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一开始时,人民军并没有把土匪放在眼里,虽然军队没有经历过实战,但指挥官黄伟却是人民军的老兵,参加了整个远东战争,在山东、东北也均打过剿匪的战斗,在他看来土匪的人数再多也没有大用,因为武器简陋,又少有战术,完全就是一批乌合之众,往往一打就散,因此对这一战充满了信心。

    那知战斗一始,就让黄伟大出意料,因为这支土匪的装配竟然十分精良,至少基本人人配枪,而且还有1、2门火炮,因此竟然还能和人民军打个势均力敌。

    不过人民军毕竟是经过正规训练,战术虽不熟练,但也有章有法,但土匪虽然枪多,但仍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毫无战术可言,而且人民军还有1个迫击炮排,配有6门60迫击炮。虽然土匪军队中也有几门火炮,但他们对火炮的运用却相当外行,因此人民军渐渐稳住阵角,并充份发挥迫击炮的火力,开始占据上风。

    虽然过程艰难了一些,但如果就这样打下去的话,人民军也必然会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不过就在这时,从人民军的侧翼杀过来一支骑军,人数有5、600人,这又是人民军没有预料到的变化,虽然人民军也在自己的侧翼布置了保护的兵力,但无奈对方全是骑兵,速度太快,而这支人民军也缺少实战经验,因此最终被这支骑兵突破了侧翼防线,造成了全局的溃败。结果这一战人民军阵亡211人,受伤347人,战斗减员358人,几乎接近1/3的危险线了。

    失败之后,人民军只能退回锦州驻守,而这支土匪趁胜进击,又连续攻克了广宁县、兴城县造成了整个锦州府的动荡。因此锦州府的人民军只能一面严守其他各地,一面向沈阳发出告急,请救支援。

    沈阳的东北战区司令部收到告急之后,也十分震惊,没想到在锦州府居然出事了,而且局势还十分严峻。虽然在前一阶段,人民军发动收关行动,大部份的兵力都集中在黑龙江区域,在辽宁省地区兵力并不多,但抽调1、2个团去支援锦州府还是做得到的,只是现在辽宁地区可不是只有锦州府遭到袭击,还有四平、彰武、康平、双辽等地,均都遭到了土匪的袭击。虽然由于人民军在各地的守备严密,各路的土匪均被人民军击败,并没有造成什么损失,只有锦州府出了事。但这样一来,战区司令部也不敢轻易从其他地区抽调兵力,而从黑龙江区域抽调军队,至少需要8-10天的时间,显然是来不及了。

    于是司令部最终决定,调驻守新民府的张作霖部支援锦州府,至少先将锦州府的局势稳定下来,不再恶化,再慢慢组织兵力支援锦州府。

    前一阶段张作霖部在剿匪作战中表现颇为亮眼,并且也能够尊守人民军的军纪,于是得到了战区的认可,因此在秦铮离开沈阳之前,己经作出决定让张作霖部驻扎新民府休整,并且进行整编,同时也给张作霖部正式的番号,第二军第17后备团,任命张作霖为团长、张作相为副团长,孙烈臣为团参谋长;第1营由汤玉麟任营长,王立有任副营长;第2营由丁喜春任营长,张海鹏任副营长;第3营由吴俊升任营长,张景惠任副营长,同时还允许第17后备团编制一个骑兵营,但只有2个骑兵连,实际是半个营,由汲金纯任骑兵营长、阚朝玺任副营长。另外只设一个机枪连,一个迫击炮连,总计的兵力在2700人左右。

    虽然张作霖部号称有3000余人,但在投靠华东**之前,真正的可战部队只有7、800人,因为张作霖手里只有这么多步枪,而投靠华东**之后,得到了人民军的补充,当然给他们的步枪是在战场上缴获的俄制莫辛纳甘1894式步枪,但这也使张作霖部的可战人数扩大到了1500人左右,而且子弹充足,这也是张作霖部能在剿匪作战中表现出色的原因之一,但张作霖部还没有授与番号,军衔、军职,因此还不能算正式的人民军部队。

    而现在张作霖部被正式授与番号与军职,因此这才算成为正式的人民军部队,当然这一来人民军也将会给张作霖的部队派驻军政人员,连级部队派驻指导员;营级部队派驻教导员,团部派驻政委。

    这时张作霖刚刚在新民府完成了人员和建制的编制,毕竟要从1500人一下子扩大到2700人,也不是能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由其是机枪连和迫击炮连,还必须会识字,因为机枪和迫击炮都是要看得懂操作手册、尺码,并要懂一些维修的技术。

    但现在张作霖团的武器还没有换装,而且派驻军政人员也没有选好,不过张作霖的部队还有一定的战斗力,又有比较丰富的缴匪经验,而且新民府离锦州府也不远,还不到200公里,如果急行军的话,3、4天就可以到达,因此在这个时候调张作霖部去支锦州府,是最适合的选择。

    另外由于锦州变故的时间太短,因此对于进攻锦州府的土匪情况还所知不多,现在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股土匪的首领叫杜立三,而参战的那支骑兵是蒙古骑兵,但到底是杜立三的部下还是同伴,就不得而知了。

    看完了报告之后,秦铮也陷入了沉思,肖建军道:“杜立三?这个人我在过去听说过啊,好像和张作霖的关系不错,似乎还是结拜兄弟,派张作霖对付杜立三,这合适吗?”

    秦铮摇了摇头,道:“那些是评书的内容,杜立三和张作霖并没有什么深交情,当然,两人认识是肯定的,毕竞两人都是土匪出身,因此不可能没有交情,但都是塑料交情。而且在旧时空里,张作霖在受清廷招安以后,又以招安为诱饵,诱杀了杜立三。”

    王云鹏道:“这么说让张作霖去对付杜立三,到是做对了,不如就让张作霖去骗引杜立三。”

    秦铮又摇了摇头,道:“也不能这么说,毕竞时代不同,大局势也不同,就算是让张作霖去骗引杜立三,杜立三也未必会上当,毕竞我们从来没有主动去招安过土匪,张作霖也好、冯麟阁也好,都是主动投奔我们,而且也不是来投奔的我们都收,张作霖、冯麟阁虽然都是出身绿林,但并不是纯粹的土匪,他们并没有占山为王,而是以地方保险队的形式存在,相当于是民团,因此实际是半官半匪,虽然也干过一些打家劫舍的没本钱买卖,但也做过不少维护地方秩序,保境安民的事情,在民间还有一些好名望,这样的人来投奔,我们才会接纳。相反那些纯粹的土匪来投奔,都被我们拒绝了,而杜立三就是纯粹的土匪,我们不可能接纳杜立三,更不要说主动招安,杜立三也不会相信我们,如果他真想受招安,这次就不会做得这么绝,而且别忘了还有蒙古骑兵帮他。蒙古势力可是受俄国的控制的。”

    王云鹏道:“这么说是俄国支持杜立三?”

    这时夏博海道:“我到是知道一些杜立三的情况,似乎杜立三一直和俄国不大对付,并且因为与俄国为敌,获得了一个‘包打洋人’的绰号,7在日俄战争期间,杜立三是站在日本这一边对俄国作战的,怎么会和俄国搅到一起去呢?”




第二十三章 锦州告急(二)
    秦铮道:“这并不意外,此一时彼一时,杜立三与俄国为敌,不能说完全没有民族大义的情绪在里面,但更重要的还是俄国侵害到了杜立三的利益,最初杜立三的势力范围是在辽中到台安县的辽河流域,但庚子国变,俄国入侵东北,这就与杜立三的利益发生冲突,因此杜立三才会与俄国为敌,至于说在日俄战争期间,杜立三帮助日本对俄国作战,也不能说他就是汉奸,他主要还是借助日本的力量来对付俄国。而我们入主东北之后,同样也挤压了杜立三的生存空间,都把他从台安挤到锦州去了,杜立三自然是要不会甘心,而现杜立三要想和我们为敌,自然需要借助外部的势力,但在日本的势力己退出了东北,杜立三能够借助的只有俄国了。这一次杜立三和蒙古骑军联合进攻锦州,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徐济超道:“那杜立三为什么不像张作霖、冯麟阁那样,干脆就投靠我们算了。”

    秦铮呵呵笑道:“我们可不是龙傲天,不可能是个人见了我们就倒头下拜,张作霖、冯麟阁是半官半匪,而且见识眼光都算这个时代一流水准,而杜立三是绿林世家出身,标准的土匪胡子,不可能主动投靠,旧时空里,张作霖以招安调杀杜立三,是费了好大一番功夫的,最后还是请杜立三的叔叔杜泮林出面说劝,才打消杜立三的怀疑,这也可以看出,要让杜立三上当,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我们不可能主动去招安杜立三。”

    夏博海道:“我看这里面恐怕没有那么简单,也许是日俄联手在支持杜立三,日本的势力虽然退出了东北,但仍然在东北留下了大量的情报人员,尽管我们也抓了不少,但肯定是没有清除干净,因此日俄联手,利用杜立三来攻击我们,是完全有可能的。另外,说不定清廷也有参与的份,这次杜立三拉出了2000多人的队伍,而且还有枪有炮,一般的土匪能有几百条枪就己经很不错了,他们那来这么多枪,但现在无论是日本还是俄国,要让他们一口气拿出一千多条枪来送给杜立三,恐怕是都做不到的,何况这一次袭击还仅仅是在锦州,还有其他多处,能够给土匪提供这么多的武器,只有清廷有这个能力。”

    秦铮点了点头,道:“这确实是很有可能的事,就算清廷不会亲自出面,也会找一个像上次上海恐袭中的肃亲王耆善这样的白手套。”

    王云鹏道:“对了,前一段时间不是说把东北的土匪都缴清了吗?这一下子怎么又冒出这么多土匪来呢?”

    秦铮道:“东北地区的土匪多如牛毛,要想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彻底清除干净,我们做到的只是挤压土匪的生存空间,将土匪彻底挤出人口集中的主要地区,确保东北的大部份居民地区不受土匪的侵扰,但如果土匪躲进深山老林里,既使是我们,也不容易找到他们,而这一次我们受土匪攻击的地区基本都是位于满蒙边境的地区,没有一例是来自内部地区,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这些土匪实际都是被我们的缴匪行动逼迫躲到了蒙古的境内,这就证明我们在前一阶段的缴匪行动是很有成效的。”

    夏博海道:“我不相信这些土匪在蒙古都有朋友接纳他们,而且这次不约而同的一起进动,因此可以肯定,这是一次有预谋,有计划的人统一行动,现在我们和俄国的谈判就要开始了,这恐怕绝不会是一个巧合吧,如果土匪的攻击都能够得手,就算是东北不会大乱,也会陷入动荡,必然要从黑龙江前线抽调兵力回援驻守,这对我们的谈判是相当不利的,好在是这次除了锦州之外,其他地方并没有什么损失,但也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老秦,只能辛苦你一趟,马上回沈阳去主持大局,只有你在东北坐镇,我们才能放心。”

    秦铮也明白,在这个时候,东北确实需要有个有份量的人坐镇指挥调度,而自已当然是最合适人选,另外自已本来是东北地区的负责人,这次只是临时回青岛,现在东北出事了,自己也有责任赶回去主持大局。本来他还可以在青岛停留4、5天的时间,但出了这样的大事,自然是越早赶回到沈阳越好,因此点了点头,道:“好,今天我就把事情都交待好,明天一早就出发回沈阳去。” 转头又对肖建军道:“老肖,给我安排一艘青州级的军舰,明天早上5点,准时启程,我的早餐就在军舰上吃。”青州级是目前人民军海军中速度最快的军舰,航速可以达到25节,可以在1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从青岛赶到旅顺。

    肖建军点了点头,道:“好,我马上安排,确定好之后就把军令送到你的办公室去。”

    秦铮道:“好吧,时间紧迫,我要去安排交接,就不在这里多耽搁了。” 说着,就开始收拾起自己的文件东西。

    夏博海道:“嗯,你去吧,东北那边的事情,你就多操心了,如果需要军队,尽管开口,再过10多天的时间,罗岳的海军陆战队就都从日本撤回来了,所以青岛这边还可以抽调一部份军队增援东北。”

    秦铮笑道:“等我去了东北之后,看看情况再说吧,如果有需要,我当然不会客气的。” 这时秦铮也收拾好了自己的东西,离开了会议室,来到自己的办公室里。

    虽然这次秦铮回来还不到20天的时间,但他本来是元老议院的议长,而且在青岛的这段时间里,元老议院通过了不少的大事情的决议,秦铮也参与了不少事件的决策,现在要离开青岛回沈阳去,当然有许多事情要交待,因此秦铮一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就找来了副议长和议院的执政,将自已的工作对他们一一作了交待,但由于事情太多了,一直交待了3个多小时才算交待完。

    等工作交待完毕之后,秘书来向他报告,农业委的高世则首长有事来找,因为秦铮正在和议院的其他人做交接,因此高世则己经在等候室里等了30多分钟了。秦铮怔了一怔,马上就明白高世则来找自已有什么事,赶忙叫秘书把高世则请过来。

    高世则是行政院里少有的比秦铮年龄还大的部委委员,穿越的时候他己有50岁,现在已是接近60,农业委是行政院里比较重要的部门之一,不仅是管农业,其实还包括林牧渔业、土地、水利、土改等等,不过高世则为人较为低调,开会时发言不多,也不太争什么政策权力,就算是找别的部委帮忙,也都会给出相当利益交换,不会白欠人情,当然农业委管着菜蓝子的事情,在现在华东**的物资还不算十分丰富的时候,农业委是有很多可供交换的资源,而其他各部委也都愿情和农业委搞好关系,因此高世则行政院里也有老好人之称。

    等秘书将高世则请到秦铮的办公室时,秦铮己在门口迎候,笑道:“老高,有事就说一声,还让你等了半天,真是不好意思啊。”

    高世则忙道:“那里那里,我来是一点私事,那能耽误了政委的事情,再说我也有空,等一会也没关系。”

    秦铮笑道:“来来来,请坐,坐下好说话。”

    两人在秦铮办公室的沙发上就座,秘书又倒茶上来,秦铮又递给高世则一根香烟,道:“你来找我是为了私事,但我可还有点公事,正好找你办了。”

    高世则也有些摸不着头脑,道:“政委有什么事?”

    秦铮起身从书架上拿下来几幅字幅,道:“这个是方部长托我写的字,正好你来了,我就交给你带给方部长,免得我再跑一趟。”

    高世则这才明白。方部长就是高世则的弟媳方桂枝,现在是文教卫委下的教育部长。在几天以前,她来找秦铮为希望学校的题校名。现在华东**己是家大业大,各种部门大楼、工厂等重要建筑的名称自然都要请人出面题字,这个时代的书法大家当然不少,但华东**的行政部门名称自然是只能由自己的内部人来题字,不过穿越者中能写毛笔字的人本就不多,写得好的更是凤毛麟角,毕竞现代人有几个能耐下性子来练毛笔书法的,能写出一手好钢笔字就算很不错了。虽然在华东**成立以后,有不少**官员也意识到了书法的重要性,不然写几个字都拿不出去,怎么留下自己的墨宝,于是也开始自学书法练字,但书法是不可能速成的,往往4、5年的时间才能有所小成,要练到大成水平,至少也要10年、8年时间。何况**官员的公务繁多,也没有太多的时间练字。

    只有秦铮在旧时空里从小就学过书法,成年之后虽然也没花太多的时间去刻意练习,但在闲瑕时间还是会写几个字当练手,到是一直没有中断过,尽管算不上什么书法大家,但一笔一划还是中规中据,起码能拿得出手去,因此华东**内部的题字,基本都是秦铮包了。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山东的教育体系要完善,因此希望学校也正式分成中华希望大学、中华希望大学附属中学、中华希望大学附属小学三级,但这三个校名要人写出来,于是教育部长方桂枝才来找秦铮帮忙。

    秦铮也知道推不过去,于是就在两天前在家里把字写好了,本想今天叫人送到教育部去,正好高世则来找自己,于是就交给高世则,让他带回去,因为他们两家是亲兄弟,住在相邻。



第二十四章 锦州告急(三)
    高世则收下了字条之后,秦铮才道:“好了,公事说完了,再说你的事吧!老高你来找我有什么事情?”

    高世则苦笑了一声,道:“还不是为了我那个闺女,当初她非要去东北,谁劝她都不听。结果去了东北偏偏又分到了锦州,现在又是锦州出事了,你说叫我那能不担心呢?”

    其实秦铮早就知道高世则是为了这事来的,高世则的大女儿叫高瑾,今年34岁。在去年年底华东**向东北派驻地方干部时,她主动报名去东北工作。

    在此以前,高瑾一直都是在山东的地方上工作,先是在兖州府的腾县任民政局局长,干了1年多的时间,后来升任济南市的市**办公室主任,工作了9个月后就转任莱州府高密县县长,在县长任上又工作了1年3个月,升任登州市副市长,而且在每一任上,高瑾的工作都表现得十分出色。因此按照她的这些资历,只等原登州市市长离任之后,就可以转正,成为华东**的第一位地级市的女市长。

    不过那时山东的地方上也坑少萝卜多,因此登州市市长一时半会还腾不了地方,高瑾在副市长的位置上坐了半年多的时间,还没有看到转正的希望,而正好这时东北缺少地方干部,于是高瑾也不想再等下去,报名去东北工作,不过在她报名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就是这次去东北只做正职,不做副职,不然还不如就在登州市等着。

    其实高瑾的资历和工作经验,正是东北地方上需要的干部,于是秦铮拍板决定,一定会给她安排一个地级市市长的位置。后来经过研究决定,让高瑾担任锦州市的市长,这也是照顾到高瑾是女性的缘故,因为锦州现在己是东北的后方,而且人民军在这里驻扎了近两年,有相当的民众基础,社会秩序也基本恢复正常,高瑾在锦州上任也要安全一些。在秦铮离开沈阳上,高瑾正在沈阳参加上岗前的培训,只是没想到偏偏是认为最安全的锦州出事了。而高世则当然担心女儿的安危,因此才不顾老脸,亲自来找秦铮。

    秦铮听了,立刻让秘书发电去沈阳询问,高瑾到锦州上任没有?很快就收到了沈阳那边的回复,现在高瑾还没有到锦州上任,因为锦州发生了变故,因此仍然留在沈阳没走。
1...363364365366367...5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