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青玉狮子
迟早要把他挤出江苏去。
李鸿章在跟戈登较劲,驻扎在新阳的戈登,也在跟李鸿章较着劲。
按李鸿章的想法,一支军队,毕竟是要打仗的,否则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而且四千人的部队,每月的军饷不是一笔小数目,戈登拒绝了自己拨去的饷银,单靠一时的激愤,又能支撑多久?
他的想法,不能说错,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戈登有了更激烈的行动。作为常胜军会带的吴煦,从新阳赶到了苏州,向李鸿章报告,戈登已经宣布,常胜军解散!
看着李鸿章惊愕不已的样子,吴煦亦是痛心疾首,然而在心里面,那份快意却难以言表。
李鸿章和关卓凡,都是谋夺他上海道的人,然而在吴煦的心里,情形大不相同。关卓凡的手段是和风细雨,李鸿章的手段则狠辣无情,因此相比较起来,自然是把李鸿章恨进了骨子里去。在这样一个巡抚手下做事,实在是难以安于其位,所以吴煦早已心灰意懒,渐蒙去意,连那个三品皋司都不想要了。
可是离去之前,居然被他找到了一个机会,小小地报复一下李鸿章。这个机会,就是由苏州杀降引发的常胜军之变。
其实李鸿章的判断本不算错,对于身在常胜军的这些外官来说,一是要有仗打,这样才有存在的价值,二是要有饷发,这样才可以活得下去。因此如果再僵持一段时间,未必没有达成妥协的可能。
然而现在多了一个吴煦,就不大一样了。他本身就能够说流利的英语,而且在租界跟洋人打交道这么多年,对于洋人的心理,实在是揣摩得透透,很快就取得了这帮军官的信任。何况他作为常胜军的会带,说话本来就具有一定的权威。
吴煦采用的办法,是明里劝着他们与李巡抚言归于好,但说出来的,无一不是在劝他们认输服软荣誉不重要忍一忍算了杀几个俘虏没什么这样的话,反而愈发激起了这些人的敌忾之心,表示永远不肯向李鸿章低头。等到把这些人逼到退无可退,吴煦又说话了,这一回,不再劝了。
这样僵持,也不是办法,总要找一条出路。吴煦完全是一副替他们打算的口吻,何不探一探关藩台的口气?反正你们原来都是他的老部属。
队里的西洋军官们,都觉得这个提议有道理,于是由副统带马格尼出面,向左近的昆山县去联络轩军,结果接待他的,是关卓凡放在这里的白齐文。
白齐文原来是洋枪二团的团官,跟戈登和马格尼都是老熟人了,一见之下,分外亲热,答应替他们把这个意思向关老总去转达。
到了第二天,关卓凡的回话传来了。
关老总的意思是说,他知道你们英法的军人,以荣誉为生命。要知道轩军也是官军,他问你们重新投入官军,怕不怕名誉受损,再次受到别人的讥笑?
同样是一副替他们打算的口吻,但却让戈登和马格尼这一班人,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了——总不成说我们不怕名誉受损?心灰意冷之下,戈登向白齐文表示,大家决定辞职,不再替中国政府作战,但常胜军这支部队,希望轩军能够接收,让底层的军官和士兵能够有一条出路。
谁知连这个请求,亦得不到许可。
关老总说,他跟李抚台都是朝廷的官员,白齐文摊开双手,遗憾地说,没有经过李抚台的许可,他不方便接收这支军队。
马格尼默然无语,他对中国官员彼此之间这种潜在的规则,是能够了解的。
不过,关老总正在委托我招募人员,要在昆山重新组建洋枪二团。我想,如果你们的这些军官和士兵,不再属于常胜军,那就没有关系了。
这是什么意思?马格尼开始没听明白,再想一想,就恍然大悟了。
于是,驻扎新阳的常胜军,正式宣布解散。队伍里一共两百二十四名英法的军人,有一大半表示爱惜名誉,要与戈登一同离开,不想再替中国的军队效力了。而剩下的六十多名英法的军人,和一百多名其他国家的军人,却留了下来,与三千名常胜军的兵士一起,整个投向了昆山。
既然常胜军已经解散,那白齐文就再不客气了,连人带装备,一起招募了过来。他是这支部队从前的主官,自然立刻就可以上手,毫无滞碍。
于是,就在吴煦向李鸿章做报告的时候,白齐文亦派出了一名副官,连夜赶往苏州,把整个的情形向关卓凡做了报告。有几十名英法的军官不肯离去,颇出关卓凡的意外。不过想一想,这说明他们愿意不惜名誉,为钱打仗,倒未必是坏事。
在大营里听完整个报告,他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华尔先高兴得跳起来。
太好了,白齐文又有兵可带了。华尔激动地把手臂一挥,多了这支常胜军,轩军的实力就更强了,打到江宁去,我看也不难。
什么常胜军?关卓凡慢吞吞地说道,明明是我的洋二团。无非是抱给别人养了一段日子,现在抱回来看看,白白胖胖的,倒是又长大了一圈。
(谢谢留声机和几位打赏的朋友。下午要去机场了,初八回来。这几天保底一更,请见谅~)
第一一二章 抬旗
苏州光复,对朝廷来说是一大喜讯,只是参杂了李鸿章杀降这件事在里头,未免有点美中不足。
不足归不足,却也不愿意把这件事看得过重,更不能出言斥责——毕竟是在打仗,能把城池拿回来,才是头等大事!于是下旨,对李鸿章关卓凡等克复苏州的一应有功人员,温言嘉慰,言明等到整个战事大功克成,一并予以奖赏。
虽说如此,可是冷暖之间,仍有细微的差异。轩淮两军之中,别人都还没赏,关卓凡却得了一份特别的恩宠——举家抬入正黄旗。
抬旗是旗人的特权,所以别的人也不能说什么。从下五旗抬入上三旗,而且是最尊贵的正黄旗,这是一份很大的荣耀。关卓凡还是个孤家寡人,所谓举家抬入,也就是说,连他死了的老爹老娘,还有大哥家和二哥家,也都恩荣普照,一并抬旗。
对关卓凡来说,这是意外之喜,因为进入正黄旗,对自己的未来或者会有很大的助益!
只有一样别扭的地方——他心说,我家白双双,这回也正黄了,那是她应得的,可是二哥那两口子,居然也一并正黄,这是从何说起?
话说回来,或许是二嫂应得的
片刻的胡思乱想过后,还是要办正事。
苏州既然落入官军之手,那么向西通往江宁的路上,最大的重镇就是常州了,由太平天国的护王陈坤书在据守。而攻打常州,又必须先扫清盘踞在无锡的黄子隆和江阴的陈承琦。为了商议对常州的作战,李鸿章和关卓凡连续两天在苏州城内会面。协调轩淮两军的行动。
自然是由来淮军攻无锡,关卓凡在地图上比划着说,我的轩军绕道常熟,去打江阴好了。
以官军现在的兵势,不论谁来打无锡。黄子隆都一定是抵挡不住的。李鸿章知道,这是关卓凡在谦让,毕竟无锡是大城,地位更重,财货更丰,打下了功劳也更大。
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彼此倾轧这类事情,李鸿章见得多了,而且他自己就是个中的好手。但是对于面前这位年轻的旗人将领,他的心情却颇为复杂,实在有看不透的感觉。
若说这个关卓凡是存心要与自己一争短长,可是自己初到上海之时。却又主动让防区;嘉定之战,将戈登的洋枪二团拨归淮军指挥,这才造就了后来的常胜军;办厘捐,不仅将嘉定宝山一带的厘卡统统移交,而且信守承诺,松江府之外绝不染手,这些都是谦逊客气的表示。
可是若说这个关卓凡是自甘雌伏。却也不像。
自己花了偌大的功夫,结果上海道台最后还是落入了他的手里,虽然不信他竟能够未卜先知,想必是一个巧合,但他替杨坊谋划这个位子,是一定有的。苏州杀降,他却正好到昆山去了,结果自己担了一个恶名,实惠却是轩军捞得多。
至于常胜军投向轩军,自己也没有什么话说——他已经两次拒绝了戈登。算是仁至义尽,而常胜军解散之后,似乎也没道理说,让白齐文不许招募?更别说那本来就是他的洋枪二团。
自己虽然是巡抚,但现在早已不能把他当成属官来看待了——且不说大家本来就是同品。单说他身上一等轻车都尉的爵衔和那枝双眼花翎,就是连老师曾国藩都不曾有的荣耀。而他旗人的身份,和在两宫和议政王那里的底子,自己就更没办法去比拟了。这样下去,自己这个江苏巡抚,坐得稳,坐不稳,都会成问题。
然而他现在却又把无锡让给自己来打。李鸿章在心里摇了摇头,还是那句话,吃不透,也对付不了,放眼东南,或许只有自己那位老师,才能压住他一头。
因为存了这样一个念头,李鸿章就不肯在城里办公事了——半城是轩军,无趣得很。
李鸿章既然不驻城,关卓凡自然也不好驻,于是明明江苏省的巡抚衙门藩司衙门就在眼前,一位现任的巡抚,一位加着巡抚衔的藩台,却都视若不见,至于设在拙政园的忠王府,更是谁都不肯踏入半步,有什么事情要商量,就在原来谭绍光的慕王府内见面。
攻打常州的作战计划是定好了,可是还不能马上行动,因为轩淮两军,连场恶战下来,都需要休整,而且也都需要把新收容的降卒分类甄选,扩充进来,做一场大整编。
对轩军来说,近三万降卒,不是一个小数目,若是放在从前,只怕在如何防止他们降而复叛上,就得绞尽脑汁,花费好大功夫。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人人都知道,苏州一下,官军廓清苏南省全境,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定都江宁的太平天国,也已是摇摇欲坠,难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命运。何况这些人里面,几乎没有广西出来的太平军老人,大多以两湖和安徽籍为主,因此只要安抚得当,该遣散的遣散,该收编的收编,有粮吃,有饷发,便可免去别的担心。
关卓凡不肯像李鸿章一样,把上万降卒统统纳入淮军,将淮军撑到近三万人的规模。他还是秉持自己既定的原则,希望手下的部队,能做到比较精,也比较多。
八千战勇,四千长夫,就按照这个数来甄选。在大营的会议上,关卓凡最终拍了板,各营原来的预备兵,优先补成正勇。
那就是说,从三万人里只拔出一万二千,其余的人,全部予以资遣。
是,我一定好好挑一挑,丁世杰不无担心地说,不要弄了些暗怀异志的人进来。
谭绍光的亲信,被郜永宽杀光了。郜永宽的亲信,又被李鸿章杀光了。关卓凡叹了一口气。剩下的,都是可怜人,不见得还有什么异志可怀了。
即使已经精选,但轩军的人数,算上留驻上海的先字团。驻常熟的建字团,驻昆山的洋枪二团,仍然超过了三万人,这还没有算上丁汝昌送来的那两营水勇和工匠。
除了补满原来各个团的兵额之外,另有三个新的团被建立起来了,仍以团官的名或字。作为团的番号。组建的方式,是从原来老团抽调部分军官和兵士搭建骨架,辅以西洋教官,再将整编后的降卒补充进去。
刘玉林以上海战役中抢攻川沙,身负重伤的功劳,和这次收容安抚降兵的功劳。升任团官。郑国魁则以两次劝降郜永宽的功劳,也从副团官升为团官,与刘玉林各领一团。
另一名新任团官的,是那个在苏州之战中抢搭浮桥的展东禄。他是克字团第一营的营官,亦曾是关卓凡原来步军马队之中的一名哨长,为人机智,作战勇猛。是伊克桑手下最得力的干将,现在终于也能够自领一团人,算是修成了正果。
军械上却一时不能补充完整,除了由七宝紧急调来的部分枪械和八门野炮之外,其余的便只好先从缴获的洋枪洋炮里面择优拣选。虽然制式不能统一,但好歹凑齐了三个团的装备,勉强可以称为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军队了。
整编之后,接着就是整训。关卓凡在慕王府跟李鸿章见完面,由刘郇膏陪着,不骑马也不坐轿。安步当车,向城南的齐门行去,琢磨着今天该到哪个团去看训练的情况。
说起来,现在轩军几乎相当于有十个团的编制了,横向铺开。管起来已经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了。
城里的街面上,热闹非凡。李秀成自夺占苏州以后,一直在这里细心经营,而这一回,苏州又幸运的躲过了战火蹂躏,因此这座东南名城在经过了最初几天的混乱之后,立刻显出了繁华依旧的本来面貌。即以上海县城来相比,也还颇有不及。
然而走着走着,关卓凡脸上的笑容却渐渐敛去,换上了一副凝重的表情,不住打量着街边的人群。
轩帅,可是有什么不对?刘郇膏主意到了他神情的变化。
兵太多了!关卓凡皱着眉头说道,怎么一回事?
街上固然是繁华热闹,但每走几步,就能见到身穿号服的大头兵,三三两两地在街面上流连,其中也能见到服色鲜明的军官。有的兵注意到关卓凡这一行人,即使不认得这位轩帅,亦认得出他左臂上那圈白色的袖箍,和头上那支双眼花翎,连忙躬身退开,就手请一个安。但更多的兵,都在兴高采烈地出没于各家店铺,或是围着路边的摊档讨价还价,全没注意到这位轩军统帅的经过。
哦,这个,刘郇膏明白了,向他解释道,是上一回的营务会议,丁提督和我们几个议定的。大家刚打完一场大仗,让他们松泛一下,每日有两成的兵可以轮假。
从上海打到苏州,一路连番恶战,让部队有个松弛的机会,不是不可以。但苏州开城已经大半个月了,还是这样的情形,则整训从何谈起?
这件事,我怎么不知道?关卓凡停住了脚步。
刘郇膏从他的语气中听出了不满,正想解释,却见关卓凡的手向前一指,只见右前方的一家酒楼里,走出来几个兵士,脚步虚浮,满脸通红,大声说笑着向城西走去。
那几个兵,大白天就喝得醉醺醺地,还不回营,这是要去哪里?图林,把他们叫过来问问!
领头的居然是一名戴着绿色袖箍的哨长,被几名亲兵一路扯了过来,还不服气,仗着酒劲嘴里嚷嚷着:搞么事?搞么事?老子又得违反军法!
等到看见关大帅,认出来了,这才知道自己闯了祸,脸色刷白地跪在地上,酒也吓醒了大半。而他这一番嚷嚷,也让街上的轩军官兵,发觉是大帅在处置人,几百人哗啦一声,请下安去,只剩下那些不明所以的商贩和老百姓,站在街边,茫然失措。
整条大街,一时寂静无声。
第一一三章 女馆
关卓凡先不说话,盯着跪在面前的哨长看了半晌,才开口问话。
叫什么名字?
刘刘大弟。
吃饭喝酒,给钱了没有?
给了,给了,一两三钱银子。
嗯,关卓凡点点头,吃饱喝足了,不回营,这是要去哪里耍啊?
这句话一问,刘大弟张口结舌,迟疑着没有回话。
怎么啦?大帅在问你话!图林喝道,你是没长耳朵,还是没长嘴巴?
是去去女馆。刘大弟垂头丧气地说。
关卓凡不明所以,但说起女馆,刘郇膏却是知道的。
女馆是太平天国所颁行的一个恶法。洪秀全以万恶淫为首的缘故,从打下武昌开始,敕令全城百姓,必须男女分居,虽夫妇母子亦不可融通。把数万女子,集中在指定的区域和宅子内居住,称为女馆,又叫做女营,由军中的女百长女总制女军帅等监管带领,形同女囚。李秀成在苏州,亦搞了这一套,只是随着时日推移,这套违反人伦的规矩,实在执行不下去,才又重新放宽,允许当地女子各归本宅。
然而仍有外乡的女子,或是无家可归,或是被洪教主洗了脑,不愿离开,仍在女馆之中居住。谭绍光郜永宽这些人,便干脆将女馆变成了兵士行乐的地方,这些女人成了事实上的营妓。等到官军进了城。这些分布在城中的女馆,自然成了轩淮两军兵士找乐子的地方,而这些女人,亦不得不依靠出卖身体。换取食物银钱,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