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血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tx程志
李秀宁看着陈应道:“父皇召见,估计又是国家大事,你先进宫,这园子,我与三宝,我们寻思着整修。”
陈应道:“那好,我去去就回!”
……
长安,甘泉宫浴池内,水蒸汽弥漫。李世民赤身大步以跃跳入池,溅起大片水花。好一会儿,潜水池中的李世民,从浴池内钻出水面。
李渊望着在汤池内游玩的李世民,一张老脸上堆满了笑容。
好一会儿
第十九章语不惊人死不休(二更)
“考虑考虑……”的潜台词,就是不予考虑。听到这个话,李世民非常失望。随着洛阳大败,李世民虽然没有处罚,可是却没有升官。特别是秦琼、程知节、谢映登、牛俊达等瓦岗旧将的投降,让李世民非常为难。
因为,李世民暂时被剥夺了军职,只剩下一个挂名的尚书令,至于天策上将这个名号,差不多就等于原本陈应的冠军大将军,只是一个武散官虚衔,并没有实际的要务。那么问题来了,秦琼、程知节、牛俊达等诸将如何安排,却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个组织也好,一个集团也罢,所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共同的理念,最为关键的还是利益。没有足够的利益,也没有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如今东宫可谓是风光无限,一下子升上来罗士信、张士贵、张怀威、段志感、冯立、魏文忠、薛万彻、杨文干等八个从三品武将。从三品武官,在这个时候,差不多相当于后世的省军区正职级别,整个大唐满打满算也不是三十六位,然而,东宫一下子就涌上来了八个人。更何况还有十六卫大将军级别的正三品武职,如陈应、罗艺。
从兵权方面考虑,东宫如今直接掌握或间接掌握的兵权,已经超过了大唐的三分之一。原本秦王府在朝廷文官方便,几乎是一片空白,哪怕褚遂良、褚亮、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秘书郎、秘阁、其他人员态度都是摇摆不定,一旦这个难关过不去,李世民就玄了。
什么理想,什么兼济天下,什么匡复社稷,什么为了天下苍生,这都是虚的。只有切实的利益,这才是最真实的东西。没有足够的利益,整个团体和组织的人心就会散掉,同理,人心如果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想到这里,李世民的心中更加凄苦。
孔子诛少正卯,虽然不合情理,但权术奸诈,却因这一刀而使得权臣畏惧,市井安然。李渊如今欲效仿先贤,行权霸之术,杀凌敬而震慑窦建德,离散河北文武之心。
当然,无罪而诛,难免让天下人不服,故而李渊设了这么一个局。坐实凌敬里通突厥,欲图谋反之罪,一旦李世民配合,让褚亮模仿凌敬的笔迹,休说凌敬百口莫辩,必死无疑,就连窦建德也难以幸免。
道理虽然懂,可是,擅长模仿别人笔迹的并不单指褚亮一人,秘阁虞世南同样也擅长模仿别人的笔迹,现在虞世南作为降臣他曾投降窦建德,任中书侍郎,待罪之身,一旦褚亮在李世民的授意下不配合,李渊则可以找虞世南,那么虞世南在这个情况下,恐怕会拿凌敬的人头,以示其诚。
看着李渊丝毫没有同意的意思,李世民还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如果秦琼和程知节被雪藏,他们心中会不会有怨言,会不会有什么想法,李世民拿捏不准,关键是这样以来,会给秦王府诸将释放一个信号,李世民前途堪忧。
官场,其实就像后世的股市。人人趋利避害。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会引得一番风声鹤唳。只要皇帝对哪个大臣露出心仪之色,恐怕他马上就会门庭若市,如果一个大臣被贬低,他就会变得门可罗雀。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要说起来,李世民也不是没有战败过,也不是没有坐过冷板凳,关键是,以前做冷板凳的时候,他的秦王府都是原班人马,大家知根知底,对他有着绝对的信心。
可是,关键是现在他与秦琼、程知节、谢映登、牛俊达却没有长时间的了解,秦琼、程知节、他们几个都是有“前科”的人,王世充给他们每人统领一千余兵马,他们马上撂挑子不干了。如今,李世民连一千兵马都不能给他们,他们会怎么样还真说不准。
要说东宫魏征受为李建成信任,而且又是李密的心腹,原本瓦岗诸将的智囊,现如今李世民,最担心的是,魏征出面,把秦琼、程知节、谢映登他们四人拉到东宫阵营里去,那样对于李世民来说,才是致命性的打击。
李世民喝着怀里的葡萄酿,感觉却无比的苦涩,脑袋中更是空空如也。
浑浑噩噩,浑然不知魂归何处,不知道坐了多久。
李世民终于醒悟了过来,他冲一旁边伺候的宦官问道:“父皇如今何在”
宦官躬身道:“回禀秦王殿下,陛下,如今正在临潮阁会见陈驸马!”
“替孤传句话,秦王必不负父皇所托!”此时李世民已经转过弯,什么都是虚的,他如今只需要扮演好一个角色,那就是最听话的儿子。
……
甘泉宫临潮阁,李渊带着工部尚书武士彟,以裴寂与陈应商量,陈氏钢坊的问题。简单来说,李渊想听听陈应的意见,是将他的那些钢铁、甲坊、弩坊挂在武器监之下,还是挂在工部之下。事实上武器监也好,工部也罢,都想把这只会下蛋的金鸡争到手中。
因为这些钢坊一年的利润就多达一百余万贯
第二十章陈驸马舌战群儒(一更)
第二十章陈驸马舌战群儒(一更)
站在金字塔最顶端的人,永远是收入最高的一部分人。在陈应原本的工坊中,六个一等匠师每个每年年俸六百贯,十三名二等匠师年俸四百贯,外加三等匠师四十七人,年俸禄二百贯。
他们六十六个人,就可以拿到一万八千两百贯。
一等匠士每年年俸禄一百贯,二等匠士年俸禄八十贯,而三等匠士年俸则五十贯。一等匠工年俸三十贯,二等匠工年俸二十贯。三等匠工,年俸仅十贯。
然而四千三百余名将工,一年俸禄差不多是四万三千贯出头,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小。李渊在这个时候,才感觉陈应的这些钢铁产业有些烫手。
读书人苦读数年,又在宫中或者州县做几年掾吏,才有机会被任命为县令长,前前后后需要十多年时间。然而正七品县令,一年所有的俸禄、俸料、职工、差役钱和各种福利,全部加在一起,如果不贪污受贿,他们能拿到的俸禄,折合三十五贯左右,约合后世人民币十五万左右。
这个收入水平,在唐朝绝对不能算低了。可是一个堂堂正七品县令长的俸禄,仅仅与一等匠工持平。一个目不识丁的粗汉,在工坊勤勤恳恳工作年满三年,只要不犯大错,就可以升成一等匠工,然而从九品的将士郎,要想升为正七品的朝请郎,哪怕每三年一磨戡,每次考评都是上优,每一次可以官升一级,可是从九品,升为正七品朝请郎,则需要三十三年。
也有就是说,很多官员的仕途,将止步于正七品这个关卡。
一个匠工居然也能拿到这么多钱,而且在官员俸禄都不能按期全额发放的情况下,他们却能按月拿到工钱,这不能不让读书人义愤。如果将这些产业,纳入朝廷体制中,恐怕到时候,宫中和各府的官员,肯定会对此极为不满,怨言很多。
陈应以私人的身份,发放给匠工再多薪俸,都不会有人说什么,可是,作为朝廷,却是有制度可寻的,什么级别享受什么样的车驾、可以拿到多少钱,多少米粮,这是自秦汉以来,形成的规矩。
陈应可以,朝廷可以吗工部尚书武士彟能承受这样的舆论压力吗
听着陈应娓娓道来,武士彟半天没吭声。他虽然不是世族,但他却知道世族的厉害,知道舆论有多少厉害。
杨广真的昏庸吗在后世肯定有定论,这丫就是一个昏君。可是武士彟出生在这个时代,他了解的更多。如果有人会问,武士彟肯定心中不一的说:“杨广是昏君!”
但是他心里肯定会加上两个字:“才怪”。
然而,杨广因为提同了科举制度,利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把天下世族门阀全部得罪了,于是乎一夜之间,舆论方向转变,杨广也是百世圣君,马上转变为昏君。
对于杨广尚且如此,可是武士彟真敢这么做吗一旦他做了此事,整个舆论很快就会转向,他会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
武士彟可以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却不能不考虑后果。世族门阀利用舆论与阴谋,双管齐下,已经击垮了大隋,如果再来一次,不用突厥或萧铣打,大唐朝廷自己就完了。
良久,武士彟望着陈应苦笑道:“陈驸马,我这个工部尚书可是坐在积薪之上啊。”
陈应笑道:“非应国公,谁可堪当此大任应国公之辛苦,陛下是知道的,陛下也不会亏待应国公的。”
李渊苦笑着摆摆手,伸手指向陈应道:“你有什么好的办法,一起说来听听。”
陈应笑了笑,说道:“说难其实也不难,可以效仿入粟拜爵的故事,用封爵代替收入。人所欲者,不过富贵二字。臣能让他们富,却不能让他们贵,让他们显贵,这是朝廷才有的特权,前朝宇文恺,其实是可以看作一个大匠师,为官之道,他还差得太远,然而他依旧可以封公,位列六部之工部尚书,对于无须应酬往来的工匠来说,十贯钱足以衣食无忧,再多二三百贯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不如爵位来得吸引人。”
“官爵乃国之铭器,岂可轻授!”李渊听后摇摇头道:“此法不妥!”
陈应点点头道:“大唐以武立国,设军功十二转,得益于此,大唐将士这才舍身忘死,前赴后继,报效朝廷,效忠陛下。陛下,何不同样设立一套文官勋爵用来赏赐文臣比如,一个县令,其治下人口增加一成,税赋增加一成,教化有功,可以对标军功一转,可以迁一级文勋官”
陈应也是灵机一动,产生的这个想法。人需要两条腿走路,可是大唐武功赫赫,四夷臣服,正是得益于唐朝军功十二转,只要获得军功,都可以升官发财,所以这是寒门与庶族的唯一晋身途径。
&n
第二十一章夏虫不可语冰(二更)
第二十一章夏虫不可语冰
陈应听到这个名字的瞬间,就想到了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的孔颖达。这老夫子火力极猛,又是引经据典,又是讽刺挖苦,把就差直指着陈应的鼻子破口大骂:“小人……”
陈应淡淡的笑着,脸上始终都是那么一副表情。
李建成赞许的点点头,暗道陈应涵养不错,城府极深。
然而,陈应根本就听不懂孔颖达所说的是什么意思。
如果李建成知道陈应是这个原因,恐怕还真会跌破眼镜。
这个时代的人,争论也好,经议也罢,他们即使政见不和,也不是像泼妇骂街一样,指名道姓的大骂。不过,孔颖达实在是浪费表情了,因为陈应好多意思都不明白。
众臣倒是明白,可是当着李渊的面,也不好说什么。
李建成倒是大急,孔颖达对陈应的言辞攻击,难道是李渊的一个信号
果然,李渊一副古波不惊的样子。孔颖达越说越是起劲,一番长篇大论,孔颖达痛心疾首的叹道:“陈驸马错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乃为政之本,弃道德如敝履,升平尚不可得,况乎太平”
“动辙言利,绝非上策。履霜坚冰至,可不慎哉。”光禄大夫、同中书门下、民部尚书萧瑀躬身道:“老臣附议孔博士。!”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陛下诏令所至,无从景从,天下士人归心,诚服陛下,难道仅仅是为食大唐之禄吗”陈叔达也信誓旦旦的道:“他们怀揣着对朝廷的忠诚而来,为的是义……”
“苟利于国家,我辈何惜乎身后名!”尚书左仆射裴寂道。
陈应终于琢磨出味来了,他就算再迟钝,也知道这些大臣针对他而来。当然,陈应并不知道的是,因为陈应胡来,把工匠的地位提高得太高了。在这些大臣看来,士乃四民之首,士乃四民之首,农工商辈于士不得无礼。无礼,即心中无士也。
可是陈应呢不仅仅给卑贱的工匠,贯以大家之名,尊以大家,这是要在一方面有着绝对的建树,才可以称为大家。
郑玄善经,称为经学大家。
一个打铁匠,称为大家,他们就看不过眼了。
众臣纷纷评击陈应,李建成几次想要替陈应解围,却被李渊用眼神制止住了。不过,这一幕却落入了众臣的眼中,众臣皆以为李渊在赞同孔颖达的主张,于是对准陈应的炮火,更加猛烈。
孔颖达继续道:“陛下拨乱反正,好不容易看到一点太平盛世的希望,若如陈驸马所言,人人逐利,不知忠信,这才是国之大不幸。老臣请旨,请陛下决断!”
孔颖达论盖大帽子的本事,还真不是盖的。从一件小小的事情,引伸到了国之大义,又将锅甩给了李渊。
陈应哪怕再反应迟钝,也知道绝对不能再让孔颖达说下去了。
陈应反驳道:“若以孔博士所言,以论道讲经,等突厥大军破关而来的时候,士人可否诵经退敌”
听到陈应这话,李建成差点笑出声。
诵经退敌,还不是让他们学方士,撒豆成兵。
孔颖达正想反驳,却听陈应根本就给他这个开口的机会,直接道:“太史公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引经据典,只有你孔夫子才会吗
陈应出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各种媒体了解的资料,超过孔颖达万万倍,哪怕孔颖达再如何聪慧,也无法否认,司马迁的这一段话。
孔颖达正想开口辩驳陈应,陈应突然走到孔颖达身道:“孔博士,你家中仆役有多少光给他们讲经义,讲道德,他们会不会不要工钱”
孔颖达道:“君子不与小人争利!”
陈应故作恍然大悟道:“原来与此,君子不爱财,可以这样理解吗”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颖达眼睛里快要喷出火了。
陈应说话没有固定的章法,东扯一堆,西拉一团。
然而,陈应又望着眼前的众臣道:“诸位也都是有为君子喽!”
 
第二十二章天下大还是朝廷大(一更)
第二十二章天下大还是朝廷大(一更)
“关于义利之辩,我们可以再抽一个时间,另行辩论!”陈应看着孔颖达胸口起伏不定,倒没有火上浇油,他还真怕一不小心把孔颖达给气死了,骂死陆季览,陈应可以明扬天下,可是一旦气死孔颖达,他陈应将会是整个儒门的敌人。
不过,陈应也不担心与天下儒门为敌。儒门天下文宗所在,向来不是铁板一块。况且陈应始终坚持相信,所谓的忠诚,就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一旦筹码足够了人的左手,都会背叛右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