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刘尚回到住处,却见廖远在院子里坐着,正跟他手下的几个弟兄吩咐事情。刘尚也没过去凑这个热闹,打声招呼便自行回房了。
不多时廖远果然来敲门了,刘尚开门将他请入房,主动说道:“我今天去港区管委会见了宣传科的人,面试很顺利,午便已经将入籍手续办了,过几天便算是正式入籍了。”
廖远之前在他这里碰了钉子,原本还准备了一番说辞来跟刘尚磨一磨嘴皮子,倒是没想到对方今天的态度大变,居然这么合作。廖远叹口气道:“刘先生这入籍速度真是让人羡慕,来此不过一月,能得到官府特批,除开那些当兵入伍的,这在移民真可以说是千里挑一的待遇啊!”
刘尚道:“虾有虾道,蟹有蟹路,你我走的路不一样罢了。你那边状况如何可知何时才能拿到海汉国籍”
廖远应道:“我找东家问过了,最快要抵埠三个月才能申请,我你早来一月,起码也还得再等一个月才行。不过他跟海汉民政部的关系不错,由他这边出面申报入籍,只需一次申请能过关了。”
本书首发创世,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这种需要花费大量金钱才能撑起来的附加福利,大明的地方官府和大大小小的衙门自然无法全面效仿,也只有海汉这种财大气粗的作风才会采用这样的举措。刘尚虽然不是贪图小利之人,但也能感受到海汉在这些笼络人心的细节有多用心。据说海汉任用的各级武官员多达数千人,其大部分都是起势之后才从各国迁入的移民,这些人肯为海汉效忠卖命,大概也不仅仅只是冲着权力来的,这优厚的待遇应该也是其一部分原因。
&nbs
1271.第1271章 前路不明
廖远听了这番话之后果然眉头紧皱,对刘尚道:“既是如此,那你在此期间需要加倍小心才是,若是有什么差错,我等兄弟在外也无法对你实施援救。”
若不是廖远之前已经自曝了任务,刘尚大概还真会相信他的这种说辞,说不定还会有点感动,不过现在另当别论了。他知道廖远担心的原因并非如此,但表面的工夫还是要做到位,当下也不动声色地应道:“多谢廖兄关心,只是去培训学习而已,想必不会有什么差错。待过了这一关,应该便能进衙门做事了。”
廖远道:“刘先生日后进了海汉人的衙门为官,也要时时警醒,切莫忘了自己的身份!他日头若有指令,也不可有任何犹豫,务必立刻执行!”
刘尚肃然道:“这是自然,刘某为何而来,自当谨记于心,不敢忘却。再说有廖兄监督,想忘也忘不了的!”
刘尚话隐隐带刺,廖远只当是没有听懂,继续说道:“你来此之前想必应该也学过,要如何识别之前并不认识的自己人”
刘尚点头应道:“这当然是要学的,不然若是在海汉国遇到自己人而不知……你的意思是,海汉衙门里还有自己人”他说到一半便回过神来,立刻向廖远追问道。
刘尚从大明出发时只被告知了廖远这个联系对象,这当然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免得他这条新布下的线出了事牵连到更多的潜伏人员。他虽然自视甚高,但也知道自己并非这个潜伏计划唯一的核心人员,在自己之前和之后,都应该还会有其他人也执行着类似的任务。不过关于其他人员的潜伏状况,刘尚目前仍是一无所知,当然也不清楚是否已经有人成功打进了海汉官场之。
但廖远的回答让他也不免有些失望:“关于这一点,我也不知,算知道也不能告诉你。我只是想提醒刘先生,即便你察觉到有自己人的存在,但不到万不得已之时,切不可亮明自己的身份。”
刘尚脑子转得极快,立刻领悟廖远话里的意思:“你的意思是,可能会有倒钩”
廖远不置可否地应道:“不管有没有倒钩,小心为总是不会错的。”
所谓倒钩,也是他们这个行当的黑话术语,意思其实是指双面间谍,既为己方阵营效力,也会向海汉出卖己方的情报甚至是人员。这种人有可能是已经叛变投靠了海汉,也有可能是要借助这种手段来往海汉官场更高的地方爬,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刘尚这样的后来者无疑都是非常致命。在难以确认其他潜伏人员是否变节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继续隐藏自己的身份,尽可能不要暴露。
刘尚明白这并非是廖远杞人忧天,而是早有先例,据说早年由大明来三亚潜伏的人员,甚至还有锦衣卫百户在被捕后变节,转而为海汉充当鹰犬。这种专业人员一旦变节,所造成的危害不仅仅只是抓捕其所在情报的人员了,海汉更可能以此来设下陷阱,由变节人员为饵来继续诱捕后来者。
有多少人是栽在了这种陷阱之根本无从考究,但这么些年来潜伏进三亚的人员一直没有什么有效的作为来抑制海汉发展,肯定是与海汉的各种反制措施有很大的关系。廖远说的这种情况,的确是不可不防。
刘尚虽然并非手无缚鸡之力之人,但想凭一己之力在海汉作出一些有影响力的动作仍会十分困难,他原本是想等时机成熟的时候联合潜伏在海汉国内的其他同僚一起发动,但听廖远这么一说,他也意识到这种联合所带来的风险将会非常巨大,一个不小心会把自己牵扯进去。非但自己不能主动出头,算别人要来联络自己,那也得小心谨慎,不能轻易承认自己的身份。
想到这里刘尚也不禁有些沮丧道:“既然如此,若无助力,那仅凭我一人,算混进了衙门又能有多大作为”
廖远沉默了一阵才道:“话虽如此,这些事总得有人去做才行。想必刘先生来之前也已经发下誓言,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你我来此,本来没再打算活着回去,能做多少,也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刘尚听到“尽人事听天命”这几个字,心头更是有些黯然。他来三亚时还是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决心,打算要在这里搏一份功绩,想必廖远来的时候也是类似的心情。但来到这里亲眼见证了海汉国的实力和社会状况之后,他们其实都明白自己所肩负的任务没有多大的希望能完成,甚至能在这里安安稳稳地待多久都不知道。虽然早有身为棋子的觉悟,但真正进入到这个环境之,发现自己根本无力对抗一国之力,还是不免有些悲凉。
廖远道明来意,该说的话说完之后,也没有再在刘尚屋里多耽搁,便起身告辞了。他们虽然有同僚之名,但也并没有什么私人交情,现在还得多多少少提防着对方,这种关系的确是非常微妙。刘尚虽然也认同廖远刚才所说的一些观点,但他也并不会因此觉得自己跟廖远是一路人。
任何人都靠不住,唯一能信得过的只有自己。刘尚送走廖远之后,反而更坚定了这一信念。毕竟来了三亚之后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算看不到前景,眼下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先前听常德高说,等分配了工作之后,也会立刻安排宿舍入住,到时候如果再坚持在外面租房住,未免有些特立独行了。刘尚准备服从分配,去宣传部安排的宿舍住,据说这种宿舍住的全是在衙门里当差的人,想必在那种环境也能更容易打听到有用的消息。不过等搬离这个地方之后,再与廖远接头得另行寻找安全场所了。
本书首发创世,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廖远听了这番话之后果然眉头紧皱,对刘尚道:“既是如此,那你在此期间需要加倍小心才是,若是有什么差错,我等兄弟在外也无法对你实施援救。”
若不是廖远之前已经自曝了任务,刘尚大概还真会相信他的这种说辞,说不定还会有点感动,不过现在另当别论了。他知道廖远担心的原因并非如此,但表面的工夫还是要做到位,当下也不动声色地应道:“多谢廖兄关心,只是去培训学习而已,想必不会有什么差错。待过了这一关
1272.第1272章 无法成事
这培训基地虽然不允许随意出入,但学员在内部的活动却没有多少限制,只要不捣乱,算是去旁听其他专业的培训课程也不会被驱逐。 而刘尚目前所在的宣传专业正好没开班,也由得他逍遥自在,四下游走,去参观其他专业的培训内容了。
这培训基地开设的专业甚多,刘尚随便转了转,发现除了医疗卫生之外,还有进出口贸易、金融、教、探矿、治安、农事、建工、航海等诸多专业。每个专业的培训内容和时长都各不相同,学员在完成培训课程之后会被分配至各个行业的国家机关任职。另一些名为“专业进修”的班级,不允许刘尚这样的外人旁听了,据说这些班的学员都是在职人员,通过进修培训之后便会获得职位的晋升。
有很多专业是刘尚以前闻所未闻,并不知道这个行当居然还能以这种正式的方式开班授课,但转念一想海汉还为此成立了管理该行业的衙门来运作,这开个培训课程倒也只是小事了。刘尚由此也能感受到海汉高层对于某些行业的重视程度,与大明的确是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大明想要入朝为官,要嘛通过科举一层一层地考取功名,要嘛只能拿命去战场拼杀,像这种凭借着某个领域或行业的专长能当官的情况,在大明是较少见的,即便有也只是在六部分管具体事务的底层官吏。
而海汉的举措却是为各个行业的普通人准备了专属的升通道,这些人不需要通晓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不用擅长舞弄墨撰写八股,只要在某个海汉高层需要的领域里有专长,可以通过招募的形式进入到海汉官方机构任职,并获得后续的深造进修和升迁提拔的机会。
刘尚不明白什么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桎梏与区隔,但他现在已经能切实地感受到海汉这种开放社会升通道的制度对平民百姓的吸引力和刺激作用有多大。即便是完全没有任何背景,刚刚才抵达三亚不久的新移民,也会有机会凭一技之长来获得国籍与地位,而这在大明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状况。
这也难怪近几年大明东南明明没有再出现什么大的天灾**,但仍有大量人口选择背井离乡移居海南岛,而且这些离开大明的人往往不是因为生活不下去而逃难,只是想移民海汉之后,能为自己或是下一代搏一个更好的前途。如果换个国籍能换来入朝为官的机会,而且这个国家还正是处于开国之后的升期,那又有多少人能抵挡住这样的诱惑呢
受到这种诱惑的可不仅仅是平民百姓而已,据刘尚所知,东南沿海因为各种原因辞官之后到海汉这边来当官的人也不少,而且原本在琼州任地方官的官员,有相当一部份人都在这个岛易主之后也跟着改换门庭,投入了海汉门下效力。如今在海汉的官僚体系,曾经在大明官府有过任职经历的人至少还有两成下。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海汉目前似乎还无意在大陆推广这套制度,否则再经营几年下来,只需振臂一呼,只怕会有整州整县的地方直接投靠海汉了。
看到这些人之后,刘尚才想到了自己来到三亚之后所接触过的那些官府人,应该也都是在这里接受过类似的培训。话说回来,海汉若非有了这种量产式的培训方法,想维持分工细致的主管机构也难能有足够的人员可用。当然换个角度来看,也正是海汉官府机构的复杂程度对专业人员需求量极大,才会因此而催生了这样的征召和培训体制。
海汉能够迅速建国并崛起,跟这么庞大的官吏队伍所起到的作用肯定是分不开的。海汉有足够的人手对各行各业来进行细致的管理和指挥,这才能让整个国家机器运行得更加快速而顺畅。
本书首发创世,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这培训基地虽然不允许随意出入,但学员在内部的活动却没有多少限制,只要不捣乱,算是去旁听其他专业的培训课程也不会被驱逐。而刘尚目前所在的宣传专业正好没开班,也由得他逍遥自在,四下游走,去参观其他专业的培训内容了。
这培训基地开设的专业甚多,刘尚随便转了转,发现除了医疗卫生之外,还有进出口贸易、金融、教、探矿、治安、农事、建工、航海等诸多专业。每个专业的培训内容和时长都各不相同,学员在完成培训课程之后会被分配至各个行业的国家机关任职。另一些名为“专业进修”的班级,不允许刘尚这样的外人旁听了,据说这些班的学员都是在职人员,通过进修培训之后便会获得职位的晋升。
有很多专业是刘尚以前闻所未闻,并不知道这个行当居然还能以这种正式的方式开班授课,但转念一想海汉还为此成立了管理该行业的衙门来运作,这开个培训课程倒也只是小事了。刘尚由此也能感受到海汉高层对于某些行业的重视程度,与大明的确是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大明想要入朝为官,要嘛通过科举一层一层地考取功名,要嘛只能拿命去战场拼杀,像这种凭借着某个领域或行业的专长能当官的情况,在大明是较少见的,即便有也只是在六部分管具体事务的底层官吏。
而海汉的举措却是为各个行业的普通人准备了专属的升通道,这些人不需要通晓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不用擅长舞弄墨撰写八股,只要在某个海汉高层需要的领域里有专长,可以通过招募的形式进入到海汉官方机构任职,并获得后续的深造进修和升迁提拔的机会。
刘尚不明白什么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桎梏与区隔,但他现在已经能切实地感受到海汉这种开放社会升通道的制度对平民百姓的吸引力和刺激作用有多大。即便是完全没有任何背景,刚刚才抵达三亚不久的新移民,也会有机会凭一技之长来获得国籍与地位,而这在大明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状况。
这也难怪近几年大明东南明明没有再出现什么大的天灾**,但仍有
第1273章 意外收获
这位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的于主任,自然便是移民中从龙时间极早的于小宝了。于小宝早在627年穿越者们在榆林湾登陆时就已经随其父亲于大山一起投靠海汉,算工龄也算是归化民中年限最长的一批人了。早年又先后师从于陶东来、宁崎、何夕、马力科等人门下,从十六岁开始就已经在大人物身边任职,这份履历在海汉国内也是不多见的。
在穿越者们的言传身教之下,于小宝所学到的本事要大大胜过后来者,而且对海汉的忠诚度也足够高,所以执委会对他十分信任,并将其任命为海汉青年团的主管官员。
与听上去的第一印象有所不同,海汉青年团并非军事组织,而是一个政治组织。这个组织的宗旨很简单,就是让海汉治下的年轻国民效忠国家和执委会,并成为执委会的“政治近卫军”。青年团的编制并不受制于行业和部门,仅仅只看国籍和年龄这两个条件,符合即可加入其中。因此青年团也就成为了一个跨行业跨部门,并且成员众多的大型组织。按照今年国庆期间的统计数据,青年团的成员数目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海汉军的兵力,在国民中的影响力也可想而知了。
虽然加入青年团会对日后的个人前途有诸多益处,但青年团对个人并不具备行政方面的管理权力,所以于小宝这个官职可以说影响力很大,能够左右千千万万人的前途,但同时实权也很小,甚至不能直接决定某一个人的职位升迁。但只要深谙海汉体制的人都明白,于小宝这个职位看似没有实权,其在民间的影响力却已经堪称归化民第一人了,目前已经升无可升,否则就得顶掉某位首长的位子了。
于小宝年纪轻轻就位极人臣,又常年跟穿越者们工作生活在一起,不论是穿衣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已经基本脱离了明人的状态,甚至有很多初到三亚的新移民,会将他等同于真正的“海汉人”。不过于小宝自己和上面的大人物对此似乎都没有什么顾忌,类似配备警卫员这样的待遇,过去也的确只有穿越者才能享受到,但现在像于小宝这样的归化籍高官出行也会配备警卫了。当然了,在三亚良好的治安环境下,这种人员配置更多的功能还是身份象征而已。
于小宝今天来到培训基地这边的目的是视察工作,同时查看一下近期招收准公务员中有没有什么年少的苗子值得注意。以他今时今日的身份地位,这里的工作人员自然是要悉心接待,唯恐有什么差错。但于小宝走到这边就注意到了躺在草坪上的刘尚,所以才打发了工作人员过来询问是什么情况。
由于青年团的特殊工作性质,宣传部门一向是主要的合作单位之一,而且海汉宣传部里很多入籍时间较早的年轻官员都曾师从宁崎,说起来跟于小宝也是有师兄弟的关系。比如三亚港区管委会宣传科的洪敬文,就曾与他同门学艺,也算是有一点私人交情。这个没着落的新人既然是洪敬文的下属,那他自然要多过问两句了。
刘尚不明对方为何要过问自己以前的职业,但还是按照标准答案老老实实说了,自己曾在广东某地说书为生,听闻海汉这边的人特别喜欢听书,所以搭船来了三亚谋生,后来便接到了来自常德高的征召。
于小宝点点头又接着问道:“可会识文断字”
刘尚躬身应道:“小人粗通文墨,以前说的书也都是自己写的。”
“宣传部的班什么时候能开”于小宝这句话却不再是问刘尚,而是旁边的工作人员。
旁边的官员嚅喏着应道:“近期宣传部招的人少,凑不出足够的学员,加之各位兼职的讲师也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所以……大概要等到下月了。”
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没办法的事,培训基地总不能为了刘尚这么一个学员,就专门召集讲师开班。给这些学员上课的讲师可并非专职,基本都是相关部门的在职官员,要安排培训课程也先得协调讲师们的时间安排才行,刘尚可没有这么大的份量能让这么多人围着他转。宣传部把人交过来了,这边负责办理手续的人不清楚安排,直接就将人收下来了,也只能将错就错让他暂止住在这里。反正收留刘尚也就是添双筷子添个碗的事,这点额外费用对于培训基地来说并不会产生负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