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韩正山也蹲下身仔细查看了几具尸骸的状况,果然是如那仵作所说,其中两具尸体的脖子明显是被利刃砍断了一半,而另外几具尸体胸口被利器贯穿的伤势特征也非常明确,这种伤口绝无可能是由火灾所造成。

    韩正山皱眉问道:“那船上有没有发现大量银子”

    仵作摇头道:“这个倒是暂无发现。不过如果真有大量银子在船上,以昨晚这种火势,也不太可能全都熔掉。”

    白银熔点虽然只在千度左右,但真要让其达到熔化状态却得更高的环境温度才行。韩正山知道官府熔炼浇铸官银,也得用上铁坩埚和硼砂一类的助熔剂才行。昨晚这场无名火虽然来得迅猛,但也不太可




第1172章 事件发酵
    林德看似在愤怒之下说出的言论,细想起来却是有条有理,正好指出了这古怪大火的几个关键之处。第一,死于火场的受害者全是被人先行杀害之后才放火,凶手试图以这种方式来掩盖其行凶手段;第二,船上的大量现银消失无踪,凶手的目的极有可能是谋财害命;第三,能在海汉船队抵达杭州当天夜里就完成这样的堪称周密的行动,可见行凶一方蓄谋已久,训练有素,熟悉周围环境,并且参与作案的人数应当不少。

    而昨天失火前后,唯一公开出现在火场附近的武装人员,便只有起火之后从杭州城匆匆赶来的明军了。以明军的组织能力,专业技能水准,对周边环境的熟悉状况来说,倒的确是很符合林德所指出的这些特征。而且凶手杀人灭口,毁尸灭迹,手段堪称残暴,这显然是跟海汉有着极深的恩怨,而杭州附近众所周知对海汉恨之入骨,又有对其加害的能力和手段,好像就只有官府里的某些人了。

    林德没有明确指出凶手身份,但所说的话却有着非常强的指向性,几句话就把火烧到了官府这边。韩正山身为公门众人,自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拖明军下水,不管这事真相如何,要是被林德带了这个节奏,那他后边想要调查案件,所需面临的客观困难就更会多了。

    韩正山驳斥林德的言论,心中也是暗暗恼怒手下这些人嘴太大,现场调查都还没结束,就已经将所得到的信息泄露出去,这势必会让自己的处境变得十分尴尬。他可是万万想不到这些关键信息并非是由自己手下泄露,而是因为林德本来就是纵火案的策划者之一,事前又已经得到指点,所说的这些话全都是安排好的台词,字字诛心。想要为官府洗白,首先就得澄清林德所说的这些话,否则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果然林德立刻便反驳道:“若是在下胡言乱语,就请韩捕头公布案情真相,指出在下所说有哪里不对韩捕头即便能禁我一人之口,又岂能禁天下人之口是非曲直,明眼人自会有公断!”

    林德非常笃定韩正山没有办法澄清任何事情,因为这场大火所设计的目标的确就是明军,甚至连那些尸体上的伤痕也都是用明军制式武器制造出来,后续也还会有其他指向明军的证据,根据形势需要再陆续进行曝光。任何人从火场遗留下的各种信息去推导,最终所能得出的结论大致都不会偏离这个方向。

    韩正山还没想好要怎么反驳林德这极具煽动性的言论,在场的众多商人就已经鼓噪起来。他们花重金购入的货物还没到手,就被昨天夜里这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肯定迫切需要官府查明真相。而韩正山在相关问题上打官腔,关键信息反而还得由林德这个受害人来主动披露,这种状况肯定会令众多损失惨重的商人感到不满和愤慨。

    韩正山一看场面控制不住,只能让手下衙役先拦住这些群情激奋的受害人。这些人想要知道案情进展无可厚非,但要是就这么当众宣布调查结果,极有可能会让林德这种人又抓到带节奏的机会。若不是考虑到影响问题,他真的很想下令把这林德先给抓起来。

    但可惜的是,韩正山并不知道这件事的内幕,他也料想不到此案造成的影响发酵之快,已经远远超出了他所能控制的范围。就在明军和杭州府捕快还在钱塘江边处理火灾现场的同时,关于这场无名大火的种种消息也在杭州城内城外多处开始流传起来。

    海汉人把生意做进浙江,对杭州的民众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市面上也经常能看到来自海汉国的各种日用品。尽管市舶司并不认可这种跨国贸易,甚至在早期还尝试过对海汉货征收重税,但在城外类似通盛码头这样的地方,半公开的走私行为其实已经运作得非常顺畅。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许多本地商家都会代理出售利润丰厚的海汉商品,而市舶司的人在拿到足够多的好处之后,也就对这种并不合法的操作方式装聋作哑了。如果不是官府高层一直没有松口,估计海汉人早就自己进杭州城开设店铺了。

    对于海汉商业带来的冲击,本地商人自然是有喜有忧,不免也会有一部分商家对这个强势的竞争对手心有不满,但总的说来民间对于海汉的出现并没有什么大的恶感,毕竟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海汉在杭州湾外的舟山群岛驻扎了数以千计的武装人员,将原属大明的大片海域强行占为己有,其举动已经与入侵无异了。而官府高层不敢担这失土之责,所以也没有将这种事大肆宣扬,更不敢动兵开战,只能是在贸易领域给海汉使点小绊子。

    在这种环境之下,杭州城外这场大火的出现就不免立刻成为了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在议论失火原因的同时,谁将是这场火灾的最大输家,也成为了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韩正山还在勘察火灾现场的时候,海汉在这场火灾中的损失状况却已经非常诡异地在城内传开了——除了极少几名进城过夜的人员,运送这批货物的二十多名水手全部葬身火海,三条帆船也成了陪葬品,就连已经搬运上岸的货物都没能幸免,存放货物的库房被人放火烧了个精光。此外海汉前一天所收的数万两银子货款,也在大火中无影无踪了。

    这种人财两空的惨剧,自然是让人十分同情。而行凶者下手之狠辣,也是让本地民众人心惶惶。这可不比去年夏天那场客栈大火,那次的惨剧据说是厨房灶膛里没有熄灭的火头引发,还算是天灾,但这次的大火显然没那么简单,而且从结果来看,似乎也不是什么巧合造成的祸事。

    到了中午时分,城内外各处酒楼饭肆、茶馆旅店,关于这场火灾就开始有了更新的版本流传开来。有二十余人在这场火灾中丧生,但死因却是被人以兵器杀死之后纵火毁尸灭迹,而且明军在第一时间就封锁了火场,似有掩护凶手行迹的嫌疑。而负责调查这起案件的杭州府捕头韩正山在勘察现场之后,对案情支支吾吾不肯明言,还不许苦主声张内情,表现极为古怪。

    一切的信息,似乎都在显示着这起火灾的背景不简单,民众在猜测凶手身份之余,也不免会好奇从来不吃亏的海汉人对此会有何种反应。但绝大多数人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在对待这起事件,根本就想象不出由此所造成的后果将会是多么严重。

    韩正山在通盛码头的案发地点待了一整天,快天



第1174章 报复行动
    作为这起事件的制造者之一,王元并不打算把调查案件这个锅一直背下去,局面发展到了当下的程度,也到了他该甩锅的时候了。至于甩锅的理由再充分不过,府衙并无调查军队的权限,这事只能移交给提刑按察使司,由拥有权限的上级司法机关去查明真相。在此之后锦衣卫和东厂会不会也介入到调查之中,那就不是他王元需要担心的问题了。

    当然了,也正是有王元私下打过招呼,林德才会准确地在这个时机再次出现在府衙。否则来早了两边衙门还未将手续交接完,这锅还来不及甩出去;来晚了提刑按察使司那边直接宣布了接手案件调查,就无法让林德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了。

    果然林德立刻顺着杆就往上爬,又在府衙外演了一出,义正辞严地指责各个衙门之间互相推诿责任,罔顾受害者的利益,有意拖延调查进程,以此手段包庇凶手。

    林德这番尽心尽力的演出所能起到的效果之一,是让提刑按察使司在接手案件的同时,就背负上“办案不力”的罪名,而且他知道按察使司绝无破案可能,所以当下把话说得再狠也不可能被打脸。只要把舆论往“官府和军队沆瀣一气”这个方向带,接下来停滞不前的案件调查自然会将这种论调坐实。

    不过这番节奏带完之后,林德就得尽快跑路了,浙江按察使跟承宣布政使同为一人,已经是本省最高行政长官,绝不可能再坐视他在外散步这些于官府不利的言论。到时候要是真把他抓起来治罪,远在舟山的海汉首长们可来不及救他。而且事情发酵到目前的程度,已经达到了预计的效果,林德继续在杭州城待下去的作用有限,风险却要成倍增加,是时候抽身离开了。

    在离开杭州之前,林德最后一件任务就是代表海汉,向官府提交最后通牒。这当然也不会送一封书信到各个衙门就了事,林德还得将这事主动宣扬开,以便能让杭州府的民众更好地理解局势的严重程度。

    于是就在提刑按察使司接手通盛码头大火案的第二天,浙江三司衙门、杭州府衙、钱塘县衙都接到了署名为“海汉国东海定海港管理委员会”的信函,其中的内容也是大致一样,便是要求官府限期破案,交出真凶,否则海汉将会采取一系列的报复措施。信中的言辞倒也不算激烈,不过并没有给浙江官方留下什么辩解的空间,给出的时限也卡得很死,只留下了即日起的五天时间。

    别说五天时间,就算是五十天,官府也别想破了这个案子,之所以留出时限,也是象征性的做法,让海汉显得仁至义尽,占据道德制高点。同时这五天也是留出一定的空间,用以观察浙江官府的反应,要是官府有头脑清醒的人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或许不用大动干戈也能达成目的。

    但管委会可并没有真的把希望寄托在浙江官府的完全让步上,毕竟以大明一直以来的秉性,哪怕是毫不占理,也绝对不可能就此对外番低头。更何况他们现在也不知道除了凶手之外,海汉这最后通牒真正的目的何在。

    在各个衙门收到信函的同时,舟山定海港也悄无声息地进入到备战状态。出入港湾的民船被限定航道和活动区域,与舰队停泊的军港拉开距离。而回到舟山度过了短暂休整期的海军士兵已全部归营,开始准备接下来的行动。

    目前海汉在舟山的大将就只有石迪文和王汤姆二人,而石迪文在浙江待的时间相对长一些,此次行动便由他作为一线指挥,王汤姆则坐镇舟山负责后勤调度和全局统筹。安全部每一天都会用快船从杭州送回事件最新的进展消息,虽然时效性有一定的滞后,但在这个时代来说已经算是极高的效率了。

    对于林德在杭州的表现,王汤姆和石迪文都十分满意,认为他很好地把握住了时机,成功扮演了一个受害者的角色,并且将杭州府的舆论引导到了对海汉较为有利的方向,至少在道义上占据了主动,这对于海汉接下来出兵示威的行动来说,可谓意义重大。

    “林德回来以后,可以给他加点担子了!”王汤姆提议道:“这件事完结后肯定要在杭州设立办事处,我看他应该可以胜任。”

    石迪文也表示了赞同:“林家这三兄弟倒是真的好用,也算是我们到浙江之后的一大收获了。”

    这次行动中在台上唱主角是林氏三兄弟的老幺林德,但他的两位兄长林行和林思其实也在行动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林德在明面上展现个人演技的时候,在杭州城中指挥散布各种言论的就是老二林思,而负责在行动过程中操纵那艘幽灵苍山船将尸体运进火场,把活人和值钱财物接走的,则是老大林行的任务。

    此次的苦肉计得以顺利实施,这林氏三兄弟当记头功。而且等他们从杭州城撤回来之后,还要配合舰队出击,担任海军在杭州湾、钱塘江地区行动期间的向导。等干完这一波,三兄弟获得提拔基本也都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当然了,这三兄弟今后不管怎么个提升法,都只会在行政和贸易领域获得机会,由于其出身背景的关系,不可能在海汉军中执掌兵权,其委任状也不会由王汤姆和石迪文这种军中大佬来签发。如果他们真想让家族进入海汉军队体系,那大概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人了。

    海汉的一套组合拳已经挥出,而且已经结结实实地打到了浙江官府的脸上。海汉人发出的最后通牒其实并没有制造出足够的紧张气氛,这在官员们眼中看来更像是虚言恫吓的手段,并不相信海汉人真敢采用军事手段或是其他比较极端的方式来解决这起事件。现在最让官员们感到不安的,其实是如何澄清市面上各种离谱的谣言,挽回官府的清誉。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尽快破案了,只要能查明真相,抓到真凶,追缴赃物,公开审判和处置凶手,自然就能把官府从目前的不利局面中拯救出来。

    但问题就在于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要侦破这起案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破案难度并不在于证据太少让办案人员无从追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



第1176章 海汉的要求
    杭州自1366年被明军攻占,由元代的杭州路改为杭州府之后,在大明统治期间,这座江南重镇就再未经历大规模的战事。即便是历史上清军在1645年打到杭州,时任大明的监国潞王朱常淓选择了直接投降,这座城市也仍未被战火染指,终大明一朝都算是一处太平福地——当然了,这种可能性只会在海汉没有来到这个时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海汉军在崇祯八年年初兵临城下,所引发的恐慌和混乱也是大明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程度。原本居住于城外的民众在发现海汉舰队的到来之后,大多立刻收拾家当涌入城中避难。这也导致了杭州城内的客栈旅店全都一夜爆满,仍有大量难民因为找不到临时住处而露宿街头。

    为了避免出现有人冻死街头的状况,官府倒也想了不少办法安置难民,一面动员城中居民开放住所安置难民,或是捐出一些被褥,一面在街头布置了许多火炭盆供难民们烤火取暖,并大量发放姜汤和热粥,以保证难民们能有足够的体能熬过寒冷的冬夜。同时城中驻军和衙役也加大了巡逻力度,以防有人在城中趁乱生事。但这样的手段也只能应急,如果海汉不退兵,城中的混乱状况也只会愈演愈烈。

    不过现在最着急的人倒不是这些难民,而是时任地方长官的这些官僚,此时在布政使司衙门里,杭州知府何冠之正在向浙江布政使王畿和都指挥使刘峰等人汇报安置难民的情况。杭州本是江南鱼米之乡,周边地区物产也算丰富,城中现在最缺的倒是不是各种生活物资,而是安置这些难民的场所。

    “城中尚有数千难民无处安置,各位可有什么主意”听完何冠之的汇报之后,王畿便向在座众人征集意见。城中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几乎都已经到场,也算是近期少有的一次官员集会了。

    知府同知曾升应道:“下官以为,难民太多难免占据城内交通要道,每日又要消耗大量物资施救,于守城不利。海汉军兵力有限,无力包围杭州城,可安排民众往城北、城西方向疏散,德清、武康、余杭、临安等县都可分流难民,总比全都挤在这城中好得多。”

    通判王元立刻出声反对道:“杭州城都无法安置,到了县城就能解决曾大人此言差矣,眼下当务之急是设法让海汉人退兵,而非考虑这些难民的长久安置。难道各位大人打算跟海汉人打上一年半载不成”

    知府何冠之摇头道:“别说一年半载了,怕是十天半月都难以支撑。今日水师与海汉人交手状况,各位也都知道了。水师一触即溃,根本不是海汉人对手,想将海汉逐出杭州湾,只靠眼下这些手段是不行的。要想让海汉人退兵,还得从根源上解决才行。”

    何冠之所说的“根源”是什么,在座的人其实都很清楚。海汉人之所以会兴兵讨伐,由头就是前些天发生在通盛码头的那场无名大火。大家都知道海汉是这起案件的直接受害者,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天,调查却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凶手的身份没有找到,失踪的财物也依然没有下落。海汉人当时发给杭州府的最后通牒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在再看却已是满满的讽刺。

    但没人会在当下这个场合直接提及查案的事情,因为这事目前是布政使兼按察使于一身的王畿在负责,提及这桩迟迟不能破获的无头案其实多少会扫了他的颜面。再说海汉人虽然是打着讨公道的名义出兵,但明眼人也不难看出海汉是在借题发挥,故意把事情闹大。只是目前尚无与海汉接触的渠道,所以官员们也暂时还弄不清海汉这么大动干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总不可能凭他们那几千人马就妄想跟整个大明开战吧

    王元干咳一声道:“如今杭州府精兵都去了河南平乱,要与海汉人开战就有些麻烦。以下官之见,海汉人封锁钱塘江,乃是向官府示威之举,倒也未必见得真想打仗。若是能好好沟通,或许可劝解他们自行退兵。”

    都指挥使刘峰冷哼一声道:“海汉人今天才到杭州,不过是稍占上风,各位就想着要和谈,是不是太着急了一点”

    浙江官场上反对海汉的主力就是军方人员,而且是以浙江都司衙门高层官员为主的群体。但沿海州府已经有不少卫所的指挥使、千户拿了海汉的好处,所以这种态度在基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政令出了杭州基本上就没什么效果了。都司衙门一直憋着一股气想找机会给海汉一点颜色看看,但今天这个战绩着实太拿不出手,刘峰本来就心头不快,听王元提到议和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王元被他驳斥也不多做辩解,心道既然你要去碰钉子,那我又何必要拦着你。海汉那边早就跟他通过气,不必强行出头提议和谈,王元也乐得省事。反正最后局势恶化,都司衙门这些主战派肯定是要背这个锅的。

    王畿问道:“那刘大人可有什么解决办法”

1...453454455456457...7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