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可是呢,任何事物的发展,却又都是存在着较为特殊的偶然现象的。
人走时运马走膘这句话真的没错,只要赶上点儿,坏事也能变好事。
就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即使在如此恶化的生态环境之下,村办厂不但没因此被迫停下发展的脚步,反倒还获得了不小的实际好处。
怎么回事啊
这就得从县里去年上任的一个副书记说起了。
去年下半年,县里来了位名叫林鹄的新书记。
此人岁数五十六,是个政治观点特别自相矛盾的保守派。
&n
第一百四十一章 欢心
?
可说来也有意思,偏偏龙口村的情况和哪儿都不一样。
最后轮到视察他们这儿的时候,那位对任何地方都看不上眼的林书记,却独独对这里产生了极佳的印象。
比如说工艺品厂。
首先搞这行,原料不用进货啊。
石头、木头、编织品,几乎全是取自本地的现成材料。
何况为了以示公允,兆庆坚持年底分红同时,也要对全体村民公报账目。
那账目上记录的可都是实际出入和支出,并且照章纳税,一点不带差的。
所以不但查不出什么经济问题来,而且作为村办企业,敢于大额分红,主动让全体村民都能分享好处的做法,反倒让林书记感到一种欣慰。
他这一代的干部,毕竟还是老百姓的儿子。
甚至本人出身就是农民,对此触景生情是很自然的反应。
其次呢,还得说工艺品厂所生产的旅游纪念品,商品属性好啊。
说破大天儿去,这只是锦上添花的玩意。
何况他们的生产和销路,触碰的又都是国营厂没有涉足的领域。
那么不但与国家经济主体不存在什么竞争关系。
即使今后出了问题,也根本谈不上影响到国家经济,破坏国家建设的罪名。
那作为主管领导,也就无需承担什么过多的风险和责任。
另外,由于工艺品的生产方面,需要技艺纯熟的工匠。
龙口村雇请的工人里有不少都是邻村的人。
这就又让林书记产生了一个龙口村领导班子觉悟不低,有胸襟、有水平的印象。
认为他们愿意、且能够,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拉着别人共同富裕。
还有,这行也不会产生环境污染之类的不良效果。
这就让龙口村绝不同于别的兴办工业的村子,到处是难闻的气味、废旧垃圾和脏水。
而是依然保持着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样子。
在观感上就让人觉得地杰人灵、淳朴自然,不能不好感倍增。
但除此之外,龙口村之所以能充分获得林书记的青睐与欢心,最关键的还有一条。
那就是他们不但村办企业搞得好,就连思想学习和农业生产方面也毫不放松。
依然与其他林书记看过的地方拉开了显著的差距。
这事儿说来,其实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有点无心插柳,老天故意成全的意思。
敢情春节分红之后,兆庆为了支持村里的工作,特意给村委会拨了三千块,以补充经费。
而作为当年的村干部,安书记身上具有没文化,独断专行,家族概念重这些小缺点,也是难免的。
那么有了这笔钱,安书记就想在村委会里再设立个领工资的闲职,好照顾下自家的亲戚。
可安插什么职务好呢既不用干活,又得清闲
安书记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来。
后来还是兆庆出了个两全其美的主意。
他建议干脆给村委会的一个旧仓库粉刷一下,再买点书籍、订几份报刊,办个图书阅览室得了。
这样当管理员不累,每天就是打扫卫生,整理下书刊报纸的事儿。
同时还能有点实际作用,让村干部及时了解政策的变化,让村里的年轻人增长点文化水平。
安书记一琢磨,觉得一举两得,确实挺不错,很快就照办了。
结果谁也没想到,这一遇上了县里的大检查,因势就便,反倒又成了个拿得出手的成绩。
实际上特别巧,林书记下基层的时候,图书室正好刚筹备妥当。
窗明几净,图书、桌椅、板凳、书柜,全都簇新簇新的。
刚刷好的墙上还贴上了“学习园地”,“党员思想汇报”两个专栏,看着挺像那么回事。
安书记临时又让人加摆了个“伟大领袖”的瓷像。
这样根本没费什么事,就在林书记的心里得了个高分。
因为哪个村子,上上下下眼里都关顾盯着钱呢,怎么也看不见这样的景象啊。
是,墙壁的白粉确实还没干透,这的确有应付领导的嫌疑。
可书籍和报刊总不能临时先抓啊
当时的农村有几个人乐意看书的路又不好走,刊物、报纸还得提前订。
怎么说,准备这些新书和报刊,时间上是万万来不及的。
所以林书记明察秋毫,参观图书阅览室的时候。
他只简单转了一圈儿,翻了翻桌面上、书柜里的读物,就相当激动的夸上了。
“没想到啊,这种情形下,你们还能坚持政治学习,想着提高文化水平,真是难能可贵啊。好好好……”
但到这里,有了这三声“好”,仍旧不算得什么。
因为与这个小小的图书阅览室相比,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上,山坡上铺开场面,火热大干的情形,那对林书记才是真正的惊喜。
要知道,龙口村今年的农业生产,为了节约人力,为了把资源更多地投入到村办厂上。
可完全是按照兆庆当初计划的的那样,在春耕前,把全村的田地收拢在一起了。
他们不但重新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并且还是专项拨款,雇佣农工,租用农机具,采用较为科学和现代化的方式,统一来耕种的。
这样一来,当林书记带队去视察农业生产现场,就看见了一片难以置信的情景。
只见缓坡上一层层的梯田逐渐展开。
高高山坡的最顶端,还插着一面当年“青年突击队”的旗帜。
几十名年轻人正在集中挖石填坑,平整土地。
他们用的是传统手工农具,锹飞镐舞,挥汗如雨。
而与之相比,他们身后三四部由两人一起操作的耕田机,烧着柴油却效率奇高。
“突突突”的,一会就翻完一垄田。
这场面顿时使得林书记油然而生一种熟悉的亲近感。
他可是经历过无数次这样劳动的干部,也曾因此得享荣誉。
想当年修十三陵水库他还是“带头模范标兵”呢。
只不过后来经过浮夸的洗礼,这样的劳动才变为了一种表演和形式。
但眼前的情景显然不是,这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于是,他便感情涌现,忍不住感慨了一句。
“百闻不如一见啊,没想到我还能看见这么令人鼓舞的场面。”
跟着又问,“这些农机具我已经很少看见了,有句话叫‘包产到人,农机关门’自从包产到户,咱们老百姓就用不起这些东西了。宁可自己苦干,也不……你们……怎么会”
这话安书记可不知该如何回答,有点瞠目结舌
第875章 盛夏
对每个人来说,时间的流逝都是注定不变的。
但有意思的是,每个人对时间的感受却往往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觉得过得快,有的人觉得过得慢。
这应该是由他们各自不同的处境、经历与心情来决定的。
当然,同样因此,每一个人对于一个年代的观感和印象,也是不尽相同的。
以1983年的盛夏来论。
哪怕作为同一家人的洪家,可由于个体所关注的重点不一。
如果日后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挨个来回忆一下,那他们所记得的东西也是大相径庭的。
比如说,最快乐的必定得是孩子们。
像洪钧在暑假里带着丁玲、洪镒和水晓影一起疯玩,本来内容就挺丰富。
他们除了跟街道里的同龄孩子们一起粘蜻蜓、抓季鸟、逮蛐蛐、养蝈蝈、捉迷藏、逮人、上房、爬树,还要在电视机、电影院、游泳池之间来回忙乎。
心里更是时刻惦记着夏天独有的瓜果梨桃葡萄、冰霜冰棍汽水、绿豆汤酸梅汤。
偏偏他们还有洪衍武这么个好三叔、好爸爸。
就为了让这几个孩子过得再开心点。
洪衍武在放假前夕,特意通过在“陶然亭”上班的边家大闺女——也就是边建功的姐姐,联系上了为公园提供儿童游乐设施的体育器材公司。
然后花了三千多块钱,为孩子们买了些秋千、转椅、滑梯、跷跷板、单双杠和攀登架,安置在了洪家老宅的花园里。
此外,他还找人给刨了个沙坑,买了一吨细沙子,专给孩子们堆沙子玩。
跟着又让肖和平给画了个树屋的样子,让大哥洪衍争尽快照样给做出来,打算安装在花园的老树上,以后给孩子们当秘密据点儿。
想想看,当年谁家的孩子,能拥有这样的私家游乐场啊
这不光是差在钱上了,更重要的是那个年代的社会意识,对孩子就没有这样的人文关怀概念。
不说别人,连洪衍争看在眼里都羡慕。
直说老三太惯着小人儿们了,净花没必要的钱,弄不好得养出一窝少爷小姐来。
所以从这点上来看,洪家的孩子们把花果树间的游乐场当成了他们每个人童年最甜的记忆,那是绝对有道理的。
因为真是顶顶幸福啊。
这点就是那些特权家庭,童年有幸乘坐专机的孩子们,也是远远比不了的。
还不独孩子们沾光,洪衍武的父母也能得济,哪怕属他这个儿子无心插柳导致的呢。
比如说身为一家之主的洪禄承吧。
老爷子的生活向来比较规律,每日除了溜早、喝茶、看报、午觉,就是去老宅收拾文玩字画,回来享受儿孙绕膝之乐,原本就过得挺不错。
然而在这个夏天,他居然又因洪衍武得了两件生活中的便利,过得就更是有滋有味了。
首先,既然洪家和水家成了亲家,那么洪禄承理发的事儿就变得容易了。
只要想理发了,随时知会一声,他连家门都不用出,水庚生抽空就会上门服务。
不但给他来个全套儿,甚至还顺带手,连洪衍争和洪钧、洪镒的头发都给理了。
好,从此之后,洪家的男子就都沾光了,永远看着都是那么精神利索的。
说实话,其实重点并不在于省了多少钱,关键是省事又舒心哪。
现在城里多少人啊
乘车难、理发难、洗澡难、就餐难、买东西难,哪儿哪儿都是人满为患。
如今在家聊着天就把头发理了,脸刮了,这又有多么方便啊。
何况水庚生正经的剃头师傅,懂得“推拿放睡”,手法还特别好。
完事按过去的老规矩,先给拍打肩膀,再拍打后背。
在这种有节奏的清脆的声响,不多时,洪禄承就能睡着了。
等迷瞪一小觉,睡到自然醒,伸个懒腰,浑身轻松,这舒坦劲儿就甭提了。
要再没事,泡上一壶茶,老哥俩儿还可继续说说话。
这比起过去得在烟雾缭绕,闷热嘈杂的理发馆排大队候着,可不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嘛。
其次在洪衍武结婚之后,借着回礼,洪禄承夫妇还曾一起去“张大勺”家中拜会过。
由于两口子的诚意和礼数挑不出毛病来,又都是吃过见过的主儿。
他们和“张大勺”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可以探讨,很能聊到一起去。
于是这样好了,这一趟之后,他们彼此不但成
第876章 兄妹
普通人有普通人的优越性,从不惦记往上爬高儿的人,绝不至于有这样的烦恼。
如果能保持着心灵的质朴,又对生活的赠予感到知足,反而到处能找到乐趣和幸福。
正所谓知足常乐,平安是福嘛。
像洪衍武的大哥洪衍争和大嫂徐曼丽就是这样的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