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范迪门想了想又道:“那想必还是后一种合作方式对地主的收益会更为有利一点了。”

    张新点点头道:“这是当然,但一方面从栽种到收获期间的风险需要地主自行承担,另一方面本地的劳动力价格实际是在逐年攀升,地主自行耕种土地的成本也会因此而提升。此外我们也会给予第一种合作方式的地主更多的优待,比如说择优安排其儿女到三亚留学深造,这种机会可并不是谁都能享受到的。”

    范迪门想想昨日宴席上黄子星那兴奋的神情,多少也能理解这种条件对地主们的吸引力。毕竟三亚是海汉人的大本营,未来极有可能成为海汉国的首都,能够进入京城的高等学府里深造,这对一心想要改变家族命运进入社会上层的乡下土财主们来说,绝对值得为此做出一些经济方面的牺牲。

    以这个时代远东地区的社会结构而言,想要从山鸡变凤凰,要嘛寒窗苦读考科举入仕做官,要嘛就只有想法设法与社会上层人士联姻。虽然后一种做法看起来似乎技术上的难度要相对小一点,但放在海汉却是另外一种情况。

    首先海汉社会结构中的金字塔顶部其实就只有几百名海汉人,而其中有成家这种需求的可能也就一半不到,对象目标的数量十分有限。其次海汉人对于联姻这件事的挑剔程度也是尽人皆知,不但要求女方身家背景干净,长相如花似玉且身体健康,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纯文盲基本没机会成为首长们的身边伴侣。

    在种种条件下经过一番筛选下来,能有资格争取这个机会的人还真是不多,反倒是去海汉人办的学府中读书来得容易一点。毕竟海汉对文化人的刚需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有文化又忠于执委会,就能有很大的希望被吸纳到海汉衙门里做事。

    过去替海汉人效力似乎还算不得什么光宗耀祖的好差事,不少忠于明廷的人暗地里还会将其斥作叛国忤逆之举,认为这是不忠不孝的表现。但随着海汉的日渐壮大,还持有这种看法的人也在逐步减少,特别是海汉立国的风声出来之后,民间舆论的趋势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过去海汉衙门里的职位往往被斥为“鹰犬”、“走狗”之类的代称,但如今海汉要建国了,那哪怕是做个打杂的衙役,也能跟开国功臣沾上边,这意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日后这海汉国中谁才是人上人,眼睛没瞎脑子没坏的人自然能分辨得清。

    进入海汉学府深造——入仕做官——改变家族的社会地位,这样的路线对于家境小康却苦于没有上升通道的地主阶级来说,无疑是很现实的一条捷径。不过海汉高等学府的确不是人人都能去的地方,要嘛是过去有出众的成绩,比如本来就已经考了大明的功名在身,要嘛就只有设法得到地方上主管文教事业的官员推荐。海汉将这些上升通道与日常的合作态度相挂钩,换取地主阶级在土地政策上的配合。在现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下,这种摆在明处的交易条件实在让人难以拒绝。

    虽然目前仍有一些地主在坚持自行雇佣农民耕种土地,但随着社会主要生产关系的逐渐变化,他们也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社会发展趋势相悖,如果不做出改变适应这样的社会变化,那迟早会成为被社会遗弃的对象。而能够抓住这个历史时机顺应潮流的人,则极有希望成为新兴政权建立之后的第一批得利者,并且以此为契机,成为海汉的拥趸和守护者。

    范迪门对于海汉主导的农田种植能够收获多少水稻并不是很感兴趣,东印度公司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在巴达维亚组织这种大规模的粮食生产,他个人更感兴趣的是弄明白海汉在改变土地政策的过程中是如何消弥了地主阶级本应该会爆发的强硬反抗。

    从张新的描述说明中,范迪门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一部分原因,海汉人在政治手段的应用方面的确有其独到之处,能够让地主阶级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利益交换而非对抗,时间一长这些人自然就会被同化到海汉的利益共同体之中去。

    不过范迪门有所不知的是,原属于大明统治地区的地主阶级并不是没有发起过反抗,而是试图采用暴力手段反抗海汉统治的人全都在前几年里被抓的抓杀的杀,反抗态度最坚决的那帮人早就已经被海汉当做典型给处理掉了,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1631年儋州刺杀案后被处理的相关人员,自那以后可就没人再敢把反抗的意图挂在嘴边了。

    在用暴力手段消除死硬派之后,再利用利益条件来引诱剩下的人就范,这样的组合拳的确在琼北地区取得了极为不错的效果。虽说儋州乡下还是有不少思想僵化的顽固分子不愿遵从海汉的土地政策和农业开发计划,但也没什么人敢再跳出来公开反对了,老老实实被形势一点一点地磨平棱角。

    本书首发创世,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范迪门在大致了解了本地的农业开发状况之后,向张新提问道:“那么本地这些农民现在到底是在为你们工作,还是在为地主工作”

    张新解释道:“根据合作方式的不同,雇工与地主间的劳动关系也是有差别的。有一部分地主是将土地完全委托给




982.第982章 教育措施
    “宁首长,这边请。”白鹿书院山长范长逸十分恭敬地在前方为宁崎带路,这是书院近几年中接待过等级最高的客人,在此之前来过这里的贵客也就是张新、严明君这个级别的官员,但海汉执委的官职显然要高出了一大截,而且宁崎还是海汉主管文教领域的官员,可以说是书院文人们的父母官了。前面提到这两位现在都跟在旁边当陪客,范长逸自然不敢有丝毫怠慢。

    出于安全上的考虑,宁崎一行人视察本地书院的安排,范长逸也只是在两天前才获知。留出两天的时间,也主要是为了让书院能提前把卫生打扫干净,碍眼的人就暂时先安排回家,免得首长来的时候会看到一些不太和谐的东西。当然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书院里那些有希望得到首长赏识的学子都集中到一起,万一运气好让来巡视的首长看顺眼了钦点几个人给予去三亚高等学府进修的机会,那也是白鹿书院的荣光,多半还可以作为此届山长的功绩写入今后的院史当中。

    白鹿书院现有学子共计四百余人,根据教育程度分为面向儿童少年的初级扫盲班,以科举为教学目的的中级学习班,以及专供已经考取功名在身的文人们研读的高级进修班。当然了,在儋州易主之后,书院的教学方向也有所调整,虽然学子们仍然可以选择去广东参与大明组织的乡试,但近两年选这条路的人却越来越少了。这是因为海汉的公务员培训一年有两次考试机会,只要考中就能去三亚进修,几个月课程结束便能分配到海汉衙门里当差了。通过这条上升管道入仕远比考大明科举要轻松,早几年选择走这条路的人,如今混得好的都已经在衙门里当上干部了。只要是入了海汉籍的学子,在近两年大多已经将进入海汉衙门工作作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为了这种更为现实的需求,白鹿书院也在过去应付科考的四书五经之外,加入了海汉选拔考试所涉及的基础数学、公民常识、时政分析等内容。白鹿书院原本的教学质量就相当不错,在加入这些额外的课程之后,倒也还真有不少读书人通过了海汉的选拔考试,获得到三亚进修学习的机会。而这次宁崎到访儋州,特意安排参观书院的行程,也是代表执委会对本地书院在这方面所作出的配合和努力表示肯定。

    宁崎首先查看的是初级扫盲班所使用的教材,根据海汉教育部的要求,目前海南岛上的书院、私塾等教学场所使用的识字扫盲教材已经全部换用海汉于1632年出版的《启蒙》课本。这个课本中不但包括了以前在基础教育中所用的《三字经》、《千字文》之外,还加入了经过专门编撰的《海汉公民守则》,《海汉民团进行曲》等内容,力求在基础教育阶段便将海汉所倡导的价值观通过诵读课本灌输给青少年儿童。

    这些新加入的课程内容对十多岁的少儿来说,的确是有些晦涩难懂,不过海汉高层倒也没指望他们在现阶段就能完全理解其中含义,先用基本的诵读教学让其熟记在心,今后再结合各种宣传方式慢慢让他们消化吸收,直到这些条条款款所代表的价值观成为他们意识的一部分。

    范长逸在旁边介绍道:“本书院自接到新课程安排之日起,便将其纳入了日常授课之中,这一年多时间里从未间断。这《启蒙》课本上的内容,首长可随意向这班上的学生抽问。”

    宁崎的目光在班上这些少年的脸上扫过,见这些学生倒是并无闪避视线的举动,想来的确是有些底气,便随手指了一人道:“那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我的问题吧!”

    那少年立刻便起身作揖应道:“学生廖响,请首长指教。”

    宁崎见他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也多了几分好感,便随口问道:“《启蒙》课本中有公民应遵守的十大规范,你可记得”

    廖响应道:“回禀首长,十大规范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宁崎接着问道:“那敬业奉献是什么意思”

    廖响应道:“敬业奉献是说身为公民,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社会。”

    宁崎听他背得只字不差,便打算再考他一个灵活有难度的题目,继续问道:“那这爱国一条,是指爱哪一国”

    范长逸在旁边听到这问题,顿时就觉得后脑勺一麻。白鹿书院虽然在教授海汉指定的教材,但对于这些细处却并没有给学生进行讲解。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站在书院的立场上,如果讲解这种敏感的政治概念,就是在自找麻烦。

    儋州原属大明,但却被海汉实际控制,如果把爱国解释为爱大明,那岂不是对海汉怀有叛逆之心儋州这地方前几年出过事,对于言论的监控要远大于别处,要是被有心人举报可就麻烦了。但要把其解释为爱海汉,海汉却又一直没有正式立国,这样一来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说法。虽说民间已经默认了海汉这个国籍,不少人甚至以加入海汉籍为荣,但执委会都没宣布立国,你小小一间书院还抢在前面宣布了,这不成了越俎代庖之举

    所以书院在日常宣讲《启蒙》教材时,往往都只让学生熟练背诵内容,却并不会对其细节逐字逐句地进行解释说明。宁崎突然问到这么敏感的问题,这学生答不上也就罢了,范长逸更担心他胡乱作答,惹恼了宁崎就不好办了。

    那廖响沉默片刻才开口道:“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学生以为,爱国无非忠义二字。若要忠,学生既生于大明,当忠于大明。若要义,学生成长于海汉治下,举家入籍享海汉之福利,当为海汉效力。忠义如何两全,爱国二字该如何做到,还请首长指点。”

    廖响所念的两句诗是来自唐朝诗人李希仲的《蓟门行》,讲的是军人以身报国的内容,意思是为国而死,乃是忠义的极致。但廖响显然对于宁崎所提出的问题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好在他这番对答也算巧妙,并没有偏向于任何一边,范长逸听完也稍稍放松了一点。

    &nb



984.第984章 待价而沽
    相较于初级班和终极班的学员,书院对高级班这些已经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其实已经没多少可以传授的学问了。让这帮人寄身书院,一方面是为了展现书院的教学成绩,另一方面有些教学工作也可以交给他们去做,以冲抵他们在书院的开销。当然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这帮人自己所作出的选择。

    对于高级班的这些读书人来说,放弃数年寒窗苦读考出的功名,投靠海汉从头再来,多少也是有些不划算的感觉。毕竟他们的功名在海汉人眼中并不值钱,去了多半也得从最底层的书吏做起。但如果能在下一次的乡试或者会试中考出好成绩,那立马就能山鸡变凤凰,可以选择的出路也就多了,至少不会沦落到依靠街头卖字作为营生手段的地步。

    万般皆下,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相较于初级班和终极班的学员,书院对高级班这些已经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其实已经没多少可以传授的学问了。让这帮人寄身书院,一方面是为了展现书院的教学成绩,另一方面有些教学工作也可以交给他们去做,以冲抵他们在书院的开销。当然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这帮人自己所作出的选择。

    对于高级班的这些读书人来说,放弃数年寒窗苦读考出的功名,投靠海汉从头再来,多少也是有些不划算的感觉。毕竟他们的功名在海汉人眼中并不值钱,去了多半也得从最底层的书吏做起。但如果能在下一次的乡试或者会试中考出好成绩,那立马就能山鸡变凤凰,可以选择的出路也就多了,至少不会沦落到依靠街头卖字作为营生手段的地步。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两句话一向被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奉为金科玉律,但自唐代开科取士以来,也只有考中“进士”之后才能有官可做。而进士的录取率一向很低,天下读书人只有极少一部分能够获得这种殊荣,绝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也没法通过这条独木桥混进体制内。

    这种激烈的竞争当然是每个读书人在选择科举这条道路的时候都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所以大部分读书人除了考取进士做官这个终极目标之外,其实也还是有比较现实一点的打算,比如说考取到力所能及的功名之后,就转行去从事别的职业。

    比较体面又有收入保障的职业,大概便是给在任官员当师爷了。科甲出身的官员学的是四书五经,只会写写八股文,甚至有些靠着纳银捐官走上仕途的官员连八股文都写不了,要这些菜鸟官员上任之后去办理征粮收税、审人办案、迎来送往、上报拟稿、下发告示这些实际事务,多半都只能抓瞎。所以就必须要找一些有文化又懂实务的助手,来协助他们处理政事。

    如果仅仅只是书虫,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那也很难会得到官员的青睐,毕竟师爷这个职位并不属于衙门的正统编制,饷银都是由雇主官员自己掏腰包而非公费开支,没点真本事是肯定不行的。而科举考试并没有年龄方面的限制,所以当了师爷之后仍然可以继续参加科举。可以一边拿着优厚的待遇一边进修等下次考试机会,这对于读书人来说的确是一条极佳的出路。

     



985.第985章 考察书院的收获
    海汉利用手头的海上运力资源和驻广办的便利,资助海南岛上的读书人参加大明的乡试会试,这种做法已经有数年传统,在海汉入主儋州之前就在施行了。比如这潘默参加的崇祯二年、五年两次乡试,就都是免费搭乘海汉帆船前往广州,在当时参考期间的食宿也是由海汉驻广办包揽,并不需要考生们另行花钱。

    这种举措的花销其实很有限,左右不过百八十个人半个多月的食宿而已,对海汉来说只当是那个月多接收了一点移民而已。但对于家境不算太好的读书人来说,这无异于相当大的恩惠了,所以有些落榜文人考完回到儋州之后,便会选择投靠海汉,一是求个稳定的饭碗,二来也是报答知遇之恩。

    最早去到三亚投效的一批人,适逢海汉刚刚起步不久,对知识分子的需求非常迫切,基本不会设置什么门槛,收入不低,入职便可入籍,举家迁去三亚也可得到妥善安置。而且当时海汉对文化事业的赞助力度很大,儋州文化圈子里各种大型活动几乎都是海汉出钱赞助,文人们自然也对这种肯花钱又有,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海汉利用手头的海上运力资源和驻广办的便利,资助海南岛上的读书人参加大明的乡试会试,这种做法已经有数年传统,在海汉入主儋州之前就在施行了。比如这潘默参加的崇祯二年、五年两次乡试,就都是免费搭乘海汉帆船前往广州,在当时参考期间的食宿也是由海汉驻广办包揽,并不需要考生们另行花钱。

    这种举措的花销其实很有限,左右不过百八十个人半个多月的食宿而已,对海汉来说只当是那个月多接收了一点移民而已。但对于家境不算太好的读书人来说,这无异于相当大的恩惠了,所以有些落榜文人考完回到儋州之后,便会选择投靠海汉,一是求个稳定的饭碗,二来也是报答知遇之恩。

    最早去到三亚投效的一批人,适逢海汉刚刚起步不久,对知识分子的需求非常迫切,基本不会设置什么门槛,收入不低,入职便可入籍,举家迁去三亚也可得到妥善安置。而且当时海汉对文化事业的赞助力度很大,儋州文化圈子里各种大型活动几乎都是海汉出钱赞助,文人们自然也对这种肯花钱又有品位的老板有着不错的观感。

    不过后来海汉入主儋州,一部分文人意识到了海汉的野心,出于对大明朝廷的忠诚,开始拒绝与海汉合作,有比较极端的如忠明书院黄子星之流,甚至还策划暴乱来进行反抗。但当海汉在儋州的统治逐渐稳固下来之后,一些识时务的文人再次选择了押宝在海汉身上,直接就放弃了参加科举的机会。从儋州前往大陆参加乡试的考生逐年减少,这其实就是最为主要的原因。

    而海汉此时对知识分子的需求已经不如早期那么迫切,开始慢慢地设置准入门槛,并且对于招揽文人的宣传力度也没有那么大了。今时今日的海汉并不缺乏主动前来投奔的文人,所以对于这些依然抱着旧观念,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科举上的旧式文人,海汉并没有再花大力气招揽的兴趣。

    正如宁崎所说,与其低声下气去求这些文人,倒不如顺应他们自己的选择,让他们继续去考大名的科举。万一瞎猫撞上死耗子,有人考中了进士,那时候再来想办法做工作也不迟。不过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状况,到时候也不会是由宁崎的文教部门来负责了,而将会由安全部来接手——这些可以打入大明官场内部的楔子,不充分利用起来就太可惜了。

    海汉前几年在福建官场的投资可谓是成效显著,精心扶持起来的许心素一系如今已经基本控




986.第986章 社会办学
    长达八十年的独立战争,放在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算是一场时间跨度极大的苦难。不过荷兰人却正是在这数十年的战争期间,通过海上航线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世界各地,建成了这个时代覆盖地域最多的商业网络,这种能力还是值得称道的。而在此过程中,荷兰如何处理好国民的国籍问题,也同样成为了海汉的研究资料之一。
1...551552553554555...7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