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虽然官府的想法不错,但这种所谓的登记制度也是属于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措施,海汉国民大部分都是来自大明的汉人,除了当兵的青壮和已经进入官僚队伍的干部需要剪短头发,身份特征会比较明显,大部分人只要换上大明服饰就根本无法从外貌分辨国籍。而极少数的穿越者若是要进入浙江沿海的城池活动,那安保措施的阵势只怕会比知府出巡还大,哪里还需要专门进行登记。

    之所以要在协议中加上这相关内容,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大明和地方官府的脸面考虑。不管事后的实际执行效果如何,这至少能表现出官府对海汉人的出入境管理是有章可循的,一切皆在掌控之中,高官们也不会因为海汉人进入浙江境内活动而落下“监管不力”之类的话柄。

    “王将军,协议签署之后,希望你能尽快执行,率领部下撤离杭州。”王畿签完字放下毛笔之后,对旁边的王汤姆沉声说道:“早些了结这里的事,对大家都好!”

    王汤姆应道:“王大人放心,我们会遵照协议内容,即日开始撤离杭州。我也希望浙江官府能够尽快兑现协议中对海汉所作的承诺,早日开放各州府的通商权。”

    双方虽然已经签署了和平协议,但这也不代表他们心中就已经放下了之前的恩怨,能毫无芥蒂地与对方相处。不管在此之前是赢家还是输家,这份协议也仅仅只表示双方的关系跨入一个新的阶段而已,过去就有的利益冲突仍会继续存在,就算不会像这次一样撕破脸大干一场,双方在桌面下的过招也仍会进行下去。

    如果算上动手之前的筹备期,海汉这次大动作前前后后花费的时间已有两个月,期间所做的准备工作着实不少,参与行动的人员规模也创下了过去一年之最,甚至远远超过了去年夏天从杭州绑架官员的行动。行动中担当主角的海汉东海舰队虽然多数时候只是维持着实战训练的强度,消耗比真正的战争时期要小得多,但要维持海军和杭州城外陆军的运转,每天的开销依然是十分巨大的数目,再对峙下去怕是要将舟山一年的军费预算提前耗完,早日收兵回营也是海汉自身的需要。

    &nb




第1184章 利益取舍
    王畿对于曲余同的这个说法并不认同,摇头反驳道:“我大明与海汉尚未正式建交,怎可能有高层通婚一说就算海汉有此想法,皇室宗亲也绝不会同意与这种蛮夷小国通婚。”

    曲余同心道海汉若是蛮夷小国,那我大明被其欺负到家门口都无力反击,这又算什么水平当然这个话只能在心里想想,说出来可就是大不敬了。当下还是规规矩矩地辩解道:“是下官说法有误,这所谓高层并非是特指皇室宗亲,地方上的达官贵人才是下官所指。众所周知,海汉人自称是从东边大洋跨海而来,他们在南海所建之国只是分支,其中血统正宗的海汉人其实不多。这些人在南海海汉国中俱为贵族,比如大人先前会面的那位海汉水师大统领王汤姆便是其中之一。”

    “曲大人的意思是,设法牵线搭桥,安排本省达官贵人与海汉高官通婚联姻”王畿这次就明白曲余同的意思了,沉吟着说道:“你这想法倒是有点意思,若是能成事,倒也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不过海汉人终究是外邦蛮夷,操作这种事风险不小,除了生意人,只怕很难会有人愿意主动出这个头。”

    王畿所说的也是实情,像他和曲余同这样品级较高的地方大员,轻易不会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做赌注。与海汉这种尚未建立正式邦交的外番联姻,可绝对不是什么政治正确的选择,假如今后两国关系有什么反复,这种联姻关系随时都可能会对政治前途造成负面影响。而以海汉这种动不动就兵临城下玩武力威胁的套路而言,实在很难让人相信他们从今以后都会老老实实地做人。

    曲余同沉默了一阵,才压低了声音对王畿道:“下官愿为大明做这出头之人。”

    王畿闻言不禁脸色大变,还好他们是单独在书房里谈话,没有第三人旁听,除了曲余同也没人注意到他这小小的失态。

    “曲大人,这种事……可不是拿来开玩笑说大话的!”王畿依然不太相信曲余同有这么大胆的念头:“你想做这种尝试,可有仔细考虑过后果”

    曲余同正色道:“下官既然在大人面前提出此事,自然也考虑过可能会由此所带来的后果。但此事若是能奏效,长远来看,于国于民都有不小的益处,下官以为还是值得一试。”

    王畿见他说得认真,当下也严肃起来:“你可知这要是有些许差错,就会被人说成勾结外邦,对你今后官声很是不利。”

    曲余同心道这道理老子自然明白,可海汉这大靠山的实力,你没去舟山亲眼看过又怎能了解。要不是早先主动提出了与舟山主官石迪文联姻,海汉又怎肯信任自己,策划了这场大戏来保下自己的知府官位。海汉人做事有多狠辣,从这次的苦肉计就能看出一二了,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抱紧海汉这条大腿,那自然不能再瞻前顾后,临时反悔了。

    海汉方面多次暗示过他,如果宁波官府不愿配合海汉的贸易和移民政策,那么他们有可能会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来保证自己在舟山的权益不受威胁。至于这些非常规手段是什么,曲余同没问也不想知道,总之对方有能力保住自己的官位就行。就算今后有可能因此会影响到自己的官声,曲余同也必须照着既定的计划继续执行下去,否则到时候可能就不是丢官的程度,而是自己在宁波的根基都会被海汉给连根铲掉了。

    对于王畿的质疑,曲余同也早有预案,当下肃然应道:“王大人,舟山本就是宁波府辖区,如今被海汉人占据,若是他们人心不平,时时在浙江闹事,弄得民心不宁,下官这官声又能好到哪里去倒不如勉力一试,若是能有成效,也算是尽到父母官之责,就算不能成事,至少也为后来者留下一点经验。”

    曲余同这番话说得大义凛然,俨然是一副为国赴难的清官形象,不过这种戏路骗骗老百姓可能有用,想要忽悠到王畿这混迹官场数十年的老油条,还是差了一点功力。王畿可不相信曲余同的心思能有这么单纯,或者换句话说,能混到知府这个位置上的官员,考虑问题的方式和深度都不可能这么浅显。

    “曲大人,这里也没有外人,你也不必作出这么大义凛然的样子。”王畿决定要再点一点对方:“海汉人在宁波府辖区做买卖,要说他们没给你进贡,本官是决计不信的。曲大人,你老实说,你这联姻的想法,是否跟他们给你的好处有关”

    曲余同心头一颤,连忙否认道:“海汉人的确是有示好之举,不过与下官所说的通婚联姻并无直接关系。若是贪图他们所给的好处,下官就不会主动申请出面与其谈判,而是缩在宁波府过太平日子了。”

    曲余同也知道自己若是全盘否认,那反而不太合常理,海汉做事一向是金钱开道,武力相辅,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他们在舟山待了一年多,如果没跟宁波府的衙门接触,没有向曲余同等当地官员行贿送礼,那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海汉进驻舟山以来,几乎从未跟宁波官府起过正面冲突,此次海汉军进杭州湾之前,也没听说他们在宁波府境内有什么大动作,这双方之间要硬说一点猫腻都没有,显然就是骗人的鬼话了。所以曲余同也顺势认了账,但他可绝不会承认联姻这个设想是为了从海汉人那里获得更多的好处。

    而曲余同能洗白自己的最有力证据,就是这次为浙江官府出面谈判了。在包括王畿在内的外界人员看来,好在曲余同对海汉人的状况有足够深的了解,才能在谈判过程中把握住对方的心理,劝说他们放弃军事对抗的做法,以和平协议的方式解决了当下的危机。曲余同当然可以选择缩在宁波府看热闹,毕竟海汉人兔子不吃窝边草,在杭州府闹得天翻地覆,在宁波府却只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但他还是选择了冒着风险出头,这无疑是深得王畿好感的一个举动。

    果然曲余同的辩白得到了王畿的理解,王畿点点头道:“本官自然是信你的,不然先前也不会将谈判事务交给你全权处理。你若是真与海汉人有勾结,那让你去谈判岂不是成了引狼入室之举”

     



第1185章 利益为先
    考虑到情报安全问题,潘严的介绍信上也注明了他所能接触情报机密的级别权限,只限于半公开的人员和行动,以及保密级别为“丁等”的书面文档资料。当然了,林思自己其实也只是安全部的编外情报人员,所拥有的权限也仅仅只比潘严高上一级而已,真正在杭州城里潜伏的情报人员和信息渠道,他有八成是接触不到的。不过林思在杭州城的主要工作就是明面上的迎来送往,跟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而按照介绍信上所标注,潘严此行的任务是“调研”,需要在杭州城公开活动,所以上头便将潘严的接待工作交给了林思,由他来安排潘严在杭州期间的一应事务。

    林思先带着潘严大致参观了一下丰盛米行内外,这才将他带入内院的花厅落座。潘严颇为好奇地问道:“刚才看仓库里存粮足有万斤之多,难道这米行竟然不只是用来做做样子而已,而是真在经营之中”

    林思应道:“潘爷不要小看了这丰盛米行,去年经此处运去舟山岛的粮食,就不下百万斤!听说潘爷是从北方来的,去年舟山舰队北上山东时所带的粮食补给,也有一部分是由这里组织采购的,说不定潘爷南下之前就享用过。”

    潘严在旅顺口被俘之后,到芝罘岛和皮岛都各待了一段时间,也大致知道海汉从南方运粮的安排和援助皮岛的情况,听起来倒是与林思所说相符。海汉治下的产粮地主要集中在福广两省及中南半岛沿海地区,受运力限制已经很难同时满足浙江和山东两地殖民地所需,而这两地目前的粮食产量还难以做到自给自足,所以也会从本地就近采购粮食。

    如果算上运费和人工成本,付出的代价其实已与南方运过来的粮食相差无几。特别是去年开始海汉要向皮岛提供援助,一下子多了几万张嘴吃饭,粮食需求量就更大了。而丰盛米行也因此贸易量大增,一跃成为了杭州乃至浙东地区都数得着的大粮商之一,也是海汉在浙江最主要的粮食采购渠道。

    潘严问道:“米行背后是海汉各位大人在策划经营,难道这杭州城中竟然无人察觉到”

    林思笑道:“你当杭州城这十万人都是瞎的吗明眼人当然是有的,可知道又怎么样这米行本来就是公开经营,做的也都是合法买卖,不偷不抢,童叟无欺,官府总不能强加罪名关了这店铺。”

    潘严仍不死心地问道:“可前些天双方就在城外对峙,也没人来找你麻烦”

    林思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这才不紧不慢地应道:“这间米行,直接归我管辖的员工有七十余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明人,但间接靠着这米行吃饭的,只怕有几千人之多。这其中既有一些粮食贩子,也有衙门里的人,谁想动这间米行,谁就是动了几千人的饭碗。更何况官府的人也不是傻子,你们在城外与明军对峙,他们要是把这米行抄了,那连唯一的传话渠道都没了,万一战事吃紧,岂不是自绝后路”

    潘严慢慢体会林思的话,试着解读道:“这就是说,有些人明知这是海汉的生意,但还是会为了利益和后路,维护丰盛米行”

    林思点点头道:“浙江官场上对海汉抱着反对意见的,多半都是因为海汉的到来导致利益受损的人,但也有不少人因为海汉而得到了好处,转而投入海汉阵营。就比如我们几兄弟,在首长们来之前,也算是东海上小有名气的海商,看似自由但所受限制颇多,自己也觉得难成大事。投了海汉之后,方才知道过去格局太小,这世上尚有许多可为之事。官场上的人想升官发财,对海汉来说都是轻而易举,只要低头效力就行,没有多少人能抵挡住利益诱惑,你看那宁波知府曲余同,不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吗”

    关于曲余同效力海汉的前因后果,潘严早先也听王汤姆等人提过,所以也比较清楚前两天的这场谈判背后隐藏的真相其实是早就安排好的利益交换。而浙江官场上与曲余同情况类似的官员,显然不会只是个别现象,林思虽然掌握不到具体的信息,但就他所接触到的层面而言,的确也能感受到衙门里有不少人在想方设法地维护海汉相关的产业,而这种行为大概只能解释为他们其实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和曲余同与海汉合作的动机一样。

    林思在丰盛米行管的是日常经营,所以米行的账目平时也有接触,暗账的资金流动量并不比明面上的粮食购销和日常开支少,而这些暗账的资金去向有一多半都是官府中人的口袋。谁要动丰盛米行,首先就要面对来自这些大大小小保护伞的阻力。

    潘严虽然不是太了解杭州的情况,不过他头脑也算不错,听林思这么一说就大致明白了。无独有偶,海汉在山东登州的经营也是类似的路数,只是为时尚短,加之登州目前能够经营的项目不多,没有杭州的局面铺得这么开而已。而且据说登州最大的粮商背后就是知府大人,海汉人想插手粮食生意这个行当,肯定没杭州这么容易,毕竟江南就是产粮区,货源可是要比仍处于缺衣少食状态的登州丰富多了。

    “不过这粮食生意,基本都是在往里边贴钱,听说市面上各种海汉货都极为抢手,且利润颇丰,为何不不将这些赚钱的买卖收回来掌控在自己手中”潘严继续提问道。

    林思应道:“潘爷,钱是赚不完的,如果只想着自己把钱都赚了,一点汤都不留给旁人,那谁还愿意为你做事首长们手段极高,将各种商品拆散了出售地区专营代理权,拉了一大帮有钱有势的商人替自己干活,虽然看似少赚了一些钱,但所起到的效果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莫说你看不明白,在下以前也算是做了多年买卖,开始的时候一样看不懂首长的路数,但时间一长,这厉害之处便慢慢显现出来了。”

    海汉所推行的一系列商业体系,在这个时代是相当超前的操作方式,能够真正理解其中妙处的人并不多。林思本身也并非什么商业奇才,虽然身在这个体系当中,但他所能理解的程度也仍是十分有限,还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也很难透彻地给潘严解释清楚其中奥妙。不过就把他的切身感受作为例子拿出来说,也可以让潘严初步认识到海汉在商业推广方面的成功之处。

    潘严道:“在下虽然不懂做



第1186章 杭城见闻
    林思投效海汉的时间已经有一年多,来杭州之前也时常会接受海汉立场的政治观点灌输,对于当前大明政治形势的了解程度甚至还超过一部分官府中人。他也知道海汉对于大明的态度并不像其他周边小国那样充满敬畏感,反倒是明显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谜之优越感。一开始他认为这是海汉人见识太少而暴露出来的无知狂妄,但后来就慢慢发现无知的不是海汉人而是自己。

    这帮海外来客所掌握的各种先进技能的确是闻所未闻,不管是经商、打仗还是治理地方,他们无所不会,无所不精,算无遗漏。虽然林思自己也曾是不受官府管辖的武装走私商中的一员,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海汉在这些离岸海岛上所展现出来的经营水平远高于他和他的同行,而且与官府相处的关系也和谐得多。林思最初只是臣服于对方的武力,但后来心态慢慢改变,对于海汉的态度也从最开始的被迫听命变成了发自内心的服从。

    林思被灌输的观点之一,就是海汉在大明沿海地区的各种活动,其实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协助大明维持统治。不管是在南边清剿海盗,建立通商航线,还是去北边救助难民,抗击北虏,这些行动所得到的客观效果的确是有利于大明。尽管在此过程中海汉毫不客气地将一部分近岸岛屿收归己有,但这在林思看来其实无伤大雅——即便是海汉人没来的时候,这些岛屿也是置于海盗和武装走私商的控制之下,同样也是官府管不到的地方。

    或许是因为职业的影响,林思很多时候都是在跟外国人打交道,对大明的忠诚度其实很有限,但海汉在灌输这些政治观点的时候都会从忧国忧民的角度出发,时间一长林思也受到不小的影响。所以他与潘严议论起这些千里之外的战事也不会一无所知,口气不像是以利为先的生意人,倒颇似体制内的官僚。

    潘严跟他聊起这些话题,倒也没有先前所担心的对牛弹琴状况出现,反倒是聊得十分投机,当下便道:“可惜当世如海汉这般能看清时局的人实在太少,就算有这样的人,也没有海汉首长们的本事,能纵横四海,灭敌于千里之外。”

    林思应道:“潘爷若是有心,大可改换阵营,投效海汉。”

    潘严连忙摇手道:“在下何德何能,哪有为海汉效力的本事”

    “首长们既然放心让你一人来杭州调研,这便是对你的信任和器重了。潘爷可别以为谁都能有这样的待遇,这丰盛米行开业一年,你还是第一位造访这里的外地军官。”林思啧啧道:“就连福建许家那些军爷,来浙江也都是在舟山岛上待着,没见有谁跑来杭州露脸的。”

    “福建许家”是什么来头,潘严倒是听王汤姆提到过,福建总兵许心素据说就是由海汉扶持上位,而福建军方与海汉也因此一直维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福建明军很多高级军官,特别是水师部队的一线指挥官,据说都会在海汉军中接受培训进修,学习先进的战法。而福建水师的战船武器,有不少是从海汉批量购入,可以说在军事上对海汉相当依赖了。以潘严的角度来看,这与目前东江镇的处境也是极为相似。

    事实上福建许家的嫡系军官可不仅仅只是在临近福建的澎湖基地受训,其中一部分军官也会前往三亚及其他海汉控制之下的地方游学考察。相关的范围可不仅仅是大明海岸线附近的海汉控制区,现在连南海等地也陆续有人去了。当然去往这些地方的军官除了接受培训之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替福建许家下属的海上贸易确认新的航线和中转港,以打通福建前往南洋乃至西洋的贸易航线。

    潘严心道许家的人都没来过,那倒的确算是特殊待遇了,不过他出身特殊,也不敢随意妄言。他也知道林思是海汉安全部门的人,对方说的话也不知道是出于真心还是故意试探自己,要是说错了话,很可能回头就会被报上去,还是谨慎一些比较好。
1...456457458459460...7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