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你要不给那可不行。那便会有人到乡里、县里告状。

    这些人会理直气壮用“运动”式语言大发感慨。

    说万元户的出现不是社会主义。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认为这是鼓励出现新的资产阶级。

    要知道,这可是距离“运动”结束才刚过去四年啊。

    曾经经历的那些往事还历历在目,疼痛还尤在身上,哪个万元户能不怕

    另一方面,也仍然有一些干部的思想意识没及时跟上形势。

    这些人对农民发展商品生产深有顾虑,“想起来不顺心,看起来不顺眼,做起来不顺手。”人称“三不顺”,或者叫“左视眼”。

    说白了,也就是用极左的眼光看问题,就怕有人搞商品经济。

    他们会说,过去为什么革命啊不就是少数人富裕,多数人穷吗

    于是就要警惕,就要制造阻力。那万元户还好受的了吗

    而除此之外呢,即使有的万元户能应付好人际关系,或者是遇到坚决执行一号文件的开明领导,可仍旧不会就此一帆风顺,毫无后顾之忧地从事生产。

    因为还有一个经济领域的大问题来跟农民们为难呢。

    那就是通过政策大力发展、鼓励多元化生产,农产品确实是增多了,可销售渠道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

    具体的例子,就说鸡蛋吧。

    到了这个年头,对京郊的农民而言,这个“鸡屁股银行”就有点靠不住了。

    8月

    5日京城市委、市政府批转《关于京城发展养鸡事业的调查报告》。

    报告中就指出,近4年来,本市养鸡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已有国营大型鸡场

    24座,饲养蛋鸡

    114

    万只;集体半机械化养鸡场

    125座,饲养蛋鸡

    77万只;散养鸡场

    1000多座,饲养蛋鸡

    331

    万只;社员户养蛋鸡发展到550万只。

    同时狠抓了育种、饲料加工、防疫等环节,养鸡事业成龙配套。城市居民食用鲜蛋已由外省调入为主变为本市生产为主。

    毫无疑问,这份报告绝对是政府的工作成绩,对广大京城市民也是好事。

    但反过来看,对京城周边农村众多的“养鸡专业户”却不那么美妙了。

    因为实事求是的讲,除了鸡蛋,农民们很难再找到一条,如此方便和迅速地把产品变现的项目。

    可就因为机械化的国营鸡场出现,鸡蛋却面临着产量大增,市场接近饱和的局面。

    农民的鸡蛋不好卖了,卖不上价儿去,这让人为难不为难

    而在这方面,农民们无论在成本还是规模上,偏偏永远无法与薄利多销的国营鸡场竞争。

    因为要用土法养鸡,光靠“鸡生蛋,粮食换”不行。

    再怎样,自然养殖法,一年顶多一百个蛋。

    可国营鸡场机械化生产,选种、孵化、饲料都要经过人工调配,却能让一只鸡产蛋三百个。

    虽然口感和营养有所牺牲,可成本和价格都下来了不是

    那么如果放大来看,这几乎就是我们农村今后要一直面对的整体困境了。

    只要我们农村小农经济结构不改变,农村的商品经济就绝不可能有太大发展。

    而与此同时,恰恰我们又是靠挤压农民剩余来为工业提供积累的。

    那么城乡贫富差距注定会越来越大。农民日子过得苦也就成了必然。

    于是严重缺乏经济意识和经济知识的农民万元户,也仅仅在改革初期冒了一下小亮光,就黯淡下去了。

    洪家也有农村的亲戚,要说龙口村倒是不存在“红眼病”和“左视眼”的。

    因为安书记在村里威信很高,算是一言九鼎。

    自从兆庆成了他的女婿,就没人再敢对完颜家指手画脚、无事生非了。

    反倒因为完颜父子有洪家这门神通广大的京城亲戚,能帮忙买到城里限量供应的商品,价格还便宜,人人笑脸相迎,态度亲善




第二十四章 卖弄
    允泰父子和安书记来到洪家,没坐多会儿就把事情说了。

    洪禄承还真重视。因为这都是沾亲带故的,人家有事相求,从人情,从道理都不能回绝。

    他也不吝谁点谁的名儿了,马上就打家里电话跟三个还在班儿上的儿子都通了气儿。

    把大概情况一说,让他们一下班都尽早回家来商议。

    可没想到啊,老两口陪了客人一下午,等到洪衍文两口子过来了,洪衍争两口子也回来了,偏偏最应该先回来的洪衍武和陈力泉还是不见人影。

    为这个,洪禄承可有点生气了,认为洪衍武是漫不经心敷衍。

    索性也不等了,便先带着洪衍争、洪衍文兄弟和亲戚们商议起来。

    而直到王蕴琳带着徐曼丽和许崇娅两个儿媳妇进厨房里忙活了半天,炖上了鸡,蒸上了饭,又开始洗菜、切菜、刮鱼鳞,开膛破肚。

    东院外才听见“突突突”的摩托声儿,然后洪衍武和陈力泉才一起进了院。

    王蕴琳生怕洪禄承脾气发作让儿子下不来台,赶紧追去了北屋。

    好在进屋却发现,倒是她自己多虑了。

    敢情洪衍武和陈力泉带回来不少的东西,正一样样往桌上摆呢。

    有几条牡丹烟,有一打五星啤酒,十斤桃子,两个哈蜜瓜,两节鲜藕,还有全素斋的“素鸡”、“素什锦”,有“天福号”的酱肘子,有“浦五房”的叉烧,还有“六必居”的八宝酱菜和小酱瓜。

    这一看就知道,他们是为了招待亲戚们买东西去了,而且跑了半个京城。

    如此一来这事儿倒好说了。

    几位长辈的面色立刻见缓,安太阳也乐得从椅子上蹦了起来。

    “我就说嘛,你们肯定是给我们弄好吃好喝的去了。你们哪儿可能怠慢我们呢我刚才说半天,他们还不信呢……”

    安书记立刻感到挂不住脸了,尴尬的咳嗽一声,就训侄子。

    “日头,一开口就没出息,也不怕亲戚们笑话!闭上你那张嘴吧。还有,刚才看你溜吸溜喝着茶,弄得满屋都是你喝水的声音,我就想说你,干啥呀饮驴哪!懂点城里人的规矩不懂再这样上不了台面,回去看我怎么收拾你……”

    哪知安太阳却眼一瞪,还真像倔驴似的杠上了。

    “叔,这又没外人,我哪次来都这样,咋地从来也没人看不惯呢咋您老就这么事儿”

    安书记一听眼睛就圆了,眼瞅着就又要动怒,洪衍武赶紧哈哈一笑来打圆场。

    “没事没事,安大叔,我们几个早都熟了。日头是个性情中人,让他怎么舒服就怎么来吧,您就别计较他了。”

    说完他又转脸招呼一声,“日头,你小子不是老想要城里的时髦衣服吗那让泉子带你去西院挑去吧,我们那屋,牛仔裤、港式衬衫都有。还有月亮,你也跟你哥去,穿着合适就拿走,别客气啊。挑完了再过来吃饭……”

    这样,安太阳和安月亮都欢天喜地跟陈力泉去了,尴尬气氛一下消除了不少。

    不过尽管如此,毕竟洪衍武也是回来晚了,洪禄承为了老子颜面怎么也得敲打两句。

    于是待几个年轻人一走,老爷子也开始训子。

    “行了,你也消停点吧。我问你,明明已经告诉你了,亲戚们这是为了正事来的,你怎么倒先去办这些琐事了轻重缓急分不清啊!就让长辈们这么等你”

    王蕴琳也附和,“你这孩子是糊涂,这些事儿后办也行啊快好好跟几位长辈认个错吧。”

    如此,反过来又是安书记来替洪衍武来圆和了。

    不过虽说这老头挺承洪衍武的情,可他劝洪禄承和王蕴琳的话,却不经意间带出了一种暗藏轻视的偏见。

    因为他反复在强调洪衍武年纪轻,办事有差池也情有可缘。

    那顺带的意思,无非是即使洪衍武来了也没什么用。

    这么一来,洪衍武倒是笑了,而且还语出惊人地嘚瑟上了。

    “安大叔,您可真甭嫌我年纪轻。我还跟您说,您现在为难的事儿,这屋里也就我心里有个准谱儿。不瞒您说,我都敢断定,这事儿现在肯定没商量个章程出来呢。”

    “因为您要是问我大哥、二哥,他们顶多就能跟您背背国家政策。然后告诉您,国家对农村发展经济的决心是肯定的,政策是持续的,可他们没招儿。无非是报纸上那些套话,鼓励包产到户,支持发展多种农产品,扶植各种专业户。”

    “您要问我爸爸呢,他老人家肯定会说无商不富。但他的意见也绝对和我俩哥哥相左,‘温州八大王’的事儿让他顾虑重重,多半不敢让您去干,主张慎重,要再等等看。我说的对不对啊”

    嘿,这一番话立刻让安书记愣在当场,而且看屋里人的表情,明显是说中了。

    洪禄承则立刻怒喝,“狂妄!”

    王蕴琳着急要劝,但这次却是允泰笑了,先接了话。

    “小武啊,舅舅知道你鬼主意多。兆庆更是坚持要找你问问,看



第758章 一张好嘴
    洪衍武的话确实发人深省。

    告一段落的时候,不但兆庆听得入了神,安书记认真地频频点头,洪禄承和允泰也均陷入了沉思。

    以至于老半天没有任何人说话,最后还是洪衍文开了腔,率先表示支持。

    “安书记,舅舅,你们别看老三年纪轻,我觉他的话挺有道理。至少比我这个专门抱着文件的人,看到的东西要实际、要深刻。其实要按他说的这个角度来看,确实不用太担心。因为村办企业能实现共同富裕,反倒比搞几个专业户更符合咱们改革开放的精神。而且毫无疑问,这是能彻底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办法。既然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值得一试。”

    有他这么一说,本就已经动心的安书记,态度自然更笃定了几分。

    “他二外甥,你这个当官的大学生也这么看啊,那我就放心多了。要不,要不我们就照这个办法试试”

    而兆庆还是想的比较周全,尽管很热切,却忍不住追问了一句。

    “可……可办厂总得有项目、有资金、有技术才行啊我们农民……”

    得,一谈到具体的现实问题,洪衍文倒是卡壳了。

    因为该怎么干,他这个纸上谈兵的秀才可说不好。

    好在洪衍武不等他为难就把话接了过来。

    “表哥,放心,不瞒你说,该怎么办我早就想好了。只不过这我可有个条件,安书记得答应让你挑头干,好事我总不能便宜别人……”

    这么一说,一屋子人都笑了。

    安书记则赶紧拍胸脯,“他三外甥,兆庆可是我女婿,好事没人想着他,我还不干呢。对这个你放心。要真有好主意你就说出来,我们全村人都会感激你……”

    话到此处,气氛更是大好,

    可惜,没等洪衍武后面的话说出来,一贯与他意见相悖的老大,这次果然又习惯性地拦了一道。

    “等等,先别急,老三,你这毛毛糙糙的,我怎么越想越不放心啊。就算你说的有道理,可这大多都是靠推测,你怎么能保证政策就不变呢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要以后风向出了问题,那安书记可怎么办兆庆怎么办不全被你搁里头了”

    而此言一出,随后竟也得到了洪禄承的支持。

    “老三啊,你大哥是持重之言。我记得五十年代,当时政策还说三十年不变呢,可后来怎么样突然间就公私合营了。我为什么主张要再等等看,就是怕这个啊。总之,做事一定要朝最好的方向努力,但也必须要考虑最坏的结果呀。”

    这么一来,安书记和允泰的面色又不由迟疑了。

    洪禄承说的是真的,而且类似情况太多了,他们这年纪的人都经过,又怎么可能没顾虑

    否则当初安书记搞“大包干”也就不会拖到最后了。

    可这几个做长辈的却没想到,洪衍武偏偏对这一条满不在乎。

    就见他一扬眉毛,竟耍弄起辩证法来。

    “是,确实干这事儿需要冒点风险。可咱们也别忘了,什么事情本来就是双方面的。伟大领袖教导我们说,先抓主要矛盾,再抓次要矛盾。那想得到一样,你就得先放弃另一样。天下间哪儿有百分百面面俱到的好事儿啊真要是一点风险没有,谁都看得见,那不一窝蜂全干上了。何况话说回来,要是大家都在干,那又哪儿能算好事鸡蛋的事儿不就这样吗……”

    他还正要继续臭拽下去,却不妨挨了妈一句数落。

    “别耍贫嘴,车轱辘话你绕谁呢!”

    得,这小子讪笑一下,也就不敢再卖关子了。

    “嗨,我的意思是说,这里面风险有,可概率实在不高。另外哪怕真出现最坏的情况,我也又把握能准确判断风向。”

    “诸位怎么都糊涂了咱们的村办企业性质可是大集体啊,咱不是垫底的,下面可还有私营经济吗专业户和个体户就是咱们的望风石啊!”

    “所以政策变不变的,盯着他们不就完了真要变,也得先拿专业户和个体户开刀。等哪天要是说专业户和个体户都不让干了。那我第一个支持咱们村停办企业,把利润全部上交国家。”

    嘿,别说,还真是这么回事。照这么办,确实能看得挺明白。
1...339340341342343...4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