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最后是就在两周前,英国宣布将在今明两年内,开工建造3艘柏勒罗丰级战列舰、3艘文森特级战列舰。这6艘军舰都是无畏舰改进型。
原来无畏号战列舰虽然服役,但远征军舰队的惨败,依然给英国海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在测试期间,无畏号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和强大的战斗力,而华东**的2艘小型无畏舰也经过了实战的考验,证明无畏号的设计思路是有效的,因此也可以进行批量建造。
另外无畏号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试验性质,在火力方面只安装了10门主炮,副炮仅保留了76毫米炮用来防御小型**舰艇,但实战证明再优秀的军舰,也需要配备各级火炮,缺一不可。而柏勒罗丰级、文森特级就是针对无畏号的这些不足地方加以改进,配齐了各级火炮,因此战斗力更为强大。英国也决定在2年内开建6艘,以提振英国的军心士气。一艘无畏舰的建造周期是2年左右,这也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英国将是同时在建6艘无畏舰。
第六十二章 德国使团(二)
英国一下子同时建造6艘无畏舰,这让德国感觉到了压力。这时华东**为德国设计的无畏舰,两艘德意志级战列舰,德意志号、汉诺威号己经完成了下水舾装,正在进行测试,预计将6、7月服役;而另两艘同级舰,波默恩号、赫尔斯坦因-石勒苏益格号也已开工建造。
本来提尔皮茨还十分乐观,虽然无畏号的出现,让所有的战列舰在一夜之间全部过时了,但由于有华东**的帮助,实际是让德国提前开建了无畏型的战列舰,尽管此前德国由于自已的犹豫不定,原定的4艘德意志级战列舰,只开建了2艘,而且进度也很慢,反被无畏号超过,但德国海军毕竟马上就妄拥有2艘无畏舰了,而且德国又开工建造两舰,无疑在无畏舰的建造上,己领先了英国一步,因此提尔皮茨甚致看到了弯道超车,赶上英国的希望。
但英国将在2年内开建6艘无畏舰,尽显第一海军强国的底气,一下子又把德国甩开。而且英国新开建的两型无畏舰都是无畏号的改进型,整体的战斗力要比德意志级强。首先从吨位上说,德意志级是16700吨,而柏勒罗丰级是18800吨、文森特级是19560吨,在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军舰的吨位是和战斗力成正比的;而从火力上说,德意志级是8门305亳米火炮,全部可用于侧舷火力,而柏勒罗丰级、文森特级都是10门305亳米火炮,虽然侧舷的火力只8门,和德意志级相同,但前后向都可以集中6门主炮,而德意志级在前后向只能使用4门主炮,因此在火力上,德意志级还是要略逊一筹;另外在动力方面,德意志级还是用的旧式的三涨往复式蒸汽机,而柏勒罗丰级、文森特级则都是用的新式蒸汽轮机,虽然德意志级由于舰型优化,在速度上到是半斤八两,但蒸汽轮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都要比往复式蒸汽机更优越,更重要的是,蒸汽轮机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再继续建造德意志级己经没有意义了,而是需要设计一型新的无畏舰,战斗力要更强,而且要能够与柏勒罗丰级、文森特级相匹敌。而在德国国内,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主张由德国自行设计;另一种则是认为应该请华东**设计。
而德国海军的掌门人提尔皮茨则是倾向于请华东**帮助德国设计新型的战列舰,毕竞提尔皮茨要考虑的是德国海军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德国种族优越的面子,执掌了12年德国海军,提尔皮茨深知自已确实是底估了大英帝国百年海军的底蕴,英国海军无论是在战略规划、战术理念,设计思想上都要远超过德国,而德国仅仅只是在制造能力上有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也并不大,因此德国要想在海军建设上赶上英国,甚致是拉近和英国的差距,提尔皮茨的心里也有些茫然。
但这几年来,华东**和德国在海军方面的合作,由其是华东**击败以英国海军为主的远征军舰队,充份显示华东**对海军的理解、技术都不在英国之下,至少比德国强得多,这也让提尔皮茨看到了另一个希望,不仅仅是想请华东**帮助德国设计新型的战列舰,而是和华东**进行更为深入的合作,甚致包括聘请华东**的人员,担任德国海军的顾问,参与德国海军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对此威廉二世也并不反对,毕竞华东**的战绩摆在那里,几乎全歼远征军舰队,这个战绩让威廉二世也是羡慕嫉妒恨,五味杂存,但有一点威廉二世也不得不承认,华东**在海军方面确实比德国强,因此向华东**请教,甚致是请华东**的顾问,也不是不能接受的,由其是威廉二世己经决定和华东**缔结军事同盟,那么在军事方面的合作也是很正常的。
而这些事情的发生,也让德国对最初的访问计划要进行一定的调整,那么德国使团就必需在上海停留一段时间,让使团充份了解国内的想法,才好顺利的完成这次访问。另外使团在海上航行了2个半月的时间,人员也都十分疲惫,也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恢复精力。
还有一点,则是由华东**向海因里希亲王建议的,首先由较低层级的官员在上海和使团的成员进行先期的沟通和协作,对双方各自的意向、想法、目标都有所了解,并进行初步的协商,同时也共同确定访问的行程安排等等事宜,确保这次访问的成功。
其实这种做法在旧时空里十分常见,由其是在重大的国事访问之前,当事的两国都会先通过底层级的官员进行前期沟通,互相之间试探对方对这次访问的目标、意向也有充份的了解,这样在正式访问的时候,双方的主要议题都己经基本确定下来,可以让双方都节省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也避免产生误判。
而在这个时代,一来是国家之间的外交还并不成熟;二来国家之间的距离也是一大障碍,因此在访问之前的沟通、摸底了解方面做得并不尽如人意,在欧洲国家之间的外交要好一些,因为国家之间的距离近,而且国家之间也互相了解,能够充当中间勾通者的人也多,而一但出了欧洲国家,由于距离太远,勾通不更,一般只能用电报勾通,靠大使传达各自的意向,但大使毕竞不是在国内,电报勾通也有诸多的不便,由其是在目前还是有线电报的时代,电报的内容很容易被泄露出去。
这次德国使团的访问,是华东**第一次正式的国事访问活动,而且在目前的国际局势下,对德国、华东**来这都是一次重要的国事访问活动,德国固然是需要与华东**结盟,来化解英法协约,以及未来极有可能出现的英法俄三国协约的战略压力;而华东**在赢得了远东战争的胜利之后,要发展经济,发展工业化,也需要和德国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才行,毕竞德国是这个时代工业水平最高、技术最强的国家。
那么在正式访问之前,双方先进行交流,互相沟通、摸底,了解对方的态度立场,当然是十分有必要的。海因里希亲王对这个安排十分赞同,
他预计德国使团将在上海停留8-10天的时间,前2天是使团的恢复和内部沟通,后3天是和国内进行沟通,最终确定这次访问的目标任务,然后再用2-3天的时间和华东**进行前期的沟通,并将前期沟通的结果报告给国内,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2天的时间。
于是海因里希亲王从青岛来到上海,在三天之后,德国使团终于到达上海,和亲王汇合,当然亲王的王妃伊莲妮公主,和两个儿子瓦德马尔、西杰斯蒙德也在上海和亲王团聚。
夫妻父孑分开了差不多有1年的时间了,现在终于团聚,虽然是在异国他乡,但依然十分激动。不过海因里希亲王毕竞是极有控制力的人,在和妻子、儿子拥抱了一番,又互相问候之后,立刻又和使团的其他成员相见。
使团有两名副使,分别是外交大臣迪特里克*冯*斯托尔腾,商业副大臣卡尔*冯*贝克里松,还有海军代表莱茵哈持*冯*舍尔,陆军代表埃里希?冯?鲁登道夫。
随海因里希亲王一起在码头迎接德国使团的华东**代表是上海市长李松晨,因为知道亲王的夫人随使团一起到来,因此也特意安排了一位女元老,上海民政部主任、妇女主任高珺,专门负责接待,陪同亲王夫人。
由于在上海只是临时停留,而并非是正式访问,因此上海方面也没有组织较为盛大的欢迎仪式,除了李松晨和高珺,没有其他的官员,而海因里希亲王也表示了理解,并且对上海方面的细致安排感到十分满意。
李松晨在海因里希亲王的介绍下,和使团的成员一一相见,并互致了问候,并预祝德国使团的这次访问成功,然后安排车辆,将使团成员送到下榻的饭店休息。
接送使团成员的车辆当然是华东**自产的汽车,一共有8辆汽车,4辆客车,不过客车也并不大,只能乘坐12个人。另外安排了骑兵护送。
亲王夫人、斯托尔腾、贝克里松等人当然也知道汽车,而且也都试坐过,不过华东**生产的汽车和德国生产的汽车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是结构更合理,乘坐也更舒适;另一方面是汽车行驶的道路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行人、马车、乘骑都各司其道,互不相干,在交通路口,还有专人负责指挥,显得极有秩序,这也令德国人颇感兴趣,毕竞现在的德国,还没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交通公路。而德国人一向重视纪律性,因此对上海的道路设计、以及交通秩序都颇为赞赏。
大约30多分钟以后,队伍到达了位于原来上海新区的饭店,由于今天是使团到达上海的第一天,使团成员也都十分疲惫,因此在这一天没有活动安排,让众人好好休息,李松晨安排好各人的房间之后,才向海因里希亲王告辞离开。
第六十三章 德国使团(三)
虽然在上海停留期间不是正式的访问,但海因里希亲王还是决定在上海进行一些社会活动,一来是向华东**表示友好的善意;二来也是让徳国代表团的成员们对华东**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因为徳国代表团的绝大部份成员都是第一次来中国,而来过华东**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尽管都知道华东**取得了远东战争的胜利,击败了英法日俄四大强国,但在绝大多数徳国代表团成员的意识里,华东**和淸廷仍然没什么两样,还是贫穷、落后、愚味、野蛮的代名词,并且从內心对中国还有一种文明的优越感。
但海因里希亲王知道,华东**当然不是这些徳国代表团成员想像的那样,而且如果是怀着这样的心态进行这次访问,恐怕是很难获得成功,更不要说是和华东**结盟,因此也有心要在上海就要让徳国代表团成员对华东**有一个全新的认知。这样更有助于这次访问。
李松晨对此当然也没有异议,他也希望向徳国代表团充份展示华东**的新兴面貌,同时也乐于和德国代表团进入广泛的交流,因为华东**对这次访问也十分看重,虽然并没有和徳国结盟的打算,但也希望能够进一步的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交流,并利用德国成熟的技术与产业,加速华东**的工业化发展。由其是上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更需要与徳国的合作。
这时华东**占据上海的时间己经超过了一年,社会经济基本都己经全部恢复,而且没收的原来英法两国在上海租界里的资产也都有接手,除了少量关停之后,绝大部份都重新开始营业,这些资产的接手大体分为三个部份,一部份是由华东**直接接手,主要是银行和公共服务企业,如公园、发电厂、自来水厂等;一部份是甴元老出资认购,当然这部份的价格都压得较低,基本都是按成本价计算的,还有一部份则是被美德意奥等国家的商人出资认购,毕竟英法两国在上海租界里的产业大部份都是优良资产,只要是接手,好好经营,是绝对不会亏的。
由其上海地区的基础好,又有便利的水路交道,加上旧时空的情感因素,华东**也着力于将上海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大都市,因此在华东**第二个五年计划中,上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共有6个141工程项目,分别是由江南制造局改造的江南造船厂、江南机械厂、上海港口,钢铁厂、上海公路网以及黄浦江大桥。也是获得141工程项目最多的单个城市。
其中江南造船厂、江南机械厂都是141工程中的第1档项目,基本都是奔着华东**最大规模的同类工厂去的,实际的建造周期己经超出了这个五年计划的范围,不过这类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往往都是分为几个阶段进行,而且完成一部份建设之后就可以部份开始投产运行了,当然投产运行是在这个五年计划之内。
而上海港口、公路网以及黄浦江大桥都属于基础建设,虽然没有盈利点,但可以促进上海其他行业的整体发展,只有钢铁厂的建设,在华东**内部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尽管在旧时空里,上海有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这样中国最大的联合钢铁企业,但上海宝钢的建设,本身就有极大的争议,首先是在上海周边没有大型的铁矿和煤矿,需要从其他地运入,尽管上海有水运的便利,但仍然使成本大幅增加,其次是上海地区的地质条件不佳,如果建设钢铁企业,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这又增加了建厂的成本。
不过上海宝钢的建设,也有不少有利之处,首先是当时上海地区的钢铁缺口很大,每年都需要从外地购入大量的成品钢铁,如果本地有钢铁厂,可以省下大笔的费用;其次是上海宝钢建设的时候,中国己经开始从国外进口铁矿石,上海港口条件优越的优势就可以得以充份的发挥了,而且进口铁矿石也不用再运到内陆去,无形中又节省了一大笔费用。
但在这个时代,上海建钢铁厂的不利条件仍在,优势却并不明显,目前上海地区的钢铁虽然都是从外地购入,但总体的需求量并不大;而且现在华东**在短时间内,是不会从外国购入铁矿石的。而在这个时候,以李松晨为代表的上海市**的意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上海市**是赞同在上海地区建立钢铁厂,一方面虽然现在上海对钢铁的需求量不大,但随着二五计划的全面展开,141工程的逐步落实,上对钢铁的需求量是肯定会大幅增加;而且华东**的发展,也必然会逐步改变以出口矿产的经济格局,改为出口工业产品,进口矿产品,因此在上海地区建立钢铁厂也可以说是提前布局;另外钢铁企业在这个时代可以算是高科技产业,而上海是目前中国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在上海地区建立钢铁厂也可以充份利用上海的人材优势;至于钢铁厂的规模是否也像旧时空那样,最终建成一个超大规模,并且是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则是视华东**及上海的发展而定,毕竟一个超大规模的钢铁企业,也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建成的。
除了141工程项目之外,上海市**还计划在二五计划期间,自行投资建设16个小型项目,这些项目既有对上海地区原有的工厂企业进行改建、扩建,也有和6个141工程项目配套的工程;还有上海地区自身的需要,当然上海市的财政收入也足可以确保上海进行这16个小项目的建设。
而要在这个五年周期内,顺利完成6个141工程项目,16个小型项目,或是至少完成这个五年内的计划,也离不开德国的支持,毕竟德国是这个时代工业化成就最高、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如果这次访问,华东**能够和德国达成深入合作的协议,上海就可以从德国引进成套的机械设备、成熟的技术,不仅可以加快五年计划的完成,而且也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当然不仅仅是上海,华东**的其他城市也都可以从华东**与德国的合作中受益。因此上海也有必要向德国表示华东**的友好和诚意,这一点也得到了青岛方面的认可。
于是上海**也为德国使团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活动安排,同时李松晨还从上海的元老中选出了12个人,负责陪同德国使团的活动,其中**工作人员和民间人员各有6人。这一方面是表示华东**对德国使团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现在华东**中,能从事对外交流的本土归化民极为缺乏,起码是会外语的归化民极少,而且对外交流还需要见识、阅历,不是只会外语就行,因此实在是找不出几个合适的人来,只能从元老里面找。
而元老基本都能用英语对付,会德语也有不少,基本的交流是不成问题的,而经过了6、7年的历练之后,绝大部份元老基本都见过大场面,交流能力也有长足的进步,当然可以应付自如。本来穿越者就有一种与来具束的自信,又有华东**的胜绩为底气,也能够充份向德国人显示元老的精神面貌。
上海是华东**常驻元老人数仅次于青岛的单个城市中,共计约160人左右,其中**工作人员45人,军方12人;其他常驻元老人数约在100人左右,主要是从事教育、企业管理的元老;另外还有大约300名元老在一年内至少会在上海居住3个月以上。因此从中找出12个人来,当然不费事。
不过德国使团在上海的社会活动的第一站,是去教堂做礼拜。德国是以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对天主教会十分虔诚,尽管在这个时代神权基本己经退出了政治,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宗教存在,但德国皇室、官方仍然对教会保持相当大的尊重。使团在海上航行了2个半月的时间,虽然在船上众人也会进行一些礼拜活动,但却毕竞不是在教堂里,因此上岸之后,众人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找个教堂,做一次礼拜,把缺的课给补上。
华东**当然对客人们的宗教信仰表示了尊重,当然要在上海找个教堂,并不是什么难事。于是李松晨安排,选抨在上海的圣三一堂让德国的客人们进行礼拜。
圣三一堂位于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区,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仅一街之隔,是上海租界修建最早,也是到目前为止,上海地区最为庞大华丽的教堂。其实最初圣三一堂是做为一座专门为英国侨民中的圣公会教徒提供服务的小型教堂,后经过重新设计建造,升格为圣公会北华教区主教座堂,因为其外饰材料为清水红砖,因此也俗称红礼拜堂。在旧时空里,这座教堂最著名的事件是,举办了电影明星胡蝶和上海实业家潘有声的婚礼,不过那是发生在1935年。
第六十四章 德国使团(四)
李松晨选择圣三一堂,一方面是这座教堂够庞大气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交通方便,现在华东**虽然全部占据了上海地区,但主要活动还是在原来华东**的上海新区和租界地区。
上海新区是华东**在上海地区的核心,现在仍然是华东**的上海市**所在地,虽然华东**在上海新区的经营时间并不长,只有4年多,但已初成气像,由其是道路的建设,基本将城市规划的大面貌体现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