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爸大文豪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肉都督
杨凤霞笑了起来,张重嘴上说只是对卡莱尔有所耳闻,但是却说得这样详细。
卡莱尔在美国主流文学圈确实举足轻重,只不过现如今文学的风向使然,让现实主义文学只能生存在夹缝之中。
也是因此,如今美国的现实主义作家们才会大力推崇卡莱尔,因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他们需要一个领头羊。
卡莱尔就是他们需要的领头羊。
当代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是战后出现的第一股文学浪潮,但是要说当代的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不得不先提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来源。
受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欧洲的现实主义思潮和文艺运动影响,现实主义很快成为美国文学的主潮。
十九世纪后半叶,机械化的迅速发展,垄断集团的迅速形成,财富的迅速积累,构成了一个时代特点一个过度和极端的时代,一个衰退和进步的时代,一个贫困和财富炫耀、郁闷和充满希望的时代。
就在这样一个时代,美国现实主义作家们写出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反应美国西部、南部、东部人民生活的小说。
这些小说广泛地表现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并力图将人们的生活画面真实、清晰、透彻地表现出来。
近几十年,现实主义文学之所以在华夏能够有生存土壤,从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历史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当社会极速发展,矛盾就会无形中形成。
批判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也会逐渐增多。
“说起来,他跟你还有些渊源,之前你写的《许三观卖血记》出来之后,他作过评价,称这本书是华夏二十年来最优秀的作品,评价颇高。”杨凤霞说道。
张重摇了摇头,“这个我倒是不知道。”
他确实不知道,每天评价他的人太多了,他总不能一一记下来。
而且人总是这样,舒伯特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文学界混子他能记住,但是卡莱尔评价过他的事情他却不知道,这完全是因为人总是能记住批评他的人,而忽略那些赞美他的人。
其实杨凤霞还有一句话没说。
固然卡莱尔对《许三观卖血记》评价颇高,但是却对张重大量的科幻作品和侦探小说颇有微词,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不应该把太多的精力浪费通俗文学上。
在他眼中,通俗小说即便再精彩,也只不过是娱乐产物,登不上大雅之堂。
而且之前卡莱尔还点评过《边城》,他认为张重的“浪漫主义尝试”是不合理的。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不折不扣地处理原始材料,即强调文学作品在反应社会现实方面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卡莱尔是代表《文学消息报》的作家,我们第一站就能见到他。除了他之外,还有就是像珍妮奥斯汀、新丁克诺顿这些……”
虽然杨凤霞是挑一些重要人物跟张重介绍,但是整个过程下来也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张重接受信息没怎么累,杨凤霞却已经说得口干舌燥。
“还有一些细节,回头咱们再慢慢说。而且你这次的任务比较简单,估计只会在开研讨会的时候需要你发言,具体怎么发言,你自己发挥。”
虽然是代表华夏作协,声势浩大,但是说起来也是普通的文学交流会,自由度当然很高,张重想说什么,不想说什么他自己都可以决定。
再者说了,张重不管是文坛地位还是英语水平都超过这次访问团其他人一大截,杨凤霞除了给他介绍介绍流程信息也没有其他什么能够说的了。
她相信,到时候张重的表现不用让她操心。
张重嗯了一声,靠在座位上闭目养起神来,昨天晚上他睡的时间不长。
倒不是为了倒时差,而是昨天傍晚的时候他抽到一本新书,为了这本新书,他在书房里面一直工作到半夜。
第六三三章 送给迷茫的人
七月份是纽约温度最高的时候。
因为是在室外,为了避开高温,演讲是从下午四点钟才开始的。
但是即便如此,太阳依旧火辣辣的,底下不少人拿着哥大发给他们的宣传单折成小帽子顶在头上。
美国人一般不怕晒黑,不过却依旧怕热。
台上台下一样,没有遮拦,所以张重站在台上也感觉又晒又热,不过他身子并不娇贵还能承受得了。
再说旁边的吕丁格一把年纪不也陪着一起晒太阳,没什么大不了的。
张重开始演讲之前,吕丁格上台先讲了几句,大概是把华夏作协过来参观哥伦比亚大学的事情说了一遍。
打官腔这事在哪儿都有,哥伦比亚大学也不例外。
吕丁格着重地赞扬了华夏作协在之前研讨会上的表现展现了一个大国的风范和底蕴,同时衷心希望哥伦比亚大学和华夏作协能够建立长久的友谊,在以后的日子里面能够更加深入且频繁地展开文学艺术交流,相互促进,彼此成就。
这一次与华夏作协的深入交流,也让他个人感受到了来自遥远东方的艺术熏陶……
吕丁格在前面讲话,张重则站在后面拿着一堆卡片翻看着。
卡片总共有一百张,每张卡片上都有一个问题。
一个多小时前,吕丁格派人抽了一百名来得比较早的人,发给他们卡片,让他们把自己想要问z的问题写下来。
这是张重让吕丁格这样做的,演讲决定得很仓促,张重也还没想好要说什么,既然如此,不如看看听演讲的人想要听什么。
张重翻看着卡片,上面写什么的都有。
问张重新书什么时候发。
问张重《清明上河图密码》什么时候出单行本。
问张重今天有没有签售……
不过也有正儿八经找张重解惑的,其中涉及最多的就是对未来的迷茫。
这部分问题应该都是来自于一些年轻人们——刚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学生,又或者是一些在社会上面临选择的打拼者。
看着这些问题,张重想了一会儿,知道今天要说什么了。
这时吕丁格也把要说的话说得差不多了,他笑着侧过身子,镜头直接给到了后面的张重。
“接下来请z上来给大家说一说。”
张重看到摄像头对着头,就笑着冲摄像头挥了挥手,底下瞬间想起一阵不小的欢呼声。
他们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张重而来,晒了这么久的太阳终于是看到他了,当然非常兴奋。
张重走向前去,跟吕丁格点了点头,然后两人换了位置,张重站在话筒前面。
“大家下午好。”
当张重的声音通过扩音器飘荡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时,欢呼声立马停了下来,底下的观众甚至不想错过从张重嘴里蹦出来的任何一个单词。
“今天天气不错,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如果我手边有一杯冰镇的可乐,我想我会更加开心一些。”张重笑着用天气展开自己的演讲,随后他又笑着对吕丁格说道,“当然,我并不是在向吕丁格校长暗示什么。”
大屏幕上出现了吕丁格的身影,哥大校长很配合地耸了耸肩膀。
台下一阵笑声响起。
确实,这天气也太热了点。
不过张重这个笑话却为他们带来了一丝凉爽。
帕克的手机上也飘出无数条弹幕。
……
张重看不到直播间的弹幕,他拿出刚才翻看的卡片,继续说道,“之前我委托吕丁格校长帮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问卷,问卷的主题是你们想问我什么,或者说你们想从今天的演讲中得到什么。做这个调查问卷是因为我想知道我能够给你们些什么,我想让尽可能多的人在晒了几个小时太阳之后不至于回到家中觉得此行除了浪费你们的宝贵时间之外什么也得不到。”
“因为问题太多,我就不一一读出来了,不过我发现一部分人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他们似乎都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中,无法做出抉择。这样的问题忽然让我想起了我的从前,人在一生中总要做出各种各样无数选择。早上起床要选择今天穿什么衣服,然后选择吃什么样的早饭,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出行……当然,我们今天要提到的选择,要比我刚才列举的那些要稍微对人生影响更大一些。比如申请大学的时候选择哪一所大学,以后学什么专业,毕业了又要做什么工作。这些选择,我也曾经面临过,现在想起来,依旧对当时每一次面临抉择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随即抽查虽然有不确定性,但是其中还是有科学依据可以寻找,卡片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对未来的选择,而现场中面临这样疑惑的人确实也更多。
听到张重说到这个问题,他们都会心有所感。
其实帕克也面临一个选择。
他现在事业都跟华夏有关,所以他动过去华夏长久工作甚至以后在那里定居的念头。
但是这样的决定可不好下,因为他的朋友,家人,所有人际关系都在美国。
如果他去了华夏,这就意味着,这些人际关系将会离他慢慢远去。他将要在华夏重新建立人际关系。
对过去的无法割舍,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让他迟迟下不了这个决定。
他已经无暇顾及弹幕,而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台上的z讲话。
“那时的迷茫与坚定,怯懦与勇敢,总在深夜,在无人时分,在心海与脑海间肆意游弋。多年前的我,站在人生分叉路口,看着许多人选择了那种众望所归的生活,看着那种生活展现出来的景象,看了许久许久……”
第六四三章 第一首英语诗
长达半个多小时的演讲已经接近尾声,烈日之下,哥伦比亚大学罗氏纪念图书馆门口坐着的人们静默无声,张重的声音从音箱里面一个词一个词地蹦入了他们的耳朵里面。
“人生这条路,走的人很多。每个人,走出的样子不尽相同。但是不论是什么结果,只要向着本心的方向走,踏上想要到达的那片土地,途经的风景,是枯凉,是繁荣,都是值得回顾的。生命如水,静默流淌。愿各位所愿得偿。”
张重说到这里停了下来,底下的观众还以为张重已经说完,不自觉地鼓起掌来。
却没想到张重又继续开口道,“最后我送各位一首诗。”
一首诗
人们瞬间停下鼓掌的动作,认真倾听。
很多人知道z本身也是一位诗人,而且他们其中一部分人还看过z的一些诗,《荷叶集》没有在美国出版,不过不妨碍有人将华夏语的现代诗翻译成英文给人欣赏。
但是相对于z的小说,他的诗歌读过的人要少很多。
而现在呢
他要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台上送给大家一首诗。
他会用什么语言来读他的这首诗
华夏语英语
如果是华夏语,在场的没多少人能听懂。
而如果是英语,那这将会是z第一首英语诗——除了别人翻译的那些。
站在台上的吕丁格也挑了挑眉毛,他是法学教育出身,但是不妨碍他本身有着深厚的文学内涵。
z的书他读过很多,有之前看的,也有因为代表团里面有z而却做的功课。
无疑,z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文学家,人们完全有理由为他的作品而疯狂。
而让吕丁格挑眉的是,如果z现场读了一首英文诗,又恰巧这首诗以后能广泛流传,那今天的哥伦比亚大学或许会随着这首诗在文学史以及诗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oroadsdivergedayellowwood。”(黄色的树林里,路分成了两条)
z开口了。
是英语!
这是理所应当的结果,毕竟台下坐着的人没几个会华夏语,但是当他们听到出时,现场还是沸腾了起来。
他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们将会是z第一首英文诗的见证者。
或许许多年后,当他们两鬓斑白,垂垂老矣,靠在温暖的壁炉旁,还能跟孙辈们讲述着今天的这件事情。
“黄色的树林里,路分成两条。”
“可惜我不能同时涉足。”
“我在路口久久伫立。”
“向着其中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的深处。”
……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沾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e,为了方便各位阅读,我将这首诗翻译成了中文……)
张重不疾不徐地将这首《未选择的路》读了出来。
这是他非常喜欢的一首现代英文诗,也是诗人罗伯特佛罗斯特最著名的诗歌之一。
罗伯特是一位遵从传统韵律形式的新时代诗人,喜欢用旧形式表达新内容。
他的诗总是用一些浅显易懂的口语,平缓,宁静。
他的诗总是遵从传统的韵律形式,比如押韵的双行体、三行体、四行体、十四行体,他都写得相当出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