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自古红楼出才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晴了

    龙州城内外,都变成了热闹的工地,整个城内的地板似乎都被掀开了,一条条的水泥制的下水道正在铺设,而路面的硬化工作大部份已经完成。

    道路两旁的那些房舍倒是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不少陈旧或者是已经出现问题的房舍此刻也正在翻修。

    重要的是,所有的道路都已经加宽了不少,而且,城池的城墙已经被推倒,然后重新建设。

    原来龙州的城墙,完全是黄泥夯制的,现如今,那些泥土正在那些冒着青烟的砖窑里发生着变化,很快,就会变成一块块的红砖,被运回来,然后重新修建新的城墙。

    可以说,工程量十分的巨大,但是,那些厢军们经过了建设新盐州,加固宥州,早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重要的是,现如今尚未开始春耕,正是要抢时间,加紧把城市工作改造完成。

    在龙州城内,王洋终于见到了宗泽这位龙州知州,只是这会子,这位龙州知州的模样,实在是跟官员无法联想在一起,他身上的官服的下摆沾满了泥点子,正在那里跟一名老工匠在交流着什么,而跟前则是一块空地,还有两个深坑。

    得见王洋赶来之后,宗泽这才草草的结束了与老工匠的交流,赶了过来。见过小王大人,您怎么来了?

    现如今,已经到了二月初了,距离春耕的时节也是越来越近了,自然得到处看看,这些工作,能不能赶在春耕开始之前结束?王洋朝着宗泽点了点头,打量着那片空地。

    这里想必应该是用来建造公共厕所的。根据王洋的要求,陕西北路的六州,但凡是每个城市之中,每片坊区,都要有自己的公共厕所。

    当然不再是那种污水横流的,而是按照之前他在东京汴梁所建造的那种模式来进行打造。

    反正现如今,迁徙来的人口尚未抵达,而原本的龙银石这三州之地十室九空,正好乘着这个机会把这三座城池好好的改造一番。以利于日后迁徙来的百姓们的生活和交通。

    没有问题,如今所有的工程都已经进行过半了,所以,相信在春耕之前,肯定能够完工。只是,这三州之间的水泥直道,怕是怎么也要到秋末才能够完全通畅。宗泽点了点头信心十足地道。

    嗯,那就好,水泥直道是一项更加浩大的工程,慢一些也不要紧,但是至少得保证到时候迁徙来的百姓们都能够住上结实的房舍,这才是最紧要的

    下官明白,不过大人,咱们这三州之地相比起盐州洪州和宥州而言,这里地势崎岖,多山少田,怕是就算是想要售卖荒地,也没有多少,现在下官最为头疼的就是到时候这三州之地,该当如何发展兴旺。

    两人缓步行进在城中,宗泽的眉宇之间,却显得有些愁去惨淡。毕竟,盐宥洪这三州之地的飞速发展,他可是看在了眼里。

    只可惜,那三州之地之所以能够发展如此之快,最重要的还是占了地利,三州大部份地区都是平原。

    在盐州宥州与洪州三州的中间地带,是一片方圆数百里的草原,这里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放牧。

    而在盐州,更是还有闻名天下的青盐,其盐产量,足以供应大宋整个西北地区还能绰绰有余。

    另外就是三州之地,还有大量的平缓的,适合种植棉花这种干旱作物的空地。

    可是转过了头来看看被无定河包围的这龙州石州与银州,这一带山峦起伏,地势崎岖。

    虽然被水量充沛的无定河环绕,但是,却因为地势问题,而使得这三州之地的田地要少于盐宥洪那三州。

    田地少,再加上交通不便利,所以,这让宗泽很是担忧这三州之地的发展前境。

    你的担心,同样也是王某之前最关心的问题,不过现如今看来,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你们这一带,虽然耕作的土地不多,但是,却有着丰富的矿藏,就在十天之前,本官终于接到了消息。

    就在你们三州的中央地带,发现了一个大型的优质煤矿,另外,就在龙州的东南部地区,那里发现了一个大型的铁矿,还有在洪州西南,那里还有一片可供开采的铜矿

    有了这些矿产,本官准备将这三州之地,打造成咱们大宋塞北地区的工业中心。

    为何是龙州?而非是洪州又或者是盐州这样的便利通衡之地。宗泽的眉头一扬,并没有因为王洋之言露出欢喜之色,反倒是颇为疑惑地道。

    因为龙州更安全。王洋笑了笑,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宗泽想了想,下意识地望了王洋一眼之后,这才缓缓地点了点头。大人言之有理。

    相比起地势平缓,却又无险可守的洪州,又或者是那无数商人往来不断的盐州,或者是那犹如一柄犀利长剑刺在西夏与辽国的河东道交界的宥州而言。

    龙州被水量充沛,波涛汹涌的无定河包围在其中,周围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前方有石州,东边有银州,西侧有洪州拱卫,的确可以算得上是陕西北路最为隐蔽和安全的所在。




第1025章 每年能够节省出三百八十万贯之巨(第二更)
    第1025章

    你们几个,弹劾王巫山?天子赵煦有些蛋疼地看着摆在了御案上的奏折,打量着那三名一脸正气,昂然而立,仿佛他们才是大宋最忠心耿耿臣子的御史。

    不错,微臣之所以弹劾王大人,是因为王大人妄顾朝庭律令,居然在那陕西北路,擅自办学,而且学院之中,不教授四书五经,尽习一些工商之事。若是朝庭不采取行动,那日后那些商贾之士有样学样,日后世风浮燥,这还了得?

    不错,臣亦是认为王经略在陕西北路置办此等学院,实不妥当

    微臣也亦二位大人一般想法,还请陛下下旨申斥王经略,着其停办那什么技工培训学校,以彰国法。

    三位卿家,朕只是好奇,这王巫山,在那陕西北路办学,到底是触犯了我大宋律的哪一条律法了?天子赵煦已然冷静了下来,眯起了两眼,慢条斯理地询问道。

    陛下,虽然不违律法,但是其却藐视圣贤之学,在那学校之中,只授那些工商之事,这难道还不是有背大宋以儒为本,以孝治国之道吗?

    自然,敢跳出来攻讦,王洋,好歹也得编上一些合理的,至少能够说得过去的理由,而现在这个,倒还真是挺合情合理的。

    天子也颇为蛋疼,之前,但凡是有对王洋王巫山的弹劾,他都能够直接怼回去,可是现在,这帮子御史攻击的点,实在是让他有种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感觉,可偏偏,他又不知道该怎么怼回去。

    想了想,天子赵煦,清了清嗓子。朕会亲自询问王巫山,此事就先这样吧,嗯,陈卿,如今已过了元旦,不知去岁的朝庭税赋收入如何?

    天子的目光,落在了户部尚书的身上。

    户部尚书扫了一眼那三名悻悻退下的御史,这才越众而出,朝着天子一礼之后开始侃侃而言。

    去年虽然在陕西之地发生了一场天下震惊的大战,但是还好,战事一直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

    而且去年,大宋境内也算得上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税赋收入比起前年甚至还稍有上涨。

    不过,去岁因为陕西路北方的大战,军费开支陡然增加了一百五十万贯之巨,听到了这个消息,天子赵煦的心都在滴血。

    不过,就在天子赵煦的小心肝刚刚滴了几滴血,陈尚书的话又再一次让天子赵煦回过了神来。

    去岁开始,陕西北路有七万厢军转籍为民,按每名厢军军饷照禁军军饷减半给之,一年约合一百九十六万贯,也就是说,单单是去岁半年之期,我大宋就节约了九十八万贯的军饷。

    加上今年厢军的转迁工作都进行得十分的顺利,如果后续这十二万厢军能够在四月之前,转迁为民的话,我大宋预计今年,可以节省达四百五十万贯左右的军饷,等到了明年,这个数字将会变成五百三十二万贯

    陈户部面无表情地站在朝堂之上,侃侃而言,听到了这个消息,朝中的诸位大佬,无不纷纷色变,甚至还有人惊呼出声来。

    而安然地坐在御案之后的天子赵煦,饶是已经仔细地盘算过了这个数目,可是现如今,他也忍不住想要深吸了一口气,每年能够节省出五百三十二万贯的军费。

    这可真不是小数目啊,要知道,现如今大宋的其中一项重要的税赋:茶税,每年的收入也才不过是二百五十万贯左右。

    而王洋在那陕西北路六州之地,很单纯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迁徙厢军以填六州之地。十数万厢军转籍为民,让陕西北路多了近百万百姓劳作,亦让大宋少了差不多七成厢军的沉重负担。

    这还是受到了各路各州的强烈反对,在与天子的反复讨价还价之下,最终才确定的人数。

    只是谁也没有料想,王洋没有向朝庭要一粒粮食,一贯钱的补助,就只是依靠着售卖荒田,便凑足了迁徙与安置这十数万厢军连同其家眷的费用。还让大宋每年可以减少五百三十二万贯的支出。

    这样的功劳,实在是,至少满朝文武之中,那些对于王洋王巫山充满了恶意与恶感的大臣们,此刻内心真可谓是羡慕妒忌恨。

    谁也没有想到,当初,王洋提及让厢军迁徙盐宥洪那三州之地时,满朝文武第一个想法就是觉得那家伙疯了,第二个念头就是,行啊,你能耐你来,看你丫的能做成啥样,到时候满朝文武正好看你这个年轻而又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年轻人的笑话。

    结果,这货居然鼓捣出了那什么轧花机,能够轻而易举的将那过去只能手工费神费力的精除棉籽的棉花,变成了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中的一种新织物。

    重要的是,当水力轧花机和水力纺织机的出现,让天下人都愕然的发现,那玩意居然让棉织品的制作工序,远远的低于了麻制品。

    于是乎,价格低廉而又结实耐用的棉制品,已然开始经由那三州之地,开始向着大宋境内辐射开来。

    而更令人们无奈的便是,盐宥洪那三州之地,地处苦寒之地,大部份地区干旱少雨,但又偏偏日照充足,于是乎,那里的荒田,成为了种植棉花这种喜旱作物最好的产地。

    于是,借着卖荒田,王洋完全地解决掉了迁徙数十万人的经费,并且还能够对那六州之地的城池要道进行着翻新与建设。

    如今,盐州之地,不但陕西路的商贩们蜂涌而至,就算是东京汴梁,甚至是江南一带的商贩们,谈论得最多的,便是盐州的青盐,以及那种品质优良,物美价谦的棉制品。

    而现在,王洋不但完美的解决了迁徙数十万百姓的费用问题,还替朝庭节省出了三百八十万贯的军费。

    去岁与辽夏之间的作战,导致我大宋的军费支出多了一百五十万贯,但是厢军迁徙节余了九十五万贯,另外,停掉了向西夏支出的岁赐约合十二万贯之数,所以收支相抵,只相当于是多用了四十三万贯之数,至此,去岁我大宋的税赋盈余,约为十七万贯

    十七万贯,还真是天子赵煦砸了砸嘴,一脸吡了狗的表情,自嘲地一笑。看来今岁的税赋,花销得够可以的嘛



第1026章 御史们居然攻讦学校而非银行(第一更)
    第1026章

    我大宋每年的税赋收入,如今已然达到了四千三百二十余万贯,可是,支出却也是年年递增,朕记得,朕登基之初,税赋收入不过四千万贯出头,但是盈余也有接近百万贯之数。

    而为如今,税赋收入高涨了近三百余万贯,可是盈余却不增反降,居然只剩下了十七万贯之数?

    天子赵煦的心情很不好,相当的不好,阴沉着脸,目光扫过这帮子表情显得很正经又很无辜的满朝文武。

    那么今岁开始,我大宋大约可以节余出四百多万贯之数,不知诸位卿家,又想要让这数百万贯,用在何处?

    安静,十分的安静,所有的大臣都没有说话,毕竟这个时候谁也不愿意去触这位大宋天子的霉头。

    钱,终究是要拿来花的,终究,会想到新的名目,把这些节余的钱给花掉。当然,绝对会是名正言顺的名义花销掉。

    当然,身为大宋的重臣们,好歹也会捞点油水,人之常情嘛,大宋自立国以来,一向都是如此,只不过,这样的潜规则,大家心里边有数有行,当然是不可能说出来的。

    而天子赵煦,也除了发发牢骚之外,对此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毕竟,大宋就是这样,国家再富庶,特么的这些家伙总有办法把朝庭的税赋给有条有理的花个一干二净。

    但问题是,王巫山这家伙这是想要干嘛,建书院,陶冶情操,这是可以的,要么你让人教书育人,也很有道理。

    可你特么的居然让那些学生们去学什么工商之事,这不是典型的没事找事吗?天子赵煦打量着这三份奏折,很是蛋疼,耳中,传来了那座自鸣钟咔咔的轻响。

    似乎自从听习惯之后,也不觉得有什么了,下意识地一抬头,看了一眼自鸣钟,刚好到午时,钟声开始敲响,而第一下开始敲响的时候,马尚便从御书房门外走了进来,询问天子午餐在那里用。

    这边天子还没答话,皇后孟氏的靓影便出现在了御书房外。而身后边则簇拥着一大帮的人,两名奶娘一推着一辆婴儿车,车子里边,躺着的自然是天子赵煦的血脉。

    嫡皇长子赵枢与嫡皇长女赵椿这二位。

    梓童来啦,怎么把他们也给带出来了?天子赵煦打了声招呼之后,目光自然而然的落在了那两个粉雕玉琢的小家伙身上。

    今日天气很暖和,臣妾就想着带他们出来活动活动,晒晒太阳,正好要到午时,不知官家您用膳了没有,所以特地过来瞧瞧皇后孟氏一脸温婉地看着那此刻正蹲在婴儿车前,满目慈爱的打量着那一双儿女的天子赵煦道。

    那正好,马尚,朕和皇后就在御书房用膳,让他们赶紧的。天子赵煦轻轻地括了括正在熟悉的女儿那张粉嫩的小脸蛋。小家伙砸砸嘴,很嫌弃地脑袋一扭,朝着另外一个方向继续熟睡。

    看得天子赵煦哭笑不得,亲自将那精巧的婴儿车推入了御书房内。而皇后孟氏很快就注意到了摆在书案上那封墨迹未干的书信。

    陛下您这是

    王巫山在那陕西北路成立了一所学校,可是这学校却不教授圣贤学问,而只是让那些学子识字,还有就是专门学习那些粗浅的工商之业。所以,被那些御史给弹劾了。天子赵煦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

    朕也是无奈,所以就想问问王巫山,让他自己陈情自辩。

    皇后孟氏恍然地点了点头。以巫山先生之材,教书育人倒也没什么,可是他为何会只让人学习工商之业,而非是苦读四书五经,这的确让人很是奇怪。

    所以,朕决定把这个问题扔给他自个,让他自己来答才是。天子赵煦嘿嘿一笑,眉宇之间颇为得意,虽然他笃定,王洋这么做,必然是有其道理。

    可是,道理在哪里,他实在是想不明白,所以干脆让王巫山自己来解决。

    一桌子的美味佳肴,夫妻二人一边用餐,一边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天,虽然他们可以算得上这个世界最有权势的夫妻,但是,却也难得有这样的悠闲时光。

    而天子赵煦则是一面吃着饭一面习惯性的又开始吐槽起了朝中的文武大臣们,皇后孟氏一面细心的给天子赵煦挟菜,面带着微笑倾听,时不时的附合两句,场面份外的温馨与和谐。
1...406407408409410...55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