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如此甚好,那就有劳贵军将士了。老夫会命人在东峤湾划出一块地方,供贵军驻扎。”许心素听石迪文话里并不打算住在岛上,便已经猜到他的想法,立刻表示会作出相应的安排。

    战斗结束当晚,石迪文向仍在漳州驻留的宁崎发送了一封电文,说明了战斗结果和目前的状况,并且告知他因为形势需要,民团军大概还得在泉州这边再驻扎一些时日。

    民团暂时走不了,宁崎也没法就这么单枪匹马回海南岛去。不过正好他也因此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一些民间交流方面的事务,最近可是有不少漳泉两地的文人慕名而来,拜访他这个“海汉夫子”。而宁崎也正好需要这样的一些沟通渠道,将海汉文化和价值观向福建的文化界进行推广。

    福建这边在近几年通过许心素的分销渠道,有大量的海汉商品涌入本地市场,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海汉的招牌产品之一,品种丰富、花样繁多的玻璃文化用品。与广东的市场反馈类似,福建的文人对于这些逼格满满的东西也毫无抵抗力。在价格比广东市场高出近两成的行情下,出口到福建的海汉玻璃文具数量依然是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是通过本地的转运被贩去了江西、浙江等地出售。而且根据宁崎在漳州走访所获的信息,还有少量的海汉玻璃制品甚至已经通过海运,贩售到了北方的琉球、日本、朝鲜等地。

    通过专门制定的宣传策略,海汉为自身所塑造的“重视文教”形象也早就在福建文化圈里深入人心。在福建文人的心目中,这些来自海外的汉人后裔虽然是从事“粗俗”的商业,但其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甚至还超过了大明很多地方的官府。例如漳州目前每年规模最大的两次文化盛会,漳州诗会和南闽文会,海汉都是掏钱最多的赞助商,并且往往在这些场合拿出大量价值不菲的海汉文具作为分发给与会者的纪念品或奖品,这让漳州、泉州等地的文人普遍都对海汉抱有一定的好感。

    通过官方有意识的宣扬,漳州文化圈很快就注意到海汉使团的带队者宁崎正是海汉文教事务的主管,于是各种邀请函和拜帖便如雪片一样送到了使团下榻的地方。但由于使团甫到漳州就发生了刺杀事件,之后许心素又要跟随船队出海作战,无暇顾及到使团的安全问题,便暂时禁止了使团人员自行外出拜访民间人士的行为。宁崎不甘浪费机会,倒是很快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

    既然外出存在一定的风险,那干脆就将客人全部请回来。宁崎问过常驻漳州的宫家父子之后,便决定在自己的驻地召开一次临时的文会。石迪文、许心素等人带着联军奔赴南日岛作战期间,宁崎就在漳州邀请了众多福建文人,在自己住的宅院内开了为期七天的文会。

    这文会上吟诗作对,鉴赏书画,自然是主题内容。而文人汇集到一起,也少不了谈古论今,议论天下大事。宁崎本来就是学历史的出身,加上其多出几百年的见识和经过长期修炼的嘴炮功力,在文会期间广为宣扬海汉的文化价值观,倒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甚至有不少好奇心较重的文人表示,愿意搭乘海汉使团的船一同返回琼州三亚,去见识一下这个传说当中的南海小天堂到底是什么样的风貌。

    石迪文发回电报的时候,宁崎的文会才刚刚开到一半,因




第六百四十六章 备战
    郑芝龙不是没有动过向福建官府寻求招安的念头,事实上他从整合十八芝的时候就已经有这方面的考虑,毕竟当海盗就算当得再怎么风光,就算已经成为了远东地区势力最大的海盗头子,也终究无法进入到主流社会,更谈不上光宗耀祖,终究还是要想办法洗白上岸的。郑芝龙所策划的路线就是依靠武力控制福建海域,胁迫官府拿出优厚条件来招安自己,而且这个路子在头几年的时候实施得还算顺利,熊文灿的确也找人来向他试探过招安的可能性。

    但前几年还有这种意向的对手在最近两年却已经改变了态度,只字不再提起招安之事。郑芝龙找过不少中间人去打听口风,据说这种态度转变有大部分原因都是许心素从中作梗造成的。当然了,这也很好理解,毕竟郑芝龙手里的海上武装比福建水师还强大,招安之后谁听谁的还真是不好说,加之许心素跟郑芝龙的私人恩怨几乎不可能完全化解,他要保住自己在明军中的地位,自然不愿意凭空冒出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来。

    若是许心素像他的前任俞咨皋那样屡战屡败,说不定福建巡抚熊文灿早就已经下招安文书了,但偏偏最近这几年许心素战绩彪炳,逐步收回了福建沿海那些曾经被十八芝占领的失地,而十八芝却很难再从明军身上占到什么便宜。于是在是否招安十八芝的这个问题上,熊文灿自然会更偏向于许心素的意见。

    但这个问题归根究底,却还是因为海汉人的出现。正是因为他们给许心素提供了军事援助,福建明军才能打出了翻身仗,而十八芝却由主动沦为被动,正面战场上难有胜绩,私底下与福建官府的招安谈判也全部停了下来,势力范围在明军打压之下不断缩小,处境越发地尴尬。

    郑芝龙不是太理解为什么海汉人一定要想方设法地针对十八芝,说起来在珠江口海战之前双方也并没有什么梁子,连正面交道都没打过,而那时候海汉人却已经偷偷在向福建输送武器了。福建局面吃紧之后,郑芝龙当然也找过中间人试图向海汉说和,最起码要让海汉停止对许心素一方的支援才行,然而海汉似乎并不买账,只要是涉及到十八芝的话题,对方不管哪个级别的管事,都一律缄口不答,根本就不会回应任何跟和谈有关的话题。

    这种明显的敌意也是让郑芝龙退无可退,如果十八芝对南日岛的失利仍然没有足够大的反应,那说不定福建明军和海汉人的联合舰队很快就会杀到马公港了。相较之下,荷兰人的条件虽然虽然很苛刻,但起码是冲着银子去的,而不是为了置十八芝于死地。两相比较之下,虽然不满荷兰人的竹杠敲得这么狠,但郑芝龙依然只能选择出钱让荷兰人助自己一臂之力。

    钱天敦抵达福建,与郑新知在大员港完成谈判,几乎就是前后脚的事情,双方也基本是在同一时间开始进行下一阶段的备战。不过在备战的细节上,双方也依然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南日岛守军一方的有利条件十分明显,依托着大明这个此时在远东依然是最为强大的帝国,不管是物资还是人力,都是盘踞在澎湖的十八芝所不能相提并论的。虽然福建水师的战斗力很有限,但要让他们承担一些运送物资的工作倒是难度不大。

    从钱天敦抵达南日岛开始,福建水师便按照海汉的要求,开始从附近的几座城镇源源不断地送来各种补给和人力,在岛上构筑更为完善的防御体系。钱天敦的手上有近千名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有四大四小八艘战船,还有上千的明军可供调用,可以在作战过程中施展的手段就比两个月前攻打这里的使团船队要多得多了。何况攻难守易,钱天敦认为以两千以上的兵力镇守这个小岛,列装的又几乎全是海汉武器装备,对手就算一次性来个万八千人,也很难能攻陷这里的寨堡。

    南日寨这个地方最早是明军所筑,后来撤军荒废之后才被海盗占去,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加固。前些日子的战斗中被海汉的火炮攻势有所损坏,不过之后石迪文也组织人力对其进行了修缮。钱天敦抵达这里的时候,其实已经没有太多的文章可做,只要在原本的基础上将寨墙再进一步地加高加厚,寨外挖出壕沟,把带来的火炮一一安放到炮位上。只可惜本地比不得三亚,没有水泥之类的建筑材料可用,否则钱天敦倒是有心在岛上修出一个混凝土堡垒,作为演练战法的试验品。

    当然了,就凭现在的程度,钱天敦认为抵御十八芝的反扑也已经是绰绰有余了。他所担心的倒不是十八芝这个对手,而是如果荷兰人介入进来,他们是否会直接参战。

    荷兰人的战斗能力毫无疑问要比明军和十八芝都高出许多,虽然东印度公司下属的武装也并不是什么正规军,但其成员有很多都是有过战斗经历的退伍老兵或者雇佣军,而且熟悉热兵器作战的手段,对付他们不会像对付明军那么轻松。前些天荷兰人在安不纳岛作战的过程,钱天敦也已经通过电台从三亚那里获取到了相关信息,对于荷兰人的实际作战能力,军委在此之前的看法的确是有些轻视了。

    吃了一次亏当然不会再在同样的地方吃第二次亏,既然已经有情报表明荷兰人可能会介入这场战争,那海汉的备战中就应当有更多针对荷兰武装的内容,而固守一地不用主动出击的好处在这个时候也开始进一步突显出来。

    在钱天敦的指挥之下,海汉士兵开始通过实弹射击,在南日寨之外划定射击范围。这样将射程内区域划出棋盘格并编号,而固定炮台上的炮火也可以提前进行校准,将观瞄角度和火药用量统统定下来,作战时候所能提升的效率和杀伤力将是攻方难以企及的。

    钱天敦并不怕这种方法被明军给学了去,双方在武器上还是存在着性能代差,火炮火枪的射程和精准度依然不能同日而语。如果明军将来想在战场上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那就会很真切地感受到武器性能差异所造成的被动挨打滋味。

    七月下旬开始,负责在南日岛周边巡逻的海汉战船频繁发现有身份不明的快船出现在岛屿附近十多二十海里的距离上。根据随行的明军军官辨认之后,基本可以确认大部分身份不明的船只都是十八芝所属的侦察



第七百七十六章 商定细节
    想要在广州组建一间报社,零零碎碎需要一一处理的事情还有很多,他们两人在短时间内也无法敲定所有的细节。因此就算宁崎口头上同意了李奈的提议,目前也只是达成粗略的意向一致而已。宁崎接下来也还得将此事向执委会报备,然后协调相关的机构,调配人员去广州筹备实施这个项目。此外印刷报纸所需的设备器械、纸张油墨等等物资,大概也得从三亚运过去,所需统筹安排的部门也是不少。

    李奈第二天又去胜利堡拜访,但却被告知执委会的高官们正在闭门开会,一律不会客。找相熟的工作人员一打听,说是相关的会议议程估计要两三天才能完成,李奈虽然急于知道海汉对开发大员岛的态度,但他也没办法催促海汉,只能是继续耐心等待消息。

    又过了三日之后,施耐德那边终于派了人来通知李奈,让他去胜利堡面谈。

    “这次你提的两件事,执委会原则上都已经批准了。”见面之后施耐德便给了李奈一个好消息:“最快下个月就可以付诸实施。”

    “那我这边需要作何准备”李奈脸上掩饰不住的欣喜表明了他现在的心情。如果这两件事情都能得到实施,那对李家未来的发展必将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能够踩上大员岛这块跳板,对李家因后向北方拓展生意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也无需担心福建的同行对海峡航道近乎垄断的经营方式了。

    “先说报社的安排吧。”施耐德应道:“报社最好是放在城外,与我们驻广办相近的地方。地方嘛,初期有个三进的院子差不多就够了,前面会客,中间当编辑部,最后一进院子当印刷车间和仓库。你在广州地面上人脉广,花点心思张罗一下,把场地搞定了,我们这边就尽快把人和物资都送过去。”

    “这好办,回头我就去发个电报,让家里人尽快把场地的事弄好。”李奈信心满满地应道:“最多七日,就把这事敲定。”

    胜利堡目前已经向极少数合作伙伴开放提供收费的电报服务,可以将需要传达的信息通过电台传至广州的海汉办事处,再由驻广办派人登门送到接信对象手中。当然了,这种在外人眼中被视作“仙术”的通信方式收费也是相当可观的,电报每一字的内容就需要二海汉元,折合官银二两,这基本就是此时一名普通广州市民的平均月收入了。

    这价钱还别嫌贵,因为一般人就算有钱也没有资格享用这种高级服务,而能够有资格用的,也不会特别在意这点小钱。毕竟从三亚到广州的航程需要数日,信息传递效率极为缓慢,而海汉的无线电报服务却可以在半日之内将消息传递到位,对于李奈这种分分钟几百上千两进出的土豪来说,花个百十来两银子就能省下好几天的时间,这买卖简直划算得不得了。

    “除了场地之外,还需要从广州本地招一批人。”施耐德仔细给李奈解说道:“我们这边出的人主要是负责采编消息,组织印刷、发行,但具体做排版、印制、贩卖这些体力活的人,还是从本地招人比较方便。”

    “这也没问题。”李奈点点头道:“李家庄书院这几年里一直开办有扫盲班,识字的人也多了,用自己人比较安心一点。”

    “听宁崎说官场上的关系你们会出面去打点,这方面你比我专业,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施耐德笑道。

    李奈连连摆手道:“施总这话真折煞我也,我这点手段,还不都是跟着海汉各位首长学来的。”

    李奈这话还真不是刻意谦虚,几年前他刚开始和海汉人接触的时候,还是刚刚弃文从商的半吊子,对于人情世故、利益纠葛方面的事情也是懵懵懂懂。不过后来经常混迹于驻广办,跟施耐德、何夕、马力科等人都十分熟悉,而这几个人全都是在商场官场社会上打拼多年的老油条,各种花式套路层出不穷,李奈跟他们混在一起的时间长了,自然也是有样学样,慢慢也学会了不少手段。

    施耐德正色道:“现在负责广东事务的马力科马主任,跟你也是老相识了,他虽然不是干宣传的出身,但政策性的东西还是拿得比较稳的。关于报纸经营方面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就近找他讨教。”

    李奈应道:“这事我放脑子里了,待回到广州,第一件事便给马主任派帖子请他吃饭。”

    施耐德笑了笑,转移话题道:“办报的事情就先说到这儿,接下来说说台湾的事。嗯,大员岛在我们的地图上一直标注为台湾,这你也是知道的。”

    “知道知道,其实叫什么名字不重要,地方在谁手里才是关键。”李奈笑嘻嘻地应道。

    李奈这话已经说得相当本质,最早抵达台湾岛的西方殖民者将其称之为福尔摩沙,意即“美丽之岛”。但隔海相望的大明并不使用这个称呼,民间称台湾岛北部为“鸡笼”,称西海岸为“北港”,称南部为“大员”、“台员”、“台窝湾”等等,官方也有称其为“台湾”或“东番”的提法。但真正大陆政权拿下这个岛屿并将其正式命名为“台湾”,其实是在清朝年间的事情。而目前这个时期对于这个与福建隔海相望的大岛,不管官方还是民间都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冠名。

    李奈做了那么多关于台湾岛的功课,自然也知道海汉人对这个地方的称呼有异于比较普遍的公众认知,就如同他们将琼州岛成为海南岛一样。不过海汉人对于地名的改动往往都是伴随其控制范围的扩张同步进行,也只有他们已经或者正在纳入治下的区域,才会对该地区进行重新命名。至于西方番人对当地的命名,大概也只有他们自己才会使用,海汉人肯定是不会买账的。等日后海汉人拿下这台湾岛的实际控制权,要叫它台湾还是湾台,也就是执委会发个公文的事情。

    “你是自己人,有些情况我就不刻意瞒着你了,不过你也知道我们的保密制度,所以你在我这里听到的消息,最好就不要流传出去了。毕竟涉及到之后的招商规划,你也知道这传开了对你家其实没什么好处。”施耐德放慢了语速,好让李奈能有充分的时间消化自己这番话中的含义。

    李奈自然是心领神会,连连地头道:“规矩我是懂的,施总大可放心。就算是为了日后的生意,我也肯定会管住自己的嘴。”



第七百八十一章
    钱天敦当然听得懂董烟云的意思,笑了笑道:“请允许我不客气地问一句,许大人这是打算要踩在我们头上来博取上位的机会了”

    许心素虽然是商人出身,而且早年所从事的主业还是走私这种犯法的买卖,但从他后来花钱买官、洗白上岸这一步就能看得出,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是仅仅是金钱,能够获得一个光宗耀祖的功名对他来说也同样重要。而许心素从最初花银子买来的水师把总一路爬到目前福建总兵的职位上,前后不过才短短六年时间,这种火箭式的升迁速度足以羡煞旁人。

    当然了,这傲人的成绩有很大一部分功劳都得记在海汉这边,如果不是海汉人持续数年的军事援助,许心素别说这么顺利的累积战功一路升迁上来,恐怕早在1628年的时候就如同原本历史中那样死在十八芝的攻势之下了,而取代他的位子当上福建军方高官的不是旁人,正是他的大仇家郑芝龙。

    相比许心素过往曾效力过的海商李旦、荷兰人和大明官方,海汉这个强援无疑是最为给力的支柱。不但给枪给炮,而且还帮助许心素训练军队,培养军官,对于福建水师的战斗力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627年之前福建军方面对十八芝的猖獗,每次交手都或多或少地会吃些亏,到后来只能选择退防据点避而不战,堂堂福建水师甚至都不敢公开在福建海峡海域进行巡航。

    由于生死存亡的关键都必须依赖于海汉的军事援助,所以许心素向来也是对海汉言听计从,甚至有时候可以用低声下气来形容其态度。在双方的合作历史上,许心素的确没有向海汉提出过太多军援之外的要求——顶多也就是商贸方面的合作细节上有些排他性的条款。而海汉也会很适时地安排许心素和他手下的军队借着机会刷一刷战绩,比如前一年的南日岛战役和今年的澎湖战役,在最终呈报给京城的奏折上,这功劳可全都是归给了许心素。

    董烟云听钱天敦这口气不善,当下赶紧解释道:“许大人并无此意,只是希望贵方各位首长能够考虑周全一些。贵方时常会说合作要讲究‘双赢’,若是能再推上许大人一把,贵方日后必定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许大人应得的功劳,我们自然会有安排。但哪些该给,哪些不该给,我们的执委会也有明确的态度。”钱天敦听了这番解释之后语气也并没有太大的好转:“不给的,你不能抢!”
1...354355356357358...7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