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若非众目睽睽,惹人非议。宋枭如何敢孤身住在冀县郡治。早搬回大震关安居。
待韩遂领三十六部羌渠抵达分水驿,大震关仍在持续修造之中。
便是前后关道,亦在全力扩建。前汉时,陇关道乃西通要道。沿途“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五十里一寨。”两汉之交,羌胡逆乱。今汉又遭百年羌乱,沿途所设烽燧堡寨,多以无存。
蓟王欲将此地,建成一座关城。便为补沿途防御设施之缺。
待大震关城完工。只需屯守数千兵马,足可挡十万大军于关下。
先行抵达分水驿迎接韩遂一行的,不是旁人,正是阎忠。
“见过军师。”
“见过将军。”
两人仍以旧时称谓见礼。相视一笑,尽在不言之中。
“多日未见,军师容光焕发,犹胜先前。”韩遂语透深意。
“身兼重任,不敢有一日懈怠。待大势已成,方得浑身轻松。”阎忠亦答有余韵。
“军师所言极是。”韩遂这便收拾心情,与阎忠同往大震关。
见蹄下官道,皆铺陈青石,拓宽数丈。韩遂这便随口一问:“王上意欲何为”
“无它。”阎忠答道:“只为保丝路通畅。”
韩遂轻轻点头,不置可否。
待重见自己亲手督造的雄关时,韩遂难掩惊讶:“王上欲造城乎”
“然也。”阎忠笑答:“主公见此地群峰密集,山岭高峻,沟壑深长,林草茂盛。山间草长林茂,谷中清水
1.7 野火将熄
田丰的意思是说,在西凉择一地,置军营。将弛刑徒皆聚拢到营中,进行军事化的管理。如此一来,家人便不用跟着徙边,省去辗转之苦。
此法,确比‘流徙三千里’轻,又比‘完城旦舂’刑重。算是折中之策。
可三十六部羌渠仍有疑问。
便有羌渠起身奏道:“若青壮皆入营,寨中只剩老弱,劳作繁重,恐难独活。”
可不是么。壮劳力便是此次乱军主力,十万青壮若皆为弛刑徒,被抽调到大营做苦力,寨中只剩老弱妇孺,如何能独活。
刘备乃仁主。虽惯掠人家小,却从未滥杀。若施此刑罚,许多羌人长男家中妻儿众多,即便不会死绝,凡因缺衣少食,而至凋亡,刘备亦难辞其咎。
暗自沉思,刘备看向荀攸:“公达可有良策”
“或可‘流徙三百里,完城旦舂’。”荀攸答道。
“哦”刘备似颇有意动。
汉时,完城旦舂为四岁刑。犯人不限于筑城、舂米。还需从事其它劳动。且城旦舂干轻活与重活时的粮食供给,亦不等同。从工种上分类,亦有不同。如“工城旦”,乃是从事铸造的工匠。简而言之,城旦舂的具体劳作,视个人情况及劳役需要而定,不一而足。
“如何流徙三百里”刘备再问。
“三百里,仍在西凉境内。诸位渠帅皆言‘故土难离’,如此距离,正当适宜。且完城旦舂,不过四年期。并由官府提供口粮,驻地。一家人吃住无忧,当不会有失。”荀攸再答。
“如何施为”见三十六部羌渠纷纷点头,刘备三问。
“可分为三类:‘城旦’、‘工城旦’、‘农城旦’。”荀攸解释道:“‘城旦’筑城,‘工城旦’铸器,‘农城旦’务农。”荀攸三答。
“左丞之意,不知诸位渠帅以为如何”刘备不置可否,居高下问。
“这……”比起一家老小‘流徙三千里’,三百里确实短了很多。需要说明,时下所说‘里’,乃多指道路之长,而非直线距离。‘流徙三百里’,便是说流徙到三百里路外的地方。
见阎忠目光投来,韩遂心领神会,这便叱责道:“蓟王当面,岂容尔等挑三拣四。”
一语惊醒梦中人。
正暗中算计利益得失的众羌渠,这才纷纷醒悟。急忙伏地认罪:“我等领罪!”
刘备这便点头:“如此,诸渠帅且去认罪画押。至于迁徙到何地,可自行商议。只需在三百里之外便可。”
“喏!”三十六部羌渠再拜。
命人领众渠帅去往牢营,在认罪劵书上签字画押。三十六部羌渠,这便开始盘算该流徙到何处。
待羌渠下堂,见众人纷纷抚掌大笑。韩遂幡然醒悟:“王上欲使羌人迁出”
“然也。”刘备轻轻点头。
荀攸笑道:“羌人狡诈桀骜。若命其迁出,必起疑心。假谋逆之罪,行迁出之实。方不会起疑。”
“表奏,孤已命人六百里上报朝堂。想必护羌校尉一职,非文约莫属。”刘备笑看韩遂。
“谢王上提携之恩!”韩遂大喜拜谢。
“既为护羌校尉,迁出到三百里外的羌人,便交由韩校尉全权负责。”
“卑下敢不领命!”韩遂郑重抱拳。
“至于羌人如何劳作,当听阎治中安排。”刘备目视阎忠。
治中从事,乃刺史高级佐官,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先领治中,便是为继任下任刺史铺路。只需处理好‘流徙三百里,完城旦舂’事宜,不出意外,阎忠自当荣升刺史。刺史虽只领食六百石俸禄,然权利极大。
“臣,领命。”阎忠伏地行礼。既已认蓟王为主,却领凉州治中。其中深意,韩遂焉能不知。
需找个恰当时机,表露心迹,行认主大礼。方为上上之计。
韩文约,这便打定主意。
待三十六部羌渠认罪画押,重返大堂。刘备这便设宴款待。
席间其乐融融。羌渠虽对刑罚各有非议
1.8 北面而事
陇右的富庶,来自丝路。单就农作而言,陇右并不算发达。
盖因陇右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沼泽、冰川、沙漠、戈壁,应有尽有,纵横交错。整体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结构大体为:“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
凉州的农业灌区,主要有二:河西走廊沿山灌区及河湟沿岸灌区。其中,河西走廊因其典型的内陆绿洲农业,使得河西仅以全州二成之田,产出全州四成之粮。
正因如此,刘备才重修洪池岭长城,将河西四郡揽入怀中。
河西走廊,斜卧于祁连山北。北山以南,东起洪池岭,西迄酒泉郡,长二千五百里,乃著名戈壁绿洲。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冰川逶迤,乃河西走廊天然水库。走廊以北地带,近大漠,被后世惯称为“北山山地”。
两汉时,河西铁质农具已十分普遍,播种工具亦是较为先进的三脚耧车,并因地制宜推行了“能风与旱”的“代田法”。
代田法亦称“代田”。乃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集西北抗旱经验所推行的一种新式耕作法。
具体为:在田中开沟作垄,沟垄相间,将作物种在沟里,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逐次推到沟里,培育作物;第二年,沟垄互换位置。以此类推。此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河西物产亦较为丰富。主要有:胡麻、梁米、黄谷、土麦、白米、穬麦、黍米、黄米、白粟、胡豆、秫、糜、荠、茭、秣、谷、菽、麦、米等二十余种。
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又兼碱性较重,且“终岁雨泽颇少。夏种时,大水冬灌,冻泡如酥,遂成沃田。再行“换茬”,甲年种麦,乙年种糜,亦见奇效。若地力过疲,易之苜蓿。
“换茬”兼顾“代田”,可令季季大熟。
一言蔽之。时下的西凉,比起刘备来自后世的认知,生态环境要好许多。几乎是天壤之别。
大河甚清,山林秀美。物产自足,丝路流金。
所谓认罪受罚。三十六部羌渠,自从在认罪劵书上签字画押。罪名和刑罚,便已定下。
蓟王虎踞陇山之巅,如利刃高悬。众羌渠不敢怠慢,这便群集枹罕原合众将军府,今暂领护羌校尉府。赶来与阎忠、韩遂商议,流徙之地。
“敢问校尉,我等可否互相流徙”便有机灵者问道。
“如何相互”韩遂笑问。
“便是,我部山寨,迁给他部。他部山寨,迁给我部。三十六部一分成二,刚好互迁。岂非两全其美”
韩遂笑问:“尔等刑罚乃是‘流徙三百里,完城旦舂’。流徙可如此,城旦又当如何”
“这……”羌渠顿时词穷。
“筑城、造器、农牧,缺一不可。”阎忠亦道:“若只顾自己,枉顾律令。王上一旦降罪……”
“一切皆听上官吩咐。”一提蓟王,羌渠岂敢再辩。
“如此,可东西互换,南北对调。”阎忠这便取来西凉山川地形图,明示众人。图上已用朱笔,圈出数个大圈。皆是饱受羌胡荼毒,赤野千里,城池荒芜,民众离散,却又适宜耕作的河湟灌区。
如枹罕、金城、鹯阴、安故、允吾(qian ya)、榆中等,皆在圈中。共计十余城。
“需满三百里。”阎忠又叮嘱道。
目标明确,三十六部羌渠,这便纷纷选定流徙、城旦之地。
便有羌渠问道:“敢问上官,吃住皆由蓟王供给”
“然也。”阎忠轻轻点头。
“若因工伤残,又当如何”
“自有抚恤。”阎忠答道:“临来时,蓟王言道:举家流徙者,户户需修造宅邸一座,辟荒田一顷。修造城池,种田放牧,不一而足。只需刑满四年,便可归乡。”
“宅邸一座,荒田一顷。修造城池,种田放牧。刑满四年,便可归乡。”众渠帅将蓟王之言,句句记在心间。
见众渠帅还想着四年后如何如何。
与韩遂相视一笑,阎忠又道:“蓟王又言:诸位渠帅,亦不得闲。需从寨中择‘年长威重者’相伴入城。或为里正、或为衢长,负责辖下
1.9 雄甲天下
传统部落的核心凝聚力,无非两点。血脉和信仰。
羌人山寨亦是如此。信仰暂放一旁。刘备选择从相对简单的世俗下手。
整盘“反客为主”之计。说起来,并不复杂。羌人自以为是受刑。且不过四年期。心想,只需熬过四年,便可返回老寨。再说,包吃包住,出一把力气,还能赚取不菲的工钱,如此美事,何乐而不为。
以至于听闻此事,那些未曾伙同谋反的胡族,皆有些跃跃欲试啊。
正如刘备所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此乃天性使然。逆天行事,天理不容。若一意孤行,蓟王自当替天行道。杀一儆百。
无双连环第四环中,宋建的作用,可不仅仅“兜底”这么简单。起也是刘备能长驻陇右的一个楔子。或者说“战略抓手”。正因宋建在逃,西征未能克尽全功,为防羌乱死灰复燃,朝廷三思之后,才未将蓟王调回,平关东之乱。
据说。得知蓟王平定陇右,又令羌人迁出山寨。京兆尹刘陶已上表,欲在函谷关西,弘农华阴县东,渭、洛与大河交汇处,筑一雄关。因“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潼关南依秦岭,北临大河,东连函谷,西接长安。扼关中要冲,后世有“三秦锁钥”、“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美誉,威名雄甲天下,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邸报传来,刘备这才想起,自己吟《潼关怀古》时,潼关尚未建造。
汉末,曹操为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年)始设潼关,并废函谷关。
如今函谷尚在,京兆尹刘陶已迫不及待,修造潼关。再想他重修长安宫室之举。刘备不由一声叹。终能理解,为何后世会有黄袍加身。
无论他如何作想,旁人已迫不及待。
刘备以辅汉大将军的名义,先定羌人之罪,再表奏洛阳。正因有假节之权。
故而,亦无需知会凉州官吏。然为便于行事,刘备还是相邀凉州刺史宋枭,领刺史府一众属吏,赶来大震关相见。
“卑下等,拜见蓟王。”见刘备除戎装,着王服。宋枭这便心领神会。
“诸位免礼,赐座。”
“谢王上。”
落座后,宋枭为刘备介绍随行人等:“别驾苏奇。”
身后便有一人起身行礼:“下官拜见蓟王。”
“功曹程球。”
又有一人媚笑起身:“卑下拜见王上!”
“兵曹范津。”
第三人亦起身行礼:“下官拜见蓟王。”
待三人落座,宋枭这才言道:“彼时,贼兵势大。州郡官吏多有被害、从贼或逃匿者。凉州一地,吏治衰败。本想为王上分担一二,却自顾不暇,惭愧之至。”
“无妨。”刘备笑着安慰:“流徙羌人乃由羌人自行管理。凉州吏治不全,不妨由各地孝廉增补。若使君方便,孤想悬扁各县,募集人才。”
“同为朝堂效力,王上当可放手施为,下官并无异议。”宋枭躬身答道。
“如此,甚好。”刘备轻轻点头:“凡羌人刑徒,皆由孤来掌管。凡西州内政,皆劳烦使君与众属吏全权处置。不知可否”
“卑下敢不从命。”宋枭再拜。
“马将军何在”刘备未见到偏将军马腾。
“卑下遣他去收复各县,招募义从。当可为王上所用。”宋枭答道。
闻此言,麾下属吏皆面生异色。“为王上所用”,只此一句,宋枭之心,便昭然若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