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当然还有一类人选择的谋生方式更为直接,就是下海经商。走这条路的文人一般都有着殷实的家境,的确不是一般人可以效仿。如明朝的沈万三,清朝的伍秉鉴,都是科举无望之后选择跟随父辈经商,之后就成为了当时的商业巨子。

    但以上的这些例子对于儋州本地的读书人来说,想要实现都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儋州这地方的统治权已经不再属于大明所致。整个海南岛上的大明官员要嘛选择了投靠海汉,要嘛就处于赋闲状态,师爷这个职业根本就没有市场需求,自然也无从谈起就业机会。至于写公文这种事,连衙门都停止运作了,又哪还有什么公文要写,近两年所有上报的公文全部都是海汉那边专门的部门代劳了,让民间文人们连打零工的机会都没有。

    至于下海经商这条路,海汉倒是十分欢迎,这两年里也的确有一些家境富庶且心思灵活的读书人抓住了商机,成为了与海汉合作的分销代理商或是种植园农场主。但这个办法也不是人人都能用,毕竟这个时代的大部分读书人还是坚持认为商贾是属于比较低贱的职业,不愿意放下自己作为文人的尊严。而有这种打算的人,又未必有相应的能力和起步的本钱,可能连入行的门槛都跨不过去。

    如果以上这几条路都走不通或是不愿去走,又不愿意放下身段为海汉效力,那就只能先待在这里混混日子,反正靠着给书院做代课教师的收入,起码一日三餐还是能混过去的。范长逸本来不太想安排宁崎参观高级班,但后来还是改变了主意——要是海汉人在此期间看中了某人直接带走,那对白鹿书院的名声也大有好处。

    这并非不可能发生的事,毕竟能够在科举中考取功名的读书人,文化素质都不会太差,而且这里每个人都是范长逸认可之后才能留在书院里继续研读经史子集,本事也算是有一点。范长逸认为这些人虽然还是想考取大明的功名,但并不代表他们就对大明有多忠诚,否则怎会心甘情愿地留在“敌占区”生活,早就应该迁离这里了。更大的可能,还是这些人抱着待价而沽的心态,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秀才或举人的身份,得到一个更好的报价。

    从宁崎之前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来看,范长逸觉得这位海汉高官对白鹿书院这些学员的兴趣还是很大的,而高级班这些人可算是书院里的精英,平日也没少研究海汉的各种政策,如果宁崎如先前那样向他们提问,想必这些人的答案会更有条理一些。

    宁崎来时也了解过这个高级班的情况,到了堂




第九百八十五章 考察书院的收获
    海汉利用手头的海上运力资源和驻广办的便利,资助海南岛上的读书人参加大明的乡试会试,这种做法已经有数年传统,在海汉入主儋州之前就在施行了。比如这潘默参加的崇祯二年、五年两次乡试,就都是免费搭乘海汉帆船前往广州,在当时参考期间的食宿也是由海汉驻广办包揽,并不需要考生们另行花钱。

    这种举措的花销其实很有限,左右不过百八十个人半个多月的食宿而已,对海汉来说只当是那个月多接收了一点移民而已。但对于家境不算太好的读书人来说,这无异于相当大的恩惠了,所以有些落榜文人考完回到儋州之后,便会选择投靠海汉,一是求个稳定的饭碗,二来也是报答知遇之恩。

    最早去到三亚投效的一批人,适逢海汉刚刚起步不久,对知识分子的需求非常迫切,基本不会设置什么门槛,收入不低,入职便可入籍,举家迁去三亚也可得到妥善安置。而且当时海汉对文化事业的赞助力度很大,儋州文化圈子里各种大型活动几乎都是海汉出钱赞助,文人们自然也对这种肯花钱又有品位的老板有着不错的观感。

    不过后来海汉入主儋州,一部分文人意识到了海汉的野心,出于对大明朝廷的忠诚,开始拒绝与海汉合作,有比较极端的如忠明书院黄子星之流,甚至还策划暴乱来进行反抗。但当海汉在儋州的统治逐渐稳固下来之后,一些识时务的文人再次选择了押宝在海汉身上,直接就放弃了参加科举的机会。从儋州前往大陆参加乡试的考生逐年减少,这其实就是最为主要的原因。

    而海汉此时对知识分子的需求已经不如早期那么迫切,开始慢慢地设置准入门槛,并且对于招揽文人的宣传力度也没有那么大了。今时今日的海汉并不缺乏主动前来投奔的文人,所以对于这些依然抱着旧观念,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科举上的旧式文人,海汉并没有再花大力气招揽的兴趣。

    正如宁崎所说,与其低声下气去求这些文人,倒不如顺应他们自己的选择,让他们继续去考大名的科举。万一瞎猫撞上死耗子,有人考中了进士,那时候再来想办法做工作也不迟。不过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状况,到时候也不会是由宁崎的文教部门来负责了,而将会由安全部来接手——这些可以打入大明官场内部的楔子,不充分利用起来就太可惜了。

    海汉前几年在福建官场的投资可谓是成效显著,精心扶持起来的许心素一系如今已经基本控制了福建的驻军,并且也为海汉进入当地市场,控制福建海峡航道,以及渗透大明官场都提供了绝佳的配合。如果不是有了来自福建官方的助力,海汉要想在东南海域夺取澎湖、台湾这样的落脚点可不会这么容易实现。

    有了这样的先例,海汉对于收买拉拢大明官员的活动还是很上心的,如果能从入仕之初就与官员建立起共同的利益关系,那当然最好不过。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对海南岛出生的考生进行扶持赞助,待其高中之后,再建立进一步的关系就比较容易了。

    而本地出身的读书人对于海汉所提供的助力也很难生出足够的抵抗力,一是这些人的根基都在岛上,就算自己去大陆做官了,族人还是得留在海汉治下地区生活,对统治者还是轻易得罪不起的。二来海汉既有财力又有渠道,想要扶持大明官员上位也不是什么难事,福建近几年的官场变化已经极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要是能得到海汉的帮助,仕途肯定会平顺得多。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要是海汉觉得看人不爽,以其能够动用的资源,要拖人后腿可比捧人上位容易十倍。不管是不是愿意接受,这些琼州出身打算靠科举入仕的文人们都肯定无法拒绝海汉所提出的要求。宁崎把话说得宽松一些,也是好让听众的面子上能过得去。

    答完潘默的问题之后,宁崎从举手的人当中又另点了一个让其提问。这人的年纪看着就比潘默大多了,额头眼角已经有了明显的明显的皱纹,看面相估计至少是四十往上了。

    这人起身行礼之后自报家门道:“学生王启凡,儋州三都镇人氏,万历四十五年乡试中举,如今在白鹿书院兼任教师,给中级班授课。”

    宁崎心中一算,万历四十五年也就是1617年,十七年前中的举,之后就再无寸进,看来资质有限,拿了举人功名也就到头了。不过这种老儒生有举人功名在身,一般倒也不会再为衣食发愁,看待社会变革的眼光或许会与年轻人有些不同。但听着这岁数可能比自己还大的人自称学生,宁崎心头总觉得有点怪怪的,不过这些读书人大概都是把自己当做了海汉的提学官一般看待,这样的称呼倒也合乎礼仪。

    王启凡继续说道:“学生自小便在白鹿书院入学,迄今已有近四十载,可说是半生都在这书院中度过。这来来去去的读书人见得多了,近年海汉来了之后,书院的教学也起了变化。学生想问问首长,日后儋州各个书院是否还能自行决定讲学内容”

    范长逸听他这问题有些毛病,正待呵斥几句,宁崎已经抬手示意他不用插话,而是自行答道:“我刚才已经说过,对愿意报考大明科举的读书人,海汉仍然会继续予以赞助和支持,所以在未来可见的一段时期内,书院可以继续讲授以前的教学内容,我们不会对此作出硬性规定。不过嘛,为了读书人能够更好地融入海汉治下的新社会,加入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也是有必要的,人总是要朝前看的嘛!今后在座各位都会成为海汉国民,我也希望所有的读书人都能为建设海汉国出一份力,把属于海汉的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王启凡追问道:“那既然儋州的学子还可以报考大明科举,海汉是否承认治下子民拥有大明国籍”

    这个问题无疑非常尖锐,国籍对海汉来说算是立国之本,但偏偏海汉这立国是立在大明的国土上,国民有七成左右都是原属于大明的子民,承认大明国籍,很容易会造成国民意识分裂,让民众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怀疑。但如果不承认大明国籍,那就等同于要求民众与大明彻底割裂开来,这对于很多来自大陆地区的移民来说,显然是很难接受的事实。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即便是加入了海汉籍,也仍然保有明人的身份,并没有意识到海汉立国之后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但如果海汉官方宣布



第四百六十四章 回到安南
    阮经贵算是南越政权倒塌前第一批投诚的带路党,因此他和他的家人在战后所得到的待遇也是南越的遗老遗少们难以企及。阮经贵到了胜利港之后,很快就被施耐德要到了商务部做事,而当时执委会的打算,就是要把他收服之后派回南越地区做事,以便能够充分利用他的土著身份优势。而他弟弟阮经文也同样得到了重用,被吸纳进了警察司,以他曾经当过军官的资历,只要保持对执委会的忠诚,得到提拔重用基本就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阮经贵进入商务部之后,除了担任施耐德的私人助理之外,也开始逐步地接手一些与安南相关的贸易事务。作为目前与海汉间的贸易量仅次于大明,在移民输入方面甚至与大明平起平坐的主要贸易伙伴,海汉对于安南的重视程度还是相当高的。在商务部里有专设的安南事务处,负责处理海汉与安南之间的日常贸易。

    与海汉在大明所采取的贸易策略有所不同,商务部门并不是通过走私的方式来打开安南的贸易大门,而是一开始就跟安南的统治阶级达成了贸易协议,以公开的方式向安南输入工业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安南当时正陷入战争泥坑的状况,大量的劳动力被迫征发去前线为战争服务,甚至连食盐都需要从海汉大规模地进口。如今安南内战虽然已经宣告结束,但这两年来质优价廉的海汉精盐已经占据了原北越地区的主要市场,双方的每一次贸易协议修订,也都还是会将食盐作为主要的商品列入到协议当中去。

    伴随着食盐一起进入安南的,还有其他为数众多的工业产品,如玻璃器、香皂、火柴、铁制农具等等。不仅如此,就连廉价的农业产品,也被商务部门想方设法地折腾出了名堂,以高价卖到安南。比如今年才开始出产的棕榈油,由于产量较少,商务部门便打出了“皇家食用油“的招牌噱头,向安南的贵族们进行推销。这种据说只有纯正海汉人才有资格享用的高级食用油在安南国内一经推出便获得热销,每吨棕榈油的价格是商务部门在广州试销时的整整三倍之多。

    不过这也难怪,海汉这个名号在安南的权威性可比在大明强多了,毕竟是能够改变安南内战局面的强者,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社会高层,都乐于模仿海汉式的生活方式。至于价钱,这种定位明确的商品本来就不会卖给穷人,其销售对象在购买时也不会过多地考虑价格问题,他们早就在过往的两年里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只要海汉人说是好东西,那肯定不会差。

    而提出这个销售方案的人,正是加入商务部不久的阮经贵。虽然当时的南越朝廷并没有与海汉建立起官方的贸易关系,但将海汉商品从胜利港源源不断运往南越贩卖的大明海商却是从未断绝过,因此南越当时的风气其实也有类似的地方,有时候甚至因为货源紧缺,同样的商品在南越的紧俏程度还大大地超过了北方。南越的权贵虽然在朝堂上都对海汉参与安南内战义愤填膺,但几乎每个人家中都有收藏海汉出产的高级玻璃文具。正是出于对安南国内状况的了解,阮经贵才提出了这样的销售方式。

    靠着概念炒作来提升逼格,进而拉动产品价格上升,这种商业操作模式在另一个时空中自然不是什么新鲜事,市面上所谓的直销企业都是用的这个套路。但在这个时代,阮经贵能够无师自通地想出来这套销售策略,却也足见他的确在商业方面有些过人的天赋。施耐德在确认了这件事之后,便将对越商贸策略的筹划工作交给了阮经贵来跟进。

    阮经贵倒也真没有辜负施耐德的信任,很快便照着这个路数,又理出了其他农业品的炒作方案。在商务部门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之后,上半年出口到安南的农业品比预计的收入增加了两倍有余。这可不是路边的杂货铺子多卖少卖几瓶油几斤醋的概念,农业品销售策略调整所带来的效益增长足以让海军在年内再添两艘大船了。

    正是因为在商务部近半年时间内的优异表现,阮经贵终于得到了执委会的信任,委派他以海汉商务代表的身份前往岘港,负责交涉处理当地的贸易状况,并参与筹划当地的港口商贸区建设。

    原本按照海汉与安南朝廷之间达成的协议,在顺化战役后得到海汉庇护的南越遗臣都不可再返回安南国内。不过由于海汉租界可享受治外法权,像阮经贵这种身份即便到了岘港,只要他不故意离开租界范围,安南官方也只能装作什么都没有看到。

    而对于阮经贵来说,能够有幸再次踏上安南国土,已经算得上是意外之喜了。当初在顺化城外登船的时候,他曾以为自己大概不会有机会再回到这片土地上。没想到仅仅才过去了半年,自己就回到了故土——当然了,这片地方已经不再姓阮,而是改姓郑了。

    阮经贵虽然肩负着海汉执委会委任的职务,但说实话也并没有衣锦还乡的感觉,反倒很像是被发配去穷乡僻壤当县官的落魄者。岘港的地理环境虽然不错,但以前的南越朝廷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对其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里都是出于近乎原始的状态,直到最近两个月,这里才陆陆续续地有人搬来定居。

    这些人并不是机缘巧合之下才来到这里,事实上他们就是安南朝廷为海汉所准备的劳工。按照双方协议,这些劳工在完成了本地的建设工程之后,将会有自行选择是否加入海汉作一个海汉归化民的权力。可以说这个工程的本质就是安南朝廷用人口来换一个由海汉负责建设,海汉实际控制,安南只享有名义上的归属权和一部分使用权的港口。

    安南不但得忍气吞声地吃下这个亏,而且还得设法让海汉人尽快地开始实施岘港的开发计划,因为南越地区的海上贸易停滞,对于国库收入严重不足的安南朝廷来说绝对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海汉人去年攻打会安的时候,带走了当地几乎所有的大明商人,并且还赶跑了唯一的西方合作伙伴葡萄牙人,可以说直接就扼杀了当时的南越海上贸易。如果从那时候安南朝廷的立场来说,海汉人的做法没有丝毫的问



第五百一十二章 水师覆灭
    1630年9月5日,胜利港东岸军用码头。

    在此之前花了七天时间完成维护补给的“威严号”和“威信号”两艘战船正缓缓驶离港湾,包括船上数百名水兵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以为这是一次例行的出海巡航,只有极少数的高级军官才知道,他们这次的出行可不仅仅只是在海上兜一圈了,而是要执行这两艘战船入列以来的第一次作战任务。

    跟随着这两艘主力战舰一起出发的还有两艘“探险级”战船,四艘“探索级”战船,以及两艘综合补给船和一艘承担医疗救护、船只维修任务的后勤船。然而这还并不是整个作战计划所要动用水面部队的全部,在第二天抵达昌化附近海域之后,船队便停下来,等待同期从涂山港出发,正从浮水洲岛赶来的安南海军的船队。

    驻扎在安南的海军部队规模远远不及大本营这边,只出动了两艘“探险级”,两艘“探索级”,一艘运兵船和一艘综合补给船。这支船队里除了水兵之外,还搭载了民团军和借来的安南护共计四百余人,由冯安楠、穆夏柏共同担任指挥。

    两支船队在昌化附近海域会合之后,便沿着琼州岛西岸向北航行,过了儋州之后船队并没有折向东边进入琼州海峡,而是继续向北,于9月9日在雷州半岛的流沙港与驻扎在这里的“海盗团伙”会合。直到此时,这支共有二十一条船,兵力合计超过一千五百人的特别行动部队才算是齐装满员了。

    由于此次的作战任务是以海军为主角,因此最高指挥官的位置由海军一把手王汤姆当仁不让地拿下,穆夏柏和冯安楠担任副手。安南那边的一把手钱天敦并没有参与这次的行动,因为他那边还得坐镇吉婆岛,协调接下来要进行大范围调动的数千名参战人员——等琼州府城的大明水师被清理干净,那差不多就该陆军上场表演了。

    然而琼州府城这边的动作远比海汉军方预计的更慢,府城的调兵命令到了水寨这边之后,居然因为开拔军费不足,被水师百般推脱。其实这原因倒也简单,水师的船现在跑走私生意,一天至少是百十来两银子进账,有这实打实的好处摆着,谁还愿意提着脑袋玩什么剿匪,何况府城这边也的确拿不出他们索要的开拔费。

    到海汉海军在雷州半岛完成集结之后,这边官府和水师扯皮都还没扯出结果。最后还是实在看不下去的海汉办事处联合大小商户二十七家,给水师搞了一次军费募捐,筹集了总共一万两银子,才终于结束了这场看不到终点的拉锯战。

    9月20日,在经过了数天的准备之后,位于南渡江入海口的水师营寨终于派出了一支由二十七条船组成的船队,前往传说中海盗落脚的涠洲岛实施围剿作战。尽管看起来这支船队的规模似乎不小,然而其中只有一艘大福船,五艘海沧船,剩下的都是作战能力不强的辅助船只。至于像网梭船、鹰船、火龙船、赤龙舟等小型战船,因为航程较为遥远,这些近岸战船很难发挥出作用,因此基本都留在了水寨里。

    在最后一艘战船驶出水寨半个小时之后,位于流沙港的民团海军就接到了驻府城情报机关发来的电报。由于掌握了这种跨时代的通讯手段,大明水师还没开进战场,就已经先输了一半。

    当天傍晚,大明水师的船队已经驶出琼州海峡,转向西北驶向涠洲岛。不过为了确保全歼对手,埋伏在雷州半岛西岸的民团海军并没有急于出动,只是派出了一艘快船远远地跟着水师的船队。
1...352353354355356...7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