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帝国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督金卫

    “那你要怎样”

    &nbs




第415章 不孕不育
    咸国历代君王,无不是扶持盐枭家族女子为正室夫人和主要侧妃,王位的继承,也在王后和侧妃当中选择,因此要扯上关系,当今的咸王还是卤侯的表亲,每一代咸王和卤侯的关系都不一般。

    但到太子姜蛰这一代,太子极可能落入晋国手中,现在侧妃廉荟迟迟不见动静,盐枭家族日后在咸国政坛的地位,将受极大削弱,甚至是伤筋动骨的政治地震。

    想到这里,百里燕(既魏贤)小声说道:

    “侯爷是怀疑太子妃做了手脚”

    “不像,本侯问过我那外甥女,并未发现异常。”

    “嘶……那总不能是下了药吧。”

    卤侯又摇摇头:

    “本侯近日聘请名医诊脉,也未曾见异常。”

    “这既不是下毒,亦非行房之弊,也不像是太子贫弱,那问题会出在何处呢”

    “这也是本侯所虑之处,魏大人可有破解之法”

    “难,甚难,仅仅以当下之法,甚难查清究竟是何所致不孕。除非能深入太子府中详查一番,否则实难知道真情。”

    既不能通过下毒、殴打、手术切除致使不孕,又不是避开排卵周期导致不孕,十六岁不到就把西寰肚子搞大,恰恰能说明太子的生育能力没有问题。几乎排除了近现代所已知的所有导致不孕的手段,百里燕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阴损办法可以导致不孕。

    “魏某惭愧,此事恐怕无能为力。”

    “既如此,魏大人就请回吧。”

    “这……那魏某告辞了……”

    百里燕离去不久,薛腾来到后宅,之前那下棋青年男子又在廊庭下抱书品读,甚是儒雅。

    “侯爷可有收获”青年男子抱书问道。

    薛腾叹了口气道:

    “有,或也没有。”

    “哦,那便是有了。”

    “真是什么都瞒不过宗伯先生【注1】。不过育子之事我已问过魏贤,他也束手无策。”

    似乎是在意料之中,宗伯泰摇头说道:

    “据在下所知,魏贤所精医术多乃苦恶之疾,并非杂病。太子侧妃不孕之症极为蹊跷,其难断病灶也在情理之中。不过魏贤此人好追根溯源,此事怕是不会就此结束。侯爷仍需静观其变,甚至太子府中日后将有大变,也未曾可知。”

    “大变可否废西寰!”

    宗伯泰摇了摇头:

    “甚难,即便是闹得鸡飞狗跳,也无此可能。”

    ……

    离开卤侯府回魏府路上,百里燕前思后想,越想越发觉得此事确实诡异,哪有既不下毒,又不使用外力的手段,让个女子都不孕的道理,即便是现代医学也办不到。

    “蒋杰,你速去永兴城将卢皋、关龙翔二人请到我府上。”

    “诺!”

    封建王朝制度下的权利交接,关乎国家政权稳定和可持续性,太子又是权利交接的唯一人选,西寰既为太子妃,也是将来的王后,其若垄断了子嗣的生育权利,咸国的政权最终会落到她的手里。

    第二天,散朝后回到府中,卢皋、关龙翔二人早已等候在中庭议事堂。

    赵家六姓全族迁来都郡后安置于永兴城,永兴城目前实行军管,未置府衙,赵家经百里燕举荐,出任永兴城大小官吏,以维持永兴城的基本运行。

    为便于管理,充分发挥赵家六姓书香门第的优势,永兴城筹办的多所学堂也由赵家管理,费用则从永兴城大营支出。

    “魏大人,今日唤我二人到此,可是有要是相商议”关龙翔道。

    “确实有两间棘手之事,我在陔陵一时脱不开身,只好先交代先生与卢将军二人去办。第一件事是永兴城工匠招募与教化之事,眼下国库刚有恢复,永兴城一应开支以军需为先,因此塾堂、书苑以及新募工匠之培训用度,眼下尚无着落,本官打算,暂由我魏府账上支出这笔钱粮。”

    “这恐怕不妥吧!”关龙翔担忧道,继续又说:“永兴城所兴塾堂、书苑皆是为工坊与武官设立,所耗银钱米粮尚且足以应付,来日若在永兴城、陔陵两地兴办更多塾堂、书苑供百姓入学,所耗银钱米粮每月都将以数万贯计,若是推广至全国,一年糜费之财资将不计其数,仅靠魏府恐怕难以支应。”

    “关龙先生所言不无道理,但眼下可先如此去办,来日待天下太平,国库岁入好转之后,可逐步由国库拨付所需款项,同时入读子弟自行再出一些。”

    “但如此一来,大人之损失又能从何弥补,大人可曾想过。”

    “呵呵……”百里燕付之一笑:“今日之投入,是为来日之丰厚汇报。正如养畜需用粮草,钓鱼需下饵料,皆为同理。若无先期之投入,又何来日后之回报呢。”

    魏府的收入主要有四块,一块是永兴城特产输往陔陵的百货堂,一块是丁肃和轩亭侯府,将特产销往其他诸侯国市场所得,这一块的利润有三成是给赵逊用于作战支出,两成是孝敬咸王的,三成是留给百里燕自己,另外两成丁肃、轩亭两家各半。

    第三块是永兴城对外销售军工产品利润的一成归百里燕个人所有。

    第四块是砡工派炼钢专利,所产兵器销售利润的两成归百里燕所有。

    由于近年来钢制兵刃的口碑远播中原诸国,无论是永兴城还是砡工派,钢制兵器的销售都供不应求,收入颇丰,加上珍珠和珍珠粉的销售,魏府的家底极为丰厚,但同时魏府的支出也相当惊人。

    当下是没有教育、科研投资一说的,当然更没有此等认知。

    由于永兴城大兴土木,发展百工匠术,数以千计,乃至万计的学徒、工匠、女工从事毫无粮食产出的轻重手工业生产,所需的薪资口粮,无不是来自于国库开销以及利润收入。

    在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的当下,国库能够维持最基本的开销都已经极为难得,要指望国库拨付款项用于教育、研究,发展基础手工业、人才,那几乎是奢侈。

    因而所有研发项目的资金,都来自于魏府的支持,诸如连射手弩、四轮辎重车、新式战船建造术,资金无不是来自魏府,也包括挖掘干船坞这等大型工程项目,都不在财政预算开支范围之内。

    &nb



第416章 诸事不顺心
    仆婆是生活经验阅历极为丰富的老女人,或是具有一定资历背景,年纪偏大的宫女担任郡主或太子宠幸女子的保姆,由王后和内府遴选。

    仆婆对食物禁忌都有了解,哪种食物和药物能导致不孕熟稔于心,代代相传之下总结出了一套相当丰富的经验。

    要说太子宠幸的所有女子,都长期使用同一种食物导致不孕,显然不可能,而且短期内难以见效,必须是长久且持续性的使用才能见效。

    与二人商定细节,百里燕(既魏贤)话锋一转,问道赵安陵近况:

    “关龙先生,公子安陵最近都在做些什么呢,为何永兴城不见他人影。”

    “哦,安陵贤弟他人就在陔陵,至于在何处那就不好说了,得需派人去寻他,要不在下让人去寻他来见大人。”

    “不,魏某就是多问一句,别无他意。”

    赵安陵随赵家迁入永兴城后也没个正经事去做,隔三差五带着随扈游山玩水结交好友,到处吃喝闲逛,给人以公子哥儿的感觉。百里燕多次想请他出来谋事,赵安陵从来没有正面给过答复,每次都是不了了之。

    中午请卢皋、关龙卿在家吃顿便饭,二人颇为高兴。

    自从梁国的酱油横空出世降临中原开始,各种红烧佳肴层出不穷,百里燕的厨艺在陔陵也是出名的精湛,咸王隔三差五都要尝一尝百里燕做的红烧狮子头、糖醋排骨,四喜丸子三鲜汤。甚至有传言轩亭侯家轩亭馆最新推出的菜品,也是得了百里燕真传,否则不可能连续推出二十多道新菜。

    下午难得抽空陪肖春玉听琴聊天,春柔春芳不时起舞伴奏,倒也让人不觉时光飞快。

    “真是妙啊……数月不闻妙音,春玉的琴艺又精湛了,这是谱的新曲吧。”

    “大人真是好记性,是上月和春柔、春芳妹妹琢磨出来的新曲,尚未谱完,大人所听还只是初音。”

    “唉……”

    百里燕一息长叹,春柔不解问道:

    “大人为何如此叹息。”

    “人生如曲,无论残音还是全谱,都不免有谢幕之日,再好的曲艺,再精妙的技艺,再宏伟的江山,若无人相传于后世,岂不白费前人一世之光心血。”

    “将军是担心新政无法持之以恒半途而废”

    “嗯,新政推行一年,方才见效,国力稍有好转,民生刚见起色,积弊如沉珂旧病再发久治不愈不,若下猛药,却要殃及自身,若下狠手国本动摇,委实令我进退两难。”

    春柔是姜蓉之外府中略知政事的第二女子,比之春柔,肖春玉对政事一窍不通,更喜欢琴棋书画,春芳人傻,倒是对珠宝布料情有独钟。

    萧儿手掌百货堂,唐桃也是当家的好手,姜蓉倒是内外通吃,以前有事没事议论这个议论那个,办起百货堂后,又迷上了赚钱。百里燕担心轩亭郡主过门之后,不免一场争风吃醋的戏码。

    当天晚上在肖春玉房中过夜,第一次怀孕,肖春玉颇为不适,总感觉是一种病。

    昏暗的烛火下,肖春玉躺在百里燕怀中羞涩问道:

    “大人是要男儿还是女孩儿”

    “其实男孩儿女孩儿都一样,不过眼下咸国男丁锐减,还是生男孩好。”

    “那要是万一生个女儿怎办。”

    百里燕不安分的右手摸索在肖春玉鼓胀的玉桃上,享受着弹滑细嫩的快感,边摸边道:

    “女儿就女儿嘛,将来可以向砡工派大师学艺,做个誉满天下的大师,亦或与娘子你这般琴棋书画,做个贤良的好女子。”

    “大人真是的,人家怀孕了,还如此的不安分。”

    “呵呵……”

    依然没有收手的意思,把灯一吹,又将肖春玉揽紧怀里。

    之后几日百里燕忙于处理治粟内史的份内公务,此前由于农业凋敝,生产力严重衰退,各地报上来的申请诸如种子、农具、耕牛等等都是铺天盖地,但国库空虚无一兑现,所以根本无法处理,一直由大司农莫安正代为处理。

    去年秋收之后,首都圈经济回暖,从志国、卫国、梁国购入的数万头水牛、二十多万具铁质农具集中于辎工营和首都圈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今年一开春屯田开始不久,各郡派人前来催讨过去三年间积欠地方的农具和耕牛,对此百里燕一概打发回去,要耕牛没有,要铁质农具可以考虑,但得等到夏收之前,视各地新式耕作法进度,普及最快者优先分配铁质农具。

    耕牛作为重要劳动力,资源有限,集中使用是提高生产率的唯一手段,分散到各地无疑是自废武功。

    仅仅去年春夏秋三季节,辎工营集中使用耕牛,共计开垦荒田达三百余万亩,并采取轮肥休耕法,五万辎工营始终保持一百六十万亩土地处于耕种状态,其余屯田、粮田利用休耕期间蓄养土地肥力。

    仅去年一年夏秋两季,辎工营与梁国驻军屯田,所获粮草逾一千六百万石,减去一年全国各项开销所耗、欠债



第417章 原动力
    安泰侯再度找百里燕(既魏贤)谈话,多半是咸王没经受住安泰侯的诱惑松了口,毕竟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没有不捡的道理。

    但问题是咸国只与孙国彭源郡接壤,志国、长孙国同时也跟彭源郡相连,咸国能占,长孙国、志国就不能占以咸国的能力,列国岂能能眼睁睁的看着咸国吞并孙国的领土这不是明摆着自己伸头给别人一刀,自己往枪口上撞吗。

    接到安泰侯邀请,百里燕没忙着赴约,继续视察了锁子甲、连射手弩工坊,以及正在船坞中兴建的船只。

    砡工派此番派遣的造船大师是与伍算齐名的周桐,周桐少年得志,拜于砡工派造船大师门下,而伍算就差的多了,从最低的学工开始一步步建立起的名声。

    周桐此人也是异常聪明绝顶的家伙,得知百里燕设想后,其十天之内给出了新式造船法的初步构想,原本需要三年早好的五千石大船,如今只需要一年两个月。

    传统造船都是自下而上,有了干船坞,可以将下层龙骨铺设完成打底之后从船首、船尾、下舱同时开始建造,建造至一半,上层建筑也能同时建造,大大缩短了传统工期。

    新式连射手弩在去年配备先锋营后,在初战中效果极好,各军各营都在争抢份额,毕竟战场上近战厮杀,要是随手就能放出几支箭簇,会比经过凶险厮杀更为来的行之有效。

    不过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由于一味求快,首批连射弩所用木材没有充分干燥防水处理,几次泡雨过后出现开裂,箭匣的通用性有待改进。

    扩建后的各处工坊都散发着一股拼搏奋进的氛围,车水马龙的街道人流络绎不绝,往来运送铁矿、煤炭的马车船舶川流不息,船舶经由城内的内河,进入水门,停泊在内港等待着卸货。

    跟随运煤的马车来到刘灶父子窑厂,父子二人如今是永兴大窑厂最高工造官,负责炼焦、制瓷、烧砖、制冰、肥皂、纸张等核心经济产品生产,最近正在攻关透镜试验工艺,已经加工出的成品有四十多件。

    “大人,这些都是外缘经过打磨后的凹凸透镜,暂且无法摒弃浇铸留下的浇道,只能成形后以人力打磨外缘。”刘灶指着透镜外缘说道。

    “嗯,只要外缘光滑不拉手即可,至于工艺改进,等日后再说吧。暂且还顾不过来。”

    玻璃器形生产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较薄的传统玻璃工艺品,通过吹管和铁钳,边吹边拉边塑形,优点是效率高,造型方便,而缺点是制品较薄。另一种是模具浇铸,适合生产较厚的玻璃制品。以当下技术,透镜就只能通过浇筑获得。

    玻璃工艺经过改进,透光率比之多年前有所提高,但效果仍达不到优质光学玻璃的标准,充其能在透镜对焦后看的较为清楚,毕竟只是普通传统的钙钠玻璃。

    刘灶浇铸的首批透镜瑕疵不少,浇铸时留下的外缘浇道仍需要后期使用人工打磨,一片透镜磨削加工到好需要耗费一个人两天时间。为保证透镜的透光率和镜面粗糙度,模具都采用了紫铜模,仅仅开一副凸透镜模就花了半个多月,可谓极费工时。

    目光转向杨盾,百里燕继续说道:
1...165166167168169...3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