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所有踩着累累白骨而成功登顶者,心中没有仇恨,只有欲壑难填。
当然,黄巾贼也会蜕变。当杀人杀到厌倦,开始为各自打算时,便是蜕变之始。时下,不过是一群被仇恨支配的无脑暴徒而已。
想必,恩师战胜不难。
临乡城内豪宅林立。虽早已建好,府中也有仆人日日打扫,却大多未曾住人。数日后,一座二千石高官府,终于迎来了它的新主人。
沮授亲族,自有临乡令娄圭,安排到外城定居。位于中城的府邸,便只有沮授一家人入住。
背剑少年,名叫沮宗,年十五。血气方刚,乃是沮授胞弟。四处看过不禁心生感叹。如此大的一座豪宅,只住一家人,实在太过阔气。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
1.113 七国联盟
“臣愧不敢当。”沮授再拜入列。排在田丰之右。如前所说,朝议时,武将居右,文臣居左。右之左为下。左之右亦为下。
“虚席以待”,遂成新典。与“悬榻留宾”有异曲同工之妙。话说,陈蕃任豫章太守,不喜留客,独对名士徐稚除外。馆内特为徐稚设一张床榻,徐稚来时放下,走后便将床榻悬起。时人称“陈蕃下榻”。
时人风骨,何须多言。
郭泰在洛阳游学,见到时任河南尹的李膺。初次见面,李膺便对他大加赞赏,引为知己。二人因而结为好友,名震京师。后郭泰返乡,赶来送行的士大夫,数千辆马车淤塞河边。郭泰却只与李膺同船渡河,众宾客遥望二人背影,好似神仙一般。后以“李郭同舟”比喻知己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
此处可比刘备与关羽初次见面,便义结金兰。意气相投,纳头便拜。何来贵贱。
沮授登顶黄金阙,早已便传蓟国。又是初次上朝,如何能不万众瞩目。
刘备设王宫车驾,将登顶黄金阙者,快马送来。便是吸取了颜良和周泰互博,险双双殒命的教训。让考核当面进行。并非登临黄金阙后,便不用考试。四日前,二位国相、幕府左丞、军司空、临乡令,已联手考核。
给出的评价是:“凡二千石,皆可。”
不然满朝文武,又岂能信服。
待沮授落座后,刘备环视群臣,这便开口:“可有奏报。”
右相耿雍起身答道:“有甘陵国相刘虞代国主上书,提及甘陵国民‘租住’蓟国事宜。询问王上,甘陵国民所纳赋税,如何分配。”
刘备轻轻点头:“六国主因黄巾暴乱无法归国就食。滞留馆中,无衣食来源,生活日艰。甘陵国相这才代主上书。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便有楼桑令乐隐,起身答道:“回禀王上。税赋有四,租赋、算赋、口赋及献费。臣以为,可将算赋、口赋划归六国君,我国取租赋,人岁六十三钱之献费,亦可代为收取。”
见众臣纷纷点头,刘备这便言道:“两位国相以为如何”
“乐公此言大善。”左相崔钧言道:“六国民难,千里来投。租种我国良田以自养,租赋自当收归我国。然六国国民皆是六国国君治下之民,算赋、口赋自当归各国国君所得。六国君只身逃难,官吏多不在身边,至于人岁六十三钱之献费,由我国代收,上呈陛下,正当适宜。”
刘备想了想道:“献费可从租赋中扣除,无需另行交纳。”
“喏。”此举和蓟国百姓如出一辙。群臣并无意外。
此事毕,左国相崔钧又起身奏报:“捕虏将军田晏兵发渔阳,欲横穿渤海,借道蓟国水路,取高阳、南皮、信阳、平原等城,断青冀黄巾勾连。日前遣使来报,求我国开放水路,并遣船只接应。”
刘备这便看向横海中郎将:“公覆,以为如何”
“回禀主公,可也。”黄盖起身答道。
“如此,左相且回捕虏将军,我国水军将遣船队,逆沽水而上,在渔阳港等候平乱大军。”刘备这便言道。
“喏。”
剩下皆是普通政务,无需多言。二位国相已拟定奏报。只需刘备应允即可。
虽只有六县,却也是一国之政。大事小情,何其繁琐。便是条条陈报,亦近午时。刘备这便命人设宴。宫女取来食案,依次摆放。再拎来食奁,从中取出盘、卮(zhi)、耳杯等“盛食器”,与一双竹箸,摆放整齐。今
1.114 一州之地
“七国联盟。”刘备似也有所悟。
群臣议论纷纷。楼桑令乐隐,更是不时看向身旁娄圭:“子伯可知其中深意”
娄圭低声笑答:“稍安勿躁,一切自有分晓。”
诸侯结盟,乃是大忌。陛下岂能相容。沮授必然不会不知。为何……刘备猛然醒悟:“冀州!”
“主公明见。”沮授伏地行礼:“冀州辖三郡六国八十九县三邑七侯国。除去魏郡、钜鹿、渤海,余下皆是诸侯国。诸王暂避六国馆。只需暗结攻守同盟,冀州唾手可得也。”
“如何唾手可得”终于有人问出口。才智不足,虚心求教便是。同殿为臣,无须遮掩。
刘备却懂了,这便叹息道:“公予……果然大才。”
此计的切入点,便是冀州六国,主权与治权的分离。
与蓟国不同。六国诸王只享食俸。“景帝即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自光武以来,诸王有制,惟得自娱于宫内,不得临民,干与政事,其与交通,皆有重禁。”一国之政,皆握于由朝廷委派的国相等官吏之手。所以从诸王的角度而言,只需保食俸不减,究竟是谁在治理国家,并无所谓。
更加黄巾播乱,政令不通。待朝廷西迁长安,完全失去对关东的掌控。乃至诸侯并起,人心思乱。那时,冀州六国早已为蓟国马首是瞻。刘备只需与六国主商定国相人选,委派蓟国一系官吏入六国主政,再出兵占据要冲,维持治安。民心、国政、军政,皆一手掌握。
冀州如何能不唾手可得。
更有甚者,一旦皇位空悬,亦或是天下有变。若六国共举刘备……
沮授不过刚来数日。便从“甘陵国相刘虞代主上书,提及甘陵国民‘租住’蓟国事宜。询问甘陵国民所纳赋税,如何分配”之议题,及蓟国官吏后续达成的共识中,敏锐的捕捉到了稍纵即逝的谋略之机。
试想,只需给予足量食俸,甚至国民在不在本国之中,都无所谓。六国主对治权的渴望,实在是太低级。如此一来,谁人治国,还有何所谓。交给蓟国代管,又有何不可只需蓟王保我衣食无忧,总比国土落入贼手,或非刘而王之人手,颗粒无收,好过千百倍!
毕竟,从大义上说。刘备乃是汉室宗亲。一笔写不出二刘。他日,若蓟王三兴汉室,我等诸王皆从龙有功。往短了说,衣食无忧。往长远说,便是一场大富贵。
于是。略施小计,冀州国政,便尽入蓟王之手。而蓟王所付出的,无非是些许的钱粮而已。
此谋,着实高妙。
着眼于冀州大势,考虑到主治分权,又契合刘备的蓟王身份。于是便有了纵横捭阖的七国联盟。七国可比一州之地。便是等关东诸侯争霸,刘备亦不势弱。
思前想后,饶是号称谋录不尽的幕府左丞荀攸,亦不禁赞叹:“公予,可比古之苏子也!”
此言一出,百官咋舌。
苏子便是合纵六国的苏秦。
能得四大府丞之一的荀攸如此称赞,百官如何能不惊讶。
与将信将疑的百官不同。深知历史走向的刘备心知肚明,此计可行。
唯一掣肘,便是刘备自己。那时,究竟该作何决选,便是难题。
“此策,如何施为”刘备不动声色,平静发问。
“可分三步。”沮授已有万全计较:“其一,先分赋税,已安诸王之心。其二,贼乱之后,再遣文、武入诸国理政。其三,待天下变时,主公当自决。”
百官这才纷纷品出滋味。
冀州黄巾祸乱。六国民众纷纷逃入蓟国。蓟王令其‘赁宅租田’以自给。却把口赋、算赋,尽数划归其国君所食。如此雪中送炭,诸王岂能不感激涕零。待荡平黄巾,冀州必民生凋敝,吏治无存。尤其是大量底层少吏,皆死于兵祸。重拾国政所需大量官吏,便是朝廷亦有心无力。而蓟国吏治有目共睹。蓟王遣干吏入六国,重拾吏治,助诸王治国安民,便水到渠成。六国官吏皆来自蓟国,必忠于蓟王而非诸王。如此潜移默化,不
1.115 耕三余一
入冬之后,风雪渐大。
易水终是冰封。奔赴蓟国的流民,亦随之大减。除去恶劣的天气阻断交通。黄巾军的均田分宅之策,亦是重要原因。许多赤贫如洗的流民,怀着对豪强同样刻骨铭心的仇恨而留下。成为太平道的拥趸。
八州纷乱,幽州和蓟国,却一片祥和。乱世之中,尤为难得。
巨马水奔流入海,终年不冻。得益于这条黄金水路,蓟国的漕运经年未歇。遍及港口的城仓如檐下冰凌,纷纷建立。明轮船队满载一季新粮,转运仓储。上下皆喜气洋洋。
所谓耕三余一。便是说,耕种三年,可积一年余粮。《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盐铁论力耕》亦有:“故三年耕而餘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
换句话说,即便颗粒无收,蓟国国民家中仓楼余粮,亦可支撑足年所需。更何况自刘备远去洛阳始,数年间临乡一地年年有千万官粮入仓。堪称富足。
纵观整个大汉,就刘备亲身所历,这些年来,并未有波及全境的大灾难。少时七州蝗,已是重灾。也即是说。若按耕三余一,民众应有足够余粮自救才对。对整个帝国而言,即便有一两个州,甚至半数绝收,大汉亦有余力赈灾。更何况还有完善的仓储制度。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汉农田,皆未荒芜。农人年复一年,持续耕作。为何“耕三余一,耕九余三”的老理,失效了。
原因呼之欲出:只因土地兼并日渐剧烈,自耕农失去田地变成农奴佃户。所耕之田,皆非自己所有,重赋盘剥之下,只能勉强糊口,家中并无余粮。失去了耕三余一的灾难自救能力。凡遇天灾,豪强便囤积居奇,推高粮价。农民卖妻鬻子,易子而食。心中岂能无恨。
巨马水之所以经年不冻,乃因上游地势高差,水流奔冲。下有温泉注入,升温保暖。
依循旧例。丰收后到正腊前,乃是走亲访友,婚配嫁娶的好时节。蓟国上下,皆沉浸在无边的喜悦之中。刘氏老族长入宫询问祭拜事宜。又面见王太妃,王妃,说了些家常。
蓟国之中在临乡。临乡之央在楼桑。楼桑刘氏,乃蓟王宗族。与楼桑刘氏结亲,乃是蓟国上下之风尚。于是乎,一到此时,男婚女嫁,楼桑鼓吹不断。融合了胡俗的迎亲仪式,更添喜庆。
蓟王虽是单传,却是大家族。从兄从弟,中表兄弟,结义兄弟,皆是蓟王亲属。凡有楼桑刘氏嫁娶,必然到场。若能请来关、张二位义弟万人敌,更是天大的脸面。
张小胖少时,没少在村中晃悠。抢食金熊胆,瓷娃娃一夜变黑炭头的典故,更是广为流传。每每吃酒,便有长辈笑容可掬的抚其背,唤一声:小胖。
张飞总也憨憨的答一声:唉。
蓟王起于微末。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从未洗去少时沾满身上的泥土,还有楼桑村里暖暖的烟火气。
结婚如结盟。结拜便是同枝兄弟。楼桑刘氏,拿关羽亦不当外人。视为一脉。关羽乃是妥妥的红脸汉子。这暖暖的情义,皆聚在心腹之中,久久不散。自幼便喜看《春秋》,刀法亦有大长进。
最近总感觉刀身重量不均,头轻脚重。便又请将作馆神匠夏公,在头与柄连接处,增造青铜龙形吐口。精锻之后,偃月刀重八十二斤。称“青龙偃月刀”。
王傅黄忠,更是时常与关羽对练,助其刀法早成。
四弟黄叙的眉尖刀,越发厚重。据说已达七十斤。待长成,妥妥的新一代万人敌。五弟太史慈,已能开三石强弓,亦毋须多言。
还有马超、张郃……
以及久未见面的赵云。
蓟国一地,可谓卧虎藏龙。
自西域石绵量产。结合楼桑的金丝毛毯编织技艺,用石绵线与细钢丝混合编织而成的
1.116 如日之升
陛下金口玉言,赐婚蓟王刘备,和亲西域五十五国的消息,早已人尽皆知。蓟国时下两大热门谈资有其一。另一个自然是蓟王连得贵子。
上行而下效。
蓟国聘娶胡女成风。先有鲜卑婢,后有西胡姬。汉胡和亲频繁。士大夫一妻一妾。家中多有胡姬。正因相互结亲,汉胡、汉蛮关系才日益紧密。蓟国包容之风,冠绝北地。
然在智者眼中。陛下用心良苦,乃是行美人计也。蓟国并六县为国,虎踞一方。刘备少年得志,如日之升。年方弱冠,便有八子。宫中一妃九侧,三百女卫,又来五十五国公主。照此速度,或不满而立之年,便可生百子。推恩令下,蓟国支离破碎,还有何所虑。
兵不血刃,可解诸侯之祸。
此计一出,朝廷内外对陛下交口称赞。恰逢国难当头,君臣一心,同仇敌忾。黄巾贼子,焉能不灭!
西域乃城邦。风俗大同小异,汉化程度参差不齐。然时下四夷皆以汉化为荣,西域亦无例外。日常交流绝无问题。至于汉家礼仪,自有宫中女官悉心传授。待和亲典礼时,定能举止得体。
试想,此乃御赐钦定,又并娶五十五国公主。五十五国国君,岂能自甘人后,令女儿在各国公主面前受屈。于是乎,这陪嫁,啧啧……
想必陛下看了亦会直流口水。
国中瑰宝,悉数送来。宝马成群,珠玉成山。各种稀世珍宝,闪瞎人眼。便是陪嫁的胡女便已成千上万。牛羊遍地,篷车如云。根本就是一座行走的金山。西域都护府两位府丞如何能不小心加小心。令徐荣、程普二位宿将,领麾下精骑沿途护送。更是广布斥候,但凡有风吹草动,便立刻扎下营盘,固守待援。
一路马不停蹄,终赶在暴雪封路前,平安抵达蓟国。
既是陛下御赐和亲,蓟国上下自不敢大意。王太妃令左右国相为正副迎亲使,率庞大迎亲使团修缮蓟国西北界亭,恭候西域送亲使团。
早在赐婚诏书抵达蓟国时,二位国相便遣良工修缮增筑范阳县内长安城宫室,供使团暂居。范阳长安城,乃是仿前汉帝都而造。虽远不及那座宛如天空之城的巨都,却也有其三分气象。长安城亦是无郭之城,城池便是宫城。增修之后,用来安置西域使团,正当适宜。
此次和亲,乃是陛下之意。蓟国上下,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大意。
蓟国如此悉心安排。令各国上至公主下到使节,皆交口称赞,极为满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