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浙东匹夫
一个创业者,是可以同时和多家风投谈成ts文件的,只不过最后挑一家正式签投资协议。也就是说这个文件只能约束“如果要签,怎样签”的问题,不约束“签不签”这个决策本身。
张仲谋显然还是准备弄个好几份ts,货比三家一下的。
顾骜也非常大气,任由对方比价。作为经历过后世互联网时代的人,他并不觉得这是“备胎行径”。
历史上,张仲谋回湾湾创业的时候,自己其实没什么钱,凑死凑活也就千把万。
不过行政院基金牵头的资方还算给面子,给了他一个已经比较超前于当时时代的团队估值,谈判之后认为“张仲谋这个人,以及他带出来的德仪半导体骨干团队,本身就价值五千万美金”。
所以最后总的湾积电成立时估值是4亿美元,其中湾湾行政院发展基金掏了1亿多,占了40%几,飞利浦的八千多万20%几、台塑王永庆七家加起来也是20几。
然后张仲谋及其团队,靠着5000万团队与成果估值+1000万美元现金投资,占股15%。(6000万占4亿的15%)
这在历史上已经很难得了,因为80年代中期的全球科技行业环境,还是不太认“你这个人就值几千万美金”这种算法的。
当时金融资本圈里的主流观念,认为人的无形影响力、圈内资源这些是无法作为公司出资的。
不像2000年前后,随便一个点子形成企划、有个团队,都能骗到钱。
这些历史数据,顾骜当然是不清楚的,他又不是脑内自带百度的有备而来穿越者。
不过他可以慢慢谈。首先因为他是个人身份投资,那话语权肯定是不能跟历史同期的行政院发展基金相比的,让给张仲谋的团队一个更高的估值也是必须的。
而顾骜知道张仲谋的能力和他商业模式的潜力,更重要的是知道这种模式对于补全顾骜自己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确保供应链安全性有很大意义,所以即使给张仲谋更高的估值,他也不觉得亏。
于是短短几天的谈判后,历史上湾湾行政院发展基金给的5000万估值,到顾骜这里让步到了1亿美金。
本来么,其实八千万、九千万也都是能谈的,但顾骜更在乎的是快刀斩乱麻形成的震慑效应,所以也懒得计较最后千把万了,直接给个一亿,那就从八位数到九位数,可以暂时冲击一下谈判对象的感官,让对方
第528章 机关算尽的利益分配
既然ab股不受法律保护,那就玩估值部分股权的抵押增资对赌呗。
对于顾骜来说,这是一个后世圈内人很自然的思路切换。
因为,仅仅因为“张仲谋的估值只有1个亿”,就把公司总规模压缩、变成“注资完成后,还要确保1个亿能占到30%以上股权”,那是绝对不行的。
如果1亿美元都能占到30%,那就意味着公司总规模只有3点3亿,就算张仲谋再加1000万个人现金,算3点5亿好了,那也比历史上湾积电起步时的4亿美金少了5千万。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个3点5亿里,“虚拟估值”的比例是比历史上更加虚高的,历史上虚拟估值只有5千万,而现在有1亿,那就说明真金白银往里投的钱又少了5千万。
累计会比另一个时空的湾积电少1个亿美元的现金投入。
而历史上张仲谋是85年年底才离开德州仪器的,中间蹉跎考察了一年,最后87年年初创业,但顾骜现在的布局,肯定是85年就要创业了。因为光刻机和其他半导体加工技术在日系企业手上部分垄断,时间往前推成本只会更高、技术和设备越贵。
所以顾骜评估之后认为,现在搞一家类似于湾积电的企业,怎么也得有5亿的初始估值、实打实投进去4亿美元现金。
这么算来,张仲谋的1亿团队估值和1千万美元现金注资,只能占到22%。
距离张仲谋想要的“没有30%不开工”还差了8个点,4000万美金。
顾骜是不可能那么好说话、直接和稀泥说“既然如此,我就把给你团队的估值从1亿美元提升到1亿4千万美元”来解决问题的。
那样有损顾骜这个投资人和布局者的严肃性和威望,产业规划不是过家家。
你不能太不近人情,但也不能太好说话,尺度的拿捏非常重要。
不过,开出了“估值部分股权对赌抵押”后,一条两全的路线似乎就明晰起来了。
“也就是说,我如果拿出价值5000万美元的团队估值股权作为抵押,可以问顾生再借款5000万美元现金、用于投资本公司如果未来经营指标、市场占有率全部做到了,我就有可能渐渐清偿、最终得到32%的股权如果中规中矩,那就跌回22%万一经营极为失败,最低有可能跌到只剩12%”
张仲谋捋了一下之后,如此确认道。
顾骜:“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张仲谋:“那这个经营性指标该怎么定这家公司五年之内是肯定不可能盈利的。如果看其他不够权威的次要指标的话,我怕公司会陷入刷数据的恶疾.”
能说出这话,看得出张仲谋在美国,对于硅谷的很多弊端,也是知之甚深的。
人家在圈内身居高位的美国人,早在几十年前,就知道“如果一家公司不看利润,光看用户量的话,能如何作弊骗投资人”。
虽然他们不一定知道哔哔、uber和共享xx。
对此,顾骜的表态是:“我可以5年内不看你的盈利,第610年再看。前5年,我也不看其他容易作弊的指标,我什么都不看——反正这家公司成立的前5年,没有任何人可以对外转让股权,百分比又有什么意义呢,章程和发起协议上,都会彻底写死的。”
这种大气,终于让张仲谋动容。
顾骜的长线投资的长线程度,已经跟很多国家的主quan基金一样长了,那魄力,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一般投资人谁敢说5年内不管你怎么折腾,啥指标都不看你。
张仲谋:“好,那就把这条‘允许以初始估值5000万美金的、占公司10%的这部分创始团队股权,作为内部借款抵押’,写到谈判备忘录里面。”
迈过了这道坎之后,张仲谋跟顾骜的合作意向,至少已经有五六成了,“创始团队掌握的投票权要超过30%”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剩下的,就是“如何确保顾骜直接控制部分的投票权不超过50%”,这个难点要是也解决了,估计合作成功率能再上升到八成以上。
毕竟历史上的湾湾行发基那么强势,而且没有人跟他们抢,他们也没法从张仲谋手上拿到51%,如今的顾骜自然也拿不到,张仲谋就是那种别人如果拿了51%,那他宁可不做,不创这个业的人。以他德州仪器近30年的资历、近十年的常务副总裁,他也有这个资本叫板。
所幸这个问题其实比前一个要好解决一点,顾骜认清形势后,自然是给出了很多很有诚意的做法。
第一个是拆分代理人。
比如,顾骜提出让同一圈子内的韩婷、郭台名等富商,也都作为小股东加入进来,同时未来的公司要扩大董事会规模,确保韩婷和郭台名的人也至少有一个董事席位。
根据相关法律,很多国家的有限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是313人的。
如果只有3人的话,那么那些30%以下股权的小股东,肯定就没有代言人了,董事会里的董事总人数越多,集中投票的门槛就越低。
顾骜承诺未来将按照13人的顶格人数设立董事会、把这一条写进发起协议和章程里。
这样算下来,哪怕只有7%8%股权的小股东,只要使用集中投票,好歹也能确保13人董事里有一个你的代言人。
不过,以韩婷目前的财力,真能拿出来投资的,估计也就几千万美元,如果再多,就要抵押汉乐电子的工厂、设备了。(汉乐电子也不是上市公司,所以没法直接简便地抵押股权,只能抵押固定资产和技术)
至于郭台名,那就更弱鸡了。
张仲谋估计,韩婷和郭台名的资本加起来,最多也就在未来的13席董事会里,占到2个人。
&nb
第529章 脚踏实地
“张叔慢走,等你的好消息。”
顾骜跟其他合作友商,亲自送张仲谋到启德机场,目送他上飞机回美国。
“非常感谢大家这些天的盛意拳拳,都是中国人嘛,从美国人曰本人那里挖一块蛋糕过来,是时候了。”张仲谋说了两句客套话,然后也就准备登机,
“香江这边客观投资环境是否满足,还请顾生费心了。我在美国料理善后的同时,也会等你的好消息的。”
顾骜谈笑着睁眼说瞎话:“地皮和规划的问题,不必担心,有我呢——香江政府这些年,也是颇有规划新区、重振工业的打算的。
你看,单说这启德机场,刚才一路上过来的时候,张叔应该也看在眼里,多少机构、团体申言启德机场太过简陋,不符合香江的国际化都市格局定位,都嚷着要填海造地建新机场呢。连填海一个机场的魄力都有,还怕地皮掣肘么。”
原来,顾骜跟张仲谋最后聊的这个话题,就是他们本次投资考察和协商中、最后一个悬而未决的难点:在香江设厂面临的土地问题。
张仲谋经过全盘考虑,是不肯去对岸的特区设厂的,那样未来国际形势万一有个风吹草动,被美、日管制的风险会太大。
但香江寸土寸金、地价高昂,还出了名的难通过规划。这一点比湾湾是绝对的劣势,国际上的投资界人士也是心知肚明的。
顾骜最后临别这番话,当然是瞎说的,只是为了安慰张仲谋,真要解决这个问题,顾骜还要下大力气。
“你刚才这番话是真心的么”
看着张仲谋坐的航班飞走、郭台名也起身告辞了,唯一留下的友商韩婷,忍不住追问顾骜。
韩婷在特区创业数年,对香江的形势也算是了如指掌了,当然知道要在香江规划新的工业园区,乃至仅仅是告任何开发,有多大的难度,各方阻力有多少,所以才有此质疑。
“这些事儿三两句话说不清楚,回去路上再从长计议吧。”顾骜如是应付。
这几天,韩婷也是跟着顾骜一起陪潜在合作者考察,鞍前马后挺忙碌的。而且她非常有分寸,在外人面前,绝对不会露出跟顾骜串通的倾向。
一切都是那么冷若冰霜公事公办,把知性冷静老练、手腕泼辣的商界轻熟nv强人的形象,维持得极为精准。
今天这种送行的日子,她当然穿的也是一丝不苟的女式职场西服和羊绒呢的收膝筒裙。
凭良心说,这半年多来,韩婷还是有所牺牲的。年初顾骜刚回国,就义正辞严地跟她表态:公职在身期间,要君子慎独,严守组织纪律。
纪律不让做的事情,哪怕没人知道也不能做。
韩婷当时立刻就接受了,而且真的半年多里一点都没来搅扰顾骜,哪怕是顾骜因为公干身在特区。
对于一个刚刚36周岁的女人,能这么自律地熬上半年,熬到快37了,这是着实不易的。也看得出韩婷这人事业心和自律心之强,说不欺暗室就不欺暗室。
不过现在顾骜已经无事一身轻三个月了,所以这次再来香江和特区,就没什么障碍了。出于报答韩婷的恩义也好,出于对她品格的尊敬也好,连本带利……唉,说得太庸俗了。
施恩不望报,何必言报呢。
反正就是稀里糊涂算不清楚,不说了。
……
“在香江搞开发,有多大的难度,我当然知道。尤其是这两年,布列塔尼亚狗贼彻底知道拿不住了,各种使绊子阻挠本地的长期发展。不过,我是有办法的。”
回程的车上,顾骜跟韩婷同车,趁着路上堵车有时间,他便把自己的思考,全盘娓娓道来。
“你不会真的相信,‘启德机场不够用,要建设新的国际机场’,也是布列塔尼亚人让步、促成本地发展的一个象征吧。”韩婷的这句反问,显然是从刚才送别张仲谋时,提到的这个突破口为切入和展开的,
“在我看来,香江要建新机场,完全没必要填那么多海。哪怕选址不变,坚持在大屿山搞,也可以平整更多的沿海缓坡。平整山地,比从零开始填海成本要低得多,起码相差五倍不止。
布列塔尼亚当局趁着他们在香江说了算的这最后十几年,非要规划填海造地这条开发总纲,分明是为了过分强化本地的所谓‘环保’势力,为后续咱中国人自己完全接手之后搞开发设置障碍。”
韩婷这几句话,着实是说得鞭辟入里,不愧是当年外交学院出来的老师,简直洞若观火。
80年代中期开始,规划香江需要新机场,这个决策本身并没有问题,需要填一部分海,也没问题。但关键是对环保、丁权、等等各方利益的保护程度是否合理、是否吹毛求疵。
有点工程意识的人相信都能理解,比如你搞一个项目,如果对环保的要求是95%,可能是一个价钱,如果提高到98%,可能成本直接就翻一倍了,你要追求100%,那说不定还要再翻倍。
同理,要是一个国家
第530章 一组互相间距一万两千英里的交换筹码
众所周知,港/九老城区10个区不够塞下香江人口的问题,是60年代开始的。
所以当时柏立基爵士任内开始,铁腕主持了沙田、荃湾这两个新界靠近九泷的区,在每区的中心地带各自建了一个新镇子。
这俩镇容纳了大约3050万新增人口。也把港/九18区的城市化区从10个增加到了12个(城市化的区面积都很小,但农村的区面积很大)。从地图上来看,那俩地依然只能算是香江正中心略偏南的地带,而再往北依然还全是农村和山,可见城市化程度之低。
70年代,因为香江每过10年都会自然流入三五十万新人口,加上70年代后期刚开放前那一波额外增长,当局一口气把再往西北的屯门、元朗、大浦三个区都开发了。
80年代,觉得元朗、大浦开发密度还不够,又在这两个区东北方向的边界增设了粉岭、上水两个镇,以及其他一些原先沿海离岛滩涂的小地块。
不过,这种“每10年安置50100万新增人口”的开发,到历史上90年代就停止了,90年代只开发了“东涌”——这是一块跟如今规划的烧钱新机场一起、位于大屿山的地皮,后来成了香江的迪士尼乐园。
换句话说,布列塔尼亚人从此堵上了原先非常合理、也一直在做的“开发北方山区”的口子,只许你开发烧钱填海的。
香江某些有识之士后来想按照80年代元朗-大浦;粉岭-上水这个方向,继续顺势往东北继续开发,却被各种语焉不详的因素阻碍了论证,论证了快20年一片新镇子都没开发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