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而俄国的媒体对台湾海峡之战则是尽力的淡化,不过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则花钱在英法德意奥等国的主要媒体上发表声明,宣称新的“**危机”己经到来,这将是对欧洲文明,价值观、宗教信仰等的严重威胁,这将是一场文化与种族之间的战争,并呼所有欧洲国家应放下一切的争端与矛值,共同携手对付华东政府,捍卫欧洲的自由文明,信仰与家园。

    虽然尼古拉二世的声明引发了少数极端民族主义者和白人至上主义者的共鸣,但欧洲的主要国家的政府却对此都显得兴趣缺缺,应者寥寥,因为政客们都明白,尼古拉二世的声明表面上是冠冕堂皇,但其实夹带着自己的私货,无非就是还想拉其他国家为俄国背书。

    参加远征军的5国当中,只有日本对台湾海峡之战的消息进行了****,因为在能登半岛之战失败以后,日本己经基本无力赶走侵占本土的人民军,因此远征军舰队己经成为日本政府、国民的心理支柱,但谁都没有想到远征军竟然输了,而且还是输得这么惨,几乎全军覆没。这个消息一但传出去了还了得吗?整个社会必将陷入混乱之中,还是先封锁住为好。

    但这样重大的消息,是不可能长期封锁的,因为在此之前,日本的新闻媒体就是着重报导远征军舰队的消息,但远征军舰队己是不可能到达日本了,但日本最多只能拖一个月,如果在一个月以后,远征军舰队还没有到达日本,就必然会引发民众的疑惑。因此日本内阁也连续讨论,应该怎么应对当前的局势。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谁都没有什么好办法,远征军舰队己经输了,而日本自己又没有能力,这时谁还能想出好办法来,到是有人提出,和华东政府讲和,赔款就赔款吧,毕竟可以结束战争,现在的局面是拖得越久,对日本越是不利。

    其实日本的官员们都知道,这时和华东政府讲和,确实是最正确的做法,但问题是谁来承担这个责任,10年以前清廷的李鸿章是什么下场,日本的政客们可都是知道的,没有人愿意做日本的李鸿章,结果这个议题只能不了了之。而唯一的结果就是加强和英法两国协商,毕竟他们也逃不掉。




第六八二章 结束战争(三)
    作为非当事方的国家,德国、美国的新闻媒体对台湾海峡之战的报导更多的则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

    徳国【莱茵报】发表社评认为,远东远征军的失败,像征着英国200余年的霸权将要正式终结,而且皇家海军也不再是不可战胜的海上力量,华东政府能够做到的事情,其他国家同样也能够做到,因此德国在以后的国际事务中,也完全可以不用顾忌英国的态度,并采用更为积极进取的计划,为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争取到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德意志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高峰。

    而【柏林报】则发表文章称,在台湾海峡之战中,人民军海军中有多艘德国制造,或由德国派遣技术人员协助华东政府制造的战列舰、装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而这些军舰均在这次,也包括此前的对马海战、纳土纳群岛海战中有十分出色的表现,是华东政府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这说明德国的舰船制造能力己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是德国的骄傲。

    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则发表了长篇评论文章,认为台湾海峡之战,意味着这次历时近3年的远东战争将以华东政府的完胜结束。华东政府不仅从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地缘战略利益,而且还很有可能在战争结束之后,获得巨额的战争赔款,加上己取得的中国东北地区广大的领土,因此一个新兴的势力正在太平洋的西岸突然崛起,尽管这个势力在此前与美国的关系尚可,但也必然将对于美国在亚洲的利益产生严重的挑战,美国必须要尽早做好应对的措秩与计划。

    【自由灯塔报】则认为,尽管现在华东政府还不能算是一个正式的国家,但在蠃得了远东战争的胜利之后,几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这个新兴不过6年的政治集团,取代那么老迈、腐朽、落后、软弱的帝国,成为这片领土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并获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的新主人。而这个变化的时间也不会太久,在未来的5-10年内就可以完成。这个国家本来就拥有巨量的人口和丰富的资源,在新的、强有力的领导者的统治之下,必然会成为一个地区海陆兼备的大国,这也必然会彻底的改变整个远东地区的势力格局,也势必是对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在远东地区拥有利益的国家的挑战,而在这个大变局中,美国必然做好应对这种挑战的准备。

    当然舆论最热闹的还是在中国,就在台湾海峡之战胜利之后的第二天,华东政府就发表宣言,宣告胜利,当然也再次确定华东政府維护国家主权、领土,抗击外来侵略的伟光正形像,抢占道德致高点;同时严厉的遣责清廷及部份中国人在这次战斗中,不仅没有支持华东政府,反而勾结外国势力,对华东政府进行干扰、制肘,设制障碍的卖国行径等等。而在宣言提出了一个设问,为什么华东政府能够屡次战胜外国侵略者,而清廷却是对外屡战屡败。并表示从次日开始,将连续六天发表一系列长文,来解答这个问题。

    这也是华东政府在战前就策划好的,借着这次大胜的机会,进行一次全面的舆论引导,六天六篇长文,不仅详细阐述了华东政府成立以来,对外維护国家主权、领土,保护海外华侨;对内推行土地改革,造福农民,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开办新式教学,广开民智,培养高素质人材,并且人尽所用;积极发展现代工业,殖产兴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在华东政府治下的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等等。

    另一方面还列举了一系列的数字对比,有华东政府成立前后,山东地区的社会经济民生指标对比;也有华东政府成立之后,山东与其他各省的社会经济民生指标对比;还有华东政府和清廷之间的一系列指标对比,详实、清晰、明确,远比空洞的讲说要让人信服,华东政府的开化、文明、高效、进取,和清廷的保守、愚味、底能、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并且还历数了穿越者登陆以来,本想为国效力,但清廷却不顾穿越者的救国大功,对穿越者进行的打压、干扰、制肘,迫使穿越者和清廷决裂,成立华东政府,割据一方,不受清廷的羁绊,自行其事;而清廷却为了一己之私,对华东政府设制了种种障碍,甚致不惜勾结外国势力,阻扰穿越者的施政发展等等。这是将清廷的彻底的丑化、矮化、黑化,进一步让清廷彻底失去做为目前中国合法统治者的道义优势。

    最后则是列举自鸦片战争以后,清廷的种种施政事列,指出清廷是阻碍中国走向文明、现代、富裕、强盛的最大障碍,只要是清廷存在,中国就无法真正的强大起来,因此华东政府认为,必须彻底推翻清廷,建立一个新中国,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彻底摆脱羁绊,从此走向富强文明。

    虽然华东政府己彻底与淸廷决裂,并且谁都知道华东政府必将取清廷而代之,但这些大家都是心照不轩,不会说出来。而这次是华东政府正式公开的提出了推翻清廷,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

    这七篇系列长文发表之后,在中国,由其是在知识份子当中,确实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因为华东政府在中国本来就在很高的声望和公信力。本来清廷借远征军的事情,确实稍稍压制了一点华东政府的势头,因为论列强实力的排名,英法两国绝对是排在前两位的,日俄都要往后站队。而华东政府竞然硬是将这两大强国都给得罪了,惹得他们联合出兵来打中国,确实让不少人对华东政府生出反感,由粉转黑。

    但华东政府却竞真的击败远征军舰队,要知道这可是世界首强、次强组成的军队,非日俄军队可比,更不是向八国联军那种像征性的出兵,而是从本土派出的精锐舰队,结果还是被华东政府击败,巨大的反差顿时造成了华东政府的支持度强烈反弹,势头自然反升更高。不仅是原本转黑的人又重新转粉,而且大量原本对华东政府无感的民众都转为支持华东政府,毕竟除了极少一批人之外,没有民众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尽管现在华东政府还不是一个国家,但无是是粉是黒,到是都认同华东政府是华夏民族的一部份,甚致有相当一部份本对华东政府无感的人,也加入到支持华东政府的行列中来。

    而七篇系列长文,更是将一情绪推上了顶峰,因为现在华东政府正处于舆论的锋头上,当然是怎么说怎么有理,何况清廷的做为也实在不够地到,再加上这数十年来,清廷也确实没做出几件上得了合面的事情,因此系列长文推翻清廷,建立一个新中国,引起了许多人,由其是年轻人的共鸣,而年长者见了,也只是叹惜一声,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随后华东政府将这七篇系列长文,加上此前发表的其他文章共计30余篇,集结成册,以【七日谈】为书名,出版发行。一经上市就引发了抢购的热潮,第一版3万册在不到10天内就销售一空,后来又连续再版两次,共计发行10余万册。

    在此期间,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人员,主要是青年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投奔华东政府,当然其中也不乏看到清廷大势己去,华东政府开基立业己不可阻拦,因此投到华东政府的旗下,将来也好建从龙之功,开朝功臣。虽然也有人提醒,在这些投奔的人员中,有可能会隐藏着清廷或其他各国的间谍人员,但华东政府经过讨论之后,还是决定来者不拒,全部接纳,毕竟只要加强管理、监督和教育,就算是有间谍也不用害怕,毕竞在天下大势面前,间谍也翻不起多大的浪来。

    另外,华东政府向德国提出,希望德国出面调停华东政府与荷兰的关系,德国政府果然对这一角色极感兴,很快就表示愿担任这个调停者的角色。现在德国正是国力的颠峰期,工业实力世界第一,经济实力世界第二,并拥有强大的武装军备,于是开始追求与自己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地位,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此德国才不惜在去年挑起了摩纳哥危机。

    远东战争现在己成为国际焦点,如果德国能够从中调停华东政府与荷兰,促成双方达成和平协议,无疑将大大提升德国的国际地位,而且调停也不是白废功夫,一但调停成功,德国必会向华东政府和荷兰索要报酬,而目标是在远东地区获得一个港口和殖民地。而且德国也不仅仅只能调停华东政府与荷兰,还可以调停华东政府与俄国,并借机拆散法俄同盟,将俄国再次拉到三皇同盟的框架内来。



第六八三章 结束战争(四)
    轿子微微一震,袁世凯也睁开了眼晴,只听轿帘外转家人袁吉的声音:“老爷,己丝到了。”

    袁世凯道:“落轿。”

    轿子落地,后面的轿夫将轿杆抬起,袁世凯从轿中出来,这时天色刚刚微亮,甬道仍然是黑沉沉的,微暗的灯火还没有熄灭,宫门口三依稀有4、5条人影晃动。

    袁世凯走过去,只听有人道:“慰亭来了。”

    袁世凯赶忙躬身施礼道:“王爷,您早就到了,惭愧啊。”

    庆亲王呵呵笑道:“你才从保定赶回来,晚了点也是常理,何况还没到时候。”

    这时除了张之洞之外,其他的军机大臣瞿鸿禨、醇亲王载沣、世续、那桐、鹿传霖等,都己经到了,因此袁世凯又向其他几人一一打招呼。不过其他人到没有庆亲王那么客气,对袁世凯的招呼也不过是略一点头,醇亲王载沣、那桐干脆就没有理袁世凯。

    袁世凯也知道,这帮人都和自己不对付,也没有在意,反正自己的礼数是尽到了,因此也只和庆亲王述话。这时7名军机大臣分为3批,醇亲王载沣、世续、那桐三名满臣为一伙;瞿鸿禨、鹿传霖两位汉臣在一处;庆亲王奕劻和袁世凯的满汉组合是另一组。

    正在说话之间,只听脚步声响,又有一顶轿子过来,原来是张之洞来了。众人也都过来,向张之洞招呼问候,8名军机大臣之中,只有张之洞一个人无党无群,不过他是中兴4大名臣中硕果仅存的一人,历资深、威望高,在地方上又深耕多年,门生遍故,反到在军机中保持超然,其他7人都不敢轻慢。

    张之洞也对众人一一还礼,轮到袁世凯时,张之洞笑道:“慰亭是何时回京的?”

    袁世凯道:“有劳香帅过问,世凯是昨天晚上到的,回家换了朝服就来了。”

    张之洞呵呵笑道:“如此慰亭辛苦了。”

    袁世凯道:“那里,那里,都是为国事尽力,岂说辛苦。”

    张之洞道:“还是年轻好啊。”

    其实这时袁世凯都己是48岁的人了,不过在这一众军机大臣中,除了醇亲王载沣之外,袁世凯是最年轻的一个,因此张之洞说他是年轻人,也没有错。

    就在众人述谈之间,宫门打开,李莲英从宫中出来,道:“各位大人都到齐了吧。”

    众人又赶忙迎了上去,庆亲王压低了声音,道:“李总管,太后今天的心情怎么样?”

    李莲英摇了摇头,低道:“还是不大好了,刚才老佛爷起身梳头的时候,梳头刘不知怎么着,不顺老佛爷的意了,被打了20嘴吧,各位大人今天见了老佛爷,可都要小心着伺候。”

    这“梳头刘”叫作刘德盛,是皇宫里专为慈禧梳头的太监,己伺候慈禧梳头十几年了,不仅头梳得好,而且还很会讲笑话,每次都是一边梳头,一边说笑,慈禧很爱听他讲笑话,对他也颇为信任,甚致将自己贴身的宫女荣儿赐给梳头刘将老婆,想不到今天连梳头刘都挨了打,可见慈禧的心情有多差。

    本来前段时间慈禧的心情还很不错的,因为左右的人都说英法远征军一到,华东政府就会灰飞烟灭,慈禧当然是高兴,她到并不担心英法远征军打败了华东政府会对清廷不利,洋人只是要钱,要地,做生意,但不会动摇朝廷的根基,但华东政府是要朝廷的命,可以说远征军到来,是清廷续命的唯一机会了。

    那知英法远征军竟然被华东政府打败了,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慈禧当场就气得将自己最心爱的一个玉瓷杯给摔碎,然后一连三天,都不想听到华东政府的消息。

    但问题是华东政府随后发表【七日谈】的系列文章,对清廷大加攻击,也将清廷彻底推上了风口浪尖上,而慈禧再装鸵鸟也装不下去了,只能强打起精神来理事,但连日以来收到的都是坏消息,由其是华东政府正式公开提出推翻清廷,慈禧的心情当然不会好到那里去,她的心情一差,宫里的太监宫女们就跟着倒霉,只要是运气不好,触到了慈禧的反射弧上,轻则是一顿嘴吧板子,重则被活活打死,在这几天里,宫里己被打死了4名太监、3名宫女,挨板子超过50人,被打嘴吧的有100余人。

    现在宫里的太监宫女们就像惊弓之鸟一样,时时刻刻提心吊胆,走路都要垫着脚,生怕不知什么事情触恼了慈禧,而且能够不到慈禧的面前去伺候的,也尽量不要去,但慈禧面前总是要人伺候的,因此每次到慈禧面前就如同赶赴刑场一样,战战兢兢,如果伺候完回来,就如劫后余生一样庆幸。整个皇宫里的气氛都极为紧张,不少人都快要被逼疯了。

    不过满朝大臣也都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每次见了慈禧都哑口无言,这次袁世凯专程从保定赶回来,说是洋人有办法对付华东政府。于是慈禧才正式招集军机大臣们商议。

    其实除了袁世凯之外,其他几人这段时间天天进宫,都知道慈禧这几天的心情不好,但以前总还有个分寸,对大臣们最多只是喝斥,到并没有怎么为难,但却没有想到连梳头刘都挨了打,因此也都有些紧张,而庆亲王立刻从袖筒里抽出一张1000两白银的银票,递给李莲英,道:“多谢总管提醒。”

    李莲英也没有客气,将银票接过,塞到自已的袖筒里,才道:“几位大人,随咱家进宫吧。” 说着转身率先进宫,庆亲王立刻当先,跟在李莲英的身后,接着是张之洞,再是瞿鸿禨、醇亲王载沣、世续、那桐、鹿传霖等,最后是袁世凯。

    一行人进了午门,穿过三大殿,一直来到慈禧居住的慈宁宫,这时慈禧、光绪均己穿戴齐整,隔着一张小几,并肩端坐在前,慈禧面无表情,光绪也是一脸肃然的样子。而众人拜见之后,分列在两侧。

    光绪首先从小几上拿起几张纸,道:“这是昨天海外华人发表的社评文章,你们也都看过了吧。”

    昨天是【七日谈】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也是正式提出推翻清廷的主张,众人们当然都已经看过了,光绪又道:“这伙逆匪已然是公然造反了,你们说该怎么办?袁世凯,你上折子说英法两国有办法对付这伙子逆匪,那你就先说吧。”

    袁世凯道:“回禀皇上,英法两国的公使希望朝廷下旨,禁止我大清所有商人,不得与逆匪交易,以绝其物资来源,如此虽逆匪兵势强盛,亦不可怕。”

    光绪沉呤了一会儿,道:“你们以为英法两国之计如何呢?”

    那桐首先道:“太后,皇上,臣以为此计可行。”

    光绪道:“哦!如何可行。”

    那桐道:“逆匪兵势虽强,但只有山东一地,产物有限,故一应物资供给,必须从其他各地采购方可得,据为臣所知,逆匪所需之物,十之**皆由上海购入,因此若朝廷下旨,严令大清所有商人,官员,皆不可与逆匪交易往来,少则3月,多则半年,逆匪必自亡矣,如此朝廷不费一兵一卒,一枪一炮,更可除此心腹大患。”

    光绪听了,神色之间也颇有些跃跃欲试,想说什么,但却又忍住,转向慈禧道:“太后以为呢?”

    慈禧面无表情,双眼似合非合,道:“其他人怎么看呢?”
1...328329330331332...5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