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当然了,范迪门的事前表态并没有成功地将他自己从宴席上的敬酒接力中拯救出来,本地大明官员、商行代表和驻崖办的干部虽然不敢灌宁崎的酒,但对这傻不拉几的西番蛮子下手倒是无需顾忌。作陪的七八个人轮流上阵,不多时范迪门便开始招架不住了。如果不是宁崎看看差不多才出面制止,范迪门大概得又双叒叕得被灌趴下了。

    而这顿接风宴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本地的考察活动行程不得不向后推迟到第二天,以便能让范迪门恢复到清醒状态。宁崎倒是没歇着,抓紧这期间的时间听取了驻崖办的近期工作汇报,还会见了两名投资商代表,与他们敲定了在崖城以北的宁远河上游区域新开垦两处油料作物种植园的规划。这两处种植园大约需要半年时间完成前期开垦种植,同时也将会为本地民众带来超过四百个就业岗位。

    翌日,宁崎带着范迪门拜会了本地的几家商行,准确的说,这些商行都只是外地投资商驻本地的办事处而已,他们背后的琼联发商业财团是目前南海地区最有钱有势的民间商业组织,荷兰人想从东北亚地区获得的一切货源,琼联发都可以代为提供。

    范迪门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个机会邀请各家派出商队前往巴达维亚进行贸易,并且表示在南海贸易联盟的协定签署之后,海汉和大明的商人在巴达维亚的贸易活动也将享受到更为优惠的关税政策。不过他的这番宣传并没有争取到太好的效果,掌柜们大多只是客气几句,又或是推说要请示上级,没人会当着宁崎的面答应他的邀约。

    琼联发所属的这些商行都跟海汉有多年的合作经验,明白海汉的操作路




975.第975章 参观盐场
    尽管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并不是造成双方生产力差距的唯一因素,但范迪门还是坚持认为这才是海汉能在短短几年中崛起的秘密武器。如果海汉人没有在诸多生产场所使用这种铁质器械,那其生产体系的运转效率应该也不会比东印度公司好到哪里去,更勿论这玩意儿在军事领域的使用给海汉带来的好处了。

    “宁先生,贵方真的不考虑向外出口这种压榨机吗我们东印度公司可以为此提供一个非常有诚意的报价!”尽管知道希望渺茫,范迪门还是忍不住向宁崎提出了申请。

    荷兰人肚子里的小算盘,宁崎岂能不知,闻言只是笑了笑道:“关于这种设备,我们目前的制造能力还很有限,满足自身需要都还尚有差距,短期内不会考虑向外界出售。”

    宁崎这话倒也不是随口瞎编,海汉现在下属的甘蔗和油料作物种植园多达数十处,面积数十万亩,只有少数地方用上了蒸汽机驱动的机械压榨设备,这并不是因为使用成本太高而无法大面积投放,纯粹只是因为生产蒸汽机的速度跟不上而已。要知道需要蒸汽机的地方可不仅仅只是种植园,工业生产、矿山开采、水陆交通,很多领域都需要用到这种较为廉价的动力输出装置,而现有的蒸汽机制造产业规模却还比较有限,工业部认为至少近十年内,蒸汽机的制造速度都很难跟得上海汉自身高速发展的脚步。

    至于说荷兰人想这玩意儿的真实目的,其实宁崎倒觉得还好,蒸汽机的原理迟早会因为海汉的大面积使用而逐渐失去神秘感,要靠着手工作坊一比一仿制倒也不难,但如果想大量生产蒸汽机并利用其改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那可就不是手工作坊所能应付的了。这必须得要有从采矿、冶炼,到设计、制造的一整个工业链条,才能让蒸汽机的制造流程顺畅起来。

    海汉在拥有全部技术资料的状况下花了差不多六年才完成了整个体系的建设,而这些对蒸汽机的了解程度仅限于制造材料层面的竞争对手,想要建立起这个生产体系,别说六年,就算十六年都未必能够理顺。荷兰人就算能打探到一些关于蒸汽机的原理或制造工艺,也很难有条件在远东大规模制造这种机械设备。当然了,这种技术上的优势,自然是保持得越久越好,最好是在竞争对手们还揣摩蒸汽机的时候,海汉就能开发出更先进的燃油发动机,以此在科技上继续保持领跑优势。

    遭到拒绝其实也是在范迪门的预料之中,所以尽管他有些失望,但心情倒是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东印度公司也同样拥有不少能工巧匠,迟早会琢磨出这蒸汽机的奥妙,海汉人就算不卖,相关的制造技术也迟早会泄露出来。但范迪门料想不到的是,有朝一日西方工匠也研究出了蒸汽机的制造方法时,海汉人就会毫不犹豫地开始出售成品,并以此来扼杀西方的机械设备制造业萌芽。

    崖城外的种植园区多达三十多处,而且近期都还在不断有新的投资商加入这个行业,本地种植园的种植规模和种类都让范迪门叹为观止。他也知道这种操作方式是东印度公司没办法全盘照搬的,因为这些投资商所需的并不只是海汉在土地使用和劳工雇佣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签约时就谈好的官方对种植园产品的收购条件,更重要的是海汉人对种植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把控,可以确保投资商从种植园这个项目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在宁崎拿出投资方案范本讲解了一番之后,范迪门自己都听得有点心动了,毕竟这种前期只要无脑出钱后期只需躺着收钱的投资方式听起来实在很是轻松愉快,而且海汉的商业信誉相当好,也无需担心钱投下去之后会血本无归,难怪会有那么多的外地投资商带着金银跑到海南岛来主动找海汉合作。只可惜东印度公司在农林方面似乎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技术,现在唯一稳赚不赔的种植园项目大概就只有香料了。但香料作物的种植本来也没什么技术含量,东印度公司也缺乏深加工的技术和后续商业运作增值的手段,想要以此来吸引外地投资商的加入恐怕会比较困难。

    范迪门对于农林产品深加工环节的兴趣远远大过种植园,不过他非常想参观的酿酒厂却并不在这里,崖城的甘蔗在进行压榨处理之后,酿酒所需的糖蜜会在本地用木桶封装后运往三亚,在田独的酿酒厂里完成发酵、蒸馏等生产环节的工艺。浓香型的甘蔗酒还需在橡木酒桶中窖藏三年之后,再向市场进行出售。而海汉生产三亚特酿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发酵蒸馏环节的独特工艺,这种生产技术机密肯定不会轻易向外人进行展示。

    而接下来考察的榨油坊跟压榨甘蔗的作坊也差不多,同样是由蒸汽机带动的榨油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将原材料压榨出油,除了再次确认蒸汽机这玩意儿的运行需要煤和水之外,范迪门没有取得更多的收获。

    在征求过范迪门的意见之后,一行人在抵达崖城的第二天下午就结束了这里的考察行程,并在入夜前出城登船,继续驶往下一站莺歌海。范迪门急着要走,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种植园的确也没有必要再花时间一一参观了,另一方面也借此逃过当地准备的践行酒,他实在不想自己的整个考察行程都在醉醺醺的状态下度过。

    范迪门在午夜时分被甲板上水手们说话的声音惊醒,他从舱室的舷窗向外望出去,发现船已经靠上了码头。看岸边有不少人举着火把等候的模样,范迪门估计应该是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不过等了一会儿之后,并没有人来通知他下船,范迪门猜测或许是宁崎已经睡着,手下人不敢在这时候打扰他,多半要等到天明之后再上岸了,于是他也倒回床上继续睡觉了。

    范迪门所料不差,等天色亮起之后,便有水手来敲响范迪门的房门,通知他下船。岸边等候的人虽然没有崖城那么多,但四五十人还是有的,而且范迪门注意到迎接队伍中领头的显然是一名正宗的海汉人,而不是所谓的归化籍干



976.第976章 前往昌化港
    当然要把这些历史错误完全归结于前任总督科恩的指挥失当,似乎也不太公平,毕竟在科恩的任期内,东印度公司的首要目标并不是铲除海汉这种无关紧要的武装势力,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冒险家们去完成。同样来自欧洲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殖民者,才是当时荷兰在远东地区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以东印度公司的实力,的确也没办法再分出一部分精力去给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对手。但谁能想到海汉只花了短短几年时间,就从无到有成为了南海地区实力首屈一指的武装势力呢这种不合常理的状况,的确很难在好几年之前做出准确的预判。

    至于巴达维亚议事会里那帮官僚,大部分人都只是远在欧洲的大股东们派来远东的利益代理人而已,他们所追求的纯粹只是经济上的收益,并不愿意接受作战行动所需的军费开支,哪怕是跟葡萄牙、西班牙和大明作战,他们也是先考虑战后是否会获得直接的收益,而非战争结果所带来的长远影响。对这些人来说,跟海汉打仗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能不做最好就别做,还是省下军费多收购几百担生丝要更划算一些。

    范迪门在继任总督职位后自然也有一番想要实现的个人抱负,但巴达维亚的战后重建工程大大拖慢了他对东印度公司所做的发展规划,绝大部分的资金和资源都只能优先投放在巴达维亚,否则东印度公司在远东地区的统治基础都有些不太稳固了。而海汉在这段时期内的发展和扩张速度只能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当荷兰人还没有从上一场与马打蓝国的大战中缓过劲的时候,却发现海汉已经不声不响地把触角伸到了自家门口。范迪门虽然并不喜欢海汉,但他是一个很务实的人,在明确己方无法靠武力战胜海汉之后,他就忍辱负重地选择了妥协,希望能以此换取时间让东印度公司恢复元气,调整发展方向,然后再寻求机会与海汉展开竞争。

    海汉人愿意为范迪门安排这样一次环岛考察之旅,说实话是很让他吃惊的,毕竟这就相当于将自家实力暴露在东印度公司这个竞争对手面前。范迪门知道自己此行收获的这些情报的价值难以估量,如果只靠着东印度公司下属的情报机关,花上十年都未必能做到同样的效果。范迪门很希望能借助这次考察活动更为准确地估量出海汉的实力,并且找出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民生方面可能存在的弱点,在日后发起反击时加以利用。

    但范迪门在崖城、莺歌海两地参观考察之后,却发现东印度公司对比海汉的弱项并不只是在军事方面,而是令人沮丧的全方位落后。相较而言,海汉在社会管理、组织生产、运输销售这些方面的软实力,似乎要比军事领域的优势更难以追赶。假以时日,范迪门有信心能重新训练出一支战斗作风强硬的军队,但却没把握让东印度公司的商贸体系也达到海汉这样的运作水平。

    “范迪门先生,如果东印度公司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考虑在爪哇岛寻找合适的海岸兴建海汉式盐场,将质优价廉的食盐引入到当地市场。以贵公司在当地的商业分销渠道,想必从中获利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安西的话让范迪门从沉思中一下子回过神来,他倒是没想到对方竟然主动提起了这事,而且还打算把东印度公司一起拉入伙。

    范迪门一时间还想不明白这种合作对东印度公司究竟是弊大还是利大,但对于海汉的忌惮让他没办法在当下就答应安西的邀约。海汉人的商业头脑尽人皆知,范迪门可不敢确定在诱人的交易条件背后还隐藏着怎样的暗招。开了这个口子之后,海汉商,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当然要把这些历史错误完全归结于前任总督科恩的指挥失当,似乎也不太公平,毕竟在科恩的任期内,东印度公司的首要目标并不是铲除海汉这种无关紧要的武装势力,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冒险家们去完成。同样来自欧洲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殖民者,才是当时荷兰在远东地区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以东印度公司的实力,的确也没办法再分出一部分精力去给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对手。但谁能想到海汉只花了短短几年时间,就从无到有成为了南海地区实力首屈一指的武装势力呢这种不合常理的状况,的确很难在好几年之前做出准确的预判。

    至于巴达维亚议事会里那帮官僚,大部分人都只是远在欧洲的大股东们派来远东的利益代理人而已,他们所追求的纯粹只是经济上的收益,并不愿意接受作战行动所需的军费开支,哪怕是跟葡萄牙、西班牙和大明作战,他们也是先考虑战后是否会获得直接的收益,而非战争结果所带来的长远影响。对这些人来说,跟海汉打仗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能不做最好就别做,还是省下军费多收购几百担生丝要更划算一些。

    范迪门在继任总督职位后



977.第977章 昌化见闻
    范迪门在巴达维亚继任东印度公司总督一职之后,举办和参加各种宴席的次数远远超过了早些年带着船队在爪哇海和班达海各殖民点之间奔波的时候,但也绝对达不到这次造访海南岛期间参加宴席的频率。 海汉人安排的宴席之密集,已经让他颇有些吃不消了。所以听到这初次见面的乔志亚提到接风宴席,脸上的表情也就难免有些古怪了。

    乔志亚听宁崎这么一解释,倒也能猜出七八分,当下笑道:“阁下不用担忧,我们这里接风宴不像三亚那么多规矩,喝酒随意就好。你早前去的崖城、三亚都是产酒的地方,不把你喝趴了哪能显得出地方特色”

    范迪门对于这种“地方特色”只能表示非常无奈,他个人虽然也喜欢饮酒,但着实架不住海汉的这种酒桌文化,三顿饭里有两顿半都是晕着的。要是没事的时候放开了喝喝也罢,但这次考察对于东印度公司意义重大,范迪门可不想稀里糊涂地把这段宝贵的时间给混过去。他也只能把这次吃的亏默默记在心头,等下次再有机会跟海汉人打交道的时候,也带一帮能喝的手下出战,让这些东方人见识一下北欧人的酒量。

    乔志亚说话算话,果然接风宴上没人向范迪门发动攻势,敬酒也都是点到为止,不像三亚那边的酒桌上还有什么“左三圈右三圈”的规矩,接完这六圈敬酒自己还得回敬六圈,多数人在敬酒阶段就已经撑不住了。

    没有了频繁的敬酒攻势,范迪门终于得以安心地品尝一下海汉美食了。他不得不承认即便是使用同样的食材和香料,海汉的烹调方法的确是要比巴达维亚的厨子高明得多,而且这手法跟汉人的菜系似乎也有所不同,但以范迪门对吃这个门道的了解还列不出一二三的细处,只是觉得做法更为精细一些。虽然不知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些中式说法,但范迪门仔细想想,觉得这倒是与海汉人一向讲求物质享受的风格相符。

    范迪门在席间还注意到一个细节,乔志亚这个地方官所负责的公务要比他先前考察的两处地方多得多,席间还不断有人来请示汇报工作,让乔志亚不得不频繁离席处理问题。这种繁忙的程度只有此前在三亚时,海汉执委会中的几名高官才能达到。

    “本地的行政和生产都是他一个人管,所以会特别忙。”宁崎替再次离席的乔志亚解释道:“想必范迪门先生在巴达维亚的时候应该也是这样的状态吧”

    范迪门深有感触地苦笑道:“的确如此,这次来到贵国考察,也算是本人就任以来脱离公务最长的一段时间了。”

    范迪门上任伊始就遇上马打蓝军攻打巴达维亚,好不容易撑到战争结束,还要继续面对沉重的战后重建工程,而海汉人也在此期间趁虚而入将触角深入南海,一步步压制东印度公司的活动范围,可以说在他的任期内就没有哪怕一天的轻松日子。这次虽然是带着任务来的海南岛,但能够从原本的工作环境中脱离出来一段时间,对他而言也算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了。尽管来此之前范迪门也有着种种担忧,但事实证明海汉人行事还算大气,安排的考察行程比他自己预计的还要好得多,比如这生产钢铁的昌化,范迪门就没想过能获准来这里参观。

    翌日上午,乔志亚便如约带领宁崎和范迪门,参观本地的冶炼车间。范迪门不出意外地在这里又看到了蒸汽机的身影,这里的熔炉所使用的鼓风机便是由蒸汽机带动,一台蒸汽机所输出的动能可以同时带动几个高炉的鼓风机做功,效率也远远超出了人力。而蒸汽机所需消耗的物资,仅仅只是廉价的燃煤和淡水而已。

    范迪门也注意到海汉所使用的炼铁炼钢炉都与自己所见所知的外形不太一样,但乔志亚的讲解中却并不会涉及到相关的设计原理和使用方法,而他对于冶炼方面的了解也仅限于皮毛,所以也只能多看几眼,将外形记在心中,打算回头再画出来交给专业技工去琢磨其中的奥妙。

    范迪门认为既然这炉子是没有见过的式样,以海汉的一贯作风,这玩意儿肯定也是最为先进的科技,模仿着造一个或许也能有同样的效果。不过他的设想太过简单了一些,海汉在冶炼炉上的设计是考虑到了自身的科技条件,在建炉材料、燃料、冶炼过程和温度控制方面都有与之配套的方案,并不是单单模仿炉子外形就能把整套冶炼方法给照搬过去。就这用于提升炉温的蒸汽动力鼓风机,就不是其他地方能造得出来的。

    不过范迪门有一点是没猜错的,海汉在冶炼方面掌握的科技的确是冠绝天下,只是碍于目前的条件所限,没办法建设氧气转炉、电弧炉、电渣炉之类的高阶设备,只能因地制宜地建设高炉炼铁、平炉炼钢。当然了,即便是原理相同,海汉所建造设计的炼铁炼钢炉子在科技先进程度上也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水平,不论是生产效率还是产品品质都的确有比较大的优势。再加上海汉是按照现代工业的模式对冶炼车间进行管理和生产安排,因此整个冶炼体系的运作更接近于工业时代的状态,而非这个时代常见的作坊式运作模式。

    “我们这里的冶炼炉所使用的焦炭,大部分都是来自黑土港,在那里开掘出来的煤炭经过制备之后,直接把成品焦炭运来这里投入使用。”乔志亚向范迪门说明道:“从钢铁产能来说,我们这里的冶炼车间已经超过大明福广两省的总和了。”

    范迪门听到这个数字也不禁有些动容,他早年曾收集过大明的一些情报,这钢铁生产的相关信息自然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大明在全国范围内发现和开采的铁矿多达二百三十二个州县,其中福建二十八处、广东二十三处、广西两处,这三地加起来就有铁矿五十三处之多。至于民营的冶炼业作坊更是比比皆是,如广东南海县的炼铁厂,在崇祯年间已经达到三千人的用工规模。根据嘉靖年间的统计数据,官营冶炼厂加上民间作坊,全国的生铁年产量已经破万吨,远远超过了同



978.第978章 石碌矿场
    正如范迪门所料想的那样,建造一条铁路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十分巨大,哪怕是富庶如海汉,修建这样一条几十公里长的铁路也同样感到肉疼,而且施工期间还会对同期进行的其他建设项目造成一定的影响,所带来的麻烦可并不只限于这个地区。
1...549550551552553...7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