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当暴君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用崇祯皇帝的话来说,就是礼部的这些老学究又在自嗨了。

    而跪在地上的英诺森虽然没听明白那些复杂到极致的句子到底在表达些什么,但是对于那句“故册封英诺森为敬天宣抚慰道至诚灵应大真人,为西方天主教之教宗”却是听的明明白白。

    随着最后“钦此”两个字念完,崔璐笑眯眯的将圣旨对折了起来,对英诺森道:“英诺森先生,接旨吧”

    英诺森又拜了一拜,这才朗声道:“臣,英诺森,谢陛下天恩!”

    说完之后,英诺森才从地上起身,躬身向前行了几步,从崔璐的手里接过圣旨,转身交给了红衣大主教艾迪生,之后才对崔璐道:“天使远来辛苦,教廷这边已经准备好了晚宴,还请崔大人赏光”

    崔璐笑道:“客气了,请。”

    英诺森虽然没弄明白这个客气了到底是怎么个客气法,但是崔璐向前微微伸手示意却是看明白了的,当下便引着崔璐向着教廷大堂而去。

    对于英诺森来说,今天所有的一切都不是问题,哪怕被全欧洲人一起嘲笑都无所谓,只要自己教宗的位置得到了大明的承认,尤其是崔璐身后带过来的那个千户所。

    有了这个千户所驻扎在教廷,整个欧洲谁还能影响到自己那些红衣大主教们愿意跪好了舔,就让他们跪好,否则的话,连个跪的机会都不给他们!

    ……

    崇祯皇帝到达泉州港的时候,已经是崇祯二十五年的春天了,距离自己穿越过来已经足足过去了二十五年的时间。

    人生有多少个二十五年

    往多了说可能会有四个,往少了说,大概就只剩下两三个了,倒霉一些的大概就只有一个二十五年好过。

    如果再除去吃饭睡觉享乐等等时间,真正有用的时间大概也就是那么两三年。

    所以崇祯皇帝很珍惜穿越之后的时光,因为自己比别人多了一个二十五年——穿越之前刚刚年过三十,穿越之后又成了十几岁不到二十岁,这岂不是老天爷送给自己的

    至于后世的空调、wifi、手机、互联网,拜拜了,虽然也挺想念你们,但是朕在大明挺好的……

    离开大明的时间足足接近一年,泉州港变得让崇祯皇帝都有些陌生的感觉,虽然崇祯皇帝这辈子就只来了一次泉州港。

    “天子”号停靠在泉州港的时候还没什么,毕竟崇祯皇帝御驾到此,渔民们是没办法再通过泉州港出海了,整个港口都进入了戒严状态。

    然而当第二天解除了整个港口戒严的禁令之后,崇祯皇帝总算是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

    跟大明海军编队航行时的严整不同,民间的舰只出航明显随意了很多,只要不是双方发生什么碰撞,基本上是想怎么航行就怎么航行。

    指了指眼前近乎于混乱的景象,崇祯皇帝皱眉道:“这么乱糟糟的,官府就不管管”

    泉州府知府田三石躬身道:“启奏陛下,敢在这时候出海的,基本上都是些老渔民,眼前虽然看着乱了一些,可是这些经验丰富的老渔们们心里都有数,彼此之间在海上也会相互照应,不会出什么问题。

    微臣刚上任的时候,也想针对港口的情况进行整顿,后来发现官府整顿后的效率反而不如放任他们这么自行其事,微臣也就放弃了。”

    崇祯皇帝顿时眯起了眼睛,笑道:“没觉得自己官威受损,有种被人打脸的感觉么”

    田三石呵呵笑道:“回陛下,刚开始的时候自然是有的,但是一个人的官威跟整个泉州府百姓的生计比起来,自然就算不得什么了。

    更何况,百姓们并没有不遵从官府的管理,只是后来官府放任百姓自便,又哪里称得上被百姓们打脸”

    崇祯皇帝笑眯眯的点了点头,笑道:“你能这样儿想就好。朕记得《颁令箴》之中有一句话,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切记,切记。”

    田三石躬身道:“是,臣记下了。”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之后,才接着道:“现在泉州府的百姓们生计如何”

    田三石闻言,脸色变得有些古怪:“启奏陛下,现在泉州府的百姓们比以前更难管了!

    以前的时候多少还好一些,不过一部分人靠海吃海,一部分靠山吃山,时而因为抢水什么的械斗。

    至于现在,大量的百姓已经干脆不种地了,倘若地段不好,就干脆将田地荒在那里也不去耕种,很多人都选择了去厂子里面上工。

    从整体情况来看,泉州府今年的税收会比去年增高一些,对比十年前更是翻倍,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

    可是从粮食的收成上面来看,今年的年景已经算是这些年难得好的了,然而收成却下降了很多,跟前年相比,更是下跌了一半。”

    崇祯皇帝皱眉道:“那粮食呢够吃么”

    田三石斟酌着道:“粮食总还是够吃的,且不提那些高产的粮食,就算是从南洋那边购粮过来吃也是足够的。

    微臣担心的是,人心思动,单单泉州府已经这样儿了,倘若其他地方也跟泉州府一样,只怕以后粮食就会变得不够吃,到时候天灾没有,**却是难以避免了。”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示意田三石继续说下去。

    沉吟了半晌之后,田三石才道:“泉州府已经重印了崇祯二十四年劝农书,崇祯二十五年的劝农书出来之后也会大量印制,然后分发给民间,只是效果如何,臣也不好说。”

    深吸了一口气后,田三石又接着道:“如果想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要么打压那些商人开设的工坊,要么强制百姓种粮。

    然而打压工坊容易,却会影响了税收,强制百姓种粮,又怕百姓们心生不满,微臣驽钝,一时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了。”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开口道:“暂时且放任吧,看一看,百姓们会做出选择的。”

    后世接触过各种各样论坛和新闻的崇祯皇帝知道,百姓们放弃土地然后选择务工是大势所趋——在农业集中化之前,无论怎么搞,务工的收入永远高于在地里刨食。

    这种情况不单单是几百年后




第八百一十二章 没一个好东西
    自从崇祯皇帝戴上了那顶儒学大宗师的帽子,再顺手把孔氏南宗北宗一波流了之后,就注定了天下儒学只能以崇祯皇帝为尊,毕竟是最后一个受到天下人承认的儒学大宗师。

    拿到了儒学的话语权之后,崇祯皇帝自然就操起了刀子,对于儒学进行了一番大改造。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本宗师不喜欢,自然也就不用存在了,各地的学堂里面还是以公羊为主好了。

    至于说以后会不会培养出一些游侠儿,动不动就拔刀相向,然后再高喊着十世之仇犹可复的口号喊人,崇祯皇帝表示不担心。

    当衙门是吃干饭的

    如果是以前的衙门,那些衙役倒还真有可能是吃干饭的,毕竟没有谁会为了缉拿捕盗这些事儿去拼命。

    然而换成现在的衙门,从县级衙门就开始配备退役后的老卒,这些精通战阵和杀人技巧的杀才们会容许有人在自己的辖区内搞事情

    就跟猛兽会尿尿圈地盘一样,这些退役后的老卒同样在意自己辖区内的治安,毕竟关系到了自己的钱袋子。

    随着儒学被大动了一番手术,墨家、法家、农家、兵家、纵横家等等学派的再次兴起,君子远庖厨这种屁话自然也没有人再提起。

    就跟女子无才便是德一样,这种屁话自然也没有人再提起,反而在民间兴起了一股子要求女孩子也读书的风气。

    这股风气最早是从哪里兴起来的已经不可考证,崇祯皇帝也没有兴趣派出锦衣卫去寻根问底,只是将这个问题扔到了内阁之后就不再过问。

    内阁和朝堂上也曾经因为这个问题吵翻天,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崇祯皇帝大改儒学也好,还是新式的学问开始流行也好,其实跟朝堂上的大佬们关系都不大,虽然这些大佬们一直都是紧跟着崇祯皇帝的脚步,可是学问这种事儿,有时候不是想跟就能跟得上的,尤其是脑子里面满是原先理学那一套的大佬们。

    至于支持崇祯皇帝的,大部分还是那些后来从京师大学毕业之后进入朝堂的,虽然这些人的官位普遍不高,但是串联在一起之后依旧是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崇祯皇帝自然是无所谓的高坐在龙椅上面看戏,直到最后才一锤定音:女子学堂该开设的还是要开设,跟男子学堂分开也就是了,哪怕是在同一个院子里面,也不在一个教室里面上课。

    想要直接弄出来男女混班的制度,现在大明的情况明显不允许,崇祯皇帝也没有必要因为这点事儿就跟全天下人对着干。

    女子学堂最终还是开设了起来,周皇后和宜贵妃等后宫妃子还会时不时的去京城女子学堂旁听一番。

    现在田三石说君子远庖厨是多少年前的事儿了,自然也是跟儒学教义大改有关系——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生,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对于《论语》、《孟子》等等经典的重新解读,更多的还是遵从其本意,讲究前后之间的关系,不再单独的对某一个句子深挖抠字眼。

    崇祯皇帝对于儒学的这种变化自然是看在眼里。

    儒学的好坏不在于儒学本身,而在于当权者喜欢什么样儿的儒学,如何去改造儒学。

    一个讲究大统一大复仇思想的儒学明显更能让崇祯皇帝喜欢,而且对于大明以后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晚上尝过了田三石精心烹制的大黄鱼之后,崇祯皇帝也忍不住暗叹,中原的人才都跑去当官了!这田三石分明是个被做官耽误了的史蒂芬周!

    第二天,崇祯皇帝又带上一众马仔和田三石等人,往泉州府府学而去,恰好赶上泉州府的足球比赛。

    把军中流行的足球比赛拿出来稍微修改一下,加上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倒也是让学生们喜欢,现在的大明,这样儿的比赛多的很,几乎每个州府都会有自己所在地书院之间的比赛,偶尔两个距离近一些的州府还会玩出来联赛。

    对于这些会玩的大明人,崇祯皇帝也只是呵呵一笑了之——要不然还能怎么办这些人会玩就让他们玩去,把精力发泄在球场上也比拿来造反强的多。

    第三天,崇祯皇帝又带着一众马仔们去了趟军营,这几乎是崇祯皇帝每次出嫁必去的地方之一。

    崇祯皇帝的好心情止于起程之前。

    任谁也想不到,一场官司会闹到崇祯皇帝的跟前,原告的胆子大到了趁崇祯皇帝在泉州的时候直接敲响了泉州府衙门口的鸣冤鼓。

    崇祯皇帝也好奇了起来。

    大明现在的情况说是海清河晏一类的,自然是扯蛋,毕竟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为了保证大明百姓的平静生活,背地里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为之努力,甚至是付出生命。

    然而能让百姓大着胆子,选择自己在泉州府的时候敲响鸣冤鼓,那这里面的事情肯定不简单,甚至于可能牵扯极深。

    因为大明的百姓跟后世的天朝百姓其实没什么区别,能够少一事就绝对不会多一事,如果不是实在没办法了,估计也不会有人挑这个时间来敲鸣冤鼓。

    田三石的脸色也极为难看。

    前三天都好好的,眼看着崇祯皇帝都打算走人了,自己的治下却突然冒出来这么一档子事儿,这不是给自己添堵是什么

    问题是,再怎么恶心,这个案子也得接下来,甚至于因为崇祯皇帝在这里的原因,自己这案子怎么断都不太好办。

    见田三石有些踟蹰,崇祯皇帝笑道:“田爱卿且去升堂问案吧,朕在后面旁听也就是了。”

    田三石顿时如蒙大赦,躬身向崇祯皇帝行礼之后就匆匆忙忙的跑去准备升堂问案了——崇祯皇帝的黑历史,能够做到知府一职的田三石自然听人说起过,这位爷自己抢过来问案也不是没干过……

    例行的程序之后,田三石就猛的一拍手中的惊堂木,喝道:“堂下何人,有何冤情”

    堂下之人一身儒衫打扮,看上去便是个读书人,向着田三石拱了拱手之后,便躬身道:“启禀大人,学生江鑫龙,乃是南安县人氏,崇祯十六年蒙赐同进士出身。”

    说完自己的身份之后,江鑫龙又接着道:“学生此来,一为状告南安县大户项彦、郑杭、吕一博三人,二为告南安县知县苗海程。”

    田三石忍不住摸了摸胡须,点头道:“你可知道状告南安县意味着什么你又为何状告他们四人”

    江鑫龙抬头道:“启禀大人,学生平日里喜好机关术,经过不断的琢磨,终于让学生琢磨出一台纺织机,比之现行纺织机的效率还要更高一些。

    然而项彦、郑杭、吕一博三人各自购得一台纺织机后,未经学生同意便擅自仿制。

    倘若单单只是如此倒也罢了,可是他们仗着自己家大业大,人手又多,制造纺织机的成本比学生要低的



第八百一十三章 糟老头子坏的很
    一场案子没有审完,主审官却跑路了——那声咳嗽明显是崇祯皇帝给出的信号,田三石暂停了案子的审理,打算听听崇祯皇帝怎么说。

    对于崇祯皇帝而言,这种狗屁倒灶的事情其实并不少见。

    就像是后世的某只企鹅,最初就是看谁有啥好东西就收购,收购不成就想办法抄一抄,然后靠着自己巨大的用户基数再把原创者给压死。

    包括穿越者培训基地,企鹅也是搞出来一个书城,挖了一票基地的大佬之后将基地的股价打压,然后才下手收购的。

    投入几百万,最多不过几千万的成本,结果就是替企鹅省下了几个亿的收购成本。

    至于什么专利

    不好意思民,这玩意还不就是拿来抄一抄就ok的

    身为程序猿的崇祯皇帝在写代码的时候也喜欢拿别人已经写好的模块修改……

    但是吧,站在什么山就唱什么歌——现在朕是皇帝,可不是那个写代码的码农了,知识产权和版权这事儿得重视起来。

    至于说这事儿不好管理,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倒是问题不大,因为崇祯皇帝手里有刀子,最关键的是没有谁敢跟他叽叽歪歪。

    沉吟了半晌之后,崇祯皇帝才对躬身候着的田三石道:“将相关卷宗封存吧,这几个人的生意也暂时先让他们关掉。”

    吩咐完田三石之后,崇祯皇帝又随口吩咐道:“着人前往南京,调取与此相关的卷宗过来。”

    想了想,崇祯皇帝干脆又接着对王承恩吩咐道:“罢了,你亲自去一趟,调取与此案相仿佛的卷宗过来,无论案件本身大小。”
1...567568569570571...5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