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姐姐,您还迟疑什么啊您要是还觉得不落忍,替洪爷在肉疼,我劝您就免了吧。”
&n
第693章 圣地
花城向来流传有“食饭到北园,饮茶到泮溪”之语。
因此12月10日一大早,洪衍武又叫了三辆“的士”。
专门带着大伙儿,去了与“北园”、“南园”合称为花城三大园林酒家的“泮溪酒家”喝早茶。
“泮溪酒家”坐落在“白荷红荔、五秀飘香”的“荔枝湾”。
外围粉墙黛瓦,绿榕掩映。
内部布局迂回曲折,层次丰富。
在这里,人们慢慢享受“一盅多件”点心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小桥流水、亭台楼阁。
洪衍武正是因为喜欢这里金碧辉煌的木雕檐楣,泛金套色的花窗尺画,喜欢这种诗情画意和轻松舒适,所以每次来花城,他才必到这里喝茶。
至于其他人,被这种高雅格调吸引还在其次,关键是花城的早餐实在是有着太多的花样和选择。
就只是普通的肠粉、生滚粥、叉烧包、虾饺,就足够让他们看直了眼,一个劲流口水的了。
而其中的绝妙滋味,更不是他们这些向来只靠油饼豆浆、包子糖耳朵敷衍肚子的人,所以能想象出来的。
结果这一吃,又都管不住嘴了。
“马蹄糕”、“奶黄包”、“鱼片粥”、“鱼球粥”、“娥姐粉果”、“蜂巢香芋角”、“椰皇蕉叶角”、“像生雪梨果”、“蜜汁叉烧包”、“绿茵白兔饺”、“蟹黄干蒸烧卖”,流水价似的呈上。
这帮小子坐在宛如船状的“泮溪画舫”里,一个个吃得眉开眼笑,极端雀跃。
说实话,就连洪衍武也深感不虚此行。
因为有一道“奶油白篇糕”,是这个年头“泮溪酒家”独有的招牌点心。
糕皮之间是松软的蛋糕粒、甜糯的椰蓉,和香脆的榄仁。
就连他也是第一次吃到,十分惊艳。
这应该算是特殊的时代福利了。
当然,埋单的时候,代价也是不菲的。
由于泮溪酒家是极高消费地方,带有浓厚资本主义色彩,那年代在此处吃饭,本来就是薪金微薄的一般民众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再加上北方人人高马大本来就能吃,这一顿早点,居然差不多相当于昨天一顿正餐的钱。
于是乎酒足饭饱之后,众人又不免又发出感触。
“好吃,真是好吃。没想到,天下还有这样的好日子啊。大清早就能跑到馆子大吃而特喝,老广真会享受。”
“切,瞎掰,你也不看看,全是带着大金戒指的港客掏腰包,其他作陪的才是本地人。就拿咱们这桌来说,一顿早饭吃了五十多,靠工资哪个吃得起就靠卖货,不也得卖上十几件、二十几件,才能赚到呢。”
“就是,我看港客也是硬充大头蒜。昨儿跟咱聊天那仨港怂不是说了嘛,香港人平均工资一千三百港币,现在一百港币官价兑十八块人民币,黑市兑二十三块人民币。这么算下来,他们挣得也不多。就连咱爷们都超过他们的收入了。”
“哈哈哈!”聊到这里,大家不免都笑了。
那是一种颇有自豪,又有些欣然的心理满足感。
要这么一想,这顿饭贵是贵点,可就冲这个,那心里也舒坦。
不过尽管再喜欢这里,待到早上九点钟过后,洪衍武他们也得走了,因为今天就得办正事了。
毫无疑问,洪衍武带大家要去的第一站必定是“群众街”,也就是著名的“高第街”。
这个地方,现在的人或许听来陌生,但这对于八十年代初期全国各地的个体户们来说,却无疑是圣地。
因为这条街既是全国开放的第一个工业品市场,也是全国第一个服装批发市场。
不但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倒爷都要来这里淘货,九十年代也是国际倒爷扫货的重点。
那时甚至一度流传着“到花城不去高第街转转,都不算来过”的说法。
洪衍武他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差不多十点钟。
人还没进那个标志性的石砌牌楼,就发现果然名不虚传。
往来的都是跑城乡和临近城市的贩子,也有些港澳同胞,尽管还是上班时间,却仍旧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尽管秩序绝对没有洪衍武的夜市好,可繁盛程度却要超出不知多少倍。
进街一看,更觉得这里似乎有做不完的生意。
许多地方都正在大兴土木,兴建比较正式的店面。
尽管暂时,是还没有店面的摊贩占了大多数。但路边也一样是货物堆积如山,甚至有的就散在地上。
电子表、计算器、首饰、耳环、珍珠项链、洗发香波、化妆品、鲜艳多姿的时装,应有尽有,价格便宜,有批发,有零售。
几乎全是从香港传过来的新潮样板,让人眼睛都不够使了,兴奋、激动,大有采购欲。
第694章 货源
买衬衣只算是起了个头儿。
接茬随逛随买,又去买裤子,买皮鞋。
都说人靠衣装马靠鞍,换上新行头之后,人立刻大不一样。
一身港客打扮,不仅让一帮京城糙老爷们身上的土气立刻消失,个个都成了业余华侨。
那黑底红白碎花儿的修身衬衣,紧绷屁股的瘦腿儿牛仔喇叭裤,更把“刺儿梅”的女性柔美和高挑身量,凸显了出来。
几乎一瞬之间,她这个地道的京城大妞儿,就摇身一变,成了醒目时髦的摩登女郎。
别说看得京城这帮哥儿们直吹口哨,一个个评头论足,说她像电影明星,差点就认不出来了。
街头上更是不断引来陌生男人的瞩目,那回头率少说也得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最夸张的是个五十来岁、西装革履的大肚儿的香港老头儿。
哪怕他身边还有了妙龄女郎挽着呢,那都扛不住了。
这老东西对“刺儿梅”大感兴趣,不由自主在旁边停下脚步,久久凝视,几近神不守舍。
这一来,他那女伴当然就不高兴了,为此甚感烦恼。
可怎么催他走他也不听。
最后还是“大宝”帮了她一把。遥遥指着老头儿的鼻子来了句京骂。
“傻x,看你奶奶呢!再瞎看,给你丫眼睛挖出来!”
这一下,吓得大肚儿老头面色一变,像见了鬼一样迅速溜了。
自然,也逗得这帮臭小子们又“嘎嘎”坏乐了一气儿。
流氓嘛,没办法,素质这玩意还有待提高呢。
总之,就这么一路走一路看。
元素巷、元石巷、元波里、素波巷、高第新、许地口、红灯巷……
但凡能站人的地方就是一个档口,等到大致上一一逛遍,时间也就午后一点了。
或许是精神太亢奋,也或许是早餐吃得太饱,谁也没感觉到饿。
于是尽管是饭口,大家不过是去路边摊子上,喝了碗番薯糖水,花生甜汤解渴了事。
之后又再接再厉,接茬杀奔了不远处的“十三行”。
直到下午四点钟,把这两处闹市都逛完,今儿这趟考察市场的任务彻底完成。
走得两脚酸痛,挤了一身臭汗的他们,这才去了“长堤”最出名的“大三元”吃饭。
不过还真得说,这帮小子的既然是洪衍武选出来的,那脑子绝对是够好使的。
到花城不过一天半,仅仅逛了一天市场,可这会儿,对粤语里数字就已经烂熟于心了。
不光听得懂,他们每人一张口,也能“丫、以、叁、塞……”似模似样的说出来呢。
更了不得的是这一路上逛过的摊子,他们都默默把老板和顾客成交的商品种类、数目和价钱都记在脑子里了。
吃饭的时候,洪衍武一边吃,一边拿出小本子来统计行市价格,他们每个人都来挨个报,居然基本上没有遗漏,一般人可做不到。
另外除了这个,今天最重要的成果,还在于大家真正搞清了“高第街”和“十三行”的货源。
在来之前,原本洪衍武还以为广州批发市场的服装,除了走私来的“水货”,和一少部分专人从华侨大厦、海员俱乐部门口收购来的港货,就得指着城市周边本土乡镇企业模仿香港服装款式生产的服装了。
照他所想,“高第街”、“十三行”这些市场顶多算“二批”、“三批”,作为中间环节,这个利就打着埋伏。
而他既然手里有充足资本,乡镇企业又比国营企业自主权强得多,那何必让人横刀砍一下还不如直接找厂家进货呢。
但万万没想到,现实情况却跟他设想的完全不同,具有相当大的出入。
实际上今天他们这一逛吧,就发现市场上百分之九十的港货来源,其实并非走私舶来品,而是通过深圳中英街,明目张胆大举流入内地的正常交易品。
反过来讲,既然走私都是渔船冒着极大风险在公海上完成的,那么有限的仓位当然只会装占地最小、利润最高的东西。
所以大陆这边真正的通过走私渠道进来的,根本就不会有成衣,几乎全都是大宗尼龙布、香烟和手表、电子表、计算器、家用电器什么的。
那么再往下继续想一想,乡镇企业自主权再大,毕竟是集体制,还有制度管着。
再怎么着,也不敢用走私布料当原材料啊。
可偏偏在当下我国的经济环境里,服装成本的大头就是原料而非人工。
这样一来,乡镇企业所生产的服装在市场上,售价一点不占优势。
而真正敢用这些便宜原料的,恰恰就只有个体经营的私人买卖。
于是家庭作坊生产的服装价格,理所当然就要比国营和集体的产品便宜得多了。
事实上,只要来过“高第街”还是“十三行”的人都会发现,沿街的铺面房,几乎都是前店后厂模式。
前面吵吵嚷嚷做生意,后面直接敲打、缝补。
布料、绒线、成衣,要多少给你做多少。
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会使得花城的服装批发市场上,永远有源源不断、花样繁多的廉价服装。
不管哪儿的个体户们来进货,也根本无需舍近求远。
当然,这些服装的薄弱环节肯定是在产品质量上,这一点也是不用怀疑的。
不过性价比是一回事,而且世事也无绝对。
如果真要较真的话,花城市场上还真存在着一个看似违反经济规律的怪异现象。
那就是许多国营大厂的优质产品一旦经由个人批发,的的确确要比官方价格低上许多。
以目前正流行的自动折叠伞为例,国营厂家正产的商品批发价八块九毛钱,国营商店里零售价十块五毛钱。
在个人摊贩手里呢,香港折叠伞批发价六块九毛钱,国营折叠伞却居然只有五块八毛钱。
而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还别看国产伞卖的这么便宜,却绝非是什么假冒伪劣产品。
无论质量规格、颜色花样和厂家的货色统统一模一样。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说实话,这件事要让本地人琢磨,都是很难弄明白的,也就是洪衍武这小子才能真正的想明白。
说来也巧,他们今天在“十三行”逛伞店的时候,有个福州个体户批了一批伞,而且为办托运手续,这小子还找摊主要了一张发票。
这一下,刚好让洪衍武亲眼目睹,结果他就从发票上看出了端倪。
敢情那张发票是外贸发票,价格是以外汇计算的。
洪衍武什么人啊他在京城可是一直玩汇的。
当时这脑子一闪,就知道这里面的事儿猫腻大了。
随后再想方设法一打听,果然和他所想不错,背后的原因就归结在外汇上了。
要知道,为了争夺市场,不管哪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卖出的本国产品,都十分低廉。
我国也是一样,对于专
第一百四十二章 好运
12月11日,一切都按照洪衍武的布置在进行。
一大早,九个人分成三组,全面大撒网地寻找房源。
一去京城路,一去“高第街”,一去“十三行”。
对洪衍武他们来说,目前这个多年封禁初解的年代,显然是非常值得感谢的。
因为尽管南方已经走在了改革的前列,尽管这里的人们比起内地已经相当有经济意识。
但老百姓的淳朴民风尤未失去。
这就使得洪衍武他们在寻房的过程里,所遭遇的困难少了许多。
否则的话,倘若这里的人们,思想意识还像内地一样的死脑筋。
那么即使有人经济再窘迫,也不会轻易敢动收取房租的脑筋。
相反的,如果开放的时间再久,这里引来四面八方的来客越来越多。
房子也必然供不应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