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当暴君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宜贵妃和江灵儿对于崇祯皇帝的举动很奇怪,等从崇祯皇帝的嘴里听到了《新白娘子传奇》的故事之后,宜贵妃斩钉截铁的告诉崇祯皇帝:“果然负心每多读书人!那许仙看似痴情,然而不顾孩子,自己跑到了金山寺出家,本身就是无能至极的表现,让人瞧不起。”

    江灵儿在赞成过宜贵妃的看法之后,又提出了新的想法:“如果没有法海禅师,那等许仙老死之后该怎么办白娘子会不会抛弃成仙的想法而照顾自己的孩子”

    崇祯皇帝顿时一个头两个大。

    这种破事儿你们问朕,朕怎么回答朕又不是编剧!

    介于两个女人等于五百只鸭子这个定律,崇祯皇帝决定转移话题,于是在某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崇祯皇帝左边搂着宜贵妃,右边搂着江灵儿,向她们讲述了《倩女幽魂》的故事。

    然后,自然是荒唐无比的一夜,强如崇祯皇帝,第二天也忍不住捶了捶老腰,感叹一声没有耕坏的地,只有累死的牛,古人诚不我欺。

    崇祯皇帝带着两个小老婆和儿子女儿,还有一众的马仔跑路回京,挥一挥衣衫,没带走一片云彩,却在西湖留下了《新白娘子传奇》和《倩女幽魂》的故事。

    等到了大明湖之后,崇祯皇帝等了半天也没有等到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心中又是一阵忍不住的惆怅。

    朕这么帅,又是个皇帝,怎么就没有个妹子上赶着投怀送抱那些留着老鼠尾巴的建奴就那么受欢迎千古穿越送逼者有之,上赶子送上门者有之,被玩弄抛弃之后痴痴苦守着亦有之,怎么到朕这里就没了

    彼其娘之!

    不过,没有妹子主动送也没关系,山东还有的是美食可以尝尝,尤其是前世在山东长大的崇祯皇帝,对于山东的美食诱惑总是抵挡不住。

    唯一让崇祯皇帝不太满意的,是在微服私访的时候,发现济南城的青皮挺多。

    或者说,不止是济南城,整个山东的青皮都挺多的,这些货口口声声的讲究着什么江湖义气,时不时的还扯出来什么替天行道,简直就是一个水浒的再翻版。

    一路上看多了青皮的崇祯皇帝顿时大为不满了起来。

    老百姓自然没有人愿意招惹这些青皮,毕竟破碗不碰硬石头,这些青头都是好勇斗狠的人渣,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也是常有的事儿,犯不上跟他们计较。

    有权有势的自然是瞧不上这些青皮,而青皮们也很有眼力见,对于那些有权有势的也向来不招惹,专门欺负那些老实的百姓。

    这可不行,老百姓肯定是要受欺压的,但是只能由朕来欺压,因为朕向他们收了税,就等于自己收了他们的保护费,现在这些小青皮想要从老百姓身上收第二茬,那不是在打自己的脸么

    心情不太美妙的崇祯皇帝也没啥心情再慢慢的游山玩水了,告别了大明湖畔那个并不存在的夏雨荷之后就起驾回京了。

    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是张之极跟卢象升的关系极好,崇祯皇帝又没有刻意下令保密,所以崇祯皇帝不开心的消息很快就让内阁知道了。

    内阁一知道,朝堂八部也就知道了,然后各省的督抚们也就知道了。

    正所谓食君之禄自应替君分忧,朝堂上的御史们是最先跳出来的。

    扬扬洒洒了一大段的废话之后,御史台大夫罗俊辰才将话题转向了正轨:“臣前些日子巡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诸省,吏治倒还算得上是清明,而民间青皮扰民之事却是层出不穷,理应责令地方官府严加治理。”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将目光投向了卢象升:“卢爱卿以为如何”

    卢象升躬身道:“启奏陛下,微臣以为此事宜早不宜晚,宜重不宜轻。”

    崇祯皇帝再次嗯了一声道:“倘若有冤枉的呢”

    卢象升咬牙道:“启奏陛下,宁枉勿纵!只有一次将这些青皮全部都打掉,才能有效的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徒,以后才能一劳永逸,还百姓一个朗朗青天!”

    说完之后,卢象升又沉默了一会儿,才接着道:“对于官场,也应如此。如今已经是崇祯二十五年,眼看明年的京察就要再次开始,不若一起行动,彻底打掉那边替青皮充当后盾的不法官员。”

    当卢象升的话音落下之后,大量的文武官员们开始一起跳了出来,表示赞同卢象升的看法,让崇祯皇帝倍感懵逼。

    同伙啊,下面那些胡来的




第八百一十六章 立太子,严打
    所有人都很好奇,崇祯皇帝现在还能整出什么妖蛾子来,毕竟这位爷不按常理出牌,啥时候要是不整点儿妖蛾子出来,本身就是最大的妖蛾子。

    不怪乎群臣会这么想。

    按照常理来说,皇帝一登基就开始给自己修建寝陵,这已经是几千年来的传统习惯了,有些甚至还没有等到自己的寝陵开工就先挂了,比如崇祯他爹……

    有了自己亲爹的例子在前面,天启好歹是替自己折腾起了寝陵,人家挂了之后也有个地方可以埋,而崇祯皇帝呢

    这都登基二十五年了,还丝毫没有开始弄自己寝陵的意思。

    这一点其实很蛋疼。

    包括崇祯皇帝在内的所有人心里都明白,虽然嘴上喊着万岁万岁万万岁,可是实际上也没有哪个皇帝能够真正的万岁,基本上都是几十年就玩完,倒霉的有几年的,甚至还有几个月或者连一个月都不到的……

    为什么其他皇帝从登基那天就开始折腾着修寝陵

    一个是都知道自己不可能万岁万岁万万岁,早晚都有挂的那一天,为了挂掉之后也能享受到皇帝的待遇,自然要提前给自己准备个地方。

    另一个就是为了规模,一个皇帝在位时间越多,寝陵的规模也就越大,也就代表着功绩越大,哪怕这个所谓的功绩是自欺欺人的。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花上几十年的时间去修,不至于在断时间内过度的消耗物力民力,也就会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官逼民反的可能性——毕竟还要替子孙后代多考虑考虑。

    这位爷到好,到现在了都没有提出来,其他人想劝又不敢劝——怎么劝

    在皇帝登基的时候提一下也就罢了,皇帝说修也就顺势修了,如果皇帝说先不修,后边就没办法再劝了。

    劝皇帝修寝陵,盼着皇帝不能万岁万岁万万岁是不是其心可诛!

    在群臣看来,就这么一位爷,多么不按常理出牌都是正常的,按常理出牌才是怪事儿……

    果然,崇祯皇帝不开口还好,一开口就是四个二带两个王的天炸:“朕登基至今,也有二十五年了,最大的皇长子今天二十五岁,最小的刚刚学会走路。

    太子,一国之本也,朕如今有意立下太子,故而要与众位爱卿商议一翻。”

    朝堂上面的大臣们都快掉眼泪了!

    温体仁那种老油条都熬死了,从他进入内阁到他累死在任上,都没有等到崇祯皇帝立太子的那一天!如今,自己终于等到了!

    卢象升当下便出班拜道:“陛下英明!”

    朝堂上面的其他大臣也一起拜道:“陛下英明!”

    崇祯皇帝笑呵呵的摆了摆手,让朝堂上的大臣们都起来之后,才接着道:“皇次子朱慈烺心性纯良,朕有意立其为太子,诸位爱卿怎么看”

    卢象升再一次躬身道:“陛下英明!”

    又是一大片的附合声之后,崇祯皇帝才道:“既然如此,皇次子朱慈烺即日起入主慈庆宫,内阁和吏部准备好太子府臣工的名单,由皇次子朱慈烺挑选,择日再举行太子册封大典。”

    朱慈烺顿时出班拜道:“儿臣一定会加倍努力,不让父皇失望!”

    崇祯皇帝意有所指的道:“记住朕跟你说的话,也记住你对朕的承诺。”

    ……

    大朝散去之后,刚刚回到后宫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周皇后就先过来了。

    周皇后虽然脸上的喜色根本掩盖不住,却仍然对崇祯皇帝拜道:“陛下,现在就立慈烺为太子,是不是早了些”

    崇祯皇帝呵呵一笑,摇头道:“不早了。朕登基至今已有二十五年,年纪也已经到了不惑,是该立下太子了。不瞒皇后,如果慈烺争气,朕就扶他上马,带他走上一程。如果他不争气,朕也好早做决断!”

    周皇后同样摇了摇头道:“陛下,有些话本不该妾身说,可是古语有云,一朝天子一朝臣,您将慈烺扶上马,再送一程,可是您……”

    摆了摆手后,崇祯皇帝才道:“你不用再劝了。朕对这个皇位没那么大的眷恋,就算是做上八十年的皇帝,也不过是多受几年的辛劳而已。

    朕这一生,对得起大明,对得起天下百姓,最对不起的就是你们几个。等以后朕老了,就带着你们各处去游山玩水,好好怡养天年。”

    都说老实人说起情话来才最肉麻,崇祯皇帝这种打落了牙和血吞的狠茬说起情话来,就更让人动容了。

    然而还没等周皇后感动的投怀送抱,崇祯皇帝就大煞风景的道:“对了,告诉你娘家那边,慈烺虽然立为太子了,但是不要让他们起什么不该起的心思。

    尤其是你父亲,他要是敢往东宫送歌女舞女,就别怪朕不讲情面!”

    周皇后只能委屈巴巴的应了——说的就好像崇祯皇帝讲过情面一样!

    周国丈的家是谁抄的周皇后的哥哥是谁给赐死的周国丈往宫里送了几个美人,不领情也就罢了,现在还吓唬一番

    原本的好心情急转直下,周皇后的眉毛几乎都快倒竖起来了。

    崇祯皇帝一见大事不妙,顿时转移开了话题:“对了,慈烺入主东宫,朕不打算让他留在宫里面一直学习。

    朕打算让他出去,自己开府建衙,一如强汉之时老刘家的那些太子一样,早早的培养起自己的班底。”

    老刘家的太子,崇祯皇帝一直都觉得很牛逼,甚至于老刘家的诸侯王都很牛逼。

    瞧瞧老刘家的那些太子,有在长安街头用棋盘砸死吴王太子的,有几岁就敢说自己要“金屋藏娇”的,还有的干脆跟自己的爹唱反调,再不行就干脆起兵造反。

    那些诸侯王也一个鸟样——七王之乱就是老刘家的诸侯王在内乱,如果不是有一家诸侯王被国中丞相给看管起来,估计就变成了八王之乱。

    大明朝自从朱老四那一辈之后,就再也没出过什么像样儿的太子和藩王——所谓的宁王之乱简直就是个笑话!

    面对着这种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崇祯皇帝自然是大为不满。

    而想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最好的办法也就是让太子早早的出去开府建衙,在其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先培养起自己的班底。

    有自己班底就意味着,哪怕是老皇帝突然之间挂掉,太子也可以依靠自己的班底,在最短的时间内彻底接管朝堂,结束动荡。

    至于说因为崇祯皇帝不满而想废太子,太子想要起兵造反,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崇祯皇帝打算给太子军队,把太子六率这种制度重新捡起来,调拨足额的士卒给朱慈烺做为亲军。

    但是说白了,太子六率还是由五军都督府调拨过去的大明士卒,只要崇祯皇帝还活着,在这些士卒的心里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旨诏书就能让这些士卒老老实实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儿的底气,崇祯皇帝才打算以老刘家培养太子的模式为主,参考其他朝代培养太子的模式为辅,打造全新的太子培养模式。

    最大的底气,还是崇祯皇帝的儿子够



第八百一十七章 三个坏种
    崇祯二十五年到崇祯二十六年,对于大明的青皮们来说是极为悲伤的一年。

    各地有名有姓的大佬们有一个算一个,基本上都被抓了起来,等待砍头的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苦逼一些的就只能等着被扔进“劳工营”里面当苦力。

    大明的百姓们对此是不太在乎的,除了家里有人被抓起来的那些,剩下的百姓们几乎都是在拍手叫好。

    大规模严打青皮的事情仅仅被讨论了几天的时间,大明百姓们的目光就从青皮身上转移到了太子朱慈烺的身上。

    对于大明的百姓们来说,崇祯皇帝登基之后的表现无疑是极为惊艳的,而崇祯皇帝如今已经四十多岁,登基也已经二十五年有余。

    如果按照历史上其他皇帝在位的时间来判断,崇祯皇帝大概还能做三十年左右的皇帝,其后无论是精力还是寿命方面的原因,只怕都不能允许崇祯皇帝再继续留在皇位上了。

    那么,下一任的皇帝,也就是太子的表现如何,就成了所有人都极为关心的事情,毕竟是跟自己的利益切身相关的,尤其是太子朱慈烺的风评……

    天底下就没有不透风的墙,崇祯皇帝家里几个年纪比较大的儿子,老大朱慈燝和太子朱慈烺还有三皇子朱慈熠,三个人往常那些偷偷溜出宫去,远渡重洋想要开疆扩土,回来被崇祯皇帝吊起来抽的破事儿,全天下几乎就没有几个人不知道。

    对于这三个皇子总是变着法的微服出宫或者搞事情,民间百姓和朝堂大佬们一致表示,龙生龙嘛,崇祯皇帝上梁不正还能指望下梁不歪

    问题在于,身为皇子怎么浪都行,一旦这个不那么靠谱的皇子成为了太子,那里面的意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老子英雄儿混蛋的事情不在少数,崇祯皇帝治理天下是牛逼,打仗也牛逼,功绩跟哪个皇帝比起来都不逊色,但是他老人家教导儿子的水平怎么样,谁知道

    幸好,朱慈烺的表现完全符合一个太子该有的表现,甚至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该狠的时候,朱慈烺下手绝不软弱——大明的“英雄好汉”们不是没有人想着反抗,指望所有人老老实实的当顺民本来就是不现实的事情,尤其是自古出响马的山东地界。

    朱慈烺没怂,带着以当年的孤儿幼军为主体的太子六率将这些占山为王的青皮们各个击破之后,统统砍了头,只是没有筑京观而已。

    朱慈烺也很善良。

    有很多家里就一个儿子还当了青皮的老人,被朱慈烺送进了养济院,最起码以后的生老病死都由大明的官府来操心,不至于落下个死后无人问津的凄惨结局。

    一直在关注着朱慈烺行动的崇祯皇帝也表示满意。

    该狠的时候能够狠下心来,该爱护百姓的还能爱护百姓,这样儿的皇太子无疑符合崇祯皇帝的心理预期。

    至于以后的,还是再慢慢看吧,反正时间还多的是,不用着急。

    将太子朱慈烺的事情抛在一边之后,崇祯皇帝的主要目标又放在了皇家学院上面。

    二十五年的时间,说长不长,扔在历史的长河里面连个小浪花也翻不起来。
1...569570571572573...5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