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血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tx程志
陈应朝着众臣拱了拱手道:“商鞅创立秦二十等爵制,使得秦国经济繁荣,军事强大,奠定了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基础,如今我们大唐初立,完全可以效仿商鞅,创立一套属于大唐特色的勋爵制度。如今大唐已经有了武勋官十二等,那么我们也可以创立文勋官十二等爵制度,臣在初步构想中,文勋可以与武勋对等,下县、下州可以对标下阵,中州、中县可以对标中阵,上州、上县,可以对标上阵。州县人口增加三成以上、垦荒田亩增加超过三成以上,田赋增加三成以上,可以为记作上勋。同理,人口、田亩、和税赋增加两成以上,则是中勋,人口、田亩、赋税增加百分之十,可视作为下勋。按照守牧州县的条件和治理的结果,综合起来,拟定“转”数。上阵、上勋为五转,上阵、中勋为四转,上阵下获为三转,以下递减类推。”
陈应说完,不仅孔颖达不说话了,就连裴寂、陈叔达、包括李建成都沉默了。
按说,制定这样一套文勋制度,是受益人永远都是文官,在场的官员,几乎都是文官,这又增加他们的利益,他们没有理由反对啊。
好一会儿,陈应这才反应过来。向往自由,摆脱束缚,是人类的秉性。官员也不例外。人们都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最好没有任何法律制约。官员更是如此,别看陈应提出的这是一个激励措施,可是任何激励制度,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比如大唐十二转勋制度背后,就是苛刻的十七禁令五十四斩。
陈应抽出这一个政策,要说私心,还真没有。最大的私心,莫过于想让这个国家和社稷过得更好一点。当然,如果实施这样的文勋官制度,那么文官肯定会没有眼下这么舒服,他们治下,世族再想兼并土地,或者瞒报赋税,这就与地方官员的利益产生冲突,一方面是硬性的升官加爵的标准,另外一方面是世族门阀这个庞然大物,势必造成剧烈的冲突,到时侯受益的,只有百姓和朝廷。
在这个时候,官员的好评,主要依靠世族门阀掌握的舆论鼓吹,可是再如何鼓吹,数据没有办法造假,赋税和人口、以及田亩这就是看得着摸得着的,不像以往什么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就可以概括的。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李渊看得清楚这个文勋制度对于大唐的好处,以及社稷的长远好处,可是他作为皇帝,却也不能轻易下决定,毕竟世族门阀拥有着制衡皇权的力量,一旦引得他们暴发,这个社稷就有可能动荡不安。
陈应心中有些忐忑,原本前倾的身体向后靠了靠,手指轻轻叩击着漆案。如果李渊不支持他的这个提议,陈应绝对不会坚持到底。魏征那种做法,他陈应学不来,关键是李渊不是太宗,太宗能忍,可是李渊忍不了。抬棺死谏这种事情陈应做不出来。
如果大唐依旧走着原来的老路,那么陈应也只能退而守次,期待将来再图后计,毕竟陈应太过年轻,年龄是他最大的优势,把这些老顽固都熬死了,那个时候,陈应有了足够多的威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
主意将定,陈应脸上的笑容渐渐收起,眼神渐冷。
李渊其实也在神游体外,他想得更深远。大唐勋官制度,直接造成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大唐的将士,前赴后继,死而后已,浅水塬大败,折损近十万兵马,大唐根基未动。洛阳之败,李世民又折损十数万兵马,虽然整个关中,到处添新坟,处处闻哭声,可是大唐从军的热潮,却根本未减。
因为,普通农民也有着强烈的翻身的愿望,可是这个愿意要想改变,唯一的途径,就参军,在沙场上争功,一旦立功,就可以封妻荫子,光耀门楣,锦衣还乡,富贵一生。至于生死,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这只是小事。
&nb
第二十三章逮到耗子就是好猫
第二十三章逮到耗子就是好猫
“天下大,还是朝廷大”这个问题在李建成的脑袋里转了一圈,李建成反而绕晕了:“朝廷和天下不都是一样吗天下是朝廷的天下,朝廷是天下的朝廷!”
这句话说出来仿佛像绕口令一样,事实上这几乎是这个时代人,普通的认知。朝廷既是天下,天下既是朝廷。
陈应听到这话,不置可否的笑了笑,却没有说话。
李建成疑惑的问道:“难道不对那你说说,是天下大,还是朝廷大”
陈应豪不犹豫的道:“自然是天下大!”
李建成点点头,不明决心的道:“天下大愿闻其详!”
陈应伸出手指,蘸了一些茶水,在桌案上划了一个大致的舆图轮廓,陈应一边画,一边向李建成解释道:“太子殿下,河东作为大唐龙兴之地,却在短短两年之内,两易其手,这难道不够说明问题吗如今,用句毫不客气的话说,大唐朝廷,威慑力仅仅局限于关中,河东是河东人的河东,河西是河西人的河西,河南也是河南人的河南,河北同样是河北人的河北。打天下不易,守江山更难,治理江山难上加难!”
李建成点点头道:“不错,陈卿言之有理。”
“如今、河南、河北、以及山东地区,名义上都归附了大唐了,可是真正的归附了吗”陈应叹了口气道:“地方与中央,能不能步调一致”
李建成沉默了,隐隐约约他明白了陈应提议设立文勋十二转的目的。不过,还有一部分原因他没有想明白。
“河北水土肥沃,适合耕种,素以殷实著称。河北本属燕赵之地,民风原本激烈好斗,稍有不从,则会拔刀相向!”陈应顿了一顿又道:“而江南则不以为然,自五胡乱华,衣冠南迁,江南便大兴儒学,更是领天下风气之先,名儒辈出,以冶学传家者数不胜数,渐渐成为士林重镇。与他处不同,江南本是楚地,习染儒学后不改慷慨,好议论,清谈为容,而河西却久居塞外,与诸胡杂居,其既我华夏同族,身上也沾染了些许胡人习气,各地民风不同,习俗不同,要想治理好,颇为不易,大唐以武立国,马上可得天下,但是马上却无法治理天下。若大唐只有关中一隅之地,自然不必考虑太多,然而天下却不单单指关中、西河、河东、河北、河南,还有江南、巴蜀、岭南、辽东,天下之大,自然不能统一而论,这就需要因地适宜,从俗而治。可是文官为官一任,三年而卸,他们会在当地如何作为这直接关系着朝廷,能不能对当地有没有有效的控制。”
道理好讲,事实上事情却非常难办。别说现在,就算是后世,地方上的村霸,镇霸,同样无法无天。天下有门阀,有世族,州县有豪强,地方乡野又有宗贼。这其实就是地方宗族势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特殊的地理形势结合,就成了一个顽疾。一般的宗族最多把持当地政权,间接影响太守、县令长,真遇到狠的也不行,毕竟民不与官斗,官府手里有郡兵做为武力后盾,实在不行朝廷还能征发更多的人马,再大的庄园也给你踏平了。可是宗贼不同,他们往山里一躲,据险而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朝廷再多的兵也不好使。
别看中原世家威风,居庙堂之高,呼风唤雨,声名显赫,一旦失势,随时可能被连根拔起,论生命持久力远不如这些依山傍水的宗贼。只不过他们处江湖之远,名声不显,不够资格在正史上留下姓名,最后化为一个个抽象的标签。
中央所委派的流官,根本撼不动地方上的宗贼,可是,一旦让地方大权旁落,朝廷政策影响不到,却非常容易痛失人心。中原州县还好一点,最怕的就是偏远州县,那里的宗族和部族势力,更加顽固。
要想刺激文官,跟地方豪强或宗贼对抗,唯有提高文官考核,把文官的政绩,与他们的仕途直接挂钩。要知道,现在还没有官员离任审查制度,在这个时候的官员,一旦账目上出现亏空,都是由后任官员填补上任官员的亏空,可想而知,中国数千年历史,出现了两个清官,贪官数不胜数,主要是制度上的缺失,缺乏一个官员考核体系。
在后世,陈应没有任何权力,根本就没有资格对于国家政策制度指手划脚,可是在这个时空,阴差阳错,陈应感觉如果完成后世的遗憾,他就枉穿越一场。
陈应与李建成敞开心扉,从现实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国家的刚性需求,方方面面,都与李建成阐述一遍。
最终,陈应向李建成阐述道:“太子殿下,这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若是太子殿下,完成文员审核制度的建立,将来肯定可以青史留名,最主要的是,只要可以做到上传下达,朝廷政令通行无阻,那么大唐将会千秋万统,威振四海八荒!”
“难,难,难!”李建成叹了口气道:“世族门阀把持地方,由来以久,他们侵占土地、偷税避赋是必然的事,若是采取文勋官制度,针对地方豪强、世族门阀,恐怕大唐根基也会动摇,毕竟士绅乃天下之基。”
“诚如太子殿下所言,世族门阀和豪强的势力强大,然而,若是不加以整治,他们定会变本加利,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陈应苦笑道:“当然,有针对性措施,总比没有好。只要做了,失败也就失败了,太子殿下又不是太平太子,谁敢反,把他们打服就是”
李建成苦笑道:“说得轻巧,哪里那么容易,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本宫也不能不慎重考虑,以策周全。”
“考虑周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陈应道:“若是太子殿下看不透这件事是大增益,还是损失,不如找几个州县,数名县令县长,数州刺史,作为试验,成固然好,就算失败了,对于大唐的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
李建成闻言眼睛一亮,兴奋道:“陈卿此计甚妙!”
突厥在大
第二十四章此情无计可消除(一更)
第二十四章此情无计可消除
陈应返回梁国公府的时候,夜已经很深了。李秀宁原本只是打算躺在软榻上等着陈应,可是没有想到她这一躺下,就睡着了。
陈应看着李秀宁在睡梦中,那张国色天香的脸,眼睫毛一动一动的,忍不住俯身在李秀宁脸上亲了一口。
“陈郎,你回来了”李秀宁一双星眸中带着无尽的喜悦,开心的道:“饿坏了吧,我让人给你热饭!”
陈应摆摆手道:“不用了,在东宫已经用过晚餐了。”
李秀宁闻言一阵失落,强笑了一声:“那好吧!”
陈应暗暗奇怪,李秀宁为何是这么一副表情。陈应的目光一扫,发现桌案上放着四碟子菜,其中三盘,已经看不出是什么菜,有一种浓浓的酱油色,细闻之下,还有一股淡淡的糊味。不用再问,陈应已经明白了,肯定是李秀宁想为他做一顿爱心晚餐。
李秀宁出身豪门,要说女红,李秀宁还真不算差,可是厨艺,那就算了,她可是十指不染阳春水的贵族小姐。女红,在古代是象征女子贤惠的标志之一,李秀宁倒是在窦皇后的蝶教导之下,学过一些。可是厨艺,李秀宁压根就没有学过,以她的出身,这一辈子无论嫁给谁,都不用亲自下厨房。
事实上,陈应府上的厨娘,手艺也不算差。毕竟,有陈应这个嘴刁的主人,寻常饭食,陈应根本就难以下咽。
难消美人恩,陈应捂着肚子道:“我又好像有点饿了,要么今晚就偿偿三娘的手艺”
李秀宁的脸上还有残红,但眼神却有些哀怨。白了一眼陈应道:“算了,我知道我做的饭很难吃,你就别吃了!”
说着,李秀宁起身,端起这四盘看不清原本模样的菜,朝着外屋走去。
陈应跟在李秀宁身后,欣赏着她纤细的腰身,丝衣下可以想见的翘臀,又有些蠢蠢欲动起来。李秀宁正当妙龄,虽然身子骨还有些单薄,,已经是一朵娇艳的花朵,自从成亲之后,有了陈应的滋润,李秀宁少了一些青涩,多了一丝妩媚的味道,更何况李秀宁的姿色出众,又正当最好的年龄。
陈应的心,仿佛像一团火一样燃烧起来。
李秀宁的脸又红了起来。她虽然没回头,却能听到陈应的脚步声,知道陈应距离她极近,他甚至可以听到陈应的变得粗重的呼吸声,也能从后背上感觉到陈应呼出来的热气。
李秀宁心中美滋滋的,证明自己的魅力可以把陈应深深的吸引。女为悦已者容,李秀宁猜测他一定在看自己的身体,不知不觉李秀宁的脚步慢了一些,她的心脏怦怦乱跳,就像闯进了一只小鹿。她很想让自己端庄一些,矜持一些,但身体却不受控制,摇摆的幅度不知不觉的大了三分,如风中翠柳,摇曳生姿。
陈应的更是心痒痒的。房大了,也有一桩不好的事情,如果任由李秀宁端着碗碟送到厨房,来回就要一两柱香的时间。
但是,陈应此刻已经忍不住了:“红袖、绿珠!”
二人作为通房大丫头,属于随传随到的那种。陈应话音刚刚落,二人就如同幽灵一般出现在陈应面前,倒把李秀宁吓了一跳。
“奴婢在,请阿郎吩咐!”
“把碗碟收拾一下!”
“奴婢遵命!”
红袖和绿珠姐妹从李秀宁手中接过碗碟,盈盈而去。
李秀宁感觉到陈应的手变得肆无忌惮,紧张的道:“你想干嘛”
“我想吃了你!”
陈应粗暴的拦腰抱起李秀宁,就往卧室走去。
李秀宁惊叫道:“别……你还没有沐浴呢,一身臭汗!”
天气太热,一天的来回折腾,陈应也颇为感觉不适,陈应笑道:“咱们一起洗!”
“啊……”李秀宁想起陈应的那个庞大的浴室,其中用白瓷片砌成的大池子,足足十几步见方,别说沐浴,就是游泳都足够了。
只是浴池有点大,每一次都需要准备好长时间,陈府的丫鬟仆役忙活开了,厨房的十几口三尺以上的大锅,同时烧水。不过想放好水,至少也需要两刻钟以上的时间,陈应怀抱着李秀宁道:“这样效率太差,改天设计一个陶管,直接把烧热的热水流进浴室之内,就不用这么麻烦了。”
嘴上说着不着边际的话,陈应的手却毫不停歇,一时间李秀宁也动了情念,
李秀宁也希望得到慰籍,面对陈应的索吻,她不会扭扭捏捏的躲闪,只温柔的闭上眼睛等着灼热的气息扑到唇上,让那温软的唇覆上自己娇嫩的嘴唇,陈应的像一团火,李秀宁此刻就像一潭水,想要用自己的柔情,熄灭他的火焰。
终于,浴室的热水准备好了。
&n
第二十五章艰难的选择(二更)
第二十五章艰难的选择
定襄地处忻定盆地,三面群山环抱,境内四水贯流。忻定盆地自东向西,逞簸箕状,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侯温和,是忻州粮食的主产区。
这里不仅仅是东突厥可汗的南王庭,同时也是隋朝小朝廷的所在地。武德三年二月,东突厥可汗处罗可汗派遣使者前往窦建德处,将萧皇后和杨政道迎接到东突厥,拥立杨政道为隋王,把留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官吏、百姓,全部配给杨政道管治,复立“大隋”政权,史称后隋。杨政道设置百官,全部依照隋朝制度,居住在隋朝时的定襄郡,拥有部众一万多人。
别看杨政道只有区区一万余名部曲,然而依靠着忻定盆地,这一万余人加上,义成公主随后又送来三万余名,被突厥俘虏的汉人奴隶,依靠这四万余人,后隋在定忻盆地内,仅仅一个春天,就开垦了一百六十万亩土地,全部种植上了高梁。
早春种植的高梁已经快要成熟了,一百六十万余万亩高梁,每亩可以收一石五斗或一石八斗之间,据大隋民部尚书估计,最多半个月后,大隋就可以收获至少三百万石高梁。
隋朝的御前会议,是萧皇后抱着杨政道参加的,时年刚刚五岁的杨政道坐在御座上,却如座针毡,左摇右摆,非常不安份。
萧皇后这个祖父、摄政太后一边哄着杨政道,一边听着大臣们做着汇报。其实大隋朝如今只剩下定忻盆地这么巴掌大一点的地方,两个县。每天也没有什么大事,要说大事,其实就是随着突厥三十万大军涌入定忻盆地,阴山脚下的牧草早已被吃光,连草根都被绵羊吃掉,来年能不能长出草也是一个问题。
现在隋朝的国政,最多的问题就是,不是这里的粮田被突厥的战马啃了,就是那儿被突厥人糟蹋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