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那,那这张师傅到底是什么人啊这么大本事您快给我说说!”

    可这要紧的地方,庞师傅偏偏给自己的嘴系上拉锁了。

    “这……可不能说。我答应过张师傅的,你就甭打听了。什么人高人!”

    洪衍武急得直咂嘴

    “嘿,您怎么还卖上关子了。那我就问最后一句,张师傅收徒弟吗




第747章 滋味
    洪衍武的死缠烂打,把庞师傅彻底给堵没路了。

    没辙,情分和情面所迫,庞师傅只能亲自硬着头皮蹬“张大勺”的门儿,替洪衍武托付一回。

    可没想到适得其反,这“张大勺”对手艺,还真是老猫看耗子似的防得紧。

    一点面子没给庞师傅,张口就给拒绝了。

    “干嘛呀,跟我学艺增泰,谁开这个口,你不应该开这个口吧”

    “什么‘衍美楼’洪家的后人哟,那是少爷命啊,怎么能干勤行啊我说你还趁早别让他来,人家忒金贵,我用不起。这应该是拨楞算盘,卖饭票的材料啊,还能拿得起大勺来”

    “啊孩子不错会做炒肝的那个啊,这倒是没想到。不过呀,不错的多了,难道还都给我当徒弟再说了,日久才能见人心呢,你这话说太早了。看着好,你自己留下就完了。”

    “什么什么他愿意吃苦,由着我打那更不行了。现在是新社会,人人平等,打人犯法。再说了,干什么不是吃饭呀,何苦遭这个罪呢他那么一说,你就那么一听。”

    “得嘞,你也甭废话了。我这儿就点力气活儿。说不好听的,狗要听得懂人话,狗都会干。他能跟我提什么条件你跟他说,我老头子没福气做人师父,让他甭打我主意。”

    得,敢情洪衍武上赶着想让人家打,还没这个福气呢。

    这番话传回来,不但庞师傅闹了出没脸,洪衍武自己也挺失望。

    可他又一琢磨,不行,还得坚持。

    因为求人不就是水磨工夫嘛。俗话说得好,滴水穿石,一开始不乐意,兴许以后就乐意了。

    关键是这样的师傅,打着灯笼都找不着,而且看这岁数也干不了几年了。

    真要错过去了,弄不好就再找不着这样的手艺了。

    千万别忘了,干餐饮关键就是得有个好厨子啊。

    也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有钱,就能请到个好厨师。

    因为那根本不是钱的事儿,如果厨师真的手艺很好,老板就等于是个跑腿的。

    反过来如果厨师手艺不好,老板也很快会从将军变奴隶。

    所以最关键的是,老板还得自己懂行才好。

    只有这样才能压得住厨房,才能保住招牌不倒。

    否则你就是把店面开得再大,也是“填穴”,纯属自己砸祖宗招牌。

    得,为了洪家的老铺,为了亲爹的夙愿,还得继续磨!

    就这样,洪衍武带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心气儿,去小食堂报道了。

    只是他一去不要紧啊,陈力泉当然也得跟着。

    他是绝不肯跟洪衍武分开的,连洪衍武劝他别陪着遭罪都不听。

    这样大食堂白案组俩主力就全没了,都改成小食堂搓土倒灰的“力本儿”了,苟师傅能高兴吗

    小食堂那边呢,“张大勺”一看来了亲亲热热小哥儿俩,这明显来者不善啊,脸也黑了。

    所以两边都颇多怨言。

    可庞师傅招谁惹谁了就这么来了个猪八戒照镜子,还里外不是人了。

    要说唯一高兴的就是那个被陈力泉给顶了的小子。

    他还仨月才到期呢,眼瞅着提前“刑满释放”了,那还能不美吗

    结果带着洪衍武和陈力泉熟悉流程最后一礼拜,他天天嘴里哼着歌儿,满脸的笑克制不住,心情那叫一个舒畅。

    当然,通过他这番表现,也就可想而知在这儿的滋味了。

    说白了吧,一个“苦”字儿不是虚的。

    小食堂再小,也是一个厨房,所有杂活儿都压俩人身上,能轻省得了

    像每天固定的程序,一样也少不了的。

    得先从扫院子、磨刀、凿冰、运煤、烧炉灶做起。

    然后就是剥葱、剥蒜、洗菜、碎姜、杀鸡、宰鸭、淘米、吊汤。

    最后等到午饭结束,那就是刷锅、刷碗、蹭大勺、倒垃圾了。

    像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可不用心还真完不成,做不好。

    这其中这工作量到底有多大,张大勺的要求又有多苛刻,咱具体拿几样说说,那才能真正明白。

    像最耗体力的活儿,首推“上冰”。

    当时还没冰箱,谁家食堂都是全靠冬天采自然冰窖藏,供夏季使用。

    “北极熊”这方面有优势,本身就生产人工冰。

    所以大食堂有个地面铺了瓷砖,安了地漏,没有窗户的房子。

    铁架子上一摆上人工冰,也就成了“土冷库”了。

    食材都放在盆里,镇在冰上,冰水顺着地漏就溜出去了。

    随化随换,方便得很。

    可小食堂就没这个条件了,而且食材还得单挑单备。

    那每天就得靠厨工,用冰夹子把一块厚四十厘米,一平米大,重四百斤的整冰抬进厨房去,然后砍成六至八块。

    之后呢,再用刀铲平,撒层盐,码进一米二的木桶里,用来保存食材。

    而张大勺在这个活儿上还有额外要求。

    说生肉不能直接放木桶里碰着冰,必须得把肉放在小坛子里,再把坛子放进木桶。

    另外坛子和坛子之间还不能挨着,得铺上碎冰塞实了,还得拿冰盖上,这才算过关。

    看看,多这么几句,这工作量一下就多了近乎一倍。

    除了“上冰”,厨工还要砸煤。

    每天都得把要烧的煤砸成“手把块儿”,大概是核桃那么大。

    大了煤不易燃,生火就得奔一个钟头去了。

    要小了,烧灶火力不旺,那也不行。

    烧完后,还要掏炉坑。

    掏出来的东西先不能倒,必须要把煤渣子筛出来才行。

    这也是“张大勺”的要求



第748章 高人
    在小食堂干厨工的滋味不好受吧

    可偏偏洪衍武和陈力泉很快就适应了。

    因为玉爷当初传艺时也打也骂,早就让他们明白了师父发火的道理。

    其实真正的原因,不外乎爱之深,责之切。真正的好功夫都出自极端的训练。

    必须得承认,在我们有历史可以追溯的过程里,所有精益求精的技艺都是这么继承下来的。

    辱骂和责打是让人记忆深刻的最简洁的办法。

    这种精神和**刺激的高效,远非温和软语和摆事实讲道理可比。

    “张大勺”也是这样,别看他把别人挤兑的想要发疯,可全部是有的放矢。

    他说的确实是对的,他只会因为你没有做好而生气,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

    或许有人会质疑有没有这种必要说这种程度太过分了。慢慢学也行啊,次数多了总会记住的。干嘛非要不尊重人呢

    可先得确定的一点是,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技艺的重要性远不是一种谋生手段那么简单。

    许多情况下,挣钱吃饭的技艺如果不到家,一个闪失生死攸关,那是可以丢命的。

    而且,作为什么都不会的求艺者,你又凭什么要求在一个行业、一个领域里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人,要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不计成本的耗费在你的身上

    你更不可能要求授业师父在教你活命的本事同时,他还会是个出色的保姆,具有幼儿园阿姨一样哄孩子的耐心和爱心。

    事实上,反倒正因为学艺的人一开始都是无知的,他们所犯的错误自己根本意识不到坏处,也意识不到多么低级。

    而真正有所成就的师父,却无一不是再尽力把细节要求至完美。

    同时坚信,只有严格的顺序和苛刻的规矩,才是走向成功可以把握的凭仗。

    那么两相矛盾,学徒一犯错往往就会严重触及了师父的底线,令他无法压制怒火。

    于是在学徒而言,看上去的“小题大做”的雷霆之怒也就成了必然。

    反过来说,这一点又怎么不是师父选徒弟的重要标准呢

    任何行业都有个共识,那就是再有天赋的人,都要从最底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

    因为只有先把每件小事都做到极致,日后才有可能成就大事。

    受不了受不了你可以走啊。

    正因为大多数的人都受不了,所以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学到真东西,才能成为真正的行业精英。

    否则武行里又为什么会说,开武馆都是骗钱的呢

    因为面对大众就是一种考验耐心的过程。通不过考验,做不了入室弟子,你根本学不到真东西,也没法学会真东西。

    事实上,这一点哪怕套用在当代教育里也是一样。

    文明的方法只适合大众课堂,培养兴趣,传授基础知识。

    拿个大学文凭,学出来真没什么了不起的。

    就是“京大”、“清华”、“人大”、“哈佛”、“牛津”,也全是虚头巴脑的玩意。

    真正宝贵的知识和本事仍旧只在一对少,甚至是一对一的过程里学会的。

    只有侥幸的少数人通过真正的考验,才会赢得继续深造的机会,才有可能踩着前人的肩膀继续探索未知领域。

    如果谁是这样的幸运者,那么随后就会发现。

    在公众面前倍受尊敬,彬彬有礼的知名教授敢情也会变成一个独裁者,展露出宛如暴君的一面。

    反过来如果没有,那只能说是你的不幸了。

    因为要么是教你的人敝帚自珍,要么他就是个沽名钓誉之徒。

    要说洪衍武和陈力泉和旁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已经亲身体验过这个过程。

    还别看勤行苦,那只是对常人说的,再怎么苦也没学跤苦啊

    而玉爷的这种规矩与调教,却实在值得金子。

    不但把他们的耐性、韧性早磨出来了,他们浑身上下,也早就练出真功夫来了。

    他们都记得,玉爷曾经说过。

    “别怕挨打,别怕流汗,只要吃过这茬苦,天下就没苦可吃了。将来你们只要拿出练跤三成的精力和毅力,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事实也果然如此,跤术带来的好处,已经全盘延伸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就拿和厨行有关的事儿来说,厨房或食堂里,不论多油的地面,他们哥儿俩从没跌过跤。

    带着鳞的鱼、带着冰渣的虾不好沾手吧他们哥儿俩信手拈来。

    大铁锹翻炒和揉面这样的体力活儿就更别说了,他们一人能顶仨。

    甚至有个理论说,动手能促进大脑的应用,似乎也很有几分道理。

    他们身上真的似乎有股子灵性,只要是用到胳膊腿的玩意,无论干什么,上手都比旁人快。

    再加上如今洪衍武的态度,远比以前还认真。

    他不但把“张大勺”的每一句要求记在脑子里,甚至还一丝不苟地拿笔写在了一个专门的本子上。

    那还能错的了

    结果没出俩礼拜呢,他和陈力泉就基本干成熟练工种了,就跟别人干了三四个月似的。

    而且在洪衍武的规划下,俩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跟流水线一样的操作,更是旁人所不能及的。

    这不但让小食堂另一位大师傅华英看在眼里,背后跟“张大勺”直夸他们。

    也同时弄得“张大勺”啧啧称奇,不敢相信。

    他可真没想到,才这么短的时间,洪衍武和陈力泉就能把事儿干到这份儿上。而且没一点燥性。

    弄得他要想挤兑人,都已经不太容易了,有时候就是逮着错,骂着都没劲了。

    因为他自己都有点感到牵强,有了鸡蛋里挑骨头的不好意思。

    于是突然间,老家伙就哑巴了,天天就叼个烟斗,不言语了。

    这也足以证明,他骂人归骂人,却不是不讲道理的。

    或许就是通过小事,在相看人的忍耐力呢。

    只是不骂归不骂了,取得的进展还是很有限,“张大勺”并没有变得有多好相处。

    他天天见着洪衍武和陈力泉卖力气干活




第十六章 理亏
    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1...335336337338339...4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