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刘峰沉吟道:“海汉人精于水战,只要避其锋芒,等他们上岸,便可设法围而歼之。”
刘峰这番话其实也只是自我安慰而已,且不说海汉会不会登陆攻打杭州城,就算是下船上岸,目前守卫杭州城的这些明军部队的战斗力也未必能挡得住对方,至于什么围歼就更是痴人说梦了。他身为浙江都司指挥使,对于海汉的作战方式并非一无所知,但当下形势却不容他退让,只能硬着头皮吹一波了。海汉军要是真上岸了,他多半会下令缩防踞城而守,不会与对方正面交手。
不过他这话中还是露了怯,王畿应道:“等其上岸,不如主动驱赶,刘大人,既然你这么有把握战而胜之,那何不率军出击,与其决战于钱塘江畔”
刘峰道:“海汉人来势汹汹,当先以固守之态挫其锐气,再寻机与其周旋。若是出城跟他们正面对战,岂不是正好遂了他们的意”
王畿认为自己已经了解到对方的态度,当下也不再跟他辩论下去,他现在要的是尽快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这样磨磨蹭蹭的消耗时间,让事态向着失控的方向继续发展。刘峰既然畏战,那就不太可能指望军方来解决眼下的麻烦了。
参与这个碰头会的官员不管是主战还是主和,所有人都很清楚海汉人这次来到杭州,只怕不会轻易退兵。但又没有人愿意主动站出来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讨论一番最终还是没有讨论出一个可以立刻实施的方案。最后只能是让刘峰加紧
第1176章 海汉的要求
杭州自1366年被明军攻占,由元代的杭州路改为杭州府之后,在大明统治期间,这座江南重镇就再未经历大规模的战事。即便是历史上清军在1645年打到杭州,时任大明的监国潞王朱常淓选择了直接投降,这座城市也仍未被战火染指,终大明一朝都算是一处太平福地——当然了,这种可能性只会在海汉没有来到这个时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海汉军在崇祯八年年初兵临城下,所引发的恐慌和混乱也是大明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程度。原本居住于城外的民众在发现海汉舰队的到来之后,大多立刻收拾家当涌入城中避难。这也导致了杭州城内的客栈旅店全都一夜爆满,仍有大量难民因为找不到临时住处而露宿街头。
为了避免出现有人冻死街头的状况,官府倒也想了不少办法安置难民,一面动员城中居民开放住所安置难民,或是捐出一些被褥,一面在街头布置了许多火炭盆供难民们烤火取暖,并大量发放姜汤和热粥,以保证难民们能有足够的体能熬过寒冷的冬夜。同时城中驻军和衙役也加大了巡逻力度,以防有人在城中趁乱生事。但这样的手段也只能应急,如果海汉不退兵,城中的混乱状况也只会愈演愈烈。
不过现在最着急的人倒不是这些难民,而是时任地方长官的这些官僚,此时在布政使司衙门里,杭州知府何冠之正在向浙江布政使王畿和都指挥使刘峰等人汇报安置难民的情况。杭州本是江南鱼米之乡,周边地区物产也算丰富,城中现在最缺的倒是不是各种生活物资,而是安置这些难民的场所。
“城中尚有数千难民无处安置,各位可有什么主意”听完何冠之的汇报之后,王畿便向在座众人征集意见。城中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几乎都已经到场,也算是近期少有的一次官员集会了。
知府同知曾升应道:“下官以为,难民太多难免占据城内交通要道,每日又要消耗大量物资施救,于守城不利。海汉军兵力有限,无力包围杭州城,可安排民众往城北、城西方向疏散,德清、武康、余杭、临安等县都可分流难民,总比全都挤在这城中好得多。”
通判王元立刻出声反对道:“杭州城都无法安置,到了县城就能解决曾大人此言差矣,眼下当务之急是设法让海汉人退兵,而非考虑这些难民的长久安置。难道各位大人打算跟海汉人打上一年半载不成”
知府何冠之摇头道:“别说一年半载了,怕是十天半月都难以支撑。今日水师与海汉人交手状况,各位也都知道了。水师一触即溃,根本不是海汉人对手,想将海汉逐出杭州湾,只靠眼下这些手段是不行的。要想让海汉人退兵,还得从根源上解决才行。”
何冠之所说的“根源”是什么,在座的人其实都很清楚。海汉人之所以会兴兵讨伐,由头就是前些天发生在通盛码头的那场无名大火。大家都知道海汉是这起案件的直接受害者,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天,调查却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凶手的身份没有找到,失踪的财物也依然没有下落。海汉人当时发给杭州府的最后通牒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在再看却已是满满的讽刺。
但没人会在当下这个场合直接提及查案的事情,因为这事目前是布政使兼按察使于一身的王畿在负责,提及这桩迟迟不能破获的无头案其实多少会扫了他的颜面。再说海汉人虽然是打着讨公道的名义出兵,但明眼人也不难看出海汉是在借题发挥,故意把事情闹大。只是目前尚无与海汉接触的渠道,所以官员们也暂时还弄不清海汉这么大动干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总不可能凭他们那几千人马就妄想跟整个大明开战吧
王元干咳一声道:“如今杭州府精兵都去了河南平乱,要与海汉人开战就有些麻烦。以下官之见,海汉人封锁钱塘江,乃是向官府示威之举,倒也未必见得真想打仗。若是能好好沟通,或许可劝解他们自行退兵。”
都指挥使刘峰冷哼一声道:“海汉人今天才到杭州,不过是稍占上风,各位就想着要和谈,是不是太着急了一点”
浙江官场上反对海汉的主力就是军方人员,而且是以浙江都司衙门高层官员为主的群体。但沿海州府已经有不少卫所的指挥使、千户拿了海汉的好处,所以这种态度在基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政令出了杭州基本上就没什么效果了。都司衙门一直憋着一股气想找机会给海汉一点颜色看看,但今天这个战绩着实太拿不出手,刘峰本来就心头不快,听王元提到议和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王元被他驳斥也不多做辩解,心道既然你要去碰钉子,那我又何必要拦着你。海汉那边早就跟他通过气,不必强行出头提议和谈,王元也乐得省事。反正最后局势恶化,都司衙门这些主战派肯定是要背这个锅的。
王畿问道:“那刘大人可有什么解决办法”
刘峰沉吟道:“海汉人精于水战,只要避其锋芒,等他们上岸,便可设法围而歼之。”
刘峰这番话其实也只是自我安慰而已,且不说海汉会不会登陆攻打杭州城,就算是下船上岸,目前守卫杭州城的这些明军部队的战斗力也未必能挡得住对方,至于什么围歼就更是痴人说梦了。他身为浙江都司指挥使,对于海汉的作战方式并非一无所知,但当下形势却不容他退让,只能硬着头皮吹一波了。海汉军要是真上岸了,他多半会下令缩防踞城而守,不会与对方正面交手。
不过他这话中还是露了怯,王畿应道:“等其上岸,不如主动驱赶,刘大人,既然你这么有把握战而胜之,那何不率军出击,与其决战于钱塘江畔”
刘峰道:“海汉人来势汹汹,当先以固守之态挫其锐气,再寻机与其周旋。若是出城跟他们正面对战,岂不是正好遂了他们的意”
王畿认为自己已经了解到对方的态度,当下也不再跟他辩论下去,他现在要的是尽快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这样磨磨蹭蹭的消耗时间,让事态向着失控的方向继续发展。刘峰既然畏战,那就不太可能指望军方来解决眼下的麻烦了。
参与这个碰头会的官员不管是主战还是主和,所有人都很清楚海汉人这次来到杭州,只怕不会轻易退兵。但又没有人愿意主动站出来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讨论一番最终还是没有讨论出一个可以立刻实施的方案。最后只能是让刘峰加紧
第1177章 碰钉子
郑太生听完这三条要求,脸上也不禁有些变色,这要是能答应下来,那就不是大明的作风了。当下连连摇头道:“王将军此言差矣,查明真相本是官府职责,这个不需多说,但此案是在大明国境之内,当受大明律所辖,抓到犯人之后也当由我大明的衙门处置才对。还有这赔偿一事,怎么怎能由官府承担至于第三点……在下倒是愿意代王将军传话,大明与海汉若能通商,对两国都是好事一桩。不过上头的大人们会怎么想,在下就不能保证了。”
王汤姆面露讽刺笑意道:“杭州城里的官老爷真想破这个案子吗怎么我听说的消息,是凶手背景太大,官府不敢把案子继续追查下去呢我看不如把凶手交给我们处置,毕竟我们可不像官府有那么多的顾忌。至于赔偿这件事,我们的人在杭州府的地界出了事,官府抓不到凶手,那我们不找官府索赔找谁二十多条人命,不拿钱赔,是打算拿命来赔吗”
王汤姆这个话说得太狠,郑太生根本没法接,他虽然是大着胆子接了这差事,但并不打算真为了大明,为了城里那帮官老爷把自己的性命搭进去。关于通盛码头大火案的真相,他自然也已经听过了不少传闻,虽然其间也仍有种种未解之谜,但当前的确是明军的嫌疑最大。假如这事真是明军所为,那官府的确会在查办案件的时候遭遇极大的阻力,这案子悬而不决也是情理之中的状况。海汉死了一堆人,钱财也大受损失,自然不肯就此作罢,不过索要这赔偿数目着实太大,郑太生也不敢替官府应承此事。
但如果就这么回去,郑太生也很难向上头交差,只能苦着脸哀求道:“王将军,万事好商量,何必大动干戈在下斗胆说一句,贵国若是能主动退兵,官府也愿意坐下来与贵国慢慢商议解决之法,这样和平解决,双方都能少许多麻烦,将军若是能答应,在下回城之后也好劝说各位大人考虑将军适才所提那些条件。”
王汤姆轻轻摆了摆手道:“我刚才提出的条件,不是让城里的各位官老爷用来讨价还价的筹码,条件可以不用答应,大家战场上见真章就是。我知道城里那些老爷们还没吃疼,心里总还会抱有幻想,不过等他们撞得头破血流再来谈判,到时候就不会是现在这种程度的条件了。郑老板觉得跟我谈不下去,那也不勉强,你回去把我的原话转告城里的官老爷们就行。”
郑太生战战兢兢地应道:“在下只是临危受命,并无与海汉作对之意,还望将军不要怪罪。”
王汤姆笑道:“听说郑老板在此之前跟我们在生意上有不少合作,我也希望这次的事情不要影响到我们的商业关系,我们打仗归打仗,买卖还是要继续做的。等这事平息以后,欢迎郑老板再来定海港作客。”
郑太生在王汤姆这里没有求到半点让步,只能灰溜溜地带着对方所提出的三条要求回城了。而这些要求在官员们的眼中自然是不可能妥协的非分想法,眼看着海汉军已经开始在城东河岸边搭建营地,做出要长期作战的姿态,杭州的明军就算再怎么不济,也总不能就这么看着对方肆无忌惮地在城外扎营,总得对此有所反应才行。
于是郑太生回到城中的第二天,明军以实际行动表明了态度。浙江都司指挥佥事祁杰,参将高学武等人,率两千余名明军自城东望江门出城,朝着钱塘江下游的海汉营地缓缓行进。
这支明军的前锋部队刚出城门,就已经被城外远处的海汉侦骑所发现,等其在城外集结完毕,朝着海汉营地进军的时候,海汉这边已提前做好了应战的准备。
尽管明军从城内拖出了两门炮壮声势,但这在海汉陆军眼中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威胁,昨天日落之前,他们就已经从补给船上卸了八门炮到岸上,并连夜在营地防线上布置好了炮位。虽然今天还没来得及校射,但双方炮兵同样都是在陌生环境中作战,海汉军在火炮的武器性能和作战经验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优势,胜算肯定比对方大多了。
“别打得太狠,我们要的是震慑效果,不是打歼灭战。还有,不要三两下就打跑了,那样收不到足够的震慑效果。”王汤姆并没有亲自上岸督战,在旗舰上听到报来的军情,只是淡淡地吩咐了几句,甚至连走出船长室去甲板上观战的兴趣都没有。
尽管他也知道明军阵中同样装备了火枪火炮,但双方的战术水平相差太大,明军想凭借有限的兵力优势生吃海汉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王汤姆对麾下部队的作战能力很有信心,两个连的陆军加上营地防御工事,应该足以给这支明军一些教训了。
对于太平日子过得太久的浙江明军来说,海汉军的作战方式是他们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正面战场上想要击败已架设好防线的海汉军,基本上只能依靠纯粹的兵力优势或是拥有大量的骑兵,靠人命和机动力来抵消其火力输出的优势。但浙江明军显然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现在所遇到的是怎样一个可怕的对手,一直行军到距离海汉营地仅有不到一里的地方才停下了脚步。而这个距离其实已经进入了海汉火炮的有效射程之内,可见对方的指挥官对于海汉陆军的作战方式并没有足够的了解,还是在按照这个时代惯用的作战方式来部署战阵。
遵照王汤姆的命令,登陆的海汉部队没有耐心地等到对方布置好进攻阵型,便率先开炮轰击对方。在一里的距离上想要精确命中某个具体的目标无疑非常困难,不过好在明军正在为接下来发动进攻而重新集结阵形,要命中以百人为单位的目标区域可难不倒海汉炮兵。
在完成了弹药装填和观瞄之后,四门六磅炮和四门十二磅炮组成的火炮阵地上一阵轰鸣声陆续响起,在对面的明军还在目瞪口呆没有回过神的时候,八枚实心炮弹已经呼啸着砸进了明军军阵之中,顿时响起一片惨叫之声。
明军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对手居然会用这种方式进行“偷袭”,猝不及防之下,已经有了十几人伤
第1179章 和平谈判
来自浙江布政使司的公文在出了杭州城以后,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自杭州横穿绍兴抵达宁波,仅仅用时一个白天就送抵了宁波城里的知府衙门,呈上到曲余同面前。曲余同将信使遣去休息之后,便拿着公文回到书房,与海汉特使许克商议接下来的行动步骤。
严格的说许克只能算是海外的编外特聘人员,因为他毕竟是福建许家的人,留在浙江这边做事也是因为他常年潜伏宁波,对这边的状况比较熟悉,在替海汉做事的同时也可以代表许家处理在浙江的事务。而海汉也正是看上了许克在本地的各种人脉关系,将联络知府曲余同的任务交给了他。海汉从舟山出兵之后,许克便以新任幕僚的名义进驻了知府衙门,负责在双方之间传递消息。
海汉军初到浙江的时候,许克便是充当了带路党的角色,亲身经历了海汉在东海扎根的全过程,所以对于海汉的实力也非常清楚。与他在福建的家人一样,许克也是早就决定要抱紧海汉这条大腿,加之他的身份比本地人更易得到海汉信任,所以在海汉进驻浙江后的一年多里也是混得风生水起,在很多场合都以海汉代言人的身份出现,替海汉出面与大明各方进行接洽。这次被派到曲余同的身边担任临时幕僚,也是充分体现出了定海港管委会与地方官府高层对他的信任。
曲余同对许克也是毫无隐瞒,直接便将杭州发来的公文递给许克过目:“许先生看看,可有什么需要留意之处”
许克接过来仔细看了一遍,微微点头道:“看来时机已到,曲大人可以收拾行装出发了。”
曲余同摩拳擦掌地应道:“行装倒是早就收拾好了,待本官将手头事务交代一下,今日便可出发。”
海汉与明军在杭州城下的对峙多持续一天,事态就会越发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多发展一分,一旦上头的人觉得和谈已经无法解决当下的僵局,那曲余同可能连出场的机会都要失去。而他费尽周折找海汉策划这出大戏,目的就是想在危难时刻站出来扮演“救国忠臣”的角色,并以此来保住自己宁波知府这个油水丰厚的职位。
当然了,曲余同其实也知道海汉人肯答应出力帮他,也不过只是顺水推舟的举动而已。自打去年杭州城内三名高官神秘失踪之后,浙江官场上反对海汉的声音虽然小了一些,但海汉仍然没有取得在浙江境内通商的官方认可,这大半年里能打点的关节都已经打点到位了,最后的阻力基本就集中在浙江三司衙门里的高官。这些高级官员考虑更多的是政治前途而非短时期内的个人经济收益,所以用银子也很难让他们改变一些既有规则。唯一能起到作用的办法,大概就是动用武力在浙江境内制造一定规模的混乱,以政治前途来逼迫这些官员就范了。
如果不是站在大明的阵营,曲余同其实也会赞同海汉这种攻敌所必救的思路,只要找准了高官的软肋下手,要让浙江官府转变态度并非无法办到的事。只是他身为大明官场中的一员,也深知自己的行为其实等同于叛国投敌,只是他已经陷得太深,不帮海汉完成这件事也脱不了身,还不如为了自身利益搏上一把。
许克将公文递还给曲余同道:“那曲大人尽快启程吧,在下这便去安排人通知沿途海汉军队,免得起了误会。”
曲余同客气道:“有劳先生了。”
如今海汉已将钱塘江航道封锁,曲余同又不可能骑一天的快马赶去杭州,只能乘船从水上走,势必要先跟海汉这边打好招呼,不然路途中肯定要被江面上的巡逻船不断地拦截下来。而且为了避嫌,他也不便直接去海汉营地,还是得先到杭州城,跟大人物们见个面通通气再说。
许克这边派人放出消息,曲余同去往杭州的路途便十分顺畅,海汉方面甚至还专门派了一艘“探险级”战船一路护送,以确保曲余同在途中不会出什么岔子。
曲余同顺风顺水到了杭州城,入城后便立刻得到了王畿的接见。为了从宁波搬他这支救兵过来,一去一来又消耗了两天时间,杭州的局势已经让王畿实在是等不及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