取的港口封锁战术。而被封锁在港口中的海军通常也是以**或**进行反击,在日俄战争中,日本联合舰队的初瀬号和八岛号两艘战列舰就是触雷沉没,当然港口封锁的一方也可以使用**,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司令官马卡洛夫也是座舰触雷身亡的。
黄哲摇了摇头,道:“如果我是英国舰队的指挥官,是不会使用港口封锁战术的。”说着命人挂起了一付北海的地图,道:“德国面临的海洋北海,只有两个出口,一个是西南部的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其中多佛尔海峡的最窄处只有28公里,只用布置**,加上两侧岸上的炮台,配合小股舰队就可以守住;另一个是北部的奥克尼群岛和设得兰群岛海域,因此如果我是英国舰队的指挥官,只用将舰队驻泊在奥克尼群岛,守住向北的出海囗,这样就可以将德国舰队封锁在北海里。平时派遣轻巡洋舰在徳国沿岸巡逻,发现德国出动舰队,就立刻从奥克尼群岛出击拦截,根本不用冒着触雷的风险,对徳国进行港口封锁。如果英国采用这样的战术,德国怎么削弱英国海军的实力呢?”
在座的德国海军的军官都陷入了沉默中,因为此前德国预想的就是英国舰队的港口封锁,这时另一名德国海军的军官希佩尔道:“如果是我来指挥作战,会派出一支小队出击作为诱饵,佯作攻击英国沿岸,这样英国必须会派出舰队拦截,如果英国舰队倾巢而出,派出的舰队就立刻撤回,如果英国也只派出一支分舰队,我就集中兵力,予以歼灭,这样就可以达到削弱英国海军的目地。”
黄哲点了点头,道:“很好,那么要实施这个战术,需要用什么样的军舰完成呢?”
德国海军的军官们又都沉思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舍尔才道:“速度,实施这个战术需要快速的战列舰,无论是担任诱饵的前哨舰队,还是后继支援的舰队,都需要快速的战列舰。”
施佩道:“现在正在建造的拿骚级,还有将要建造的赫尔戈兰级,设计的速度都是22节,应该足够了。”
黄哲摇了摇头,道:“不,22节只是最基本的速度,我们认为要实施这个战术,至少需要2支航速到达25节的战列舰舰队才行。”
这下子在场的所有德国海军的军官们都大吃了一惊,就连一向沉稳的提尔皮茨也吸了一口气。这时舍尔忽然想到英国正在建造中的所谓“理想型巡洋舰”居说其速度达到了26节,忍不住道:“你们所指的是类似英国建造的那种理想型巡洋舰吗?”
黄哲还是摇了摇头,道:“英国在建造理想型巡洋舰,我们知道,不过理想型巡洋舰只不过是个代号,这是一种全新的军舰类型,英国给的真正命名是战列巡洋舰,也就是指拥有战列舰的强大火力和巡洋舰的高速度。”
德国海军的军官们再次都露出惊异的表情来,看来华东**的情报能力要比德国强啊,至少德国并没有打探到这种军舰的真正命名,而从这种军舰的特征来看,确实是名副其实。
黄哲接着道:“关于战列巡洋舰问题,我们等一会再讲,在这里只是简单的说一下,战列巡洋舰可以担任诱饵舰队的任务,但我所说的并不是战列巡洋舰,而是战列舰,航速到达25节的战列舰。”
在这个时代的海军,通常观点就是战列舰不需要太快的速度,一来是战列舰的速度快了会影响炮击的精度,二来战列舰通常都是排成纵队,进行战列线作战,这样一来当然也就不需要多快的速度了。因此在前无畏舰时代,战列舰的航速一般都在18节左右,装甲巡洋舰的航速是20-21节,防护巡洋舰的航速是22-24节,形成三个速度等级,英德建造的军舰也基本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而进入无畏舰时代,由于军舰的动力改为蒸汽轮机,因此无畏号战列舰的速度达到21节,这个速度也成为在旧时空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无畏舰的速度标杆,德国建造的所有无畏舰,除了第一型拿骚级由于还是使用的往复式蒸汽机,速度只有20节,其他使用蒸汽轮机的无畏舰都是21节;英国的情况也差不用,从无畏号战列舰开始,一直到铁公爵级,也都是保持21节的航速。
不过英国的海军底蕴和经验都远非德国可比的,由其是在量产战列巡洋舰之后,英国人十分敏锐的发现,提升战列舰的速度,也可以具有极大的战术价值,因此又开创性的制造出快速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航速达到25节,其后续的复仇级战列舰因为减少成本,削减了动力,但航速也达到23节,从而也彻底打破了无畏舰21节的速度标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表现十分抢眼,比防御力薄弱的战列巡洋舰优秀得多,也证明了英国开创的这一新型军舰的成功,从而也影响了一战之后的战列舰发展,到二战期间,美国建造的依阿华级战列舰的速度达到了惊人的33节。
黄哲道:“高速化是战列舰发展的方向之一,21节绝不是战列舰的速度标杆,高速化的战列舰除了可以参与普通的战列线作战外,凭借其航行速度,执行多样化的作战任务。即使是在战列线上,快速战列舰也可以排在舰队战列线的前方,利用其速度上的优势,扰乱敌方舰队阵形。这一点其实在远东战争的纳土纳群岛海战中得到体现。”
这个战例德国的海军军官们都知道,是远征军舰队参战前,华东**的海军和英国远东舰队之间进行的一场海战,华东**的海军主力为6艘战列舰、2艘装甲巡洋舰,英国远东舰队是8艘战列舰,但华东**的两艘干将级战列舰的速度达到20节,而英国战列舰的速度只有18节,因此干将级战列舰凭借速度优势,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十分出色,为人民军海军取得纳土纳群岛海战的胜利立下首功,也成为这个时代,快速战列舰成功的第一个战例。
而且德国建造快速战列舰是有条件的,首先在工业制造能力上,德国并不逊色于英国,并在华东**的介入下,在蒸汽轮机技术上赶上了英国,而且德国的小管径锅炉技术比英国强,因此在同样的条件下,德国锅炉提供的动力要比英国大,再加上华东**的舰型设计能力,德国完全可以建造出快速战列舰。
虽然德国的海军军官们依然对快速战列舰的战术价值半信半疑,但在海军方面,华东**无疑比德国更有权威性,而且又有成功战例支持,因此德国的海军军官们一时到也不敢质疑,反正现在先听着,等这次交流结束之后再慢慢研究消化。
这时提尔皮茨道:“即然需要快速战列舰,那么赫尔戈兰级战列舰的设计是否需要重新修改呢?”
黄哲道:“我们认为拿骚级和赫尔戈兰级的建造还是按原计划进行,不用修改了,因为修改设计,由其是修改军舰的动力设计牵扯太大,几乎等于是重新设计一型军舰了,这会拖累德国的造舰速度,而且这两型战列舰的设计航速是22节,其实是偏保守了一点,实际航速很可能会超过22节,达到或接近23节,即使只有22节,和同类型的英国战列舰相比,也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因此我们倾向于还是设计一型全新的战列舰,不仅要提升速度,同时还要提升火力,研发更大口径的舰炮。”
提尔皮茨怔了一怔,道:“研发更大口径的舰炮?难道305毫米口径的火炮还不够用吗?”
黄哲道:“当然不够,也许用在拿骚级和赫尔戈兰级上是够了,但海军的技术是在不断进步中的,舰炮的口径和速度一样都在前进,305毫米口径的火炮也并不是战列舰火炮的标杆,随着技术的发展,战列舰只会装配更大口径的火炮。根据我们的情报,英国正在研发13.5、14英寸,也就是毫米口径的舰炮,而且己经接近成功,如果德国不能跟上,只会被英国越甩越远了。”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八五章 德国海军战略(三)
在旧时空里,从徳国战列舰和英国战列舰的性能对比来看,德国战列舰的装甲防护上要胜出一筹;而在航速上,如果不算快速战列舰,则相差无几;但在火力上,德国战列舰则明显不如英国战列舰。英国战列舰从前无畏开始,主炮都是从305毫米起步,而徳国的前两型无畏舰,拿骚级和赫尔戈兰级两型战列舰主炮只有280毫米,只到第三型无畏舰凯撒级才用上了305毫米,而这时英国己连续开发出343毫米、356毫米、381毫米等主炮,并装配后续的各型战列舰,而德国只到一战前的最后一型无畏舰,巴伐利亚级才由305毫米直接跳到了381毫米。
这样的性能差别,是由于徳国和英国对海军的认知和理解不同,德国认为自己的海军实力偏弱,因此侧重于加强军舰的防护力,以确保军舰的生存力,在战争中受再重的伤损,但只要不是被击沉,拖回港口也能修复,要比重建一艘军舰划算;而德国海军预想的交战环境主要是在北海,这里的海域范围狭小,气象条件恶劣,观瞄距离有限,炮战距离也不会很远,火炮射速,相对口径与射程的重要性要高得多。于是选择口径偏小,但射速偏快的火炮,省下的吨位都用来增加装甲。
而英国海军家大业大,就算损失几艘也不会伤筋动骨,而且英国海军是全球作战,面临各种各样的作战环境,因此优先选择加强火力。另一方面,英国对海军的认知和理解是,战列舰的发展规律是吨位越建越大、防护越来越强,交战距离也越来越远,5年前建造的战列舰,吨位只在15000吨左右,而现在基本奔20000吨以上了,而舰炮自然也不能一成不变。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英国人的眼光确实正确,舰炮口径增大的趋势不可逆转,但等德国明白过这个道理,建造巴伐利亚级配备了380毫米的舰炮,但也为时己晚,因为一战开始,德国的资源大量投入到陆军,原定建造4艘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只完成了2艘,还都错过了日徳兰海战。
其实德国的火炮技术丝毫也不弱于英国,作为大陆军国家,德国一向重视火炮技术,这一时期研发出攻克列日要塞,口径达420毫米的大贝尔塔炮,因此只要观念跟上了,研发更大口径的舰炮,是完全做得到的。
舍尔道:“那么上校认为,徳国的下一型战列舰,需要多大口径的舰炮呢?”
黄哲道:“英国己经开发出了13.5英寸的舰炮,我们建议徳国一步到位,直按研发350毫米的舰炮。”
提尔皮茨道:“装配350毫米的舰炮,需要多大吨位。”
黄哲道:“这一型军舰的估计吨位在25000吨左右,装配8门350毫米的舰炮,航速为25节。”
德国的海军军官们又是一阵吸气的声音,华东**为徳国设计的赫尔戈兰级战列舰的设计吨位只有22000吨,这一下就上升到了25000吨的级别。不过这一型军舰一但建成,无疑是将超过英国的同类型军舰,让徳国在与英国的海军造舰竞争中再度领先,还是让军官们颇为兴奋。
提尔皮茨沉默了一下,道:“好吧,不过相关的技术问题,我要向有关的部门咨询一下,才能确定下来。”
黄哲点了点头,道:“那么我们再来说第三点,破交。英国是一个岛国,国内的资源贫乏,所有的战争、生活物资都需要海外殖民地供应,因此对海上的运输线极为依赖,英国称之为海上生命线,这一点也不为过份。而这恰恰就是英国的弱点所在,针对敌方的弱点下手,是战争的常识,破交战不仅能削弱英国的战争能力,而且还能迫使英国将更多的兵力投入海上护航,反破交的任务中,从而削弱了封锁德国海军的兵力,也可以说这是另一种削弱英国海军的战术。”
黄哲说到这里,许多德国的海军军官们又露出了兴奋的神情来,毕竞相对于和英国的主力舰队决战,破交战似乎更轻松,也更为现实一些。
看到德国的海军军官们,黄哲接着道:“不过破交战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要想打好破交战,需要认真的准备、以及专业的军舰。”
其实对于德国海军来说,破交战确实是比和英国进行舰队决战更现实的选项,而且在旧时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在破交战方面还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由其是德国的无限潜艇战,给英国施加的压力远远超过主力舰队,也为德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表现挽回了不少面子,证明海军并非真的一无是处,因此后世不少极端观点认为德国根本没有必要发展主力舰队,而是应将海军资源全部投入到破交战中,或许可以帮助德国在一战中取胜。
这种观点当然是不可取的,一支强大得让英国也不得不谨慎面对舰队存在,其实对破交战也是极大帮助的,只是德国毕竟缺乏海军的底蕴和经验,在施行破交战时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尽管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对整个战局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
黄哲接着道:“要想打好破交战,主要做好三点,一是修建大量的海外港口,支援破交舰队的修整和补济;二是建造适合的破交军舰,组建破交舰队;三是和本土的主力舰队互动,相互呼应配合。”
听完黄哲的话之后,德国的海军军官们都面面相觑起来,因为在德国海军的认知中,破交不就是派军舰出去打劫敌国的商船吗?至于搞得这么复杂!第一点还好理解,执行破交的军舰当然需要修整和补济,如果有海外港口的话,当然方便一些,但破交需要专用的军舰吗?还要搞什么破交舰队?而且还要和本土的主力舰队互动?破交和本土的主力舰队怎么个互动法?
其实黄哲提出的这三条,一方面是适合德国的破交战术,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德国在旧时空里破交战中犯下的各种错误。由于德国的海军实力明显要弱于英国,而且自身的位置又比较容易被封锁,除了潜舰之外,其他执行破交任务的水面军舰一但离港,基本都很难返回德国本土,甚致是在英国海军完成了对德国的封锁之后,水面军舰都很难驶出北海。因此海外港口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不仅仅是作为破交舰队的支援修整和补济位置,同时也是确保德国海军能够在外围作战,打破英国海军对德国本土舰队进行封锁的海外基地。
另外在旧时空里,德国在破交战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水面军舰取得的破交成果,要明显小于潜艇,而早期破交战的成果,要明显大于后期。在水面军舰中除了埃姆登号还取得了不错的破交成绩之外,其他军舰所取得的成绩基本乏善可陈了;破交战的大部份成果,实际都是潜艇取得的。这主要是因为德国执行破交战时,无论是水面军舰还是潜艇,基本都是各自为战,各行其事,缺少统一的指挥协同战,加上又没有海外基地的支持,结果往往被英国的护航、反破交舰队逐个击破,而潜艇由于利于隐蔽,反而可以逃过英国军舰的围剿,继续实施破交战;但到了一战后期,英国加强了对商船的护航之后,潜艇取得的破交战果也大幅下降。
同时由于德国执行破交战主要是轻巡洋舰,这种军舰的战斗力不强,因此英国只需要出动装甲巡洋舰或大型防护巡洋舰,既可担付护航、反破交的任务,根本不用派出主力军舰,结果德国的破交战无法牵制英国的主力军舰,也就无法和本土的主力舰队形成互动。要知道在围剿以2艘装甲巡洋舰为核心的斯佩舰队时,英国是出动了两艘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兵力足是斯佩舰队的3倍以上,可惜在旧时空里的整个一战期间,德国只有一支这样的舰队,无法牵制英国海军更多的兵力。
黄哲接着道:“海外港口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基地型的港口,这种港口严格来说就是一个军事基地,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各种储备丰富,并且有自我补充的能力,可以长期驻泊舰队,并给舰队提供各种补济、支援的能力,而且还有干船坞,可以维修在战争中受到各种伤损的军舰,并更换军舰上基本所有的零配件,当然这种港口的守备也是十分严密的,大体应和本土的港口相当,而且还应该派驻一部份陆军驻守;第二类是大型港口,功能设施较为齐全,各种储备也比较丰富,可以长时间驻泊舰队,并给舰队提供全部的粮食、淡水等生活必需品补充,以及部份燃料、弹药补充,没有干船坞,但可以对军舰进行码头靠泊维修,并且有一定的防御力;第三类就是小型港口,供舰队临时停靠,港口的功能设施比较简单,只能给舰队提供部份的粮食、淡水,少量燃料,基本没有弹药补充,对受伤军舰,也只能进行简单的维修。”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八六章 德国海军战略(四)
德国的军官们又是一阵小声的议论,因为黄哲抛出的这个话题太过惊人了,甚致要远远超过建造某种超出德国人认知的军舰,因为在德国海军中,还没有想到过要在海外建什么基地,虽然现在德国在海外有一些殖民地,但建造的都是黄哲所说的那种小型港口,连大型港口都没建一个,更不要说是基地型的港口。
这主要是因为德国的海外殖民地都不怎么样,不是位置偏避,地产贫瘠,就是支零残碎的岛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没有多少经济利益,因此德国也没有兴趣建海外基地,毕竞建造海外基地也是很花钱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德国的视野有限,毕竟一直都是一个大陆国家,尽管打造出了一支实力不俗的舰队,但对海权的认知却是有限,没有意识到建造海外基地的战略价值。
提尔皮茨问道:“这样的海外港口需要多少?又应该修建在什么地方?”
黄哲道:“我们认为基地型的海外港口需要2-3个;大型海外港口需要3-4个;小型海外港口需要8-10个,徳国的海外殖民地主要分为非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两大块,不过非洲的殖民地位置不佳,而且环境也不好,因此只建议修建小型港口,而不要修建大型、基地港口。基地港口可以选在婆罗洲、苏西威、新几内亚地区,这些岛屿的相对面积较大,而且海域复杂、难以封锁,最理想的当然是婆罗洲了;而大型港口则可以选在婆罗洲、爪哇、新几内亚、萨摩亚地区等地区,俱体的位置不要离基地港口太远了,这样可以形成区片规模,在战争时期互相策应配合;当然,港口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可以考虑先建成小型港口,然后再逐步升级成大型港口或基地港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