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这到也不是说,大陆国家就不能发展海军,但德国首先在欧洲大陆上还有法国、俄国这两个强大的陆上对手,暂时又没有庞大的海外利益需要保护,和英国的矛盾也并非完全不可调和,在这种局面下,徳国盲目的跃进式发展海军,不仅消耗了徳国大量的资源,而且硬生生的把英国逼成了自己的敌人。虽然徳国确实打造出一支仅次于英国的庞大舰队,并且在一战中打出了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列舰海战,但从总体来看,在整个一战期间,德国海军不能说一点供献都没有,只是和建设海军的庞大开支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旧时空里有人就认为,在一战之前,徳国还不如放弃发展海军,而集中所有资源,投入到陆军身上,也许结果会好一些。
这种意见自然有些极端化,其实在一战期间,德国海军如果运用得当,还是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的,如德国海军发动的无限潜艇战,确实给协约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必须要分清楚海军和陆军的轻重主次关系。
而让国家尽早进入战争时期,则是提醒德国,未来战争的长期性。在近代以来,一战之前,欧洲基本没有发生过什么长时间战争,三十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持续的时间到是十分漫长,但却是打打停停,并非连续战争。而算是较大规横的普法战争,也只打了10个月,而且在开战的前两个月里,普鲁士军队在色当击败法军,俘虏法皇拿破仑三世,就基本大局己定了,后面的8个月,只是考虑战争的结束。
在旧时空里,一战开打之前,参战的各方普遍都对这场战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准备不足,还依以前的习惯,将战争的时间设定在半年至一年,因此在战争之初谁也都没有在本国施行战时计划,那知这场战争一打就是4年多。如果在战争之初,德国就能施行战时体制,对资源进行管控计划,就算不能最终取胜,但也能坚持得便久一些。
第三、四条是针对一战陆上战争的攻守模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争模式是堑壕战,这种战争模式有利于防守的一方,因此战争就进入了长期的对持消耗战。但这种战争形式显然是不利于综合实力较弱的同盟国一方。华东**这是提醒德国,早一点意知到这种战争形式,进行针对性的准备。
而空中力量是未来战争发展的大势所趋,虽然在一战中,空战还不能决定最终战争的走向,但仍然发生了激烈的空中争取,还诞生了一批神话级别的飞行员,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著名的红色男爵。因此在未来的战争中,谁能在空战上抢先一步,就可以获得战争的主动权。
当然,这些总结也好,提醒也好,并不一定就能让德国在一战中获胜,因为突破堑壕战最大的利器——装甲车辆,华东**始终都对德国保密。因此可以增加德国的战争能力,并充份挖崛德国的战争潜力,至少能够让德国坚持更长的时间,而且如果德国能够极早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的话,最终打成平局,也不是不可能的。不过德国能不能领会到这些意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虽然德国总参谋部不知道华东**夹带的私货,但对这个总结还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华东**基本将远东战争的经验教训摸透了,其中有不少地方和德国的认知有很大的相同之处,而且对德国来说,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揭晓的德国机密文件来看,德国从远东战争中吸取的经验,和华东**的初衷是有很大的差异。
其实对海陆军之争,德国陆军的观点就是根本没有必要发展大海军,只要保持基木的海防力量就行了,德国还是应该集中资源进一步壮大陆军,毕竟在未来的战争中,德国陆军很有可能要同时面对法俄这两个强劲的对手。但发展大海军,是皇帝陛下的决议,因此谁也不能够有异议。
而对于第二条,德国是最无感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德国从未打过长时间的战争,还由这个时候德国己经制定了一但发生战争,在同时对抗法俄两国的局势下,力求速战速决的施利芬计划,因此德国确实是从未想到过要打一场长时间的战争,当然也不会想过在战争一开始,就举国进入战时体制。
而对第三条堑壕防守,德国是最重视的,不过德国的着眼点到并不是敌方给自己布下堑壕防守,而是自己要用堑壕防守去对付敌人。
原来按照施利芬计划: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设 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而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比例又是1:8,左翼部队中一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的法德边境线上。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一旦战争打响,那么东线德军部队以其少数兵力与奥匈帝国军队遥相呼应,牵制俄军,目的在于将俄国限制于东普鲁士边境。而西线的左翼的任务,便是诱敌并抵御法军主力的攻击。于此同时,集结于西线的右翼以凡尔登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由比法边界进入法国,在穿越比利时平原、横扫法国沿海后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继而向东,从法军背后包抄其主力。力求在6周之内,彻底击败法国,迫使法国投降,然后依靠德国完善的铁路系统,强大的铁路运力,转向东线去应对俄国。
但无论是在东线还是在西线的左翼,仅仅只靠10多个师的兵力,是否能够抵得住俄军、法军的进攻,并坚持施利芬计划所需要的6周时间,谁心里都没有底。当然施利芬计划完成于1905年,当时德国陆军的全部兵力只有90个师左右,但无论此后德国陆军的兵力发生怎样的变化,按照施利芬计划,在东西线,西线左右翼的兵力分配比例应基本保持不变。
不过战场上的变化瞬息万千,谁又能保证德军肯定能在6周内攻占巴黎,迫使法国投降呢?万一需要8周,甚致更长的时间呢!那时德军的东线和西线左翼的少量军队是否还能坚持得住呢!因此新上任的总参谋长小毛奇对施利芬计划作出了修正,加大了东线、西线左翼的兵力分配比例,但这样一来自然削弱了作为德军主力的右翼兵力。
而堑壕防守的强大防御能力,让德国看到保障施利芬计划成功的砝码。在不增加了东线、西线左翼的兵力分配比例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东线、西线左翼的防守。
其实在远东战争期间,德国派驻人民军的军事观察团就注意到堑壕防守的防御力,在回国之后,向德国总参谋部极力建议,认真研究堑壕防守战术。
为此德国陆军还专门进行了一次测试,由军事观察团的成员付责指挥,按照人民军的堑壕模式,构建了一条近千米长的防线,由一个团的军队守卫,出动一个师的兵力进攻。
在正常情况下,攻守双方的兵力对比为1:4的差距时,一般也就是2、3天的时间,最多也不会超过5天,结果足足守了9天,阵地才被攻破,而进攻方的伤亡率竞达到19%,在战争中这可以算是伤亡惨重了。而且根据军事观察团的成员所说,阵地的布置还未能尽善尽美,毕竟他们只是依葫芦画瓢,对堑壕防御的许多细节都不甚了解,只能加上自己的理解,但这些理解,也未必就是正确的。
但就是这样,这个结果还是让德国总参谋部十分震惊,如果在未来的战争中,将这种堑壕防御应用东线和西线左翼的防守,无疑是可以大大增加施利芬计划成功的机率。
由其是己经退休的施利芬伯爵在熟悉了这一结果之后,还特意写信给总参谋部,着重指出:一但发生战争,千万不可削弱我军的右翼。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八二章 军事交流(四)
由于现在欧洲的局势紧张之极,战争随时可能爆发,德国总参谋部也不可能慢慢的研究堑壕防守的战术细节,即然华东**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而且也经历了实战的检验,自然是从华东**直接近进相关的技术更好一些,当然经济问题可就不是总参谋部考虑的问题了。
而陆军的火力问题,也是甚得德国总参谋部之心,作为大陆军主义的代表,德国总参谋部是相当重视陆军的火力,不然也不会早早就从华东**引入迫击炮技术,可以说装甲列车技术几乎是为德国陆军专门量身定制的一样,因为徳国的铁路交通极为发达。其实就算没有华东**的介入,再过几年德国也会自行研制业装甲列车和大口径列炮技术,在旧时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攻克列日要塞的大贝尔塔炮,还有炮击巴黎的威廉大炮(也叫巴黎大炮)都是这些技术的产物。
不过现在这个时候,这些技术都还没有开始研制,或者还仅仅只停留在构想、创意阶段,而即使华东**有成熟的技术,德国总参谋部更倾向于直接引进。
总体来说,双方的陆军交流进行的十分愉快,而且共识也很多,德国总参谋部从这次交流中受益非浅,并且也推动了在双方的贸易谈判中,德国要求从华东**引入军事技术的条件。
而双方的海军交流过程就复杂一些,而且交流的深度也更大一些。
华东**对远东战争中,海战的总结主要有4点,前2点和陆军基本相同,第三点则是制海权的重要性。虽然在远东战争中,决定战争胜负走向是陆军,但海军的作用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也极为重要,可以说如果没有海军,仅靠陆军也未必能够取得取得远东战争的胜利。
人民军海军对远东战争的贡献,并不仅仅体现在战争开始之初,在对马海战中成功歼灭了日俄两方的海军力量,从而在整个战争期间,都一直牢牢的控制了制海权;或者是在战争的最后时刻,又在台湾海峡之战中,彻底击跨远征军舰队,从而彻底扑灭了日本、俄国企图借助远征军舰队的力量,扭转战局,达成以较少的代价退出战争。
而是在整个战争期间,人民军海军都成功截断了日军的海上补济线,使日军在华东**参战之后,由于缺乏后援补济,因此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从而也大大减轻了陆军的压力,使陆军可以将大部精力都用来对付俄军,既使是双线作战,但也并没有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中;到了战争的后期,为了迫使日本接受华东**的条件投降,海军又采取封锁日本沿海,拦截日本商船,严重的打击日本的民生经济,并协助海军陆战队登陆作战,成功将战火燃烧到日本本土,给日本造成重大的损失。
第四条是远东战争的启示。中国必须走海陆并重的道路,虽然在短期内,华东**会偏向陆军,毕竞要完成国家统一的大业,但从长远来看,海军的比重会强于陆军,这是因为在华东**完成了国家统一之后,在陆地邻国中,只有俄国这一个强大的对手,而在海上则面临日本、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竞争,中国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海上利益,因此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也成为必然选项。
对华东**的总结,德国海军显然是没有陆军那么满意,提尔皮茨皱了皱眉,道:“难道华东**对海战的战术、军舰的性能、火炮的技术没有总结吗?”
访问团的海军代表陈小江道:“当然是有的,不过战术也好,军舰的性能都是细节问题,必须服从于海军的大战略,都是为海军的战略服务的,因此只有先确定了海军的战略方向,才能谈海军的战术、军舰的性能。”
提尔皮茨听了,顿时沉默起来。
德国需不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正反双方都能为自己找出一大堆理由来,但德国的海军建设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则是各方都不否认的事实。提尔皮茨有魄力和雄心,也有坚定的意志和干劲,但缺少的创新能力和战略眼光,再加上德国海军本身缺少经验和底蕴,对海军建设的战略规划明显认知不足。
提尔皮茨也知道自己的这个弱点,因此在旧时空里采取了追随跑的策略,就紧盯着英国,英国制造什么军舰,德国就造什么军舰;英国造无畏舰,德国也造无畏舰;英国造战列巡洋舰,德国马上也跟着造战列巡洋舰;而且只重视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装甲巡洋舰这类主力军舰的建造,而轻视轻巡洋舰、驱逐舰这类辅助的军舰。
至于这些军舰是不是德国需要的,德国打算用这些军舰来做什么?除了“用来对付英国的同类战舰” 之外,提尔皮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而英国作为老牌的海军强国,军舰的建造和海军的战略相辅相成,英国海军的作用首先是打击敌国的舰队,取得制海权,因此建造战列舰,而且由于英国的战列舰数量庞大,在性能取舍上突出重视火力、速度,在防御上对炮塔、司令部的防御要大于水线带防御;而英国海军还有保护自己的海上生命线、维护海外利益的任务,建造战列巡洋舰,就是用来对付敌国破交的装甲巡洋舰,保护海上生命线,同时建造了大量虽然性能并不突出,但价格较低的巡洋舰、驱逐舰这类辅助的军舰,确保英国的海外利益安全。
可以说英国的海军战略极为明确,军舰的建造、战术的选择应用,都紧紧围绕的海军战略进行。相比之下,德国的海军发展战略,就只能用盲目来形容了。
现在德国海军的规模已是不小,在俄法两国的海军均在远东战争中被重创,美国海军还在发展之初,德国海军现在基本己是坐二望一,仅次于英国,但提尔皮茨却越来越迷茫,因为他也说不清德国发展海军是为什么?打败英国海军,争夺海上霸权?这个目标实在的太过宏大,提尔皮茨十分清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基本不可能实现,毕竟德国在发展海军的同时,还需要保持一次强大的陆军,而英国只需要全力发展海军即可;保护德国的海上生命线?德国可没有海上生命线之说;维护德国的海外利益?以现在德国海军的规模,就己经够用了,那么德国还需不需要继续发展海军呢?
其实在提尔皮茨上任之初,也提出一个风险舰队的理论,即:德国海军不必拥有超过英国海军优势的规模,只需达到其三分之二的实力即可,如此一来,即便是英国舰队能够打败德国海军,但遭受的损失之大,使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无法抵御法俄美日等国的挑战,从而有可能丧失海上霸权。因此英国人在利弊权衡之后,必将不敢轻易冒险挑战德国,而只能向德国妥协,承认德国的海上力量及世界影响力。
理论上说,这个风险舰队的理论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做为一种战术,也有相当的可行性,但将风险舰队的理论作为德国海军发展的大战略,就显然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首先是德国海军能否达到英国海军三分之二的实力?在旧时空里,虽然德国海军最终建成仅次于英国海军的第二海军,但规模尚不及英国海军的六成。
而更为重要的是,风险舰队的理论,是将成功的可能性完全寄托在敌人的胆劫心理之上,即希望敌方因为害怕损失过大而不敢与自己开战,从而选择妥协。不得不说这个理论的主观揣摩性太强,而忽视了英国所可能做出的反应如果英国不害怕损失怎么办?或者英国认为这种损失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又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又敢不敢冒着被英国海军击败的危险和英国开战呢?同时英国有没有其他的策略来对付德国?这些因素提尔皮茨都没有考虑到,也不可能考虑到。因此这更像是一种政治操弄,甚致是赌博,而不是军事战略,缺陷比优势更加突出。
事实上英国确实是有其他策略来对付德国的,就在战略上放弃了光荣孤立的传统,选择和法国、俄国结盟,联手对付德国,而在海军战术上则采取封锁战术,采用德国海军地理环境的劣势,将德国海军封锁在北海里。事实上英国的策略是成功的,因为德国也同样害怕自己的海军被重创,这也就导致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虽然空有一支强大的舰队,但却基本全部龟缩在港口中,几乎无所做为的原因所在。
于是就在当天的交流结束之后,提尔皮茨连夜进宫求见威廉二世,两人协商了大半夜。在第二天继续交流的时候,提尔皮茨正式的访问团的海军小组提出,请华东**为德国制定一份海军发展战略的规划书。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八三章 德国海军战略(一)
其实请华东**为德国制定海军发展战略规划这个念头,在远东战争结束之后,就在提尔皮茨的头脑中产生,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德国的海军发展己是骑虎难下,不仅皇帝、国民不会允许徳国海军退缩,就连提尔皮茨自己,也不希望德国的海军发展就这样半途而废,但德国的海军发展如果没有一个合理而完善的战略规划,就这样盲目的发展也不是办法。
提尔皮茨当然没有办法给德国的海军发展制定出合理而完善的战略规划,而就在这时,华东**在远东战争中几乎完胜以英国舰队为主的远征军舰队,显示出远远超出所有人预料的海军实力,提尔皮茨也动了心思,不过一来是那时德国和华东**的关系还没有达到这一步,帮助一个国家制定海军发展战略规划,这必须是要盟友级别的关系才行,虽然那时德国和华东**的关系也不错,而且双方在军事技术上有比较深入的合作,但离盟友级别的关系还是有相当的差距;二来也是提尔皮茨的面子,作为徳国海军的掌门人,提尔皮茨是深得皇帝的信任,却需要别人帮忙制定德国的海军发展战略规划,这让提尔皮茨情何以堪。
但就在这时,英国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无畏舰,而且一经推出就立刻开建二种后续的舰型,于是德国在去年访问华东**的时候,委托华东**设计了拿骚级、赫尔戈兰级两型无畏舰,免强算是能够应付过去,而英国居然又己在建造所谓理想型巡洋舰,让提尔皮茨颇有些力不从心之感。因为实在应付不来英国五花八门的各种军舰。
直到和华东**进行军事交流时,陈小江所说的海军战术、军舰性能,都是为海军的战略服务,只有先确定了海军的战略方向,才能谈海军的战术、军舰的性能。让提尔皮茨颇有醍醐灌顶之感,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德国海军发展的瓶颈所在。为德国的海军发展制定完善的战略规划,己是刻不容缓了。因此提尔皮茨也不顾自己的面子,面见德皇极力的说服威廉二世,请华东**帮徳国制定海军发展战略规划。
听了提尔皮茨的建议之后,起初威廉二世也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堂堂德国,工业世界第一、经济世界第二,并拥有欧洲最强的陆军力量,居然要华东**帮助制定海军发展战略规划,这说出去也太丢人了。请但随后提尔皮茨坦言,自己的能力有限,而德国要真正建立强大的海军,只能请华东**帮助制定海军发展战略规划,否则徳国海军只能盲目发展。而且现在华东**和德国的关系也免强足够了,虽然不是结盟,但也差不了多少,因此向华东**请求助帮,也不算丢人,说得威廉二世也沉默不语。
威廉二世对海军有特殊的偏爱,可以说徳国要发展海军,完全是靠威廉二世的强力推动,从威廉二世心里来说,当然是希望德国海军越强大越好,这些年来在提尔皮茨的苦心经营下,德国海军由一支近岸防御型海军华丽变身成为规模世界第二,并有远洋作战能力的强大海军力量,但和英国相比,依然还有一段遥不可及的距离,威廉二世也知道提尔皮茨确实尽力了,毕竟追赶拥有百年积累的英国海军,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事情。
但现在欧洲的局势日益紧张,战争的威胁越来越近,虽然德国己为这场未来的战争做了许多的准备,但也需要德国海军在这场战争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按现在的情况发展下去,德国海军在未来的战争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威廉二世虽然不是军人,但作为德国君主,当然知道制定战略的重要性,连明确的战略规划都没有,又谈什么获得胜利呢!因此威廉二世思考再三,又经过提尔皮茨的反复劝说,终于接受了提尔皮茨的建议。
不过德国这一边虽然决定放下身段,请华东**帮助制定海军发展战略规划,但访问团的海军小组可没有权力接受这个条件,连访问团的团长徐济超都没有这个资格,因此海军小组立刻向国内汇报,请求国內的指示。
青岛方面收到了海军小组的报告之后,也有些意外,因为在访问之前,谁都没有想到德国会向华东**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过这也说明现在徳国面临的战略压力是相当大的,只能放下身段向华东**求助,另外也说明华东**的海军实力己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就是击败远征军舰队带来的效应。
于是行政院立刻展开了协商,最终决定可以帮德国制定一份海军发展战略规划,但必须要确保教给德国的海军技术,限制在这个时代的范围以內,这样就基本不会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结果造成太大影响。这就像华东**为德国设计的拿骚级、赫尔戈兰级两型无畏舰,整体实力当然是比旧时空里的这两型军舰大大提升了一个层次,甚致超过了英国建造的同类型军舰,但却还是这个时代的水平,并没有达到无畏舰那种质的飞跃。最多能让德国多支持一段时间。
五天之后,海军小组收到了国内的回复,对帮德国制定海军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了一个范围,于是海军小组通知德国海军,重新开启交流会谈。而这时陆军的交流己经结束,陆军小组在参观德国陆军的训练和军事演习。
于是双方的海军成员重新坐在一起,提尔皮茨首先道:“现在欧洲的局势大家都清楚,针对徳国的协约国集团己经形成,战争的威胁就在眼前,也许在今晚就会爆发,而一但战争爆发,德国海军的对手就是最强大的英国海军,坦白说我并不认为现在德国海军的实力可以战胜英国海军,不过在战争还没有发生之前,德国还有时间准备,但在海军方面,德国还是一个新手,还缺少足够的经验,因此我希望向东方的朋友们请求帮助,为德国制定海军发展战略规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