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幸福来敲门
林延潮与众学生们都是边吃边聊。
因为平日与学生们常道‘做事当进,享受当退’的道理,所以饭菜也是很简单,就是一大碗冒尖的饭菜。
饭和菜都拌在一起,大家边吃边聊。
“今日廷议上可以看出,眼下似事功变法的主张,在朝堂上颇为受人肘制,难道我等徒为泥瓦工修修补补。”袁宗道出声叹息道。
方从哲道:“事功变法之事非一蹴而就,骤然大刀阔斧,必惊动了朝堂上那些大人们。”
“那以中涵的高见应当如何”袁宗道问道。
方从哲道:“眼下还是应当让天下读书人明白我们的主张。”
“中涵从稚绳手里接过新民报以来,我却看得规劝教化的话语少了很多,但于广告以及媚俗的文字却多了很多。”袁宗道不客气地言道。
方从哲被袁宗道如此讥讽,却是洒然一笑道:“袁兄只看到报纸上写得是什么,却没看到新民报自方某为主编后,从原先六七千份一刊现已至**千份一刊。”
李廷机点点头道:“托方兄的福,今年翰林院过年,每名同僚都多分得了两斤肉。”
听李廷机这么说,众人都是大笑。
林延潮也不由莞尔,这翰林院以往是穷衙门,故而有穷翰林之说,但有了新民报的贴补,翰林们的福利越来越好。
林延潮孙承宗道:“稚绳你怎么看”
孙承宗恭敬地放下碗筷答道:“回禀恩师,吾以为做事不在谈过高之理,务必先贴近就俗,办报也是如此,不可贸然以大义临之,先让天下的读书人与百姓能够喜欢,然后我们说话才有人听。”
孙承宗说完,众人不由赞道:“稚绳高见,这办报的事就是我要去就百姓,而不是百姓来就我。”
林延潮也是点点头。
孙承宗继续道:“恩师一直提及事功变法,要顺应民心之所向,大势之所趋。所以以学生想来,变法不是庙堂诸公要百姓如何如何,而是百姓要如何如何,朝廷顺之。譬如隆庆年开海,封贡于俺答都是从于民意而破除旧习,从下而上真正的变法,而不是如王荆川那般以己意立一新法,反让天下从之。”
林延潮点点头,孙承宗不愧是自己得意门生,自己还没说他就已经想到这一步了。
“再说回这新民报,天下人都视为此为恩师的喉舌,以为要再如燕京时报那样重提变法事功,我则不然,百姓喜欢什么我则主张什么,哪怕他人说我媚俗,什么对我们有利我们就作什么,哪怕他们说我们登广告而言利。其实不用刻意教百姓作什么,这已是我们事功变法的主张,行不教之教了,这也是我与中涵当初达成的共识。”
林延潮欣然道:“好,好,这实是我回京以来听到最高兴的事。”
方从哲与孙承宗二人闻言都是大喜。
林延潮欣然点点头,若朝堂上真能顺应民心而为,自己退了回老家教书又有何妨。
这时候陶望龄忿忿不平道:“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元失其鹿,太祖得民心而取天下,而当今朝堂诸公在朝久了,却忘了民心是什么。”
叶向高道:“可是民心可从,但也能一味从之。比如百姓都不愿意纳税赋,士绅转嫁税赋于百姓,这也是民意民心的所向啊。所以民心所向朝廷许,则为之,不许则禁之,这也是正道。”
孙承宗,方从哲闻言都是一愕,不知如何说。
林延潮点点头道:“说得好,进卿之言你们可要记住了。”
自己的幕下言论还算自由,大家各抒己见,意见相左时辩驳个几句也过去了,谁也不会放在心上,不过到了将来这几人身居高位了,是否还能如现在友好争论,林延潮就不知道了。
林延潮当即道:“移风移俗非一日可成,事功变法也非一日而就。顺应民心是不错,但重要当在于因势利导。”
众人都是露出倾听的神色。
&nb
1217.第1200章 礼部尚书
第1200章 礼部尚书
林延潮默然片刻,然后对孙承宗道:“伯修擅于文赋,周望精于经义,但他们都不擅于处理官场上这样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在美命又不在我的身边,故而官场上的事稚绳你要多替我费点心。”
孙承宗答道:“学生谢过恩师,学生愿为恩师效犬马之劳。”
林延潮点了点头道:“那么礼卿在苏州的事你之前可否知道”
孙承宗道:“学生方才知道。”
“那你如何答他”
“学生还未答他,故而他写信来后,特请请教恩师。”
林延潮对孙承宗认真地道:“为官最重荐举,次则师生,元辅于我不仅有师生情谊,我为官这一路也是靠他荐举。但礼卿秉公执法,为民请命,此乃义也。两者之间着实叫我为难,依稚绳之见,我当如何答之”
林延潮见孙承宗双目的眼神微微变化了一下。
孙承宗当即道:“回禀恩师,请恕学生直言,我等为官就是为了秉公执法,为民请命。不然为官作何当然学生这是书生之见。”
“不过学生为恩师计,现在元辅正当国之时,已不约束家人,若这时候恩师退一步。那么将来元辅退隐之际,恩师再言此事,元辅与天下人又会怎么看恩师呢故而与其现在见直受怨,倒省去了元辅将来责恩师辜恩。”
“学生浅见,还请恩师明察。”
林延潮闻言没有立即说话,而是看着孙承宗,对方也是垂下了头。
然后林延潮勉强笑着道:“屋里炭火甚热,看你都出了一头汗了。”
孙承宗一醒,立即道:“学生失礼,还请恩师见谅。”
林延潮摆了摆手笑着道:“没什么失礼,倒是你的肺腑之言,让我想起心头的一个疑惑,不知稚绳可否为我一解”
孙承宗道:“恩师,承宗愿洗耳恭听。”
林延潮笑着道:“不少官员在身居低位时,很是能直言敢谏,抨击朝堂之事,如此耿介忠臣。但后来身居高位,为何胆子反而越是不敢说话,甚至成人人口中的奸臣这是我不解的。”
“譬如南宋时之贾似道,当年忽必烈攻鄂州时,贾似道临危受命帅孤师进入陷入元军重围的鄂州城守城,并以木栅环城,时忽必烈惊叹贾似道之才顾扈从诸臣道,吾安得如贾似道者用之。”
“再论人之忠奸,譬如司马懿若是在高平陵之变前病逝,那么他又当如何定论”
林延潮说到这里,不免想到自己现在的处境来。
孙承宗闻言犹豫了半天,半响后只能道:“恩师都是不解,学生更是不明白了。”
林延潮笑了笑道:“无妨,无妨,礼卿之事让我再想一想,你先回去歇息。”
孙承宗闻言当即起身告退。
这边孙承宗刚走,这边陈济川送来帖子言:“启禀老爷,钟羽正,于玉立等人求见。”
林延潮闻言知道推不过,他们都是自己的同年故旧。知道今日自己回京了,自是来贺一贺。林延潮于是吩咐陈济川将人请到花厅里见面,而自己洗了一把脸强打精神到了厅中。
从此林延潮在屋里见了一下午的客。
这边官员刚走,那边官员又来,至于后来的官员就坐在客厅里候着,多的时候就是两三拨的官员同时碰在一起。
林延潮每人都说了几句话后,到了晚上时这才得了空。
林延潮很是疲惫,当即也不愿吃晚饭了,准备回屋看看老婆孩子就去休息。
林延潮回屋才知道,林浅浅这边也有客人原来是林延寿的妻子甄氏来探望,两边已经说了好一阵的话。
等到林延潮回屋了,甄氏正好告辞与他打了照面。
“见过叔叔。”甄氏欠身行礼。
林延潮道:“原来是嫂嫂,为何不吃了晚饭再回去了。”
甄氏道:“叔叔这才回京不敢劳烦,等改日再来打搅。”
林延潮见甄氏脸上有泪痕,也不好多问于是命了两个老妈子送甄氏出府。
林延潮回屋,正要向林浅浅问话,却听陈济川前来道:“启禀老爷,延寿老爷来了。”
林延潮奇怪,这夫妻二人为何一前一后来,这又是搞什么幺蛾子
林延潮正要问过林浅浅再说,却听陈济川道了一句道:“老爷,延寿老爷是坐着四抬的轿子来的。”
林延潮闻言眉头一皱,当即道:“随我先去轿厅。”
林延潮来到轿厅先看了林延寿的四抬暖轿,再看几名轿夫模样都在喝茶问道:“他们都是随我兄长来的轿夫吗”
陈济川答道:“是的老爷,轿夫四人,跟班四人,还有随行一共十几人。”
陈济川说完,林延潮脸色已是不好看了。
然后林延潮回到客厅里,见林延寿已是在候着。
他一见自己即是笑着道:“我的宗伯弟弟你可总算是回京了。”
宗伯弟弟
林延潮笑道:“兄长,劳你和大嫂赶过来一趟,本来我当亲自上门才是。”
林延寿笑了笑道:“无妨,知道你拜了尚书,肯定是事忙所以还是我亲自上门见见你。我爹娘,还有爷爷在家都好吗”
林延潮笑道:“都好,这一次来京,他们都托我给你带了东西,一会再托人送到你府上。对了,你这两年在京如何,也没见得来给我写信。”
“对了,外面那顶暖轿我看了……”
林延寿闻言笑着道:“兄长你也看到了,这是我从城东轿铺新定的,怎么样若是喜欢你就拿去用,哦,我忘了你现在是要坐八抬的轿子,戏文里怎么说来着这就是起居八座。”
“兄长,”林延潮敛去笑容问道:“不知兄长现在是何官职”
林延寿清了清喉咙道:“京卫百户……”
林延潮打断道:“这带俸百户是甄家出力替兄长捐的官职吧。”
明朝武官中带俸与见任之分,所谓带俸就是朝廷每个月给你俸禄,但你不管事,这一般是贵戚子孙吃闲饭的职位。甄家并非勋戚为了给林延寿这女婿弄上这带俸百户的官职,绝对是出了不小的气力。
林延寿哼了一声道:“那还不是甄家看在兄长你的面子,有意巴结我。”
林延潮目光一凝,顿了顿道:“甄家的事暂且不说,但带俸百户,好歹也是六品武官,那么这暖轿是怎么回事”
“朝廷有律令出行的武官不许用暖轿,只许用显轿。兄长用暖轿也就罢了,但这四抬暖轿唯有知府,郎署一级的官员可用,兄长你怎可僭越”
面对林延潮如此,林延寿道:“哎呀,我的宗伯弟弟,不要一到京来就训人啊……你说的那套都是老黄历了,京里面哪个官员不是越制用轿,大家都是睁一眼闭一眼。再说弟弟你现在是起居八座,我身为兄长用个次一些的也不算为过吧,哈哈。”
林延潮闻言牙齿咬得咯咯响动,换了往日他有气力与林延寿解释一番,但他今日有些疲惫,脾气也不是很好,当即是一拍桌案道:“别人是别人,但京城里是我说的算!”
“宗伯弟弟,你发那么大火作什么,不就一顶轿子,好好,一切听你的。”
林延潮道:“还有何事嘛”
“那没事我就走了。”林延寿起身显得无精打采。
林延潮起身语重心长地道:“我远离家乡到京为官,放眼看去在京里唯有与兄长相互依持,所以有些事兄长多为我体谅一二。”
林延寿闻言这才笑了笑道:“好吧,那我先回去了。”
林延寿走后,这边陈济川又来禀道:“老爷,礼部衙门派人来送仪仗。”
“见吧!”
林延潮又坐了回去,但见两名礼部的官吏一进门即对着林延潮叩头道:“小人见过大宗伯!”
林延潮道:“本部堂虽是才到京,但总要等要年后开印这才上任,你们倒是着急送仪仗来真是有心了。”
两名官吏连忙道不敢当。
片刻后礼部就给林延潮呈上出行的仪仗,朝廷的规矩,四品以上官员出行许用褐盖,不过这是京外,京内唯独一二品大员才许用伞盖。
这二品大员又与四品官员的褐盖不同,以银浮屠作顶、茶褐色罗布为表、红绢为里、上下三檐。
这是官员出行遮阴所用的,朝廷一般会给官员打造一套。
除此以外,还有金花刺绣罗纱的一套幔帐,这是官员出行的路上累了,就支起幔帐围起来,在路上休息,也免去路人旁观。
林延潮见一样一样都准备周全点了点头。
那官吏笑着道:“还有大宗伯的官轿都已是备好,要不要先过目”
林延潮道:“也好。”
那名官吏得令后当即命人将轿子抬到了院中。
这官轿正是八抬大轿,却比原先自己任侍郎时的官轿还要气派许多。
轿顶略凸四面平行伸出轿子成檐,轿檐四角有一尺多长的穗子垂下,有风时即可飘飘然。至于轿身则是由红油布包着即显得贵气,也能够保暖。
而轿子左右各有一根木杠透过红油布通至前后,两杠前后都有一木杠横连,至于轿子前后两头再用两根短木杠下系粗绳,套着横杠,如此轿前左右各两人,轿后左右各两人,合计八抬。
林延潮又挑开轿帘,但见轿子里面布置齐全,轿上是獾皮坐褥,踏板中空还可放得炭盆取暖,至于轿前宽敞处还能再搁一张桌子,以便官员在轿上办公之用。
若是不放桌子,官员于轿上也可坐得舒服。
&nbs
1218.第1201章 新官上任
第1201章 新官上任
正月里头,因为新年刚过,故而还是残留着几分过年的喜庆之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