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大明镇海王 第1423章,根本就回不去
伴随着谢迁的话落下,整个金銮殿都变的鸦雀无声,到了这个地步了,明眼人都清楚,那就是关于税收问题方面,大明高层的意见是非常一致。
你下面这些四品、五品的官员如何哔哔都是没有任何用的,即便是出身江南,一向坚决反对征商税的谢迁,他也无法站出来反对,因为形势就是如此。
“嗯~”
弘治皇帝微微点点头,再扫视一圈群臣,目光放在了高元龙、钱启等人的身上说道:“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陛下,历代圣君都是轻徭薄赋,于民休养,朝廷横征暴敛,必招来祸患,非明君所谓啊!”
高元龙倒是硬气的很,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就差指着鼻子骂弘治皇帝是昏君了。
“是啊,陛下~”
“朝廷之税,够用就好,根本没有必要征收太多的税,以前一年朝廷的税银也不过才三百两银子,大明依然蒸蒸日上。”
“现在朝廷一年税银超过五亿两白银,各项开支都非常巨大,要知道朝廷所用之钱物可都是从百姓手中征收上来的民脂民膏。”
“正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朝廷如一直如此,恐将来民不堪税重,烽烟四起啊。”
钱启也是跟着说道,看起来似乎好像是真的在为大明帝国着想,在为天子着想一般,不知道的还会以为弘治皇帝是真的在大肆的收刮民脂民膏,在不顾一切的奴役黎民百姓呢。
“陛下,简直一派胡言~”
户部尚书佀钟忍不住站了出来。
这要是取消了税务衙门,取消了新的税务制度,他这个户部尚书根本就做不下了。
要知道朝廷现在的开支可是非常巨大的,别的不说,单单是官员的俸禄待遇就已经一涨再涨,比起以前来翻了好几番了。
以七品官员的收入来算,在以前的时候七品官员年俸只有90石米,也就是差不多6400斤大米,即便是米在明朝的时候价格算是比较贵一点,但折算下来,算五块钱一斤,按照现在的价格来算,这一年其实也就是三万块钱的收入。
七品官员,差不多相当于后世县一级的主要负责人了,一年三万块钱左右的收入,除此之外就没有其它的收入了。
更加可怕的是,有四成左右的米,官员是根本领不到的,被皇帝给折算成了绢布、棉布等一些零碎的东西。
有东西还算好,有时候干脆直接给你发宝钞,谁都知道这个宝钞就是一堆纸,根本就没有人很多购买力。
由此可见明朝官员的俸禄是何等之低了,这要是当官了,你不贪,又没人孝敬的话,你连养活自己一家人都是问题。
不过自从税务改革,成立税务衙门之后,朝廷的税收收入大大增长之后,在刘晋的倡导下,官员的俸禄也是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增长。
以前该发米的继续发米,七品的县令到了现在,一年可以获得500石大米,而且因为这些年大明年年丰收,粮食极其的充足,朝廷收上来的粮食非常充足,故而这部分大米都是十足发放。
除了大米之外,布匹、绢、茶叶等等实物同样不少,七品的官员每年可以领20匹布、三十匹绢、五百斤茶等实物。
得益于大明蒸蒸日上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和海外殖民的发展,这些都可以得到足额的发放,布匹什么的,现在其实也不值钱,一匹布市场价也就是一百多文。
除了这些实物之外,最重要的当然是银子了。
要是在以前,朝廷基本上是没有银子发给官员的,顶了天发点宝钞就算是不错了。
但是现在,宝钞早就已经退出了市场,皇帝不再印刷宝钞,市场也已经淘汰了宝钞,银本位也已经基本上确立起来。
七品的官员,现在一年可以获得五百两银子年俸,这个收入可以说是相当的高了,而且现在朝廷有钱,都是可以足额发放,发的还都是大明第一银行这边发行的银元或者银票。
朝廷官员的俸禄一涨再涨,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一个是朝廷有钱了,总要找些开支将银子给花出去,放在国库里面就是铁疙瘩,没有丝毫的作用。
另外一个就是大明现在的人工涨的非常厉害。
殖民主义的迅猛发展之下,全球的财富迅速的向大明汇聚,大量白银的流入,一方面刺激了大明经济的繁荣,同时也让大明的人工不断上涨。
京津地区的普通工人的一个月的工资基本上都已经达到了五两银子,一年算下来可以拿到六十多两银子,低于五两银子一个月,你根本就招不到人。
大明地广人稀,土地广袤、人口稀少,又拥有大量的财富,人工岂能不贵,一个月五两银子,你都还要包吃包住才能够招到人。
要是在以前,别说一个月五两银子了,只能够包吃包住就有大把、大把的人愿意替你做事,要是能够再给百十文的,那绝对是活菩萨了。
七品官员好歹也是大明正式有品级的官员,总不能比一般老百姓的收入低吧,故而朝廷官员的收入也是跟着在不断的上涨。
这一年下来,大明上上下下有近十万官员,这一年下来,单单是给朝廷上下的这些官员、官吏、衙役等等发放俸禄就差不多要近一亿两白银,占到了朝廷国库收入的20%。
真要是像以前一样,取消了新的税务制度,不征收商税,又不设立税务衙门的话,朝廷一年收那么几百万两银子,他这个户部尚书即便是卖掉了,也都不够去给官员放俸禄了。
更何况,这官员的薪酬待遇提上去了,想要降下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也根本不可能降,因为一旦降低了,很多官员就真的没有办法活下去了。
再说了,以前的户部尚书那是人人讨厌的位置,都不想当这个大明的管家婆,因为手中没钱,谁找你要钱,你都只能够臭脸相迎,以至于户部尚书往往都和铁公鸡画上等号,像前户部尚书周经,就号称铁公鸡、周扒皮。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自己手中一年握着五亿两白银的巨额税收,那感觉简直不要太爽,仿佛变成了财神爷,有用不完的银子。
取消现在的税务制度、取消商税、取消税务衙门,坚决不行!
“朝廷所收之税,基本上很快就用到了国计民生的大事上面,有用来修建公路、港口、水库、堤坝的,有用来修建学校、私塾书院的、有用来赈济救灾的。”
“每年收上来的银子基本上都会再次用掉,而这些银子最终又会流回到老百姓的手上,并且还给老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就业,给工厂、商行、商人等等提供了更多的订单、生意和买卖,促进了大明的繁荣富强。”
“并不说这些银子我们朝廷收了之后就没有用出去,这银子就好像是我大明帝国身上流淌的血液,它需要不断的在大明更多领域不断的流转,如此才可以促进我大明繁荣富强。”
“这正是应了那句税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尔等身为朝廷重臣,国之柱石,竟然连税收的作用都搞不清楚,在这里巧言偏辞,大肆攻讦朝廷税收之策,你们到底是何居心?”
佀钟那个气啊,指着高元龙、钱启等人说道,胡子都气歪了。
“你~”
“我们只是就事论事而已,朝廷所收之钱财,确实是民脂民膏。”
高元龙看着佀钟,死鸭子依然嘴硬。
对于高元龙、钱启他们这些人来说,他们并非不知道税收的作用,也知道朝廷收取一定税收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朝廷征商税极大的损害了他们这些江南士绅、商人、大家族的利益。
在以前的时候,因为没有开征商税,他们这些官员背后的家族可以通过经商的方式,迅速的积累起庞大的财富。
像盐商,一直都是富甲天下、富的流油的代名词,靠着盐这个生活必需品,他们积攒了极其庞大的财富。
再比如粮商、布商和茶商,因为江南之地是大明最主要的粮食产区、布匹产区、茶叶产区,他们这些江南地区的大士绅、大商人都会从事相关领域的生意。
不用交税,又可以联合起来形成垄断,一个个都富的流油。
但是自从要税务改制之后,开征商税,又成立税务衙门强制征税,他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盐商彻底死绝,被刘晋麾下的长芦盐场给彻底干趴下,以前一斤盐,这些黑心的盐商可以卖到几十文一斤,关键还都是其差别无比的盐,一斤盐可以给你渗半斤沙子进去。
现在长芦盐场的盐,一斤盐只要几文钱,还都是上好的雪盐,江南的盐商怎么可能竞争的过?
至于粮商、茶商、布商等等,商税开征起来,利润直线下跌,同时京津地区工厂、作坊的大规模兴起,布匹价格直线下跌,辽东、南洋等地的粮食大规模流入,粮价大跌等等。
这些都让江南地区的这些士绅、商人、大家族一下子就变的艰难起来,自然是要反对的。




大明镇海王 第1424章,江南非能人所不能治
“尔等身为国之重臣,竟然连这些基本的东西都不懂,用什么来辅助君王?”
“依我看,尔等还是自己请辞归乡的好,免得误了国家大事。”
佀钟看着这些人,气的无话可说。
“我等忠于天子,时刻谨记天下黎民百姓,故此才大胆向天子请求废除税务衙门,不要再征收商税。”
“反观你,身为堂堂户部尚书,掌管天下户籍和钱粮,不思节俭,大肆铺张浪费,肆意挥霍民脂民膏,你有何脸面对得起天下百姓?”
高元龙、钱启等人是豁出去了,听到佀钟的话,更是来精神了,对着佀钟就是倒打一耙,说佀钟这个户部尚书很不称职,就知道铺张浪费,不知道节约。
“我问心无愧,上对得起天子的信任,下对得起大明的万万黎民。”
“倒是你们这些人口口声声的天下百姓,你们口中的天下百姓,恐怕就是指你们背后江南的大商人、大家族、大士绅吧?”
佀钟更气了,一把年纪了,也不怕那么多了,直接就跟着高元龙、钱启等人开撕起来。
一时之间,双方背后各自支持的大臣也是纷纷站立出来,互相指着对方的鼻子骂起来,整个早朝就如同是菜市场一样,只不过双方之间的骂人都不带脏字,没点水平你都还听不出来对方是在骂你。
“好了~”
弘治皇帝一直面无表情,等到双方骂的差不多了,这才开口说话,顿时整个金銮殿一下子就变的鸦雀无声,群臣纷纷整理下自己的衣冠,恭敬的再次站好。
“税收之事乃是国之根本,无需再争~”
“此事因南直隶有人冲击税务衙门一事而起,首先必须要彻查此事。”
“萧敬,此事交给你去彻查清楚。”
弘治皇帝赖得继续看朝臣为了此事而争吵,也不想再继续来争论要不要征商税的事情,直接就盖棺论定,同时又将税务衙门被冲击一事交给萧敬负责的厂卫去彻查。
“陛下,万万不可啊~”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高元龙、钱启等人都急了。
这事情要是让厂卫的人去查的话,到时候,什么事情肯定都会弄出来,天知道到时候会牵连出多少江南地区的士绅、官员、商人、家族等等,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有多少人要被流放。
“陛下,万万不可啊~”
“只是一些民众冲击税务衙门而已,区区小事,不需动用厂卫,只需令南直隶地方官府彻查一番就可以了。”
钱启也是气的满头大汗,现在都已经不是争论着要不要废税务衙门的问题了,眼前这一关过不去的话,什么都完蛋了。
“你们都说了,这是民怨,既是民怨那就是大事,必须要高度重视,此事就这样定了。”
弘治皇帝看了看高元龙、钱启等人,心里面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让你们嚷嚷着要废除商税,废除税务衙门,首先就要拿你们开刀。
这江南的士绅、商人还真是不怕死,当初开征商税的时候就已经杀了一批了,现在竟然又冒出来一批。
让他们交个税就有怎么难吗?
朕自己麾下的产业都要依法纳税,你们竟然还不愿意。
口口声声什么民怨,什么为天下黎民。
狗屁,还不是为了背后江南大家族、大商人、大士绅,眼中哪有真的百姓,哪里有黎民?
“是~”
一旁的萧敬连忙恭敬的领命,他很清楚自己这一次的任务。
弘治皇帝对高元龙、钱启这些人动了杀意,自己需要做的就是找出足够让他们掉脑袋的证据出来就可以了,顺带着再狠狠扫一扫江南的这些守旧势力。
很快,早朝就散了。
刘晋、刘健、李东阳等人照旧被弘治皇帝召集到了乾清宫尚书房这里议事。
“刘晋,南直隶一直以来都是我大明最富庶之地,也是我大明的税赋重地,这一次南直隶布政使冯时庸被免职,关于新的人选,你这边拟好了没有?”
几个重臣一坐下,弘治皇帝就率先开口问道。
对于南直隶的问题,弘治皇帝很显然是已经下定决心要好好的整治一番了。
江南之地,可不能就这样一直放任下去。
大明想要变的更加繁荣昌盛,那就必须要拥有多核驱动。
现在京津地区已经成为了大明的一个重要核心,但江南作为大明一直以来最重要的地方却是发展缓慢,根本上京津地区发展的脚步,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江南地区的守旧势力依然非常强大。
从征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江南上至官员,下至地方的士绅、宗族等等都很反对,对于新型的资本主义也是持反对的态度。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以前的那种模式。
兼并土地,依靠土地牢牢掌控一方,同时发展族学,培育自己家族的子弟去考科举,考功名,这样一来就可以往上,逐步的掌握朝廷的话语权,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利益,最终就是形成了盐商、粮商这样的富可敌国的垄断商人。
新型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依靠更加先进的技术,提高生产力,从全国乃至全球获取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对于这种全新的模式,他们非常的陌生,也非常的抗拒,更重要的是这种新型的资本主义模式和他们有着巨大的冲突。
这其中单单是人力的冲突就非常严重。
传统的士绅、地主、商人,他们希望将人牢牢是束缚在田地之上,让农民世世代代的给他们种粮食,做牛做马,靠着控制土地所产出的粮食掌控所有的一切。
新型资本主义的兴起,工厂需要大量的人手,将大量的劳动力聚集到了工厂,生产出廉价的商品,直接动摇了他们的基础。
没有人给你种地,你有再多的田也是只能够荒芜,收不到一分佃租,不再依靠土地和粮食,地主、士绅、宗族又失去了对百姓的控制,动摇了根基。
再加上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传统的依靠垄断的盐商、布商、茶商等等自然是更加没有活路,根本就玩不过新型的资本家。
他们岂能不反对?
想要发挥出江南之地的强大驱动作用就必须要让江南的资本主义迅猛的发展起来,到时候,形成南北双核驱动,大明就会变的更加繁荣昌盛。
“陛下,臣已经拟好了新的人选。”
“这江南之地,乃是我大明重地,一直以来也是我大明的税赋要地,但是现在,江南地区的税收占比正在逐年的下降。”
“江南的情况极其的特殊,非能人所不能治。”
“臣推荐现任南直隶税务总督王守仁出任南直隶布政使。”
刘晋将一份奏疏递交上去,然后非常认真的说道。
这份奏疏就是刘晋最新拟好的人事安排,这其中涉及了大量封疆大吏的调动,也涉及了大量官员的升迁和任免。
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关于封疆大吏的任免、升迁情况,刘晋一个人算了不算,只有推举的权力,需要经过内阁商议,再经过弘治皇帝这边批准才能够生效。
“王守仁?”
弘治皇帝一听,顿时就仔细的沉吟起来。
他对王守仁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觉得他是一个和刘晋一样有才能的大臣,而且这一次,高元龙、钱启等人一上来就是弹劾王守仁,很显然王守仁在南直隶当税务总督和他们之间肯定是发生了很多事情。
同时弘治皇帝也知道刘晋和王守仁是同年中举,彼此还是好友,和太子朱厚照关系也不错。
“他倒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想清楚了这些,弘治皇帝也是微微点头表示了认可。
王守仁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以前和刘晋、张懋出征过倭国、辽东、南洋等地,也是获得了公爵的爵位。
当南直隶税务总督的这几年也是可圈可点,南直隶收上来的税银也是连年增长,虽然不如北直隶,但也是大明最为重要的税赋之地了。
“陛下,这王守仁会不会太年轻了一些?”
刘健想了想问道。
“任免官员应该是注重能力,而不是看资历,任人唯贤,南直隶这边,如果是一般的官员,恐怕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李东阳微微摇头说道。
“李公所言甚是,王守仁虽然年轻,但是能力大家都有目共睹的,臣以为他可以胜任。”
张懋也是跟着点点头说道。
他和王守仁共事过,王守仁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也是让张懋刮目相看,别看他是一个文臣,但是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丝毫不属于大明军中这些赫赫有名的将帅。
“臣觉得提拔王守仁的话,会不会太快了一些,他也太年轻了一些,他父亲王华的官职都还没他高,而且他当南直隶税务总督的时候,已经得罪了江南地区的士绅、商人等等,再任命他为南直隶布政使,恐怕人心不服啊。”
谢迁想了想说道。
他当然是反对王守仁去当南直隶布政使的,要是让王守仁当了南直隶布政使,这南直隶还不要闹翻天了,现在弘治皇帝又要彻查税务衙门被冲击一事,他都能够预感到江南地区将会发生巨大的震动了。
“谢公此言差矣~”
“正是因为江南之地的这些特殊情况,所以才需要任用有才能的人去治理江南,江南一直以来都是我大明的税赋重地,如果是像冯时庸这样的官员,岂不是要耽误了南直隶的发展?”
刘晋看了看谢迁,笑着说道。
“刘晋说的不错,江南之地,非能人所不能治,王守仁是非常合适的。”
佀钟也是跟着郑重的点头表示赞同。
“既然大家的意见都差不多,那就这样办,大家都看看这份奏疏,商讨下上面的一些人事安排~”
弘治皇帝看了看几人,直接就定了下来。




大明镇海王 第1425章,纳税光荣
翌日清晨,伴随着初春的寒风,京城的大街小巷,一个个报童背着满满的报纸行走在大街小巷,一边走也是一边大声的吆喝起来。
“卖报~卖报!”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纳税是每一个人向大明天子、大明帝国尽忠、尽孝的方式,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纳税光荣,偷税、漏税可耻,武力抗税严重触犯大明律法,全族流放万里!”
“朝廷所收之税,各项主要开始明细体现了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朝廷只有手中有钱了,才能够武装起强大的军队,对外开疆拓土,而不是任人欺辱。”
“朝廷手中有钱了,才能够组织起大规模的基建,兴建公路、铁路、港口、堤坝、水库、疏通淤塞的河道,便捷交通、防洪蓄水、增加就业,促进大明的繁荣富强。”
“朝廷手中有钱了,才能够大力的兴办学校和医院,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廉价的教育,让更多人的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
“……”
伴随着报童的吆喝,整个京津地区都开始逐渐的苏醒过来,大量的人从一个个角落之中走出,迅速的买走报童手中的报纸。
昨天朝堂之上发生的事情早已经在京城传开了,这京城的老少爷们都在等着报纸进行相关的报道,以便详细的知晓昨日所发生的事情。
好好的一个早朝,竟然变成了菜市场,双方之间围绕着要不要征商税,要不要废黜税务衙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同时这件事情还涉及到了南直隶这边有人冲击税务衙门一事,这就有得看了。
对于京城的老少爷们来说,这些可都是要弄清楚的,不然坐下来什么都不知道,你都没有什么谈资了。
京城的一处茶楼之中,众多才茶客一边吃早茶,一边看报纸,同时也是静静听着读报先生在哪里讲解今天的报纸。
“各位,今天的这份报纸透露出很多的信息~”
“首先我们要想到的一件事情就是前些日子我和大家所过的封疆大吏进京述职的事情。”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南直隶布政使冯时庸被免官罢职一事。”
“南直隶是什么地方?”
“它一直以来都是我大明最为重要的税赋之地,是我大明最膏肥的地区。”
“同时南直隶自古以来都才子佳人辈出,满朝半江南一说,是说整个朝堂一半以上的官员都是出自江南地区。”
“南直隶布政使这个位置可是二品的官职,又是手握实权的要职,更是江南之地这样的肥缺。”
1...633634635636637...1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