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结果一声“喂”,她那一脸的黄瓜就撒了一地,当时就大惊失色地叫唤起来。

    “怎么是你!真是你你在哪里在哪里啊”

    能让她这么激动的还能是谁啊

    电话里的自然是“糖心儿”的声音。

    那头立刻开始了爽郎的笑声。

    “怎么姐们儿,吓一跳吧……”

    “告诉你,我在日本呢,对,在东京给你打的电话……”

    “我现在过得挺不错的。财产说了吓你一跳,早就是百万富翁了。再告诉你个好消息,我找着医院了,日本的医疗技术特别发达,有个整形医院说可以完全恢复我的脸,不过医疗费也是天价……”

    可还没等她说完呢,电话那头的“刺儿梅”已经彻底脸色苍白,手抖个不停。

    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你这个活祖宗啊。你怎么不早点联系我啊……”

    然后就失声痛哭起来。

    电话那头的“糖心儿”立刻着急起来。

    “哎,你哭什么啊你怎么啦你别难过好不好……别哭别哭,有好事找你,真的,咱们一块发财……你听我说啊……”

    嗨,可她越说,“刺儿梅”还哭得越凶了。

    任何的劝慰都完全不起作用,“刺儿梅”的哀伤丝也毫不加掩饰,哭得淋漓尽致。

    连传电话的邻居大妈,在旁边都劝不住,大洋彼岸的“糖心儿”又有什么办法

    而且她偏偏不知道,她心疼的“刺儿梅”,可不是为了自己的事儿伤心。

    人家是因为可怜她,才会这么哭呢。

    哎,命运可真是个爱折磨认的讨厌鬼。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大约人们面对它的戏弄,往往也只剩下哭了。

    不服气怎么办

    那得靠自己去挣蹦!更得靠自己做出明智的选择才行!

    拿“大得合”来说吧,如今他的生活里也遇见了坎儿,可他做的就不错。

    敢情自从春节之后,“大得合”就把衣食无着田香华带回了自己的住处,开始为怎么安置她想办法。

    说实话,开始他是真没什么想法。

    &




第870章 好报
    改革开放后,房屋交易出现是重新出现了。

    可这里有一条,这种交易并不是光明正大的,里面全是猫腻。

    因为别忘了,当时的法律并不允许私人进行房屋买卖啊。

    自解放之后,国家就一直在实行房屋公有化政策。

    当时的房子大部分是公家的,特别是像单元房这种条件最好的房源。

    那就必须得曲线救国才行。

    说白了,其实就是钻政策的空子,打着换房的幌子,在私下里交易房屋居住权,或者也叫使用权。

    由于当年的机关、团体、工厂、企业等单位的办公地点与职工宿舍距离过远,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所以从1953 年开始,为解决职工离工作地点过远、上下班不方便的困难,京城房地产管理局就开始实行市民房屋交换。

    政策是以“地点适当,基本等量”为原则。

    且明确指出“不论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和个人,在换房双方及业主同意原则下,均可互换房屋。”

    换房具体的程序按照官方说法是,先由欲换户提出申请,并持住房凭证或产权人(单位)的证明,到房屋所在地区或欲换入地区的换房站或调配部门登记。

    在换房双方同意互换住房时,需同时持住房凭证、户口簿及有关证明到登记部门签订换房协议书。

    然后再经房屋所在地管片管理员签字盖章后,办理变更租赁契约和户口迁出、迁入手续。

    可实际操作上呢,比这么一大套简单得多。

    想要交换房屋的双方,只需各自带上证明材料。

    然后一起到房管所现场办理一下房屋过户手续,就行了。

    说实话,这个换房政策确实是出自利民考虑的好政策。

    因为真有实际困难的人,通过换房不但节约了上下班的时间,还免除了他们路上奔波的疲劳,且降低了交通费用上的支出。

    对社会也同样缓解了公共交通的压力,减少了交通事故的隐患。

    但必须得说,便民的同时,这个政策却给不合规定的房屋买卖开了一个大口子。

    首先,以当时那个连程控电话都没有,一切就靠介绍信的社会环境而言。

    房管部门想要查证一下这种事儿的真假,成本太高了,也太难了。

    那么买卖房屋使用权的私下交易,就缺乏有效的分辨手段。

    买主儿真要想弄份证明材料,只需自己来个萝卜章的障眼法就行。

    至于收了钱的房主,当然也是不会真去较真,还要什么换来的房子的。

    而其次呢,当时的法律也不健全。

    完全缺乏相关的管理政策,根本没法对涉案当事人作出处罚。

    即使查出来是假,抓住现行了,也不能怎么样。

    这压根儿就属于“无风险犯罪”。

    实话实说,被识破发现的不足万一,顶多就是批判教育的过。

    其余的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

    而且造成事实之后,永远也不会有人追究。

    因为真正的相关政策出台是九十年代初期的事儿。

    等到了那会儿,之前出的这种事儿已经太多了。

    那不合法也变成合法了,这就叫尊重既定事实。

    想想看,现在由深知其中门道的洪衍武亲自来这件的事儿,那不就手到擒来,跟玩儿似的嘛。

    别的不说,就说找房源,这事儿就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别看各区都有房屋交换服务站,那是专门进行换房信息交流的地方。

    可一般人去了,往往只能看见表面的浮水,看不见水下的瓤儿。

    因为如果真心着急换房的主儿,到了服务站,肯定就心无旁骛,直接进去按要求索房源了。

    那里面登记的,根本不会有想出卖的房源。

    要找这样的房子,还必须得通过特殊渠道才行。

    什么特殊渠道

    服务站门口招贴栏上的个人留言呗。

    洪衍武独爱那种只写自己房屋条件,不提什么交换房屋条件,只留了联系电话和“有意面谈”的留言。

    于是乎,还没两天呢,他就给边建功在附近弄下来两套房源来。

    要说这两套房子的条件其实差不多。

    都是六七十平米的二类房,还都是坐北朝南的三居室。

    &



第871章 圈地
    大喜之下说干就干,第一步必定是先要圈定未来置产的重点范围。

    因为俗话说,好钢要花在刀刃上嘛。

    再多的钱那也不能见什么房都要啊,投资总得有的放矢才行。

    于是洪衍武就买了张京城地图开始在上面画了起来。

    而他因前生既知道未来会如何演变,这一世又屡受父亲的启迪和教诲,那做出判断自然再明智不过了。

    最终定下的核心区域就在长安街以北,安定门往南,西至西单西四,东到东单东四这个范围之内。

    至于为什么这么圈

    理由相当充分。

    首先就是因为这个范围里的房子最好。

    要知道,在城墙被拆之前,京城是呈“凸”字形的,分成内、外两部分。

    内城在北,平面呈东西较长的长方形。

    外城在南,亦称南城,东西各宽余内城五百米有余。

    而内城又分为三重,也可看作是三个同心圆。

    中心是紫禁城,第二重是皇城,第三层为围绕皇城的大城。

    过去人们常说“内九外七皇城四”,即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和皇城四门。

    说的虽然是城门,却也很好地概括了京城的轮廓。

    另外,传下来的老话儿又有“东富西贵”一说。

    这话的意思指的是,内城城西多是天潢贵胄的“府门儿”,内城城东多是官僚政客,巨贾富商的“宅门儿”。

    至于为什么会有“东富西贵”的现象产生呢

    这是由京城昔日的布局决定的。

    一来,长安街是内城唯一直通东、西城的纬线。

    而它的中段却因皇城的存在而被封闭了。

    因此在清亡之前,京城东西的交通非常不便。

    必须往南绕行前三门,或往北绕行地安门外。

    明清两代一直如此。

    这就造成了同系一城,东西两边却相对隔膜的局面。

    二来,府门儿,即王府。

    里面住的,是爱新觉罗子弟中最上层的部分。

    他们的这些府第可以不受本旗地界限制,选择的都是环境较为安静和宏敞的地方,许多是依明朝的宅第改建。

    最标志性的例子,就是京城西北的什刹海周围与积水潭以南,这片京城最风光旖旎的地带,成了他们定居的首选之区。

    而像洪衍武外祖母家居住的“半亩园”,虽然在旗人堆儿里,已经算比较煊赫的府邸了。

    但仍在身份地位上与真正的亲王贝勒没法比。

    所以完颜氏才会住在城东,从地段上就彰显着地位的距差距。

    如果有谁再有心去查看一下统计数据,那就更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了。

    因为京城的清朝王府,在西城有十分之七,东城只有十分之三。

    而东城的十分之三中还包括一些蒙古王公的府第。

    这就足以说明,“西贵”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并非泛泛空谈。

    反正总而言之吧,洪衍武现在圈定的地方,那目标定的绝对的稳、准、狠啊。

    说白了就是过去的皇城范围,又大了那么一圈儿。

    但这一圈儿可不是白大的,额外把“积水潭”、“什刹海”、“国子监”、“簋街”全都囊括其中了。

    绝对是京城除了紫禁城以外,最核心的中心地带了。

    不用多说,这个范围之内,自然有着京城最好的宅邸。

    估计随便找一个规整点儿的院子,最少也够区级文保级别的。

    其次呢,洪衍武圈定这个区域,还因为这个范围里的房子是可以永久保留下来的,不会遭遇拆迁的风险。

    他和一般人不同,绝对不缺钱,没有一点惦记借拆迁发财的意思,也没这个必要。

    他更看重的是这些核心资产的升值与利用。

    在他的眼里,这些房子如果买过来都是带着房契的。

    那是可以作为基业一代代传下去的,和那些文玩字画没什么区别。

    如果有,就是更具实用性和商业应用性。

    总不能他好不容易买了房子回来,又费了半天劲修好的房。

    没美上几天呢,等九十年代政府一声令下,再给扒了。

    那他不是赔本儿赚吆喝吗捣这个乱干嘛。

    有这工夫,还不如多收几件字画古董或者珠宝玉器呢,对不对

    当然,具体范围圈画好之后,洪衍武也不能光自己得意啊,他还得让他亲爹给掌掌眼呢。

    这一是为了挨几句夸,二也是需要老家儿的支持。

    想想看,买这些房,那过户总不能都用他的名儿吧

    实在太招眼了。

    那好,家里人从上到下谁也甭跑。

    从爹妈到兄弟姐妹,那都得挨个把身份贡献出来,过户当地主。

    可这事儿,要没老爷子首肯,那怎么能成啊

    就说大哥吧,那肯定坚决反对啊。

    不说被“运动”吓成了耗子,他不敢置产,也会说买这老些房没用,是糟践钱玩。

    全家人除了懂得经济之道的父亲,恐怕谁也不明白这些房子的价值,谁也不明白他为亲人们谋划的苦心。

    果不其然,洪衍武的想法是对的。
1...383384385386387...4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