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于是在德国人的头脑中,都脑补出这样一个画面,英国的这种新式军舰乘风而来,轻易的就将德国执行巡逻任务的轻巡洋舰、连同赶来增援的装甲巡洋舰击得粉碎,然后在闻迅赶来的战列舰的炮口下,利用其惊人的速度迅速逃离,而且在逃离的过程中,还利用与战列舰相同口径的尾炮开火射击……
这样可怕的景像,己不止一次的出现在德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的梦中。
其实德国海军这样的想法,彻底暴露出德国海军的底蕴不足,海军思想落后的致命弱点,这实际要比军舰设计能力不足更为致命。因为英国建造战列巡洋舰,根本就不是这样用的。但德国人秉承了这样的想法,当然是难以改变,而要对抗英国建造的这种理想型巡洋舰,唯一的办法就是建造同样的军舰来与其对抗,在旧时空里,德国就是以建造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作为自己的回应,从而拉开两国的造舰竞赛。
不过在这个时代,德国多了一个选择,毕竟这是一种新式军舰,提尔皮茨对德国的军舰设计能力基本不抱任何信心,自然而然就想到请华东**为自己设计一型足以对抗这种理想型巡洋舰的军舰。当然除了这一型军舰之外,战列舰、装甲巡洋舰、轻巡洋舰都不能少,因此干脆提出一个请华东**一共设立10型军舰的计划来。
正好德国觉得华东**要求转让的技术过多,自己不划算,因此将这些要求都并入到贸易谈判中来。
夏博海道:“老肖怎么看?”
肖建军道:“这些军事技术其实也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基本在未来10年都会出现,而且有我们的示范,还可以再缩短一些时间,估计5、6年就够了,因此用这些军事技术换一些我们有用的技术,应该是划算的。”
汪军皱着眉头道:“这些都是20世纪初的技术了,难到我们不知道吗!还要从德国引进?”
夏博海也点了点头,道:“其实我们要求德国转让的这些技术原理都知道,只是我们的基础工业太差了,没有能力自我研究开发,或者自我研究开发需要的时间太长了,因此直接从德国引进,并配备所需要的全套设备,是最快捷的办法,可以加快我们的工业化建设水平。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基础工业的短板还是要努力补齐。”
秦铮也道:“但要补齐基础工业的短板,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积累,快不起来,而且产出也少,因此我们才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从其他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加快我们的工业化建设和技术提高;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投入基础工业的发展,补足短板,这两条路并不矛盾。”
肖建军道:“这些道理先放一放吧,我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想也到了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就是我们要帮助德国到那一步?”
秦铮道:“老肖的意思是,我们是不是要帮助德国,打赢第一次世界大战?”
肖建军点了点头,道:“对,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给德国提供的这些军事技术,己经可以让德国的军事实力比旧时空胜出一筹,虽然这还不足以让德国打赢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如果我们给德国提供一些更先进的军事技术的话,是有可能帮助德国打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外我们还可以直接参战,牵制俄国,让德国避免腹背受敌的局面。”
夏博海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是不会主动参战的,除非是有人先攻击我们。不过老肖说的也有道理,这个问题确实不能再拖下去了,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答应,以便我们在未来几年中的对德关系。但这样重大的决策,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有结果的,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评估分柝,首先要确定在我们不参战的前提条件下,我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干涉程度;其次是德国胜或败对我们的影响,我认为应该成立一个小组,进行专项评估,在必要的时间,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分柝。”
秦铮道:“既然是评估,我认为可以把我们参战,也列为选项之一,看看我们参战的效果如何?”
夏博海想了一想,道:“好吧,把我们参战也列进去,今年要做出最终的决策来。”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七九章 军事交流(一)
得到了国内的指示之后,华东**和德国的贸易谈判也进入到了尾声,华东**接受了德国提出的转让军事技术和设计军舰的要求,但将要求德国转让的技术增加了10项,达到27项。因为华东**认为德国的要求虽然可以答应,但只要求德国转让17项技术,就在吃亏了,因此经过协商之后,又增加了10项。
但收到了华东**的要求之后,德国连梗都没打一个,立刻就全部答应了下来。因为德国跟本就没有想到,华东**会全部答应德国的要求,要知道军事技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最高级别的技术,轻易是不会转让的,何况德国要求的都是在这个时代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因此德国估计最好的结果是华东**答应转让一半,那怕是只转让三分之一的技术,德国就认为可以满意了。而华东**居然都答应了下来,那能不让德国欣喜若狂,别说华东**又增加了10项要求德国转让的技术,就是再20项,德国也会答应,而且并不认为自己亏了。
既然双方都认同了互相的条件,那么后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双方立刻开始逐条逐条的确定条款,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协议条文,然后签约,也完成了这次华东**访问德国的一件重大任务。
而就在双方谈判期间,其他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元旦假期一结束,辜鸿铭就带着文化小组展开了巡回访问,在德国的教育、文化界刮起了一个又一个辜鸿铭旋风,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德国各地大学、教育文化界的热烈欢迎,辜鸿铭的每场演讲都是观众爆满,一票难求,不少人都是从外地赶来,听辜鸿铭的演讲。
当然,辜鸿铭的演讲也确实有料,在华东**和德国签定贸易协议时,辜鸿铭在德国进行了12场演讲,虽然内容都是宣传中华文化,揭露、批判欧洲文化的不足和缺限,但选择的角度、视点、立场不同,因此没有一场是重复,可以说每场演讲都有新内容,因此有不少人都是连续追场听辜鸿铭演讲。
虽然文化小组中的其他人对此有些不满,但一来是自己的水平确定不足,辜鸿铭的演讲都是用德语进行,并引用了许多欧洲的典故,而且言语幽默,妙趣横溢,其他人还真做不到这一点;二来也是副组长严复的劝导,严复性格大度,辜鸿铭虽然抢去了众人的风头,但他毕竟代表中国,因此他的荣誉越大,实际连带着众人的脸上也有光。
另一方面,根据国内的指示,徐济超和李三杰也决定访问奥匈帝国;结束了对奥匈帝国的访问之后,李三杰将从奥匈帝国经海路访问奥斯曼帝国;而徐济超则访问意大利,然后回到德国,下一步访问比利时、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访问。
德国对华东**这样的访问安排也十分满意,因为华东**是以德国为大本营,进行巡回欧洲的访问之行,这显然是将德国视为最重要、最特别的国家,而且首先访问的两个国家,一个是德国最亲密的盟友奥匈帝国,另一个是同盟国的成员之一意大利,也算是给德国很大的面子了。
至于华东**要访问奥斯曼帝国,德国也没有异议,因为现在德国也在积极的拉陇奥斯曼帝国,因此德国也给予了华东**外访极大的支持。
而还留在柏林的,除了留学生之外,就只剩下军事小组的成员了。
军事交流是华东**这次访问德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贸易谈判并列,而在德国看来,和华东**的军事交流要更胜过贸易谈判,除了希望得到华东**的军事技术之外,德国还希望了解远东战争的详细过程。
远东战争是乞今为止,所发生的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战争,并且兼有海陆两线战场,因此在战争结束之后,自然也成为各国军方重点研究的战争。由其是像德国、美国、奥匈帝国、意大利这样的强国。
不过现在远东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参战的各国对战争的经过细节都还没有公布,其他各国当然也对远东战争的俱体情况所知甚少。其实就是参战的国家,排除英法荷这样后期参战的国家,既使是全程参与战争的俄国、日本对这场战争的详细进程也都没有全部掌。这是由于华东**参战之后,远东战争实际是分成了两个战场,华东**是分别同日俄双方战争,因此日俄双方都只知道自己参加的战场情况,而对另一方的战场,只能在战争结束之后的交流中才能知道。
但既使是如此,日俄双方也只知道自己一方的战术动向,而对华东**的兵力情况、战术布置、战略思想等只能通过战争结束之后,根据战争的过程来推论,但由于掌握的相关信息不足,因此这种推论也只能得出部份正确的结果,而且有些结果和事实相差甚远。
只有华东**是唯一能够掌握远东战争全部过程细节的国家,这不仅仅是因为华东**全程参与了自己参战之后的全部战场战争,而且华东**在战场上俘虏了大量的日俄军人,其中不乏有中高级的军官,以及大量的文件资料,通过对俘虏的审问,对资料的分析,华东**对日俄双方的兵力、布置、战略等情况都基本了解清楚,甚致对在华东**参战之前,日俄战争的俱体情况,也都基本弄清八九成。
德国对远东战争的细节犹为关注,因为协约国的三个成员俄国、法国、英国是这场战争的参与方,由其是俄国,更是这场战争的深度参与者,德国希望通过远东战争,全面了解俄国的战争能力,另外华东**的海军几乎完胜由英国海军为主的远征军舰队,这一战果令德国敬服不己,威廉二世更是羡慕嫉妒恨交集,德国海军自然也想知道华东**击败远征军舰队的细节。因此在访问团出发之前,德国还特意向华东**提出请求,希望在这次的军事交流中,华东**能够提供关于远东战争的全部详细过程资料。
对德国的这个要求,华东**也没有拒绝,毕竟这些资料留在手里也没有多大用处,不如和德国交换一些技术,因此华东**也特意编写了一本【远东战争资料大全】,足有800余页,并配有30余张地图,详细记录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当然不想让德国知道的部份,都想出别的方案混过去了,在访问团参加完圣诞晚宴之后,交给德国总参谋部。
德国收到这份资料以后,自然是欣喜若狂,不过由于这份资料是用中文写成,因此德国总参谋部立刻安排人手进行翻译,好在是这几年来德国和华东**的关系日近,对中文人材的需求也大为增加,到是培养了不少精通中文的翻详人员,众人将这份资料分成数十份,一起连夜动手,仅用了1周的时间,就将这本【远东战争资料大全】翻译完成,并且排版印刷,在元旦假期之后,第一批300本就出来了。
不过德国当然也知道这份资料的价值,因此威廉二世就下令,将这份资列为德国的三等机密,只少将以上的军官才有资格阅读,只有上将才能借走阅读,而其他人只能在阅读室里阅读。当然威廉二世自己也留下一本,认真阅读。同时访问团的军事小组还每天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解答有关的问题。
而这段时间里,军事小组的主要事情是参观兵工厂、造船厂、港口、军营,士兵训练操演等,并且和德国总参谋部进行了3次坐谈,讨论的主要是军队的建制,战术、武器等方面,不过也都只是泛泛而谈,并没有进行什么深刻的讨论。
在三天之后,第一批的阅读者都己经看完了,也基本了解了远东战争的全部过程,因此双方才开始进行第二阶阶的交流,就是华东**对远东战争的总结,这方面的内容在【远东战争资料大全】中有一些记录,但并不算详细,毕竟对这样一场规模庞大,旷日持久战争的总结,不可能短时间内完成,而且远东战争对亚洲、对世界的影响,至少需要10年,甚致是更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现在军事小组所提到的总结,只是代表着现阶段,华东**对远东战争的总结成果。另外在阅读了【远东战争资料大全】之后,德国方面对这场战争也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也一并列入交流的范围内。
交流是分陆海军两块进行,这是因为在远东战争中,除了后来人民军登陆日本的作战之外,陆海两线的战争基本是分属于两个战场,虽然陆海两线战争的结果会互相影响,如华东**刚参战时进行的对马海战,一举歼灭了日俄两国的海军,从而掌控制海权,并切断日本本土和远东战场的联系,也减轻了陆上战场的压力,即使是人民军登陆日本的作战,也是由海军陆战队完成,只是在登陆日本之后,由于海军陆战队的兵力不足,因此才从陆军抽调了几个师到日本本土,这才有了海陆军协同作战。但陆海两线战场真正互动的情况几乎没有过。
而在现在对这场战争的总结交流,当然也没有必要把陆海军拉到一起来讨论,分开交流要更好一些。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八零章 军事交流(二)
华东**对陆军的总结主要有五条:
一、远东战争虽然是分海陆两个战场进攻,而且两个战场也同样重要,但决定战争走向和最终胜负的,还是陆地战争,这是因为参战的三方,俄国、华东**、日本,有两方都是大陆国家,只有日本是海洋国家,而三方争夺的焦点是中国的东三省地区,只有占领了这些地方,才能算胜利。
虽然远东战争的结束是华东**的海军在台湾海峡之战中全歼了远征军舰队,这是由于有英国这个海洋国家的介入,另外在陆地战场上那时己是大局己定,远征军舰队即使获胜,日俄二国也仅是能够保证不赔款的体面结束战争,但想要翻盘是不可能做到的,而远征军舰队失利,也就意味着日俄二国失去最后一跟救命稻草,自然只能认输了。因此陆军作为战争的主导,而海军的作用是辅助陆军,这一点对华东**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华东**是由海上登陆中国本土的,加上在陆上的第一块领地山东省是一个标准的半岛地形,因此一直比较重视海军的建设,在远东战争之前,陆军的地位都是底于海军的,但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海陆复合型国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漫长的海岸线,海陆军必须并重发展,绝不能偏重于一方,而且在现阶段,华东**的主要战略目标是推翻清廷,占领全国,陆军就显得更为重要一些。
二、战时体制。在交战的三方中,华东**是整体国力最弱的一方,即使是在日俄两国己打得精疲力竭时才下场参战,但毕竟是以一敌二,论国力还是不能与日俄两国相匹敌,但华东**在参战之初就宣布施行战时体制,对主要的战争资源实行配济制度,国内生产活动也是以支援战争优先,这样在极大程度节约了社会资源,减少了消耗,支援战争,并确保了战争物资的供应。
三、战壕防守。在这一次战争中,由其是在前期的日俄战争中,表现出明显的攻弱守强的战争模式,虽然处于进攻方的日本取得了大部份局部战争的胜利,但军队的伤亡并不比战败俄军少,甚致出现获胜一方的伤亡比战败的一方更多的战例来。
其中最典型的一场战斗就是旅顺战役,是役俄军以4.4万的兵力,依靠由堡垒、战壕、铁丝网,机枪和炮兵组成防守阵地,抵挡住日军共计13万军队长达5个多月的进攻,并给日军造成了共计5.6万人的伤亡。而俄军的伤亡仅1.5万人。这一战也表明,想要攻破己布置好了完善的防御阵地和工事,将会是十分艰苦的战斗,不仅要投入比敌方多数倍的兵力,而且即使是最终获胜,也必将付出重大的伤亡。
华东**参战以后虽然是以进攻为主,但在不少局部战争,也打过防守战,代表就是第二次鸭绿江之战,人民军以3个师2个团的兵力,利用以堑壕为主的防御工事,成功的守住了鸭绿江北岸阵地,挡住了日军10余个师的进攻,造成了日本重大的伤亡,最终挫败了日军企图反攻回中国战场的势头。另外人民军在登陆日本之后,也进行过防御作战。
四、重炮火力是打破堑壕防守的关建,进攻火力是突破堑壕防守的重要因素。虽然在日俄战争中,双方的攻防大战打得异常的激烈,但华东**参战之后,似乎并没有遇到多少阻力,由人民军进攻的战斗,并没有出现日军那种大量伤亡的局面。这除了是人民军的战术正确,并没有像日军那样不顾伤亡的盲目进攻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民军有重炮火力,这也是打破战壕防守的关建所在。
日本能够取得旅顺会战的胜利,关建点是攻占了旅顺城外的203高地,并将国内运来的280毫米口径巨炮架在203高地上轰击旅顺城,这才轰开了旅顺的防御工事。不过日本的280毫米攻城炮口径虽大,但径倍距只有12,因此射程还不到10公里,而且精度也不高,只有架在高地上轰击,不仅占有据高临下的优势,而且还校准射击精度,这才一举攻下旅顺。不过280毫米攻城炮过于沉重,搬运极为困难,日军很难将此炮极时运送到各个战场上。
而在参战之前,华东**就成功的研制出装甲列车,利用火车为载体,利用铁路机动,成功将海军的大口径舰炮搬到陆地上使用,虽然不是所有战场都在铁路线附近,但修建临时铁路的速度,也要比人拉马运快得多。装甲列车不仅机会性强,而且射程更远,其中280毫米口径列车炮采用40度仰角开火,射程可以达到30公里以上,威力要远远大于日本的280毫米攻城炮。而且装甲列车不仅仅只能装载海军的大口径舰炮,中大口径舰炮也一样可以搬上岸来使用,因此一列装甲列车,就相当于是一座移动炮台。华东**正是依靠装甲列车的强大火力,攻破敌军的阵地。
其实在远东战争中,人民军的200毫米车载自行火炮,甚致是155毫米牵引火炮发挥的作用出装甲列车更大,因为自行火炮、牵引火炮的移动能力、移动速度都比装甲列车更强,因此更能及时到达战场快速布置,展开打击。但要论击开敌军布置好的防御阵地,还是280毫米口径列车炮更有效,毕毫280毫米炮弹的威力,比200毫米炮弹要强数倍。而且自行火炮、牵引火炮都是要靠现代车辆为载体,属于不能公布的秘密,只能够全算在装甲列车身上。
当然,要突破堑壕防守,只靠重炮火力还不够,毕竟重炮火力虽然强大,但也不可能摧毁所有的防御,更可能占领阵,因此最终还是需要陆军发动进攻,才能彻底解决战斗。这就需要给进攻部队配备强大的火力。
虽然火炮出现己有上百年的历史,但由于火炮过于沉重,移动极为不便,在战争中一般只能做为固定火力使用,无法随进攻部队一起行动,因此在这个时代的陆地进攻,能够配备的火力只有步枪。法国费尽心机搞出的m1897型75mm火炮,就是为了解决随同进攻部队的问题,不过尽管法国工程师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将这型火炮的全重降低到了1.5吨,但仍需耍2、30人侍候,而且战场的地面凹凸不平,也给这型火炮的移动带来不小的困难;装甲列车的移动能力到是很强,但又必须依托于铁路线才行。
只有华东**研发的迫击炮,由其是大口径迫击炮,才算完美解决了进攻的火力不足问题,一门100毫米迫击炮的全重不超过100公斤,可以拆分成4个部份,其中最重的炮管只有60公斤左右,而且在战场拼装时间不超过30分钟,完全可以随进行部队一起行动,并提供火力支援。另外迫击炮的大曲线弹道,对堑壕也有相当大的杀伤力,因此要想突破敌军的堑壕防守,必须要坚持重炮火力和加强进攻中的火力,也是以后陆军的重点训练科目。
其实真正想突破堑壕防守,最好的武器是装甲车辆,而且以现在的技术水平,也完全可以制造出旧时空里一战时期水平的装甲车辆。但装甲车辆是彻底改变陆军战术的一种革命性武器,其颠覆作用比无畏号战列舰之于海军更甚,因此华东**也将装甲车辆列为最高机密,不能外传。
五、固定翼飞机的空中侦察及指引炮兵射击的作用。280毫米口径列车炮的最大射程超过30公里,这远远超过了人的目视距离,即使可以依靠光学仪器看见,但也很难测算精准的距离。这个时候固定翼飞机的作用就显示出来,由于是在空中,可以抵近炮击的地点观察,并精准定位,为炮兵射击提供修正参数。
另外固定翼飞机还可以在侦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空中侦察不受地理、地形的限制,也不用担心遭敌方的侦察兵或卫兵,甚致可以直接抵近到敌军的阵地上空侦察,远比地面侦察的效率高。当然空中侦察并不能完全取代地面侦察,毕竟空中的距离太远,很难看清细节,而且空中侦察也不可能长时间的定点侦察,因此空中侦察和地面侦察应是互补关系,但在今后的战争中,有空中侦察能力的一方,无疑将会有更为强大的侦察能力。
应该说华东**对远东战争陆上战场的总结还是相当到位的,由其是前面2条,用在海上战场也同样合适,当然,如果说这个总结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主要着眼在战术层面,而对战略层面涉及不多,仅仅只有第1条算是擦了一点边,由其是对远东战争的结果对亚洲地区的局势有什么影响根本就没有提到,这一方面是由于这次总结交流主要是分析战术,并不涉及战略;另一方面也是远东战争的结果对亚洲地区,仍至世界局势的影响,需要时间才能清晰的展现出来,事实上远东战争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极为深远,一直保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八一章 军事交流(三)
当然,华东**的这份总结中,也夹带了不少自己的私货,这5点总结的内容其实都是针对一战中德国的得失,也相当于是给德国提了个醒。
第一条海陆之分,是关系到德国对未来战争的大战略。如果说中国是一个海陆复型国家,需要同时发展海军和陆军,缺一不可,那么徳国则是一个典型的大陆国家,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发展大海军,只用保留一支足够保护自己海防的海军即可。而德国在这个时候发展海军,甚致不惜挑战英国,很大程度上是甴于威廉二世对海军的偏爱以及对英国海军的羡慕,和德国的国家战略、利益基本没有什么关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