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爸大文豪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肉都督
在华夏诗中,有平仄韵脚,而英语诗里,韵律往往体现在四个主要音步——抑扬格、抑抑扬格、扬抑格、扬抑抑扬格,而抑扬格又是迄今为止最常见的诗行。罗伯特正偏爱抑扬格,因为抑扬格节奏鲜明、持续舒缓,有恬静之美。
正因为这首诗用词并不晦涩,所以在场的绝大多数人都听懂了。
但是这首诗听着简单,却让人有一种像是在听音乐的感觉,节奏和律动感很强。
乍听起来是一首普通的叙事诗,但是细细一琢磨,却又能琢磨出很多更深层次的东西来。
当然,大部分人在听到一首诗的时候,首先给到他们的是第一感觉。
第一感觉很好。
这就是大部分人的第一感觉。
不过现场也有人愁眉苦脸。
就在台下不远处,担任此次同声传译的华夏学系的副教授何塞感觉自己的脑细胞这会儿都用得差不多了。
z之前的演讲倒也还好,翻译起来虽然有些难度,但是只要把意思表达出来就行。
但是到了这首诗……
虽然也没用到什么晦涩的词汇,但是翻译难度却很大。
诗歌的精炼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想要把原作的韵味翻译出来,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想来想去,何塞干脆放弃了,他不愿意勉强去翻译这首诗,因为他觉得这样的行为会玷污了这首诗。
反正他只要给作协代表团翻译就行了,差这一首诗,回头让z亲自跟他们说,或者以后他们自己再看翻译好了。
就这样,所有作协代表团的人耳机里面同时响起何塞的声音:“实在不好意思,这首诗我没有办法给各位翻译了。”
作协都是内行,自然理解何塞的难处,听到不能翻译也都没说什么。
不过团里面的成员自己却交流起来,因为跟团过来的人中,有不少是精通英语的。
“林庠,给我们翻译翻译呗”
林庠身边的人戳了戳他胳膊,笑道。
团里面除了张重之外,就是林庠英语最好,不过知道的人不多,因为这家伙低调得很,也就是平时跟他走得比较近的几个人知道。
林庠没有推脱,开始给旁边的那人解释道,“我记得不多,只能大概给你说一下……”
除了何塞,帕克也是愁眉苦脸。
因为来看他直播的人有不少都是华夏人,这会儿正求着他给翻译呢。
第六三零章 我不关心别人需要什么
张重坐在杨凤霞旁边,一开始就是高斯林和杨凤霞两个在说,他则是老神在在地坐着。
因为语言问题,两边说话节奏都挺慢,本来说的话就繁冗,经过翻译之后就感觉更长了。
这时候语言的话,还要听翻译把话重复一遍,甚是无聊。
过了好一会儿,高斯林忽然看向张重说道,“张重先生这次来到《文学消息报》,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么”
张重没有立即回答高斯林的问题,因为他要等翻译将高斯林的话翻译成华夏语。
他确实不需要,但是不代表别人不需要。
等到耳机里面的翻译结束之后,张重笑着说道,“感觉贵报社是一个很人性化的工作单位,非常关注的员工的身心健康,刚才看到健身房和游戏房的时候,我甚至有到报社来工作的冲动。”
高斯林笑道,“如果你真的愿意到《文学消息报》来工作,我愿意将我的职位让给你。”
张重连连摆手,“那我就更不能来这儿工作了。不过这次之后,我也能理解为什么《文学消息报》能够在全世界各地如此畅销并且拥有惊人的影响力。只有这样关注员工身心健康的企业,才能……”
刚才他还在腹诽杨凤霞他们商业互吹有些无聊,现在到他了,却也不能免俗,还是吹捧起来。
他这边说完之后,坐在对面的卡莱尔忽然说道,“z,你似乎很久没有出过贴近民众生活的作品了,是不是因为你现在的商业活动太多,导致你无暇顾及这些”
这话问得很直接,众人都看向张重,想要看看他怎么回答。
张重笑道,“我最近的书都挺贴近民众的啊,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个普通民众。作为一个普通民众,也没有办法写出脱离民众的作品。”
他觉得自己这话说得没错,不管是《清明上河图密码》还是《达芬奇密码》,都是普通读者们爱看的书,既然是普通读者爱看的书,为什么要说它们不贴近民众
当然,卡莱尔可能并不把这几本通俗小说放在眼中。
他应该是想问张重为什么这么长时间都没有现实主义作品出现了。
卡莱尔又说道,“我认为许三观就很贴近民众,而翠翠,则有些脱离民众。对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来说,许三观才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而翠翠,则像是悬在空中的楼阁,看不清楚,更加摸不到。我不是否定某种文学,只不过人们更需要的应该是看清楚现实,不管是过去的,未来的,还是现在所处的。”
张重才听卡莱尔说了两句话,却已经能够明显感到这老头非常固执。
别人需要什么,其实他们谁也不能确定。
他嘴上说不否定某一类文学,但是一字一句都在否定着浪漫主义文学。
张重无心跟他辩驳,人家也一大把年纪了,就算辩上两句也改变不了他的想法。
“可能是我写不出人们需要的东西吧,我就是想写一些自己想的东西,倒是没有太多考虑别人需要什么,这个社会需要什么。”
这样不咸不淡的一句话,让卡莱尔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说下去。
他告诉张重,浪漫主义是行不通的,是对社会对人民没有用的,只有把现实真实地呈现给读者,才是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
然后张重回答他说,我才不管别人,我就自己写得开心就行。
问题根本就讨论不下去了啊。
就像是一个老师跑到学生面前告诉他你这题写得不对,那一题写得不对,高考可能会很不利。然后学生告诉他不关心高考,他就是学得开心就行,考不考得好无所谓,就是享受学习的过程。
可能卡莱尔心中会涌现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想法,不过至少在现在,他是没办法继续就这个话题说下去了。
高斯林这时候开口说道,“我们报社最近……”
他这时候开口,自然是为了岔开话题,不让研讨会冷场。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研讨会有条不紊地进行着,cue张重的次数不少,不过都是些简单的问题,他随口回答着,倒是没有再出现之前的情况。
一直到研讨会结束,访问团在《文学消息报》的食堂吃过饭,他们就回了酒店。
明天他们要去哥伦比亚大学,离他们下榻的酒店还要更近一些。
晚上的时候,杨凤霞到张重的房间坐了一会儿。
“没想到卡莱尔上来就跟你讨论这么直接的话题。”杨凤霞说道。
张重笑道,“这老头挺可爱的,直接了点,不过没什么戾气。”
“这是自然,毕竟他也是美国现实主义大家,可能是脾气直接点,但是该有的度量还是有的。当然,你的话也有些让他不开心,不然后来他也不会没再跟你说话。”
“道不同不相为谋,虽然聊得不多,他已经知道我不像他一样拥戴现实主义文学,自然就对我没兴趣了。”张重说道。
“嗯,你说得对。估计他也觉得可惜吧,毕竟曾经他对你的《许三观卖血记》非常看好。可能他也希望你能写出更多像《许三观卖血记》一样的作品。”
“这个我知道,但是没有办法,我总不能因为他的喜好而去创作。。
杨凤霞点了点头,站起身来,“今天你辛苦了,晚上早点睡吧,明天咱们还有一站,这一站就不像今天这么简单了。”
“嗯,你也早点睡吧。”
等到杨凤霞走后,张重去把电脑关了也准备睡觉了。
如杨凤霞所说,明天开始的这一站可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简单了。
他们在《文学消息报》报社只待了半天,随意参观一番之后开了个研讨会。
但是在哥伦比亚大学,他们要做的事情多很多,参观校园,开研讨会,记者见面会,学术交流会……
而且时间也不是一天,而是两天半,因为光是一个记者见面会就安排了半天的时间。
第六三一章 有围墙的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的暑假已经开始一个多月的时间,不过学校里面依旧有很多人,张重他们到的时候,学校门口挂上了欢迎他们的横幅,横幅下面除了过来迎接他们的教职工之外还有不少本校学生。
张重跟在杨凤霞后面从车上下来,顿时听到学校门口响起了一阵欢呼声。
杨凤霞微微侧着头笑道,“听这欢呼声,是冲着你来的。”
她说的没错,这些学生们的欢呼确实是冲着张重喊的,不仅仅有欢呼声,两旁有不少学生还抱着小横幅,上面写着:欢迎z。
对于学生们的欢呼,张重只是微微点头,毕竟他是跟访团出来,当然不能太过彰显自己。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吕丁格发色跟高斯林有点像,不过不同的是吕丁格的发色中有一点点淡黄。
吕丁格是法学教育出身,除了哥伦比亚大学这重身份之外,他同时还是个律师。
他笑着跟作协代表团的正副团长杨凤霞和张重握了握手,然后又冲作协代表团的其他人挥手笑道,“欢迎大家来到哥伦比亚大学,大家请先随我进学校。”
干净、利落、如沐春风。
这是张重见到吕丁格第一面的主要印象。
哥伦比亚大学面积一千多亩,也不算小了,不过跟美国其他排名前十的学校比,他们学校的面积就有些不够看了。
当然主要还是因为学校位于曼哈顿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想要扩张也没什么办法。
也是因此,他们才从更加繁华的49街搬到现在的晨边高地。
从学校一进去,首先看到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罗氏纪念图书馆,它是为了纪念哥伦比亚大学一位重要校长西斯罗。
走在侧前方的吕丁格笑着介绍道,“我们面前的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就是罗氏纪念图书馆,不过现在它并不主要当作图书馆使用,我的办公室还有会议厅就在里面。”
张重笑着问道,“为什么”
“因为当时建设罗氏图书馆的时候,对于承重考虑不足,无法承载过多的东西。”吕丁格说道。
“可惜了。”
确实可惜了,这么漂亮的一栋楼,只能放着这里看看,却无法真正投入使用,实在是浪费。
很多学校的图书馆都喜欢放在一进大门的位置,当然这也很正常,毕竟书是本身就代表着知识,一进校门首先见到的是知识,这就直指办学的意义。
哥伦比亚大学除了这座不太实用的图书馆之外,还另外有二十多个图书馆。
来之前杨凤霞就说过今天主要去看看东亚图书馆,因为在东亚图书馆里面残油很多华夏的图书,包括地方志、年谱、族谱以及明清线装小说、**、手抄本等,也是除了华夏的图书馆之外,收集这些东西最丰富的图书馆。
哥伦比亚大学跟华夏颇有渊源,学校的华夏学系就是一个华工后代捐赠的。学校还为了这个华工后裔设立了一个“丁龙汉学讲座教授”席位,至今仍然是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最高荣誉,到现在为止也只有四位教授获得过这个头衔。
清朝时期,国内一些大臣就对哥伦比亚大学有过慷慨捐资,慈禧太后还向学校捐赠了一套《古今图书集成》,现在还藏在东亚读书馆里面。
其实哥伦比亚大学跟其他美国学校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学校是有围墙的。
在华夏,学校有围墙,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在美国,很少有大学会设立围墙,所以哥伦比亚的围墙就显得比较稀有。
杨凤霞看着学校的围墙笑道,“吕丁格校长,你知道在华夏有很多人认为围墙跟学校风气是否自由是挂钩的么”
听到杨凤霞的话,吕丁格愣了一下,“是么这我倒是没有听说过,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美国,学校设立围墙确实比较少见,不过这跟风气是否自由倒是没什么关系,哥大的围墙也只不过是想让学校更紧凑一些,也更安全一些。这么说来,华夏的大学应该也很少有围墙了”
吕丁格这样想很容易理解,既然华夏很多人都觉得学校风气是否自由跟围墙有关,那大学应该就不会设围墙了。
不过让他意外的是,杨凤霞笑道,“恰恰相反,华夏的大学基本都有围墙。”
张重在旁边听到两人的对话,也觉得很有意思。前些年,国内刮起过一阵“美国热”,仿佛只要是美国这边的东西,肯定就是好的,而国内的肯定就不是好的。
比如大学是否应该设立围墙这件事情,很多人就拿美国的这些大学来比较,所以后来渐渐形成一种说法,把学校风气是否自由跟有没有围墙挂钩起来。
可能带着这些想法的那些国人不知道,美国人自己都没有过这种想法。
作协代表团这边好几十人跟在后面,不过都被安排得挺好的,每三四个人旁边都会跟着一个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职工跟他们进行交流。
为了接待华夏作协代表团,吕丁格调了不少华夏学系的学生和老师过来,以便双方交流的时候能够更加顺利。
虽然罗氏纪念图书馆没有什么书,不过吕丁格还是带着他们进去了。
图书馆里面还设有游客信息中心,又给代表团的每个人都发了一点跟学校有关的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里还陈列了一些华夏古代文物,展品不多,基本都是些陶瓷器。
吕丁格应该提前还做了功课,带着张重他们特意在这些陶瓷器面前站了一会,为他们介绍这些东西的历史和意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