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其他人都不作声,只是除了醇亲王载沣之外,大部份人的眼前都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色来,因为张之洞、瞿鸿禨、鹿传霖、袁世凯等人的心里都十分清楚,那桐的这个建议就是根本不可行的,首先是清廷的控制力早就大不如惜了,说得不客气一点,现在清廷的圣旨也就是在北京周边还好使一点,一但出了河北,基本就废纸没什么两样,地方上尊不尊守,只是取决于自已的利益,如果符合自已的利益,当然可以装出一付顺从朝廷的样子,反之则大可以阳奉阴为。

    如果是在台湾海峡之战前,也许还能起到一点效果,因为那时大部份人都不看好华东政府,但现在华东政府己经击败了远征军舰队,这个时候谁还敢和华东政府作对,在台湾海峡之战前和华东政府中断了贸易来往的商人,现在都赶着脚的要和华东政府恢复关系,在这个时候,清廷下旨禁止商人和华东政府交易,恐怕没有人会听命。

    而且这段时间华东政府己连续发表评论文章,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清廷,指责清廷为了一己之私,对华东政府的战争设制了种种障碍,制肘、干扰,甚己经引起了民间、地方上对清廷极大的不满情绪,己经是使清廷坐在火山口上了,而现在清廷下旨禁止商人和华东政府交易,岂不是坐实了华东政府的指责,清廷这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了。

    不过众人心里虽然明白,但一时却没有人开口,主要这些道理是不能直接说出来的,而且也不清楚慈禧的态度,万一说得不合慈禧的心意,那才是自寻死路。

    屋子里静了足有一分多钟,都没有人开口,慈禧道:“怎么了,没有人说话了?袁世凯,这话是你带回来的,你先说吧。”




第六八四章 结束战争(五)
    袁世凯听了,心里也不禁叫苦不迭,慈禧怎么在这个时候盯上自己了,但慈禧问起来了,自己又不能不说,而且还不能瞎说,因为慈禧可不是好糊弄的人。

    不过袁世凯毕竟是袁世凯,很快就想好了一套说辞,道:“回禀太后、皇上,臣以为洋人诡谲多端,因此切不可轻信。”

    光绪有些不耐烦道:“太后这不是在问你吗?到底是行还是不行?”

    袁世凯道:“英法两国之议,乍看虽然可行,但其后果难以预料,因此还请朝廷三思而后”

    光绪道:“有什么后果,袁世凯,你说得清楚一点。”

    袁世凯道:“臣只恐怕将逆匪逼急了,会狗急跳墙,以武力抢掠,或是强占我大清地域,现在逆匪己占据上海,而且逆匪的海军颇为厉害,如果朝廷下旨,严令商人与逆匪交易,逆匪无以为继,会挺而走险,朔江而上,攻占浙江、江苏、安徵、湖北之地,朝廷不可不察。”

    光绪听了,也不由得踌躇起来,他虽然看不出停止和华东政府贸易是根本行不通的道理,但袁世凯的话他还是听得懂,也知道一但开战起来,清廷决不是华东政府的对手。

    而那桐却有些急了,道:“逆匪久己有不臣之心,亦不安于山东一地,这几年来占河南、攻河北、下江苏、进湖北,强占上海,攻城掠地,难道不断绝与逆匪的交易,逆匪从此就收手了不成吗?”

    袁世凯摇了摇头,道:“不然,如今逆匪与日俄英法荷五国交战,虽说嬴了,但也己是元气大伤,需要时日恢复,而且逆匪刚刚占据关外满洲之地,立足未稳,亦需时日经营,若是无他事干扰,必将偃旗息鼓,休养生息,3、5年内决不会轻举妄动。但若是威逼过甚,只恐其孤注一掷,兵行险招,其害大矣。”

    那桐哼了一声,道:“逆匪元气大伤,朝廷正好举兵征伐,纵然不行兵革之举,亦当绝其财物济养之来源,岂能以我之力,补彼之缺,助敌恢复之理。”

    两人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争执起来,而光绪却听得糊里糊涂,只觉得好像谁说的都有道理,却不知应该如何决断才好。

    这时慈禧轻轻哼了一声,袁世凯和那桐顿时都不在说话,各自垂手而立。慈禧缓缓道:“这件事情交给军机处慢慢再议吧。”

    众人赶忙齐声道:“是。”

    慈禧又道:“现在是什么局面,你们大家也都清楚,这逆匪之祸,更胜于拳匪之乱,庚子之乱,朝廷是做错了一些事情,我和皇上被迫西狩,这次可不能再错了,你们有什么好主意,不妨直说,是对是错,总也有个商量。”

    众人听了,心里也不禁又都有些打鼓,不明白慈禧是什么意思,庚子国变在慈禧面前可是一个忌禁话题,谁都不敢提起,这回反到是慈禧自己提起来了,就连一向善于揣摩慈禧心意的袁世凯也有意糊涂起来,偷眼看了看庆亲王,想着他在慈禧的身边,福晋时常进官陪慈禧打牌,女儿更是经常就住在宫里,在慈禧的身边伺奉,应该是清楚慈禧的心意。却知庆亲王却微微摇头,表示自己也不知道。

    就在这时,张之洞道:“太后、皇上,臣以为袁世凯所言有理,大战之后,逆匪需要休养生息,短时之内到不会有大举动,朝廷固不可逼其挺而走险,然也不可不防。”

    光绪看了慈禧一眼,见慈禧无意说话,于是道:“张之洞,依你之见,应该如何防范。”

    张之洞道:“依臣之见,当在北京、天津,北京、山东之间,择其险要去处,布置重兵,修建工事防御,购置火炮、弹药等物,以备不测之需,此为其一。”

    袁世凯听了,心里颇有些不以为然,还以为张之洞有什么好见识,原来就是这个,其实华东政府成立之后,清廷就一直都在防范华东政府,编练的北洋六镇,有两镇就是专为守卫天津、山东方向。但其实谁都知道,连英法日俄四国都敌不住华东政府的兵锋,指望清军挡住人民军的进攻,岂不是痴人说梦吗?因此张之洞这话,不过是老调重弹,也就是哄哄老太太、小孩子。

    但就在这时慈禧的眼皮忽然撩了撩,道:“其二呢?”

    袁世凯的心里猛然一翻个,隐隐觉得有些不对,以慈禧的成府,应该是不会问这一句,除非是听出了张之洞的话里有话,但自己却没有听出来。

    张之洞道:“如今逆匪势大,朝廷势微,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故此还请朝廷早做打算,若当真不可敌逆匪,不防效晋宋之南渡,就算是再行西狩之举,也不必仓促。”

    听完了张之洞的话以后,袁世凯的心里大叫,自己竟然没有想到这一点,其实慈禧心里也明白,清廷决不是华东政府的对手,因此要早做好跑路的准备,刚才慈禧的话中还特意点出了“西狩”两个字,就已经很明确了,可惜自己却没能会过这个意来,让张之洞占了个先,看来自己的道行比张之洞还是要差了一筹。

    果然,慈禧心里也松了一口气,这几天她在宫里也不只是乱发脾气,而是在认真的思考怎么办?打肯定是打不过华东政府的,这一点慈禧心里也非常清楚,而洋人也是靠不住的,英法两国提出的禁止商人与华东政府交易,清廷是根本就做不到,因此能想的办法只有一个字——跑。

    慈禧一生中己经历过了两次逃难的经验,但这两次都是仓促出走,由其是在6年以前那一次,几乎可以算是如丧家之犬,其中的辛苦狼狈,风险惊吓,慈禧现在想起来,都还心有余悸。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第三次出逃已是不可避免,但这一次当然要提前做好准备,毕竟自己现在已是年过70的古稀老人,和6年前相比,身体情况也差了许多,可再经不起折腾。

    但这一番话慈禧不能明说,只能在话中提示,看谁能领会自己的这一番苦心,结果还是张之洞的头脑灵活,首先了解自己的心意。

    于是慈禧也点了点头,道:“好吧,这事就交给你和载沣去办,好好安排去吧。”

    张之洞、载沣立刻道:“是。”

    慈禧又道:“袁世凯。”

    袁世凯赶忙道:“臣在。”

    慈禧道:“准备后路,只是以备不测之需,北京的防御,仍然不可放松,你是练兵大臣,这事就交给你办了。”

    袁世凯的心里叫苦,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因为清廷肯定是打不过华东政府的,自己顶在防御华东政府进攻的位置上,完全就是吃力不讨好。但现在也不容袁世凯拒绝,只好道:“是。”

    慈禧点了点头,道:“好吧,今天就散了吧。”众人听了,便一起向慈禧、光绪施礼,然后退了出去。

    而就在当天下午,清廷下达的政令中有两条人事变动的命令,一是调两广总督岑春煊进京,出任刑部尚书,参与清廷新政;二是晋升山西道台吴永为山西巡抚。

    岑春煊和吴永都在庚子国时变,慈禧怆惶出逃之后,在途中遇到的接架官员,两人一直护送慈禧到达西安,因此深得慈禧的信任,等慈禧回京之后,对两人也加以晋封,岑春煊由甘肃布政使历任山西巡抚、四川总督、两广总督等要职,成为清廷的封疆大吏;而吴永也由原来的怀来知县,晋升为山西道台。

    这次对两人的职务变便,也表示慈禧对再次出逃所做的布署,出逃无非是两方面的准备,一是身边要有得力的人保护;二是在沿途要有信得过的人接应,虽然现在清廷在重用袁世凯,但慈禧十分清楚,袁世凯不可深信,这一次出逃,还是要重用他人,因此慈禧任命张之洞、载沣来负责出逃的准备,张之洞是清廷的元老,而载沣是慈禧重点培养的宗室子弟,慈禧对他们两人还是放心的;不过这两人老的老,小的小,需要有得力的人来协助他们。

    这几年岑春煊在地方上推行新政、编练新军、兴学办教、罚办污吏到是干了不少政绩,而且岑春煊今年45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做为张之洞、载沣的协助者是再好也不过了,另外近年来袁世凯也有些太飘了,需要有人来压制他一下。

    相比于岑春煊,吴永的任途就要平淡得多,除了他的起点比岑春煊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吴永的为人太过耿直,不太会做官,因此慈禧始终把吴永放在地方上,其实也是保护吴永,否则以吴永的性格,到了北京必然会得罪一大帮人。那时恐怕连慈禧也保不住他。

    而这次清廷的出逃,只能还是走6年前的老路,既西逃到太原,再到西安立足。然后再视情况而定,可以由西安入川。 这时吴永就有用武之地了,升任吴永为山西巡抚,就是为了接应慈禧的出逃。

    袁世凯这才知道,慈禧恐怕是早就考虑出逃的问题了,只是拿自己当了替朝廷垫背的,看来自己也应该找一条退路啊。



第六八五章 结束战争(六)
    一转眼,台湾海峡之战己经过去了10天,虽然这时战争停止了,但参战各方的行动却没有停下来,斗争从来都不限于在战场上,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也连续发生了不少的事情。

    首先当然是英法两国拉陇清廷,全面终断和华东政府的贸易往来,企图彻底断绝华东政府的物资来源。但清廷经过了认真的讨论之后,婉言谢绝了英法两国的这个提议。负责和英法两国交涉此事的袁世凯直接告诉两国公使,现在清廷没有能力完成对华东政府的贸易封锁,而且华东政府的【七日谈】系列文章,己经引发了舆论对清廷的不利,如果淸廷还要强行终断和华东政府的贸易往来,只会让清廷在舆论上更为被动,甚致影响到清廷的统治,因此只能拒绝英法两国提议。

    对清廷的态度,英法两国当然是相当的失望,但也没有其他办法,毕竞清廷还是一个独立政府,有自己的决断能力,英法两国也不能强逼着清廷去做,只能自认失败。

    不过英法两国很快又扳回来一局,荷兰拒绝了德国的调停建议。

    这个结果让德国都觉得相当意外,因为德国认为荷兰现在根本就无牌可出了,德国愿意调停,荷兰应该是求之不得,并且对德国感激涕零才对。那知荷兰政府协商之后,向德国表示暂时还没有和华东政府谈判讲和的计划,婉言谢绝了德国的调停建议。反而是在三天后,英法日俄荷五国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示表虽然远征军失败了,但参与远征军的五国并不打算对华东政府妥协,并且将会采取一切手段,和华东政府对抗到底,不排除再次组建远征军,重新发动战争。

    原来荷兰和德国的关系虽然比较好,但一直也对德国有很深的防范心理,因为德荷两国相邻,但国力相差悬殊,荷兰自然要搞好与德国的关系,同时也会防着一手。这一次荷兰就十分清楚,德国在这个时候出面调停,恐怕是没安好心,不仅现在和华东政府谈判,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恐怕是连德国都不好打发。

    当然,现在荷兰确实是没什么牌可打,政府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虽然明知德国的调停是一个坑,也要跳进去,但就在这时,英法两国向荷兰提出,在这个时候,参与远征军的五国应该联合起来,以一个整体来应对华东政府,任何一国都不应该单独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为五国与华东政府的谈判中争取到较好的条件。

    于是荷兰政府又生出一丝侥幸心理,认为既然有英法两国带头,不妨试一试,也许真能够让自己少付出一点代价,这才婉言谢绝了德国,随后又与英法日俄4国联合发表不妥协的声明,当然这主要是表达五国强硬的态度,在后面的博弈中,争取一点主动,也为自己增加下一步谈判的筹码。其实谁都知道,再组建一支远征军,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看到了五国发出的声明,华东政府到并不意外,因为旧时空的经验告诉穿越者,帝国主义都是不见棺材不流血的主,能够乍忽一下,就决不会轻易妥易,当然华东政府也早有应对之策,因此一方面和德国沟通,请德国稍安勿燥,早晚还是需要德国的调停,另一方面也开始进行再次开战的准备。

    那知还没两天,美国向华东政府传达英法两国的希望谈判的想法,英法两国向华东政府提出的条件是,承认华东政府是正式国家,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承认华东政府占据东三省的事实;承认华东政府占据上海的事实,没收的英法资产不予追究;不再支持日俄两国继续战争,并促使日俄两国和华东政府谈判,接受华东政府的赔款条件;华东政府不向英法两国索取赔款,殖民地;华东政府开放长江封锁,并保障英法两国的利益。

    原来英法两国的表面虽然强硬,其实两国政府都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由其是英国,一下子损失了14艘战列舰,加上纳土纳群岛海战,总计损失了18艘战列舰,占英国战列舰总数的1/3强,虽然英国不算是元气大伤,但这一下也足以让英国疼好几年的,因此英国的各媒体几乎无一例外的对政府、国会、海军部等口诛笔伐,在伦郭、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地,相继发生了10余起抗议政府、抗议海军的游行,反对党也趁机落井下石,几乎每天都在国会里强烈的评击现政府。

    法国的损失虽然比英国小,但法国海军的规模也要比英国海军小得多,因此法国现政府承受的压力也一点也不比英国小。

    不过虽然在不断的挨骂,但事还是要办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收拾目前的乱摊子,当务之极当然是和华东政府谈判,尽快结束战争。只是现在并不是和华东政府进行谈判的好时机,因为这时华东政府的风头正劲,谈判必会让英法两国付出重大的代价,因此必须为自己找到一些筹码才行。

    不过英法两国也不是吃素的,很快就发现华东政府面临着物资难为济的局面,因此决定在经济上对华东政府制造麻烦,首先鼓动清廷中断和华东政府中断一切的贸易往来,但清廷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胆量,回绝了英法两国的鼓动。

    但英法两国并不认为这是完全失败,因为英法两国也明白,清廷现在根本掌控不了中国的局面,就算是真想中断和华东政府中断一切的贸易往来,实际也是做不到的,而且英法两国的根本目地也并不是困死华东政府,只是为自己在日后的谈判中增加筹码,至少这一次可以让华东政府知道,英法两国也找到华东政府的软肋。

    随后英法两国又鼓动远征军的其他三国,建立攻守同盟,共进同退,不单独和华东政府进行谈判,并发表了态度强硬的声明,其实都是在为自己制造声势,给华东政府施加压力。

    这时英法两国也觉得差不多了,可以和华东政府进行谈判的接触,不过两国总不能自己主动找华东政府谈判,于是又请美国出面调停,当然只限华东政府与英法两国。尽管远征军五国的声明宣布过任何一国都不单独和华东政府进行谈判,但声明并非正式的法律文件,而且这个声明在本质上只是为英法两国制造声势,而且就算是正式的法律文件,英法两国也不会当圣旨供着,只要是对自己有利,该翻脸就翻脸,简单来说,就是只要能够达到让自己和华东政府以较好的条件进行谈判的目地就行,什么盟友,该卖的就卖。

    当然现在英法两国始终是抱成一团,这到不是英法两国的关系有多好,实际上就在几年以前,英法还是势同水火,虽说近年来为了共同的敌人德国而走近,但也没好到交心交底的地步,只是现在面对华东政府,两国都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只能抱团对抗华东政府,其实如果其中一方能够获得利益,就会毫不犹豫的将另一方卖了。

    但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知道,现在可不是朴茨茅斯谈判那会了,这调停的活可也不是好干的,何况上次朴茨茅斯谈判,华东政府就对美国己经有些不满,认为在朴茨茅斯谈判期间,美国过于偏向日本、俄国,如果这次再调停失败,美国政府丢人还是小事,影响了和华东政府的关系就麻烦了。虽然这时美国对华东政府也是十分警惕,但从表面上看双方的关系还不错,经贸来往十分频繁,而且由于远东战争,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商业规模还得到了相当的扩大,因此美国政府暂时也不想破坏这种表面汇洽的关系。而且只为了英法两国,搞坏与华东政府的关系,那就实在是不划算。
1...329330331332333...5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