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帝国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督金卫

    “大夫人,今晚还是让大人陪姐姐吧。”萧儿推辞道,全然不知姜蓉的险恶用心。

    姜蓉故作大度,似乎很不在意:

    “诶,苦了萧儿妹妹独守空房多日,做姐姐的怎能都独占了去。妹妹今晚就多陪陪大人,春玉妹妹,你说是不是。”

    “啊!”肖春玉一愣,旋即心领神会:“姐姐说的是,呵呵……”

    “既然春玉妹妹没意见,那就都散了散了吧……”

    肖春玉和姜蓉眉来眼去,百里燕心里哪里不知道姜蓉的把戏。

    他每次回府也就呆几天,一般都是在姜蓉房中过夜,第二天肖春玉,第三天萧儿,第四天才轮到春柔、春芳,而且还经常轮不上。现在看似特殊照顾萧儿,实则是姜蓉不想便宜春柔、春芳。

    即便是姜蓉、肖春玉怀孕情况下,晚上还是得合床,哪怕不愿意,有姜蓉镇着,春柔、春芳也不敢往百里燕的床上爬,这就是正室夫人的封建特权。

    百里燕陪着萧儿去到她的房里,余光中却是看到春柔投来的目光,顿时停下脚步看了她两眼,而后继续走向萧儿的屋子。

    “春柔姐,大人看我们呢。”传芳喜上眉梢。

    “嗯,我们也回吧,过几日将军会过来的。”

    “可是每次都呆不长,已经有四十天没能伺候大人。”

    “这次会的。”

    春柔拉着春芳走回房里,身上还是滚烫的。

    灯火陆续吹灭,只有萧儿的屋子还是亮堂着。

    “大人,我给你宽衣吧。”

    “不是说了吗,别老是大人大人的叫,多别扭啊。”

    “姐妹们都怎么喊,就萧儿叫大哥,萧儿也觉得别扭。”

    “这规矩早晚得改改……对了,百货堂最近一月情况如何”

    “挺好的,好些达官贵人的夫人买了好多东西。”

    “是嘛,轩亭侯没有伸手吧。”

    “这倒没有,就是少侯爷什么都要过问,被他知道了不少东西。”

    “呵呵,这个兔崽子猴精猴精的,跟他爹一样,眼里只有钱。”

    去年三月,百货堂在陔陵新开张,主要销售永兴城的特产,随着今年经济全面好转,大量贵金属、铜钱的流入,生意一直不错。

    轩亭侯父子二人那都是人精中的人精,兰渊公主更是亲自出马挂帅,往百货堂安插人手,虽然货源、资金和走账最终都归入魏府,但对外销售的半数渠道都来自轩亭侯府,这意味着将来想要销售到全国,乃至出口,势必受到轩亭侯府的控制。

    第二天早朝,内阁讨论了四件事,其中有两件是《授田法》施行后首都圈出现了的一系列问题。尤为严重的是隐田、隐户,以及权贵所有土地的置换问题。

    新田制在草拟之初,就隐田问题有过明确规定,因各方施压最后不了了之。但随着新式耕作法的普及推广,以及人口流动性增加,实施新政的首都圈内的隐户问题暴露无遗。

    隐户的初衷是佃户投靠权贵,而权贵利用特权获取隐田后,既能逃避隐田的纳税,同时又能免去佃户的劳役和征兵,还能用佃户耕作隐田而获




第413章 卤侯(1)
    想到这里,陈尚又道:

    “魏大人,老夫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陈尚语带深意,百里燕(既魏贤)顿时停下脚步说:

    “宰执大人但说无妨。”

    “魏大人所推新田制一年以来,我咸国面貌为之一新,魏大人功业甚伟,开咸国数百年来之新气象,诸位同僚都是有目共睹。不过,新政所藏诸多隐弊,魏大人可曾看见”

    “既是新政,定会有不足之处,魏某并不否认。因此新田制才会先在永兴城与陔陵之间推行,发觉弊端以及时弥补。不知宰执大人所提之隐弊所指为何,能否明示”

    “既如此,魏大人可知我咸国盐价为何会如此低廉”

    “盐价盐价……盐价并无问题,宰执大人所指倒底为何”

    “盐需人力伐木、割草、担水、熬煮、转运、分销,其他的魏大人应该无需本官提醒了吧。”

    “嘶……是隐户!”

    咸王是咸国第一大盐枭,咸国建立后各地的盐枭武装势力被咸王尽数收编,而盐枭依附咸王的条件就是咸王将盐业都承包给盐枭,所以咸国盐铁并非如其他诸侯国一样专营,盐是被盐枭垄断私营的,盐枭每年私下跟咸王谈纳税分账,因此朝廷里是没有实权盐官的。

    咸国任何时期,任何产品的价格都会暴涨,唯独食盐不会,因为盐枭对国内实行了完全垄断制度,市场都是盐枭的,为了稳固咸王的地位和民生,盐价就不能太高,而且咸国是食盐的出口大国,因此盐枭依然可以通过向国外出口食盐而获得暴利,而国内市场不够大,价格再高也没有太多意义。

    当下的食用盐只有两种途径,一是井盐,二是煮盐,尚没有晒盐技术,而咸国又以煮盐为主,因此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种植蒿草、伐木、搬运海水、熬住食盐、运输食盐,所有流程所糜费的人力数以万计。

    而这些人力大多都是盐枭的隐户、奴隶、贱籍,说白了,是不需要缴纳人头税雇佣税,劳动力剥削的最高特权,是咸王默许的。

    此前百里燕提议废除贱籍,咸王未准,后来退半步,放开贱籍的赎罪门槛,这也是动了盐枭的利益。

    新田制一旦在全国推开,推开到盐枭的大本营,什么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哪里的日子好过去哪里,原先吃苦受累煮盐的丁户统统都去种田做工,还有谁回去煮盐。

    盐枭是咸国最大的权贵特权阶层,陈尚的言外之意就是不能动,动盐枭就等于动咸王的根基,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现在盐枭买百里燕的账,那是因为咸国还需要你,当什么时候不需要你的了,束之高阁也是有可能的。届时,再好的新政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想明白这一切,百里燕付之一笑:

    “呵呵,多谢宰执大人警示,魏某自有破解之道。”

    “哦,那就好,那就好啊……”

    陈尚维持脸面上的客套,却不看好百里燕的说辞。

    散朝后一众官员陆续返回国政监,该干什么的还干什么,高勋拜入广叔子门下后,经广叔子举荐,现在是咸王中庶子,现任外执使荀牧司政使。

    咸王曾有私下透露,再过一阵,要升其出任长史。既然是长史,距离丞相又是更近了一步。

    “高大人,忙呢。”

    “魏大人,今日怎有空来此,不会是有事相托吧。”

    “呵呵……”百里燕浅然一笑说:“知我者高兄也,实不相瞒高兄,确有一事相求。”

    高勋放下笔墨,立身而起拉着百里燕来到殿外游廊下:

    “贤弟有何事,尽管说便是”

    “一月前大王遣使梁国可有什么消息传回”

    “好象没有,莫非是魏大人是捎带了什么私事”

    “是这样,我请大王向梁国聘请学士大师来咸国传道授业。”

    “魏大人不是已经在永兴城办了几所塾堂吗,难道还不够”

    “当然不够。全国学士聚于陔陵,陔陵这几年屡遭威胁,闻风逃走者不计其数,留下者十不足一,你让我去哪儿弄那么多教书先生。”

    兴国先兴教,唯有积蓄人才方能强国,这是亘古不变,经久不衰的道理。永兴城工坊扩张后,这一问题日益突出。

    全国精锐工匠几乎半数集中于永兴城,工坊规模三次扩张,工匠数量已难满足生产需求,只能向军队、民众招募学工,甚至向妇女开放招工,由此导致文盲问题日益突出。

    且不说工匠中不少人认不全字,对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创新,都离不开最基本的读书认字,不解决基本识字问题,永兴城的发展,早晚遭遇人才匮乏引起的瓶颈。

    为此从去年下半年粮荒缓解后,百里燕向全国,包括陔陵同文书苑在内,征集教书先生和国学大师,前往永兴城和陔陵的官办塾堂书苑。

    一切产生费用由永兴城咸军行营支付,教育的对象是工匠和武官,如此也仅是暂时基本读书识字无问题,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基础教育和技术的传承。

    由此需要更大规模,更为广泛的教育办学,由点及面,先从永兴、陔陵开始,集中资源开办一批基础教育,培养人才。

    五年十年过后,有了扎实基础,政治稳定,军事威胁减少后,再征召开办更多学堂,由陔陵、永兴,向都郡和发达地区辐射,最后再向全国发展,同时兴办中高级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之所以要从梁国引进国学大师,一是梁国毕竟是政治上



第414章 卤侯(2)
    少时许,管事引百里燕(既魏贤)到中庭内堂,一年近六旬头发花白,着一席锦衣直裾老者,气定神闲坐于堂上喝茶。见百里燕徐步而来,目光老辣扫过一眼:

    “魏大人,请坐吧。”

    百里燕暗中略是打量一眼,深施一礼道:

    “魏贤见过卤侯。”

    “免礼。”

    “谢卤侯。”

    径自坐向右席,少时婢女送上茶点随即退去。卤侯这时说:

    “魏将军少年英雄得志,如今威震中原,本侯钦佩之至啊。”

    薛腾一番称赞,百里燕心知这也仅仅只是客套之辞。

    去年大婚,满城权贵无不是竞相贺喜,也只有薛腾卤侯府只送贺礼不派人参加婚礼,可见卤侯此人对时局的把握极为克制,不会轻易表露立场和态度。

    “卤侯过奖了,魏某受大王与赵帅厚恩,不敢不效死命,至于名利得失,都是身外之物,在魏某看来,名声越大,未必是好事。”

    “看来魏将军见识果然与众不同,不知魏将军此来侯府所为何事呀”

    “实不相瞒,在下此来是为盐枭之隐户之事。”

    “哦……”薛腾应了一声,未动声色,也无法从脸上隐隐的褶皱中解读出任何内容。

    百里燕猜想,兴许是薛腾已经料到,但却没想到自己会如此直截了当。

    想到这里,百里燕继续说道:

    “魏某深知侯爷麾下有隐户无数,而这些隐户终年疲于煮盐、种草,盐枭从中获取惊人利益,故而卤侯对魏某之新田制虽未反对,但日后若是推广至全国,怕是没有侯爷首肯,魏某的治粟内史怕是也要做到头了。”

    “呵呵……”卤侯冷笑道:“那魏将军的意思,是想让本侯知难而退喽”

    “侯爷言重了,但凡是变则通,不变则不通。魏某虽不精通营盐之事,但对煮盐之事还是颇为了解的。煮盐所需之种草、割草、挑水、熬住、转运糜费人力甚巨,以咸国二十年来每年输往孙国、徐国、卫国、志国、千岳山之盐,至少需要十二万人至十五万男女用于制盐,算上老少家小恐怕要二十五万人,若是魏某有所冒犯,还望侯爷见谅。”

    百里燕一席话不重,薛腾心头却是一阵天翻地覆,脸上微微起伏的褶皱可见心中的震惊何等剧烈。

    “魏将军有话直说吧,本侯洗耳恭听。”

    薛腾口气隐有不快,百里燕心知若是再逼一步,薛腾定下逐客令。于是收敛起态度又说:

    “魏某不敢,魏某此来并无意冒犯卤侯,而是有一法献于卤侯,若能用此法,不仅盐产可翻数倍数十倍,所耗费人力仅仅是当下的十分之一甚至十五分之一,只是不知卤侯可愿采纳。”

    薛腾又是一惊,全无声色的脸上愣也是掀起波澜:

    “魏将军,此言莫非是儿戏!”

    “魏某绝无虚言,卤侯可曾听闻晒盐之法”

    “晒盐如盐霜那般将海水晒干而得白霜法。”

    “正是,若能兴此法,可敌十数乃至数十万人力。”

    卤侯闻讯却是大笑,隐有嘲讽之意:

    “呵哈哈……”

    “侯爷莫非知道此法”

    “本侯敢问你魏大人,可是挖坑将海水灌入其中而后任凭日晒雨淋而得白盐”

    “正是,不知侯爷何意”

    “那本侯问你,这海水如何引入坑中,又如何不令坑中海水渗入地下,这些魏大人可曾考虑。”

    “哦……原来卤侯是担心此事,实不相瞒,在此之前确实难以实现,而今已能实现此法。”

    晒盐法需要挖掘盐池,而后将海水引入盐池当中。但是有两个技术问题在当下难以有效解决,以是如何将海水引入盐池,二是如何防止海水渗透地下而流失。

    若要挖掘盐池,必然要临近海滩,海水灌入盐池后,因沙土松软很快渗入地下。第二是海水引入方法。当下仅能做到以人挑肩扛的原始办法,将海水一桶一桶的灌入盐池,而且一边灌一边往地下渗透,因此效率极为低下。

    但永兴河干船坞挖掘建城之后,如何引水排水问题已经解决,同时完全可以利用潮汐法引入海水,关键技术是水门的闭合与密封问题。

    盐池可通过并联引水渠,通过单个或多个水渠出口通入海中,水渠出口以水门闭合,而后在涨潮时开启,将水海水引入盐池,退潮后即刻关闭水门。盐池深度低于水渠,水渠呈倒斜度通往盐池,以防止盐池海水回流入海。

    如此可将盐池挖在海滩之外,而后以粘土夯实地面,放火烧硬,铺青砖,或是再过几年水泥产量增加,可铺设水泥,防止下层干盐被泥土所污染。

    盐池投入初期渗水现象依然存在但,初期之后,盐水渗入石砖和夯土之间,形成结晶体,进而增加了防水性,可从根本上解决晒盐法效率低下的问题。

    “侯爷,晒盐法若能实现,不仅所需之人力大大减少,出产量能比之前更高,所需费用也更低。侯爷为何不妨在卤城挖掘十个盐池以作示范,若觉可行,再做推广也不迟。”

    “魏将军晒盐新法若是真好,不会平白无故的献于本侯吧。”

    “卤侯大可不必担心魏某将隐户编入户籍迁往他处。”
1...164165166167168...3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