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呼!”张正书心道:“不容易啊,要镇服一个天才,那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都是因为曾瑾菡的学习能力太强了,强到张正书都有点望尘莫及的地步。原先张正书还不相信这个世上有这么聪明的人,但现在看来,老天确实很偏爱某些人。不仅给她们美丽的外表,还给了她们聪
第三百五十章:你给得了吗?
“对对对,去你的报社,我还没见过你的报社是怎个样子的。”赵煦好像个自来熟一样,领着张正书就走。
一旁的带御器械和那宦官看了,都艳羡不已。说实话,还真的没见过赵煦对哪个臣子有这么亲近过,现在对张正书就好像对待朋友一样,让他们十分摸不着头脑。“难不成这张小官人使了甚么药迷了官家不成”
当然,这只是他们的猜测而已,并非做得了准。
特别是那宦官,也是皇城司亲从官的头子彭元量,从来没有接过这样的报告。彭元量倒也很是希望看见这样的场面,这样的赵煦才是放下一切的赵煦,像个普通人一样没有了压力,和张正书有说有笑的。
“唉,官家的心事太重了……”
彭元量心中叹息着,跟着走进了京华报社。
“小官人,你回转了这……啊,是你”
在门口迎接张正书的来财,见到了赵煦当面,当即想起了那日被“追杀”的恐惧,差点没双腿一软给跪了。再看看赵煦的身后,果然还站着七八个带着刀的武官。“到底是甚么大官,居然有如此贴身侍卫”
虽然宋朝不禁刀剑,但拿着刀剑穿街过巷却不怕麻烦的人,还真的就不多。能做到这样的人,绝对是身居高位,且身份尊贵。来财虽是农家子出身,但在汴梁城中生活了这么久,早就明白这些事了。其他的不说,就拿张正书来做例子,再纨绔的富二代,敢雇佣几个大汉拿着刀剑在街上晃悠几圈看看保准你下一刻就在开封府衙门喝茶了,说不定还能体验一番牢狱一月游。亲,包吃包住还有好看的囚衣穿哦,要不试试
所以,辨别将门的方法也很简单,看看他有没有带刀的侍从就知道了。
“难道他是将门出身”
来财瞧着也不像啊,领头那人病恹恹的样子,连自家的小官人都比他看起来气色好多了。
正疑惑间,来财瞧着张正书带着那人进入了书房之中。
“你这真不错,以后我经常过来,你不会不欢迎吧”
赵煦大马金刀地坐在太师椅上,因为底下软绵绵的,背脊处也是软软的,十分舒适。“咦,这椅子不错啊”
张正书心痛地说道:“充入了大量丝绸、棉花,当然不错了。别坐坏了,这是我的座位……”
“哟,瞧你的模样,也不是那么小气的人嘛!打个商量,这椅子算你孝敬给我了,怎么样条件随便你提,比如官位啊,比如想娶公主啊……当然了,我没钱,你也别想拿钱了。”赵煦的这个样子,十分有空手套白狼的天赋。
张正书白了他一眼:“我又不缺钱,不缺女人,更不想做官。你说的这些,都没有什么诱惑力。”
赵煦叹了口气,说道:“你这人很难办啊,你知道吗,我许下的这些东西有多人会抢破头你居然一样都不心动”
“钱,我张家有的是,你还要靠我张家挣钱。女人,我不要多,一个知心的就够了,多了会烦。官位,你说我拿来干嘛人人想当官,是因为当官能发财,能肆无忌惮的贪污。可我要钱干嘛你说是不是”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我真正要追求的东西,恐怕你给不了我啊。”
“说罢,你要什么朕富有天下,还满足不了你”
赵煦牛气哄哄
第三百五十一章:曲线救国
“你写的那些疯言疯语,换做是谁都不可能看下去的!”
赵煦没好气地说道,“一开篇你就要朕整饬官场,严惩贪官,这如何办得到老实说,朕也知道,你所言之冗费,就是因为这些贪官污吏上下其手,国库才不堪重负。但牵扯太大了,你可懂”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我明白……”张正书当然明白,这种事处理不好,是可以引起官场地震的。现在好不容易君臣能一心,要是把臣子推到对立面,赵煦的日子更难过。也难怪宋朝所有的皇帝不敢轻举妄动了,贪官联合起来,势力也是很大的。更何况,宋朝的贪官满地走,真正有良心的不多了。
要整饬官场,就得在开国之初立下规矩。偏生宋朝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对文人好得不行。文人什么尿性那是妥妥的得寸进尺,得陇望蜀,得其所哉……反正文人大多是严于律人,宽于律己的货色,一看到钱财就挪不动腿,迈不动步的。贪婪本就是人性,不靠法律而靠道德去约束,那下场就是宋朝这样,尾大不掉。
当然,张正书主要说的事,不是官场的问题,而是禁军的问题。
宋朝之所以跛脚,完全就是因为“崇文抑武”的国策。
要想扭转,非得从根源上纠正不可。可要是否定“崇文抑武”,岂不是否定了太祖、太宗的功绩对于喜欢崇古的中国人来说,没有一个人敢这么做,这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从根源扭转不行,那就只能曲线救国了。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张正书早就为赵煦量身打造了一个法子,奈何赵煦对他的建议是嗤之以鼻,随手就把密信丢在一旁了。“你既然知晓这不可能的,你还写在密信上”赵煦也是火大,这段时间他关切西北战事,督促粮草、兵器运送一事,都忙得焦头烂额的,张正书还给他添堵。赵煦想起来都一把火,还指望他看下去呢,不拿去擦屁股都算高看张正书一眼了。
“冗兵一事,我有解决办法,而且是一劳永逸的。”
张正书也不怕赵煦发火,发火如果能解决问题,那世间就没有烦恼了。
“一劳永逸呵呵,这世上怎会有一劳永逸之事!”
赵煦不相信,甚至冷笑了两声。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如果你再拿起我写的密信,里面就写得很详细了。第一步,是把石炭矿藏,收归国有。”石炭也就是煤炭,是很多达官贵人不屑于用的。石炭这东西,一般都是平头百姓用来取暖的,虽然有供应,但量不大。达官贵人们冬天取暖,都是用少烟无味的精制木炭,木炭比煤炭好用多了。石炭燃烧起来不仅烟大,还有一种难闻的气味,要不是成本低,估计铁匠都不会拿来炼铁。
“石炭”
赵煦想很久,才想起来这石炭是什么。“炼铁的石炭你不是说用石炭炼铁,永远炼不出碳钢吗”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干馏之后的石炭,才能用来炼钢。但不是说,没有干馏的石炭,或者是石炭渣就没用了。相反,如果用得好,变废为宝不说,还能养活无数人。”
“石炭能养活无数人”赵煦以为张正书在说笑,摇了摇头,“你的癔症还没好么,怎生说起胡话来了。”
“我不是在开玩笑的,不信的话,我带你去看一样东西
第三百五十二章:细水长流
不得不说,赵煦还是很聪明的。可以说,只要读过书的,不是死读书的,都是聪明人。但聪明人也容易飘,喜欢走捷径。就好像赵煦一样,皱眉说道:“即便一文钱一个,能赚多少钱”
没办法,在赵煦看来,一文钱是很容易赚到的。
确实,在繁华的汴梁城中,估摸一文钱掉在地上,也有人不屑于去捡。用后世的话说,一些富贾弯腰捡一文钱的时间,都足够他们赚回几贯,甚至几十上百贯钱了。赵煦虽然聪明,但他没见识过真正的贫民是怎么生活的,也想象不出来一文钱到底有多珍贵。
“这蜂窝煤,胜在量大。量一大,用的人多了,也就赚钱了。我估摸着,整个汴京城有四十万户人,也就是一百多万人口。每户人家,一天要吃两顿饭,也就是要用到六块蜂窝煤。要是酒楼茶肆,也可以用小号蜂窝煤温酒、煮水。这样的消耗更大,暂且不计。四十万户人家,每天六块蜂窝煤,你算算,这是多少钱了”
张正书的话,非常有诱惑力。赵煦听了,呼吸也急促了起来。但他还是嘴硬道:“那如果有人不喜欢这蜂窝煤呢”
“那就算四分之一好,十万户人家,每天六文钱,比买薪柴便宜多了吧一捆薪柴二十文,也就能烧三日左右。”张正书是做过调查的,这个定价也不是随便来的。如果不便宜的话,估计没有人用,宁可去砍伐树木。树木砍伐得越多,那黄河沿岸的沙子就会加速流入黄河,黄河河床的沙子也会积淀得越多。一旦暴雨,黄河必然决口。可惜,这个道理到现在都没被中国人发现。
看看从秦汉以来,关中地区砍伐了多少树木吧。原本郁郁葱葱的关中平原,现在差点成了后世的黄土高原。
“这……这是多少钱来着”
赵煦才总算觉得自己的算术学得不到家了,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没算出来。
“十万户人家,一天六文钱,也就是六十万钱,一天七百七十九贯钱。近八百贯钱的生意,你居然还嫌钱不够多”张正书一眨眼就给出了确切的数字,把赵煦雷得里嫩外焦。
“甚么,一天八百贯那一月不就是……”赵煦的脑袋又宕机了,看得出他在算数这方面是真不行。
张正书无奈地说道:“一个月就是两万四千贯,一年就是二十八万八千贯。事先说明,这还是往少里估计的,我估摸着一年怎么都有五十万贯的收入。虽然不是纯利润,也足够吓人了。”
不是吓人,是吓死人。关乎民生的生意,都是胜在薄利量大,细水长流之下,是非常恐怖的一笔收益的。
赵煦才发现,一旦垄断这行业,那利润真的是太惊人了。
“这还只是汴京城啊,这还只是汴京城啊!”赵煦有点说不出话来了,他好像看到无数可爱的小钱钱在向他招手。
“没错,只是汴京城,就有这个消耗量了。要是开封府呢整个大宋二十四路都用上蜂窝煤呢不止是蜂窝煤,还有蜂窝炉,夹蜂窝煤的火钳,这些都是可以赚钱的。官营的作坊,完全可以打制。当然,前提是你得下令石炭收归国有,不然你玩不过民间资本的。”张正书总算是把他的计划全盘托出了,听得赵煦想手舞足蹈。
“哈哈哈,那岂不是比榷酒还要挣钱”
赵煦快要乐疯了,这么换算之下,一年收个一千贯钱,好像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啊!
“还好吧。”张正书想了想,“这个行当也
第三百五十三章:管理
张正书笑道:“不错,是这个理。”
“如此一来,甚至可以把这行当都丢给将门……”
赵煦还没说完,张正书就开始反对了:“万万不可啊官家,此乃取祸之道!”
赵煦一愣,然后才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是我欠考虑了。”虽然赵煦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但他已经做了十多年皇帝了,给一个甜枣打一棒子的道理他还是懂的。一味恩宠,只能滋长将门的骄纵之气,而且也不利于他掌控武官。唯有恩威并施,才能正确御下。正所谓“斗米恩,担米仇”,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因为贪婪是本性。
好在有张正书的提醒,赵煦才没有一个头脑发热。
当然,如果张正书不是穿越者,他也会像宋人一样,瞧不起那黑乎乎的石炭。不就是石炭吗,能赚多少钱但穿越者就不同了,张正书是见识过后世煤老板的人,那富豪的程度,用暴发户都不足以来形容。煤炭能有多赚钱现在整个大宋,估计也就张正书认为煤炭能赚大钱了。
蜂窝煤啥的,都是小打小闹。
真正赚钱的,还是在蒸汽时代的来临。
一旦把科技树攀爬完毕,进入了蒸汽时代,那么煤炭就是当仁不让的时代主角了。那时候,拥有煤炭就等于拥有金钱,张正书不想坑了大宋,所以他才极力规劝赵煦把煤炭收归国有。
“官家把石炭都收归国有之后,还要下一道旨意,之前从事石炭生意的,都可入职蜂窝煤作坊。”张正书知道,一旦形成了垄断,会让很多人都失业。为了杜绝这个后患,张正书也想到了对策。“最好是先把蜂窝煤做起来之后,再宣布石炭收归国有。”
赵煦知道张正书所说的是老成谋国之言,当即应承了下来。
“此事我会处理的了,你于国有功,想要甚么赏赐”
赵煦开始头疼了,有功不赏这不是他的风格。额,虽然他的赏赐不多,但终归还是要赏的。不赏赐,叫外人怎么看他这个皇帝怎么服众赵煦头疼的是,他历来赏赐的金银财物很少,可官职赏赐得多。现在张正书摆明了是不想做官,赵煦就不知道赏赐什么给他了。
“官家能赏赐什么给我”
张正书倒是觉得好笑,他现在还真的是无欲无求了。
赵煦也是头疼啊,不得不说,没有追求的人最难收买。但赵煦又不得不收买,张正书的本事越大,他就越难以放心。万一张正书对他不满,或者对大宋不满,一气之下另投敌国,用“高科技”对付大宋,那赵煦怎么办
对于像张正书这样的“人才”,赵煦是下定决心的了,一定要看好他。一旦张正书生出异心,他是要除之而后快的。这不是开玩笑,赵煦就是这么打算的。不然皇城司跟在张正书后面是为什么,名为保护,实为监视啊!
而且,赵煦甚至不止一次怀疑张正书和张元的关系了。虽然根据皇城司的调查,张正书和张元,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但赵家人对叛国举子张元,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瞧瞧,现在进入殿试的举子,再也没有黜落的,这就足以证明了张元给大宋带来的伤害。
可以说,没有张元叛投西夏,西夏不会崛起得那么快。也不可能打得败宋朝和辽国的联手,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还能顺利建起一个国家。
赵煦能不提防吗!
万一张正书生出异心怎么办
 
第三百五十四章:这是什么样的精神?
“说实话,朕从未赏赐过这么多钱给一个平民。”赵煦颇为感慨地说道,“你所说的百分之五红利,起码在十几万贯。”
张正书笑道:“若是官家觉得很多,我也不要这么多钱。”
赵煦一愣:“甚么!”
这一下,赵煦是真的慌了。赵家人不是抠门,相反,赵家人对于真正的人才相当大发。从冠绝历朝历代的俸禄就看得出来了,升官发财在其他朝代可能是贬义词,但是在宋朝这时候,绝对是褒义词。可以说,赵家人对于人才,那是真的推心置腹,好得不行。看看赵煦的老爹宋神宗,对王安石好到什么程度要不是全天下有怨言,宋神宗真的能保王安石一辈子。
赵煦也不遑多让,看看章惇就知道了。
独相啊,北宋百余年来独一份,赵煦就是顶住了压力,启用章惇为独相,这是给了章惇多少信任
就算是历史上的宋徽宗,也是对蔡京好得不行。善待文人,赵家人从来不是说说而已。所以,张正书说不要这么多钱,赵煦就慌了。
“我也不会亲自去管理蜂窝煤作坊的,我也没那么多时间,分身乏术啊!所以,我会培养一个徒弟去管理。当然,大方向我会亲自去抓。我只要一万贯钱,算是给我徒弟的工钱。”张正书笑道,“剩下的分红,官家你就充作地方胥吏的俸禄吧。虽然不多,但每个人百来文钱还是有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