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相比其他地区遍地开花的经济作物种植园,昌化地区的屯垦状况要简单得多。考虑到石碌昌化两地的产业都比较敏感,不宜让外部人员频繁出入这些地区,所以并没有对外界进行公开招商,所有的粮食种植区都是由农业部和本地民政部门组织耕种。而这种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本地的农林项目开发速度,耕地面积和种植规模的确是比不了那些开放招商的地区。

    在向东边的内陆行进了大约半小时之后,火车驶入一条岔道,然后慢慢停了下来。范迪门从车窗向外张望,却见附近并没有什么人烟,当下奇道:“怎么在这里停下了”

    “等着错车。”乔志亚说完后,见范迪门还是一脸迷惑的神情,便向他解释道:“因为对面也有一列火车相向而来,所以我们得在这里等着,把对面的车让过去之后再继续前进。”

    考虑到建设费用和实际使用状况,石昌铁路目前并没有实现全程复线建设,只是在途中设置了若干段用于错车的复线地段。等今后全程贯通复线的时候,现有这些岔道也会并入复线铁轨当中。车停了不多时,果然便听到远处响起汽笛声,紧接着对面驶来一列满载矿石的货车,呼啸着从主道向西疾驰而去。

    错车结束之后,范迪门所乘的列车便再次缓缓启动。这次出发之后,列车便没有再在途中停下,直接一口气跑到了石碌站。

    范迪门本以为位于内陆山区的火车站会稍显萧条一些,毕竟这里除了矿场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别的机构了,但进站之后所看到的景象的确是出乎了他的预料,仅是在站台上等待装卸货物的劳工就多达数百人,看起来声势一点都不比昌化港的货运码头差。站台上还有数台用蒸汽机驱动的皮带传送机,用以将已经经过了初步粉碎的矿石快速装运到货运车皮中。

    此外范迪门还注意到车站内外有不少身着军装荷枪实弹的海汉士兵在站岗执勤,看样子倒是有点戒备森严的味道。范迪门并不知道这地方在两年前曾出现过暴动,在那之后军方就加强了本地的安保工作,还以为这是海汉人特地为自己的到访所安排的保卫措施。

    1631年九月的石碌暴乱之后,军方对石碌矿场方圆近百里内的区域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清剿,当时参与作乱的几处山寨也悉数都被捣毁。自那之后矿场虽然还是继续大量使用苦役囚犯充当劳动力,但在管理方面着实加强了不少,近两年来也没有再出现类似的苗头了。

    目前在石碌矿场劳作的矿工约莫有五六千人,其中大约八cd是有刑期在身的囚徒。在条件最为艰苦和危险的矿坑底部,全部都是由这些囚徒在负责劳作。不过近两年矿上加大了劳动积分减刑的奖励力度,这样一来很多刑期不是特别长的囚徒就降低了逆反心理,不会再冒着极大的风险寻求脱逃的机会。而对于那些大概不会有机会再走出石碌的重刑犯,矿场往往会对其安排非常繁重的劳动任务,以尽可能消磨其体力和意志,让其没有多余的精力来考虑非分之事。

    乔志亚带着范迪门和宁崎,径直前往距离火车站最近的石碌一号矿场。在爬上一段山岭之后,乔志亚指着前方说道




第九百七十九章 不一样的儋州
    相较于海南岛上的其他州县地区,儋州因为有了这么一个不是很光彩的“前科”,在那之后一直都是军方和安全部门重点关注对象。就连每年琼北地区的例行反敌反特演练,也一直都是放在儋州境内进行,目的就是震慑民间尚有不轨之心的“忤逆余孽”。不过海汉这几年里都是处在快速上升期,民众自然也能感受到自己所处这个环境在向着好的方向不断变化,加上海汉从未放松过的宣传工作和不断被其他族裔归化民稀释的人口结构,绝大多数汉人都已经逐步接受了自己的身份变化。

    儋州治下目前的归化民比例约占到在册人口的七成出头,而汉人的入籍比例则已经高达九成,剩下未入籍的人口,大部分是一些内陆黎苗山寨的留守人员,不愿走出山外到儋州城登记什么“户籍”。对于这类人,民政部门也不勉强,黎苗山寨的青壮大多已经走出大山,来到外面的世界为海汉效力了。只消再过数年,等这些黎苗青壮都在山外安了家有了下一代,自然会慢慢消除民族传统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目前在儋州执掌大权的主官依然是张新,他在儋州期间已经娶了两房老婆,有了一双儿女,去年执委会曾征求他意见是否要调回三亚。结果张新征求家人意见之后,决定还是在儋州再待一段时间,等健康状况不太好的小女儿把身体养好一点之后再考虑调动工作的安排。

    飞速号在两艘探索级帆船的护送下缓缓驶入儋州湾,在白马井码头靠了岸。如同这趟考察之旅的前几站一样,码头上早已经被荷枪实弹的海汉士兵隔出了一片区域,而来此迎接贵人的本地士绅和民众都被挡在这条警戒线之外。

    张新与宁崎一行人见礼之后,又向他介绍了本地的行政机关人员。儋州这地方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所以海汉在这里的执政已经不是类似崖城那种办事处的模式,而是真正全面接管了本地的行政。大明在儋州的衙门虽然还保留着,但已经停止日常运转不再对外开放,实际上已变成了历史遗迹。而海汉在儋州设置的机构则比较全面,行政、民事、商贸金融、文教卫生、军事治安都有相应的主管部门,有资格站在张新身后并能得到身份介绍的各单位主管就有七八人之多。

    在介绍完这些人之后,张新又让卫兵从隔离带之外带了几名本地士绅代表过来,介绍给宁崎认识。宁崎自己就是民政部的主官,当然也明白与这些地方上的社会上层人士搞好关系的必要性,当下也是极为耐心地面带微笑一一见礼。

    这些人当中既有本地的富商,也有文化界的名人,地方上有名望的长者,以及退休的大明官员。他们大多已经通过各种消息渠道得知了海汉即将立国的计划,这次也是提前跟张新打听过,知道近日来儋州巡视的是类似钦差大臣一般的重要人物。他们都是打算要在海汉治下长期待下去的人,自然是要抓着这机会好好地巴结一番三亚来的大人物。

    范迪门看到这架势,便知今天这接下来的活动大概就是惯例的接风宴了。虽然他很想把这活动给直接推掉,但又觉得舍弃一个接触本地民众的机会相当可惜,毕竟这次环岛考察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与海汉治下的民众进行接触,以收集第一手的资料。而这些人明显是地方上的权贵,从他们身上所获取到的信息肯定要比下里巴人能提供的信息具有更大的价值。

    果然与本地士绅寒暄完之后,张新便提及接风宴的安排,称已经在城中设下宴席,地方就在当年海汉设局抓捕本地乱党黄子星等人的南海酒楼。宁崎见范迪门对于这个安排没有表示异议,便同意了张新的安排。

    南海酒楼在儋州是档次规模都数一数二的老牌酒楼,当年在这里执行抓捕行动之后,酒楼的生意非但没有受到负面影响,反而是因此变得更加红火了。店主还专门找人执笔写了一篇《擒贼赋》雕刻成版,悬挂在底层店堂的墙上,以称颂海汉平定地方的功绩。虽然这么做有比较明显的马屁痕迹,但的确效果不错,几年下来也是成为了儋州城里一个特别的人文景观。而张新对于这种歌功颂德的行为自然是乐见其成,虽然也知道店主这么做的目的是拍马屁和炒作,但这对于巩固海汉在本地的统治和他个人的名声的确有益无害,因此也就对此睁只眼闭只眼了。

    众人分乘的多辆马车陆续停在南海酒楼之外,已经提前得到过通知的酒楼的店主、掌柜以及数名跑堂伙计和厨子全都恭恭敬敬地到店外列队相迎,排场也是做到了十足。几队黑衣警察已经提前在酒楼内外布控,甚至还特地在街面上清理出了一段安全区,安保工作做得十分周全到位。

    这南海酒楼为了迎合海汉上层人士的口味,店里的厨子都专门送去三亚接受过厨艺培训,烹饪水平还是相当高的,一些常见的海汉菜式甚至能做出与胜利堡里的大厨不相上下的程度。张新把接风宴安排在这里,除了安全方面的考虑之外,也是看中这家酒楼本身所具备的实力。

    当然了,这顿饭的开支并不需要张新私人或者是官方机构来掏,在座这些陪客早就已经预付了这顿饭钱,也算是以此来买这个与三亚来的高级首长一同进餐的机会,以人均费用来说,这买卖其实相当划算了。

    至于这位宁首长怎么会在出巡时带了个番邦使者同行,众人却觉得没什么打紧,想来是要借此向红毛人宣示实力,就如同以前的驻儋办经常会自掏腰包送本地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士去三亚考察学习一样,只要去那边待过一段的时间的人,就不会再质疑海汉的实力了。

    范迪门虽然听不懂汉语,但好在有宁崎有一句无一句的给他翻译,磕磕绊绊地也能大概知道众人在席间所谈论的内容。当然在此期间也是不断有人起身敬酒,不过范迪门经过这段时间锻炼,也是学会了应对的办法——他看宁崎应对下属的敬酒,都是举杯沾沾嘴唇就算是喝过一轮,便也依样画葫芦照做了。就这种喝法,哪怕是喝上一天也不会醉了。

     



第九百八十章 各得其所
    海汉立国所将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外部压力倒不是最大的麻烦,更亟待解决的还是内部社会体系和管理机构需要完善的部分,比如具备一定管理经验的官僚,对海汉来说就是十分短缺的资源之一。

    穿越者们虽然拥有很多超越时代的技能,但要治理一个国家,仅仅靠着团队这几百号人是不够的,大量的基层管理岗位需要忠于海汉且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员就任,而海汉成立至今才不过七年,在这方面的积累还十分有限。搭建管理海南岛一地的草台班子或许是勉强够了,但就执委会对未来海汉的建设构想而言,现有的归化籍干部平均素质仍然远远达不到要求。

    海汉在这个时代的远东地区并没有什么根基可言,所以出于稳固统治的考虑,在任用干部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忠诚度和个人出身背景。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海汉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保持统治稳定,但由于通过这种用人策略选拔出来的干部和官员往往都是出身贫寒,在为官从政方面的专业素质其实是远不如拥有一定文化基础又经过专门培训的大明官员。

    在海汉统治海南岛这几年中,陆陆续续投效海汉的大明官员也有数十人之多了,其中不乏类似罗升东、李进、李清扬这样彻底投靠海汉并且得到执委会任用的人员。不过能从大明官场跳槽到海汉官僚体系里,这个过程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要嘛得有出众的能力,要嘛交出了有分量的投名状。

    而像严明君这样的人物在这两个领域都乏善可陈,加上当初在儋州刺杀案中表现出的态度过于暧昧,所以一直都没能获得在海汉入仕的机会。如果不是海汉决定了要在今年立国,对官员的需求也因此大增,那严明君这“儋州文联顾问”的闲职大概还得继续做几年。

    当然了,类似于严明君这样想要趁着海汉立国的时机为自己谋取一些好处的人还有很多,即便不能入仕当官,也会借此寻求名利方面的好处。今天在南海酒楼作陪这些地方士绅耆老,可没哪位是单纯来凑热闹的。

    第二位上来敬酒的士绅名叫黄子杰,名字虽然与前几年儋州刺杀案主犯黄子星相似,但两人其实并没有任何关系。这黄子杰原本是儋州本地的一名地主,海汉入主之后也算审时度势,及时加入了新统治者的阵营。海汉最开始在儋州搞土地改革推广集体农场种植园的时候,黄子杰便主动站出来充当了第一批合作者,将名下的三千多亩耕地与海汉农业部签了十年的合作合同。

    以当时儋州的环境而言,敢拿大半的身家出来赌前途,这份勇气可是难能可贵。海汉的土改政策能在儋州打开局面,这黄子杰也算是功臣之一,当然后续他所得到的回报也并不少,除了作为儋州的种植园示范点,得到农业部悉心的技术指导之外,黄子杰也成了海汉官方在本地所树立的标兵人物之一,在各个领域都给予了特殊照顾。

    黄子杰在海汉统治儋州之后,接受海汉的考察安排去过好几次三亚,对于海汉的实力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到后来不但把两个儿子都送去三亚进修,而且干脆全家入籍,彻彻底底的当了海汉人。黄子杰想得很清楚,以他的地主出身想直接考海汉的科举去入朝做官,显然可能性趋近于零,倒不如现在先把身份门槛迈过去,帮自己两个儿子把路铺好,等他们在海汉学府中混几年之后,博个官身的机会要比现在大很多。

    让后代通过入仕来光耀门楣,这大概也是地主阶级所能想到改变命运的最为实际的办法,不过黄子杰也没把全部希望都押注在儿子进修这条路上,建立和维护一些与海汉上层人士的关系,或许在关键时候会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但这些事情总不能指望两个尚未成年的儿子去做,也只能由他亲自操作才行。平时在张新这边没少刷存在感,但他也知道张新只管儋州这一地,而海汉体系中的官员任免却不是张新能做主的,所以这次听说有上面的大人物来儋州巡视,黄子杰也是第一时间便在张新那里报了名。

    “草民黄子杰,见过宁首长!”黄子杰端着酒杯的手都有点抖,这可是他目前为止见过最大牌的人物,连刚才严知州上来敬酒都是毕恭毕敬,轮到他就更为紧张了。

    宁崎倒是很客气,与其碰杯之后便主动说道:“刚才在马车上,张主任已经把你的情况大致介绍了一下,听说你家两位公子现在都在三亚进修”

    黄子杰连忙应道:“是是是,犬子愚笨,在儋州这地方也学不进东西,听闻首长们开办的书院有特别之教学方法,便将他们二人一并送了过去。草民也跟他们打过招呼,若是不能完成学业,以后便别回儋州了!”

    宁崎笑道:“你家两位公子,我倒是有点印象,如果没记错的话,老大到明年就该毕业了吧”

    黄子杰应道:“首长好记性,我家老大的确是明年毕业,只是以他的资质,尚不知能否顺利结业。”

    宁崎道:“你家老大我见过几次,年少老成,待人处事也还算稳重,他若是愿意,等明年毕业之后,就留在三亚好了。像这样的年轻人才,我们是很乐意给予机会的。”

    黄子杰当下大喜,这可是官方表态,一句话胜过自己在儋州折腾一年了。他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包分配”,但也明白有了宁崎这个指示之后,自家老大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了。而宁崎点名要其留在三亚,这大概就意味着进入官僚体系的机会相当大了。

    “还不感谢宁首长的照顾”张新在旁边笑呵呵地提醒道:“就冲这起码得连敬三杯才行!”

    “对对对,草民无以为报,只能先敬首长三杯以示谢意了!”黄子杰当下便拿过酒壶,自斟自饮了三杯。当然了,他可不会不知趣地要求宁崎也奉陪三杯,这敬酒只是一个表示感谢的说法而已。

    黄子杰下去之后,接着又是数人轮流上来敬酒。这些人或是想如严明君一样谋个入仕的机会,也有像黄子杰一样想为家人铺路的,还有想从宁崎这里获得



第九百八十一章 社会变革
    范迪门在大致了解了本地的农业开发状况之后,向张新提问道:“那么本地这些农民现在到底是在为你们工作,还是在为地主工作”

    张新解释道:“根据合作方式的不同,雇工与地主间的劳动关系也是有差别的。有一部分地主是将土地完全委托给我们来耕种,他们只从每年的收获中收取一定比例的土地使用费,就相当于是跟我们合股经营,但基本无需承担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这种合作方式下,劳动力的费用消耗是由我们承担,自然就是在为我们工作。你昨天在南海酒楼见过的那个黄子星,他名下的土地就是以这种方式交给我们在打理。而另一种合作方式就是我们提供技术支持,人力由地主自行提供,这些农民就相当于仍然是在为地主工作了。”

    范迪门想了想又道:“那想必还是后一种合作方式对地主的收益会更为有利一点了。”

    张新点点头道:“这是当然,但一方面从栽种到收获期间的风险需要地主自行承担,另一方面本地的劳动力价格实际是在逐年攀升,地主自行耕种土地的成本也会因此而提升。此外我们也会给予第一种合作方式的地主更多的优待,比如说择优安排其儿女到三亚留学深造,这种机会可并不是谁都能享受到的。”

    范迪门想想昨日宴席上黄子星那兴奋的神情,多少也能理解这种条件对地主们的吸引力。毕竟三亚是海汉人的大本营,未来极有可能成为海汉国的首都,能够进入京城的高等学府里深造,这对一心想要改变家族命运进入社会上层的乡下土财主们来说,绝对值得为此做出一些经济方面的牺牲。

    以这个时代远东地区的社会结构而言,想要从山鸡变凤凰,要嘛寒窗苦读考科举入仕做官,要嘛就只有想法设法与社会上层人士联姻。虽然后一种做法看起来似乎技术上的难度要相对小一点,但放在海汉却是另外一种情况。

    首先海汉社会结构中的金字塔顶部其实就只有几百名海汉人,而其中有成家这种需求的可能也就一半不到,对象目标的数量十分有限。其次海汉人对于联姻这件事的挑剔程度也是尽人皆知,不但要求女方身家背景干净,长相如花似玉且身体健康,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纯文盲基本没机会成为首长们的身边伴侣。

    在种种条件下经过一番筛选下来,能有资格争取这个机会的人还真是不多,反倒是去海汉人办的学府中读书来得容易一点。毕竟海汉对文化人的刚需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有文化又忠于执委会,就能有很大的希望被吸纳到海汉衙门里做事。

    过去替海汉人效力似乎还算不得什么光宗耀祖的好差事,不少忠于明廷的人暗地里还会将其斥作叛国忤逆之举,认为这是不忠不孝的表现。但随着海汉的日渐壮大,还持有这种看法的人也在逐步减少,特别是海汉立国的风声出来之后,民间舆论的趋势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过去海汉衙门里的职位往往被斥为“鹰犬”、“走狗”之类的代称,但如今海汉要建国了,那哪怕是做个打杂的衙役,也能跟开国功臣沾上边,这意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日后这海汉国中谁才是人上人,眼睛没瞎脑子没坏的人自然能分辨得清。
1...350351352353354...7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