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当然,还有一种更简捷的方法。自卖为奴,获得奴籍。这显然不是最好的出路。
故而,许多北地郡民,多客庸在外。或为佃户,或为佣工。诸如此类。
作为封建时代,最重要的资产。田产的昂贵,是一般编户齐民无力支付的。
也就是说。远走避祸,逃难他乡的北地郡民,很难获得其他郡县的户籍。虽生活在外地,籍贯却皆是原籍。
案比上计时,不在原籍的齐民另作记录。于是,还在原籍生活的‘在籍’齐民,就显得十不存一。
只需将郡治迁回原址,扁书周围郡县。张榜安民。民众得知后,便会纷纷返乡。以重获户籍上记录的田产、宅院。
虽说城池早已被毁。
老宅需重建,良田要新辟。但只需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资助。民众自当感激涕零,重建家园。
北地郡的政事,自无需刘备这个大将军费心。
傅燮的意思是,想让刘备以大将军的身份上疏。恳请朝廷将北地郡治,迁回旧址。
这有何难
刘备这便去信主簿贾诩,令他代为拟定奏疏,上呈尚书台。恩师等人自会处理。
傅燮本就是北地郡人。祖籍乃硕果仅存的北地六城之一,灵州县。能为家乡父老,略尽绵薄之力。此去洛阳,亦能心安不少。
令臣下无后顾之忧。乃明主义不容辞之责。
事不宜迟。刘备亲笔手书,令军中斥候六百里加急,送回洛阳。
傅燮再拜而出。
赶去与长史盖勋见面,分担大将军府军情政务。
辅汉大将军府,乃是初创。人手奇缺。能有人分担积压多日的公文,盖勋亦觉欣喜。
二人的才干,品性,自不必多说。齐心协力,当事半功倍。
与虎牙营交割完毕,刘备这便拔营出发。又与赶来送行的府君刘陶依依惜别,兵进洛阳。
帝国京畿重地,路上车马众多,行军不宜过急。
十日后,抵达洛阳城外。
暑热渐退。返回已近初秋。夕阳亭外,人头攒动。
尚书令兼大长秋曹节,黄门令左丰,中常侍张让。三位陛下身边近臣,奉圣命联袂出迎。足见荣宠。
目光扫过,刘备还在人群中看到了,曹操、袁绍、袁术,等一众好友。
这便喝停队伍,翻身下马。与麾下文武,前往亭中与众人相聚。
饮酒礼有四:拜、祭、啐、卒爵。先拜,已示对敬酒者的敬意;再把酒倾倒出一些在地,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浅尝酒味,加以颂扬;最后仰杯而尽。
时下耳杯容量颇多。三杯等于后世两斤酒。
所以接风洗尘,断不是连干三杯。请注意。
只此一杯。
刘备贵为列侯,各种礼节自然无懈可击。
三位内官,面上皆有喜色。
与以往受尽鄙视白眼不同。大将军刘备,乃汉室宗亲。既不是党人,亦不是外戚。少时称天家麒麟。今已位极人臣。
皆是因功得来,非卖官鬻爵。
受各方敬重。
今日能为其接风洗尘,自然是天大的荣耀。便是身后队伍中的众多汉室宗亲,名士清流。亦无话可说,更无从指摘。
拜、祭、啐、卒爵,饮酒四礼,看似繁文缛节,形式多过内涵。实则不然。
饮酒四步,皆藏有大奥妙。
先拜,乃是敬礼。自然省不得。起身后,端过酒杯。
若酒量不好,或身体不适,不宜多喝。
到第二步,祭谢天地时,便可将杯中酒多泼一点在地上。
第三步,浅尝酒味,除了品酒之外,还要辨别酒中是否混有异味。防止下毒。先啐一小口,确认杯中确是美酒,再加以颂扬。
颂扬的时间,因人而异。
趁着这段时间,若确实有毒,入口一段时间后,便会毒发。因为喝的少,许还有救。
颂扬之后。若未毒发。说明酒中无毒。这才放心举杯,一饮而尽。
1.7 旧友重聚
刘备来时,一身戎装。回府洗漱更衣,更换常服。再入胡姬酒肆,方才不失仪。
酒肆三楼,春晖包房。
众人已恭候多时。
刘备本欲固辞主座,只与众好友对饮。奈何今非昔比。已位极人臣,如何还能再推脱。这便被众好友合力送上主位。
袁绍、曹操这才依次落座。
袁术、董重、曹冲,赵延,亦纷纷就坐。
既分主次,必列文武。
以五官中郎将董重官秩最高。自居武臣首位。
而袁绍为大将军长史。虽位列文臣之首,食俸却不过千石。本无法与二千石高官并排。理应空出文官首席。
然刘备却有言在先。让众好友依次入席。
大将军,令出必行。既是依次,便不得有空席。故而,袁绍居文官首位。他身后便是官秩六百石的议郎曹操。
如前所说。时人,万事好商量。但凡是牵扯到品秩、位次,皆一丝不苟,马虎不得。
待众人坐定。刘备举杯相邀。众好友亦举杯回敬,口出:祝大将军凯旋。
刘备答道:既入酒肆,岂能再论官职。如此便有临事不敬之嫌。便以平辈论交,不可再呼大将军。
一众好友这才作罢。
久别重逢,不醉不归。
推杯换盏,气氛热烈。
连饮三杯。刘备见曹操离席相敬,这便起身相陪。
落杯后,曹操悄声言道:“玄德可还记得,梁冀金山之事否”
“自然记得。”刘备离京前,曹操说已有线索。如今一年已过,且不知曹操,可有所获。
“不瞒玄德,这一年来,我从未放弃调查此事。今小有所得,改日再入府详谈。”曹操卖了个关子。
刘备亦知兹事体大。这便轻轻点头:“也好。”
目送曹操入席。
须臾,袁绍亦端杯来敬:“一年不见。再见时,玄德已位极人臣。拜大将军在前,封蓟国在后。着实令愚兄艳羡不已。”
“本初兄乃大将军府长史。重任在肩。乃大将军肱骨近臣。假以时日,必当大用。”刘备笑答。
“临来时,大将军亦嘱咐愚兄,定要为玄德贺。如此,且代大将军,与玄德贤弟,满饮此杯。”
“替我谢大将军。”刘备这便与袁绍满饮一杯。刘备的辅汉大将军,位次在大将军之下。谦虚是应该的。
待袁绍落坐。袁术起身问道:“敢问玄德,此去疏通西域。大小数战,必然精彩纷呈。其中详情,可否说与我等知晓”
“愿洗耳恭听。”席上众人纷纷举杯。
刘备便乘着酒兴。将西行诸事,娓娓道来。
说到紧要处,袁术等人忍不住拍案叫绝,轰然叫好。连饮数杯,不觉已大醉。
见时辰已晚,刘备这便罢宴。令酒家保搀扶众人去后院精舍休息。
自己独上角楼,登临覆道。准备过府歇息。
“谁!”醉意朦胧中,忽听史涣一声高喝。顿时酒醒一半。
“一年未见,小弟可好”
听此声音,另一半酒水亦凭空化去。
刘备目光清澈,躬身行礼:“小弟一切如故。倒是姐姐,是否安然无恙”
“俗事缠身,又老一岁。”甯姐姐盈盈下拜。
“姐姐安好,便是晴天。”刘备语透真诚。
“还未恭贺小弟官拜大将军。听闻又封国在即。遥想当年,小弟童言无忌。弹指一挥,功成名就。未见小弟前,姐姐心中忐忑难安。如今再见,欢喜中又透着一缕伤感。心中有太多未尽之言,可话到嘴边,却徒剩一声哀叹。”
两人亦敌亦友。刘备又岂能不知。自己封国在即。料想。太平道亦揭竿在即。
一个是汉家诸侯。一个是黄巾反贼。
两人注定,有缘无分。
胸怀感慨。有些话,便不吐不快:“此去西域,小弟与龟兹辅国侯,亦敌亦友,相交莫逆。行刑前,小弟与他,把酒作别。他说:‘苍天已死,何来祥瑞。黄天有灵,又岂会令长史与本教为敌’。言下之意,若
1.8 配享太庙
不等刘备起身,殖货里的右舍左邻,诸多豪商便纷纷登门问候。
刘备并娶七如夫人时,殖货里曾大摆流水长席。彼此关系亲近。得知刘备昨日返京。这便早早登门拜访。
主簿贾诩携府中四大门客,杨奉、韩暹、胡才、李乐笑脸相迎。
听闻大将军昨夜与旧友欢聚,宿醉未醒。众豪商各自点头赞叹。大将军乃真豪杰。亦是性情中人。
所谓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大将军言行如一。不正如此般
贾诩命人奉上取自西域的珍宝器物,充做回礼。左右邻里皆大喜而归。
不久,大内官曹节车驾抵达。听闻大将军还未起身,这便笑称:无妨。
主簿贾诩本欲去请主公,却被大内官,摆手拒绝:老奴岂敢惊主。
贾诩这便作陪。
直到日上三竿。刘备才悠悠转醒。洗漱更衣,用完早膳。史涣来报,遂赶往前堂相见。
“让老大人久等了。”
“是老奴,人老觉短。来早了。”曹节伏地行礼。
刘备急忙上前扶起。
宾主落坐。
寒暄过后,尚书令兼大长秋,大内官曹节这便直入正题。
话说。今汉“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唯此为异也。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
时下,有两种情况,能用策书。
封诸侯王,罪免三公。
此两种状况,所用的编简的大小,书写的字体。均有差异。
封诸侯王时“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
罪免三公时“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
无论封诸侯王,还是罪免三公。均需举行一套相应的赐策典礼。称“策封”。
因“策”与“册”同,又称“册封”。
举行策封典礼时,“策”乃是作为赐赠国号、王位的凭证,故称“封策”,亦称“策书”。
帝王向诸王授予封号时,均由主持仪式的使者,面对受封者,宣读策文。
待策封仪式结束后,便将策书与印玺一同交给受封者。作为其受封的凭证和信物,永久保存。
规则说的都很清楚。并无异议。
之所以要赶来与刘备相商。乃因,与通常策封兄弟、子嗣,为诸侯王不同。
刘备和陛下,从血缘关系上说,并非直系血亲。
在何处受封,便是商议的重点。
“敢问老大人,通常都在何处受封”刘备问道。
“一般多在太庙。”曹节言道:“策封使,一正一副。正使为三公出任。副使为宗正。”
刘备这便醒悟:“可因汉室宗亲中,有人反对”
“然也。”曹节叹了口气:“宗亲中有人言:‘君侯虽是前汉中山王裔。然前汉时的中山王,与今汉中山王,乃是两个不同的支系。且蓟国乃是新封,祖上并无传承。古往今来,皆不可享太庙。’正因如此,陛下才遣老奴来问君侯,此事该当如何”
刘备明白了。
一句话概括:前汉时的中山王系,早被今汉的中山王系取代。洛阳太庙里供奉的乃是光武一脉的今汉天家正朔。只认现在这支中山王。
至于刘备的宗族神位,早已随长安太庙,被赤眉军付之一炬。
“老大人以为该当如何”刘备这便问道。
“老奴以为,今有二法。不去太庙,其一也。去太庙,其二也。”
“不去太庙,该当如何。”刘备总觉得眼前状况,与少复祖爵时,何其相像。
内官袖中,各藏一份诏书。
一份是复爵,一份是封爵。
高举两袖,笑问刘备:少君选左还是右
“若不去太庙。则一切从简。何须宗正出面。便是老奴携策书登门,便可令君侯如愿。”曹节笑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