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高世则听了,也顿时就安心了,留在沈阳当然是绝对安全的,于是又向秦铮连连道谢。

    秦铮笑道:“老高,谢我做什么?我可是什么都没做啊!不过你尽管放心吧,不管是你闺女也好,还是其他的元老也好,我们都会保证他们的绝对安全。所以高瑾同志的安全,你也不必担心。”

    高世则点了点头,又叹了一口气,道:“这个丫头,真不知道要让我操心到什么时候,政委您说,这个人的事业虽然重要,但终事也是大事啊,都老大不小的年纪了,还没成个家,这要让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省心啊。”

    高世则的烦恼,秦铮到也略知一二,因为秦铮的妻子周萍是卫生部长,和高世则的弟媳方桂枝同在文教卫委工作,两人年龄相当,平时聊天也说起来。要说高世则家里应该是穿越者中比较完美的家庭,别的家庭最多也就是一家三口、一家四口,但高世则家却是两个大家族,祖孙四代人,20多口子一起穿越了,而且高世则在行政院任职,弟媳是教育部长,家里其他人还管着山东地区的几个大型农场和高刘汽车公司,可以说是位高权重,根基深厚,有人开玩笑说他们家就算脱离了华东**,也能成势。

    按说高世则的家族应该是很满意的,但就是高世则的大女儿高瑾己经成为整个家族最大的一块心病。其实高瑾小的时候可一直都是家里的骄傲,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靠自己的实力考取的重点高中,名牌大学,而且在学校里也是风云人物,竞选学生会、组社团、搞活动,可以说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那个时候高世则一提到这个女儿,可是打心底的骄傲。

    在大学毕业后,高瑾仍然延续着自己的高光人生,她在大学时就己在复习考研,大学一毕业就考上了研究生,然后一面努力工作;一面进行考研生的学习,居然两样都没有耽误。在穿越之前,27岁的高瑾不仅考研生毕业,而且还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任高管,年薪过百万,车房两全。可以算是绝对完美成功的人生,如果不算个人感情生活的话。

    其实在上学期间,高瑾就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而且长貌也不差,虽然达不到校花、班花的水平,但如果化化妆,收拾收拾也带得出去,加上为人有自信,气质自然不凡,而且为人也不保守,并不是坚持必须将第一次留在新婚之夜,只要两人合得来,到不拒绝进行深入交流,因此在大学期间追她的男生到也不少,也谈过几场恋爱,只是高瑾一向重视学习,又忙着复习考研,没多少时间配男友花前树下,卿卿我我,再加学习成绩优秀,反到把男友压下去了,结果恋爱自然无疾而终。

    大学毕业之后,高世则和所有的家长一样,开始操心女儿终身大事,托了不少人帮忙给女儿介绍对像,但高瑾的人生继续维持着高光,因此在选择另一半时,眼光自然不会低,而一般的男士对高瑾这样的条件也只能望之却步,结果反到成了高不成低不就,加上高瑾习惯了成功,工作升到高管之后,性格中也多了几分强势,尽管她在与人交往时尽力避免,但毕竞习惯成自然,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带出来,虽然也介绍了不少对像,但都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就pass掉了。

    而在穿越之后,高瑾可选择的余地更小,但她又不愿降低标准,委屈自己,何况这时高瑾的年龄,容貌也没有什么优势,穿越的男性有太多的机会可以选择,虽然家里仍然想方设法给她介绍,也谈了几次,但都不对眼,基本就是见面死,仅仅只和一人交往了两个月就告别,只能拖了一年又一年,一直拖到现在34岁,即使以旧时空的标准,这也属于是大龄的未婚女性了。

    不过高瑾在个人感情生活上虽然不如意,但在事业上继续延续着旧时空的高光,当然她选择到地方去工作,也有一部份是想逃离家里逼婚的想法。而且在个人感情生活上多次受挫,也让高瑾对于结婚基本不抱任何希望了,她也不是执着于非结婚不可的人,因此对这事到看得很淡,于是在高密县任县长期间,高瑾收养了一对孤儿姐妹,算是自己的养女,老了也有个依靠,差不多己经打算不结婚了。

    但高瑾要去东北工作,当然不能带着她们一起去,而且两个养女也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于是高瑾将两个女儿留在家里,托父母照顾,并安排她们进入希望学校上学。为此还高瑾还和高世则夫妻大吵了一架,在冲动之下,双方也都说了些过头的话,什么“出了这个门你就别回来”,“白生了你一场”,“我就是死在外面也不会回来”,“你们就当没我这个女儿” 之类。最终高瑾丢下两个养女,去了东北。

    其实吵完之后高世则夫妻也都后悔了,毕竟是自己的女儿,只是天各一方,见不了面,也就无从和解。只能将这一番爱心放到了女儿的两个养女身上,对她们就和亲孙女一样,同时也无时无刻不挂念女儿,一听说锦州那边出事了,高世则也立刻赶来找秦铮。

    两人又谈了一会儿,高世则也再三拜托秦铮,对高瑾多多照顾,然后再告辞离开。而秦铮办好了工作的交接之后,肖建军也命人将明天一早军舰的调令送来,海军将出动沂州号送秦铮去旅顺。于是秦铮立刻赶回到家里,收拾明天出发的行李。

    回到家里的时候,周萍还没有回家,只有周唯颖在家里,这时周唯颖己办了停职,在家里照料儿子罗远东,打算等罗远东满周岁以后再工作。而家里的保姆李婶己经开始做饭了。

    原来秦铮家里是没有保姆的,家务事务都是自己做,李婶是在周唯颖怀孕时来秦铮家里来当保姆,因为当时罗岳经常在外征战,秦铮、周萍的工作也忙,因此只能请个保姆,做一些家务事,顺带着照顾周唯颖。

    李婶是山东人,今年45岁,丈夫、儿子都死于土匪之手,是人民军救了她,因此她对人民军、对华东**一直感恩戴德,不过她年龄大了,又不识字,一直都找不到什么合适的工作,也没再婚,被安排在**的办公室里打杂,后来秦铮家里需要保姆,于是行政院办公室介绍她来。李婶为人老实本份,做事勤快,平时也不多话,因此秦铮一家都对她十分满意,渐渐也不拿她当外人。

    虽然周唯颖顺利生下小远东,但家里多了个婴儿,又多了一大堆事,而且周唯颖也不可能老留在家里,早晚都还是要工作的,其实职务都定了,在人民军青岛总医院里任主任医师,这段时间周唯颖在家里除了照顾儿子,就是自学医务知识,当然周萍回来后也会教她,为重新工作做准备。

    秦铮回来时,远东己经睡着了,因此周唯颖也帮着秦铮清理明天出发的行李。




第二十五章 锦州告急(四)
    等周萍回家时,晚饭已经做好了,于是一家人连同李婶都围坐在一起吃晚饭。

    原来李婶刚来秦铮家的时候,怎么也不习惯和秦铮一家人一起吃饭,她虽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等级观念中可没有人人平等的概念,因此在李婶的观念里,下人怎么能和主人坐在一个桌上吃饭呢?何况李婶也知道秦铮一家可不是普通的主人家,而是当官的人家。还不光是秦铮一个人当官,而且一家人连太太、小姐都是官,而且当的都还是大官,是很大很大的那一种,虽然有时李婶也觉得奇怪,一家人都是官,当的还是大官,这要是在以前,那还不是使奴唤婢,身边随时随刻都有十几个下人侍候着,怎么就雇了自已这一个下人,但她一个普通平民老百姓,当然也不敢多想,只知道自己给这样的人家当下人己是祖上有光了,那还敢和秦铮一家坐在一起吃饭。虽然李婶在行政办公室里打杂时也听万

    但秦铮夫妻告诉李婶,现在是新时代了,在华东**里没有皇帝,人人平等,她虽然是保姆,但不是下人,还说李婶现在是一个人,也没有别的亲人,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一样,说得李婶还哭了一场,向秦铮、周萍连连道谢。为此周萍到觉得奇怪,不就是坐在一起吃个饭吗,至于这样激动吗?但秦铮知道,李婶哭的原因不是吃饭,而是秦铮一家真的把自己当人一样对待。

    其实这种情况在元老家庭中非常普遍,因为现在的条件好了,绝大部份元老家里都雇请有佣人,有的元老家里还雇请了好几个,而且男女都有。但在处理和佣人的关系时,则各有不同,有的元老就像秦铮一样,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家里的佣人,并坚持要求自己家里的佣人改掉以前的等级观念,也有的元老则持保留态度,认为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没必要人为强制;有的元老则认为顺其自然,也告诉佣人华东**的平等制度,但并不强令佣人改过来;还有的元老却仍然要求佣人沿用旧时的制度,并要求佣人称自己为老爷,并非常享受这种态度,甚致在佣人犯错时,使用一些惩罚手段,如扣工钱、罚站、不许吃饭、禁闭等,但并没有责打,毕竟都是现代人,还是有一定的道德底线。而华东**对此也没有强令,随个人的意,只要别做的太过份了就行。

    不过在刚开始上桌吃饭的时候,李婶在桌子上可是连头都不抬,只是低着头扒饭,菜都不敢夹,还是秦铮、周萍给她夹菜。差不多用了一个月,才能比较自然的和秦铮一家人一起吃饭,并且还能在饭桌上说几句话。但李婶从那以后也确实把自己当做是秦铮家里的一份子,尽心尽力。

    周萍己经知道东北那边发生了变故,秦铮马上就要赶回沈阳去,但也并没有太多意外,因为早就习惯了秦铮这样突然行动,只是例行的咛嘱秦铮,注意身体、万事小心之类。

    秦铮道:“我这次去东北,估计还要2、3个月的时间,不过日本那边的事情差不多都完了,再过10多天,小罗就该回来了,而且这次他回来,在一段时间內不会有什么任务的,可以在家里多住一段时间了。”

    周萍道:“那好啊,这两年小罗都在外面打仗,基本都没怎么回家,连远东都只见了一次面。”

    周唯颖笑道:“大概远东都不认识的他爸了,上次罗岳回来,只要一抱远东,远东就哭。”

    周萍道:“所以他们父子两才该多多培养感情啊。不然这父子两都要弄得像陌生人一样了。”

    李婶道:“秦首长、周首长,你们就放心吧。没事的,这老话说了,父子天性、母子一连心,远东啊就是和他爹相处的时间少,只要相处的时间一多,那能不认识自己的亲爹啊。”

    周唯颖笑道:“您说的对。”

    周萍道:“老秦,这次收养的孩子,第一批名单己经出来了,我们家就4个名额,你看这次要不要收养几个孩孑。”

    秦铮道:“当然要,我们家又不是养不起几个孩子,多收养几个孩子家里也热闹些,将来远东再长大一点,能走能跑了,也有哥哥姐姐们带着他玩。我不在家,这件事情你和小颖看着办吧,只要是你们喜欢的孩子,当然最好2男2女,保持男女平衡。”

    让元老收养牺牲战士及民役的孑女,这元老院早就定下来的,一方面是扩大元老后裔的数量,另一方面也是让人民军的归化战士放心,即使牺牲,但华东**不会不管他们的孑女。不过正是因为有让归化战士安心的用意,因此这次收养,华东**也做出一些规定,比收养普通的孤儿要限制得多。

    首先收养的范围不仅仅是孤儿,也包括一批因各种原因,原来家庭不愿再继续养育的孩孑,如丈夫牺牲后妻子改嫁,华东**是鼓励寡妇改嫁,而不主张妇女守节的,但妇女改嫁如果还带着孩子,则相当麻烦,而华东**代为收养,也解决了不少改嫁妇女的麻烦,还有就是父母双亡,而祖辈又太老,难以承担养育孙辈的责任,也由华东**代劳,当然出现这些情况,牺牲战士的抚恤金是在华东**主导下,由父母、妻子、孑女平分的,以确保各方的利益。

    其次是收养孤儿的元老必须是成立了家庭的,因为有家庭才能稳定下来,才能让收养的孩子有一个安稳的成长环境,而且一名元老只能收养一个孩子,同时行**办公室还会定期进行回访,看看这些被收养的孩子成长的情况,收养他们的元老是否尽到了养父母的义务等等。毕竞这些孩孑的父亲是为了华东**的大业而牺牲的,华东**也有义务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最后是被收养的孩子不得改姓,如果还有亲人,如母亲、祖父母,应让他们定期与亲人见面,一个月至少一次。没有亲人的孩子还应允许他们在每年清明、中元、新年等节日祭祀自巳的父母、先人、扫墓。

    元老收养的其他孩孑大部份都改随元老的姓氏,但这在古代中国意味着彻底改祖变宗了,与过去的家族彻底切割。虽然这是收养者的权力,社会也基本默认了,但对这批孩孑,还是难免会被人诟病,因此被收养的孩子不得改姓,并让他们保持和过去家族的联系,也表华东**仅仅只是收养他们,但并不改变他们的宗氏,显得更为大度。

    当然这一条在元老院里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就提出,这不是让元老替别人养子女吗?因此为了保障收养者的利益,又明确规定, 收养的孩子在法律上就是元老的子女,不仅享有元老后裔的权益,但将担负元老后裔的义务,也包括以后赡养元老的责任,这才将争议平复下去。

    而经过筛选之后,最终确定第一批的收养孩孑为418名,其中男孩284名,女孩134名,年龄最大的9岁10个月,最小的3岁2个月。

    这些条件秦铮当然知道,因为都是在元老议院里通过的,秦铮家里有4名元老,因此可以收养4个孩子。不过秦到并不在意收养的孩孑改不改名,人是讲感情的,只要是真的对这些孩孑好,真心关爱他们,将这些收养的孩孑当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抚养,并且给他们良好的教育成长环境,即使让这些孩子保留原来宗族的联系,也仍然会得到他们的认同与敬爱,何况元老家庭能够给这些孩子提供更为广大的前途。否则就是改了姓又能怎样,从古至令父孑反目,兄弟成仇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不是改个姓就万事大吉的。

    秦铮决定收养几个孩孑不仅仅是出于善意,同时也有自己的打算,自己家里虽然有4个元老的名额,但自己和周萍都是年过半百的人了,罗岳和周唯颖虽然年轻恩爱,但罗岳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和周唯颖聚少离多,因此两人也不大可能生多数的孑女,而要让子孙后代开枝散叶,形成一个大家族,兄弟姊妹们互相扶助支持,收养孑女就是最快捷,也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收养了孑女之后如何培养,让罗远东这一代的子女们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可以一家人慢慢协商

    当然有自己的私心也不是什么坏事,谁不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秦铮自问自已还算是一个正直的人,但也没有大度到可以真正大公无私的地步。而且不仅仅是他,夏博海、肖建军也都有这样的想法,现在夏、肖两人也都结婚了,对像都是原来周萍下属的护士,夏博海己经生了个女儿、肖建军的妻孑也有孕了,三人私下交流,也都有让下一代人多结交,最好是能够通过通的方式联系更紧密,不过这起码是20年以后的事情,秦铮虽然乐见其成,但还是主张顺其自然发展。



第二十六章 锦州告急(五)
    第二天淸晨6点,秦铮带着随行人员来到青岛海军码头,搭乘沂州号军舰出发,军舰以平均22节的航速行驶,在下午5点的时候到达旅顺港,正好当天晚上6点就有一列驶往哈尔滨的火车从旅顺出发,因此挂了一节秦铮的专用车厢,一起出发,秦铮在旅顺火车站发了一份电报到沈阳,要求沈阳的主要人员在明天早上聚齐,等自己一到就开会讨论锦州的情况。然后秦铮一行人上了火车,当夜就在火车上休息,并在次日早晨8点左右,到达沈阳。

    这时沈阳的东北战区管理委员会己经派出了专车,在火车站迎接秦铮,等到达办公总部的时候,管理委员会和司令部的主要成员都己经聚齐,只等着秦铮到达开会。

    现在人民军的陆军部基本都己经搬到了东北来,两名部长诸亚平、***一个留在沈阳,协助秦铮负责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一个驻扎在哈尔滨,指挥军队。虽然收关行动已经结束了,但人民军依然在哈尔滨一线驻守有约18万军队,并且随时准备再度发动进攻,因此也需要有一个人在这里坐镇,主持大局。

    秦铮稍做了一下修整,就立刻开始了会议,

    诸亚平首先向秦铮报告,道:“政委,今天早上8点刚刚收到的消息,张作霖部已经在早上7点到达锦州。不过由于全军急行军三天,已是疲惫之极,因此必须至少修整一天,才能战斗。”

    秦铮到是有些意外,道:“他的行动好快啊,只用了4天的时间就到了,这个行军速度和正规的人民军相比,也差不到那里去啊。”

    诸亚平道:“这估计是张作霖部的最快速度了,要不然怎么说是疲惫己极了呢。”

    秦铮点了点头,道:“也对,不过这样也不错了,张作霖部到了锦州,多少也能够起到一些安定人心的作用,而且土匪如果来进攻锦州,也能够抵挡一阵。”

    锦州距离张作霖部驻扎的新民府大约有200多公里的路程,张作霖部能够在4天时间从新民府赶到锦州,在这个时代确实是非常难得的。其实行军能力,是衡量一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行军能力可以考验军队的体力、意志力以杈服从力,在旧时空里,红军飞夺泸定桥,一夜之间急行军220公里,堪敌军史上的行军奇迹。因此张作霖的部队能在4天时间里行军200多公里,一天走出50公里,在这个时代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行军成绩。

    原来张作霖虽是土匪出身,但他早年却有过从军的经历,曾做为清军参加过甲午战争,尽管他从军的最高职务仅仅只是个小队长,但对于行军打仗、训练还是有些道道的,用来训练、教授保险队这样类似于民团的军队是完全足够的。因此张作霖的部队战斗力在东北的民间、绿林势力中还是比较强的,有一定的训练水平。

    而且张作霖为人仗义,对手下的军队十分大方,从不拖欠士兵的军饷,对士兵的伙食也很是舍得,虽然不是给士兵吃什么好东西,也谈不上营养均衡,但起码可以管吃饱,在这个时代,这就是很不错了,当然对手下的主力军队,吃得要更好一些。
1...364365366367368...5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