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当然了,考虑到双方在最近这几年里的合作关系还算默契,这件事才会由施耐德而非军方人物来向葡萄牙代表提出,这样至少在态度上显得不是那么强硬,留给双方一点缓冲的余地。假如托马斯这样硬邦邦地拒绝的对象换做是颜楚杰,那可能颜某人少不得就得丢一些有分量的场面话震慑一下托马斯了。但施耐德就不会把话说得那么决绝,他会比较婉转地表达出海汉执委会在这件事情上所持的态度。

    “执委会对于马六甲海峡的归属是非常看重的,不夸张地说,这会影响到我们两国今后在贸易及其他领域合作的前景。如果贵国拒绝我们的提议,那么可能贵国商人在大明沿海的贸易活动也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虽然还未正式立国,施耐德还是用上了“两国”来说明双方的关系,不过托马斯不会在意这种细节,葡萄牙人可早就没把海汉当做普通民间武装或者商贸组织来看待了。他更注重的是施耐德所说的“限制”到底会是什么程度,对葡萄牙的贸易活动又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但施耐德却拿捏得极为到位,话点到这里就不继续往下说了,这让托马斯心中隐隐有些不好的预感,他不得不再次向施耐德强调葡萄牙在东西方贸易体系中的作用:“施耐德先生,如果贵方……贵国真要限制葡萄牙商人的商贸活动,我想这种不明智的举措同样也会伤害到你们自身的利益。没有我们将这些大明出产的货物运往西方销售,难道你们海汉能够将这些货源都自行消化完吗”

    “那当然不行。”施耐德坦然承认了托马斯所指出的问题,不过他话锋一转道:“不过托马斯先生大概忘了一件事,现在跟我们合作的西方国家可不止贵国一家了。”

    托马斯心中暗自一惊,他的确没想到施耐德竟然会拿这件事来要挟自己。现今除了葡萄牙之外也在跟海汉人进行贸易合作的西方国家,那自然便是荷兰了,而双方关系正常化的契机还是始于仅仅两个多月之前的安不纳岛会谈,以至于托马斯并没有记住荷兰的这种角色转换,潜意识中还将其当做了海汉与自家的共同对手。

    荷兰人放弃了在东北亚地区的大部分权利,才换来了海汉的通航通商协议,以及与葡萄牙在东北亚地区竞争的机会。当然了,在具体的待遇上,刚刚转换阵营的荷兰肯定比不了已经与海汉达成深度合作的葡萄牙,商贸活动的范围都受到极为严苛的限制,但如果海汉想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去扶持荷兰人,那与葡萄牙形成竞争态势也不会需要太长的时间。毕竟福广两地再加上如今的浙江,大部分进出口贸易的份额都被海汉所把控,海汉想要把资源给谁可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而荷兰人肯定不会拒绝从天而降的机会。

    施耐德的意思很明显,没了张屠夫也不会吃带毛猪,就算限制了葡萄牙在大明沿海的贸易权利,海汉也可以将份额转给同样从事东西方海上贸易的荷兰人,东西方之间的海上贸易线不会因为葡萄牙人所受的限制而出现明显的波动。如果葡萄牙人试图要把海上运力拿来作为谈判条件,那可能会搬起石头砸到自己的脚。

    这种形势的转换还真是微妙,在此之前海汉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贸易协议谈判期间,葡萄牙还是海汉手上一张非常具有威慑力的牌,东印度公司肯答应海汉提出的苛刻条件,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担心被葡萄牙垄断了东北亚地区的贸易份额。但时过境迁,现在要担惊受怕的一方似乎换成了葡萄牙,而曾与海汉是对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如今却成了海汉手中的贸易战武器。

    托马斯现在的心情只能用郁闷来形容,自己的来意本来是想从海汉这边拿些好处,为葡萄牙商人争取更大的活动范围,但万万没想到施耐德早就挖好了坑等着自己往里跳。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自然是不能随意丢弃的,但海汉人以贸易权利相挟,甚至还扯出了荷兰这个竞争对手,这要是不摆平也同样会是大麻烦一桩。两边都丢不得,但看海汉人目前表现出来的态度,想把两边都抓住大概也不太可能了。

    而目前这个谈判僵局看起来并不好化解,主要是葡萄牙现在根本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交换条件,而海汉稳稳地掌握着主动权,态度却是有恃无恐。如果葡萄牙拒不让步,那海汉能使出来的后手还真不少,而葡萄牙这边却就不见得能从容应对了。托马斯想了想,还是决定采取拖延战术,在海汉人不肯作出让步的状况下,这大概是目前唯一能奏效的一招了。

    “施耐德先生,恳请你体谅我的苦衷,很多事情不能由我这样一个商人代表葡萄牙作出决定。”托马斯努力在脸上挤出为难的表情:“这么大的事情,我必须要向澳门理事会和果阿总督府分头报告才行。”

    施耐德笑了笑道:“这当然没问题,贵方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研究对策,不过我想提醒一点,我刚才所说的那些措施,并不是要等到贵方做出答复之后才会实施。只要我方觉得时机成熟了,




第九百七十二章 范迪门的三亚见闻
    利用手里中掌握的跨时代黑科技,在军事领域对周边国家保持军备方面的先进优势,并以此来对这些国家保持军事威慑,是海汉对外军事策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海汉民团在过去几年的战事中已经充分展示出了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方面的优越,现在也会通过类似这样的机会展示一下装备方面的升级速度,以此来告知周边国家谁才是这一区域武力值最高的老大。

    尽管研发建造这种新式舰船的开支让一向预算充足的海军也不得不咬紧了牙,但不管是执委会还是军委,都认同保持海汉武装在军备方面的领先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长期战略,这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避免爆发国际军事冲突。比如葡萄牙、荷兰这种在海汉手里吃过亏的西方国家,现在就会尽可能避免与海汉发生军事摩擦或是更严重的冲突。

    装备一代、研制一代、设计一代,是目前海汉在武器研发制造方面的长期策略,而这艘向外公开展示的试验舰“威慑号”,实际上就是属于正处于研制状态的新式装备。而海汉兵工的设计所里,真正的下一代作战舰只也已经处于设计阶段,不过真正开始建造大概也还得过几年,等相关各方面的制造技术水平都有所发展才行。海汉兵工在设计能力方面的技术储备肯定远远超出这个时代作战所需,只是受限于目前的制造工艺,暂时还没法以军方可接受的成本来建造更先进的战舰。

    不过这些内情,外面的人可不知道,他们所看到的状况是海汉军方每年都会拿出层出不穷的新装备,几乎每一样都是让他们望尘莫及。如果说以前与海汉人刚打交道的时候还抱着偷师模仿的念头,那如今海汉这种更新装备的频率简直就令人绝望,几年前搞到手的东西都还没弄明白,海汉就已经又出了新一代的装备,想要依靠仿制手段来追上海汉的换装速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范迪门也是在看台上心情复杂的看客之一,他在两天之前抵达了三亚,恰好赶上了受邀观礼这次的新舰出海仪式,也是他真正第一次在近距离观察到海汉的主力战舰。他注意到了这艘新战舰的侧舷炮窗明显要比通过情报搜集所掌握的数目要少了许多,而海汉人会削减一艘成熟战舰上所装备的舰炮,显然不会是因为经费问题,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海汉人升级了舰炮,在火力输出强度方面不再需要依靠舰炮数目来支撑。

    火炮数目的减少意味着船上所需的作战人员也会相应减少,战舰在海上的续航能力或许会由此而得到提升。当然这种配置也存在显而易见的隐患和弊端,因为舰炮数量比以前减少,如果其中一部分舰炮在作战中遭受到敌军火力打击或是出现了故障,那么整艘船的战斗力都会因此而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不过范迪门认为海汉人大概不会轻易犯下这种低级错误,或许会有某些特别的手段来保证火炮甲板的安全性,比如增加侧舷的厚度和结构强度。但受限于见识,他也的确想不到海汉人真正的打算竟然是要在侧舷外包覆一层铁甲。

    类似“威严级”这种吨位的战舰,其实荷兰人也有,不过此时都部署在欧洲战场上跟神圣罗马帝国阵营干得火热,不可能将其调遣到远东地区。而荷兰在远东的船厂所能建造的武装帆船,最大的型号也只有“威严级”大约三分之二的吨位,而且工期漫长,远远达不到海汉这样四年六艘舰的建造速度。最要命的是这间造船厂在1632年马打蓝军攻打巴达维亚的战事中已经完全损毁,目前的重建进度也不太顺畅,想恢复过去的造船能力可能还得一两年的时间。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期内,东印度公司大概都不会有机会逆转海上武装受到海汉压制的局面。

    唯一让范迪门感到庆幸的是,海汉人似乎并不是传说中那样穷兵黩武,虽然他们的武装部队的确拥有很高的战斗力,但海汉人也并不总是试图用武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在大多数时候,他们似乎还是愿意坐下来通过谈判沟通来化解分歧,当然了,在矛盾无法化解的时候,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采用武力威胁,但总比一语不合就直接动手要好。

    范迪门上次参与了安不纳岛的磋商会议之后,就决定了这次要亲自出马到三亚看看海汉治下地区的真实状况。三亚这“南海第一港”的名号已经传了好几年,凡是到过当地的人无不传颂这个神奇的港口城市,范迪门是早就有亲自来看看的想法,只是过去双方一直处于敌对状态,考虑到个人安全问题也无法成行。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到三亚亲眼见识过这里的繁华景象之后,范迪门才意识到巴达维亚与三亚之间的确存在着难以追赶的差距。无论是港口运作还是城市基建,三亚都呈现出显而易见的优势,荷兰人花费了十几年时间开发建设的巴达维亚城,却远不及海汉人仅仅用了一半时间建成的三亚。

    与范迪门预想的状况有所差异的是,这里并没有一座被高大雄壮的城墙围起来的大城,而是一个开放式的港口城市,有围墙堡垒围起来的地方,仅仅只是城市中心的胜利堡而已,看起来海汉人似乎并不担心会有外敌攻打这里。范迪门认为海汉人的信心是来自于强大的武装舰队和看起来非常可靠的岸防工事,这两者的武装水准都算是他在远东见识过的最高级别,假如巴达维亚当初能拥有这样的防护能力,马打蓝军大概连登陆的机会都微乎其微。

    但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范迪门还没有被获准进入海汉的军事基地或防御工事参观,所以对于海汉武装部队的了解,暂时也还只能停留在臆测的层面。但他听说即将到来的海汉开国庆典上,会有盛大的阅兵仪式,届时倒是可以近距离观察一下海汉军的军容风貌和武器装备。

    不过范迪门特意提前了半个多月来三亚,倒也不完全是为了打探这里的军事情报,早前在安不纳岛与海汉人磋商的时候,他就提出希望能到海汉统治之下的海南岛走走看看,而海汉一方也很爽快地答应下



第九百七十三章 崖城外的种植园
    作为外交部的主官,宁崎的英语水准还是相当不错的,甚至比来自欧洲的范迪门还稍微好那么一点点,所以双方的沟通也不需要翻译人员居中传达,可以直接进行沟通。在向范迪门简单介绍了船上的舱室分布和功用之后,宁崎便下令出发。水手们在船长的指挥下以最快的速度解缆升帆,其训练有素的表现让范迪门也是叹为观止。

    范迪门见宁崎似乎没有安排其他船只随行,便主动问道:“宁先生,我们这次环岛航行就只有这一艘船参加吗”

    “阁下是担心安全问题吗请放心,我们这艘船的安全性很高,而且在海南岛沿海海域也不会有任何敌对武装活动。”宁崎十分自傲地回答道:“接下来这几天我们所航行的路线,大概算是整个南海最安全的海域了。而且沿途各地都会安排武装船只护送,不会出现安全方面的问题。”

    范迪门初时还不太理解宁崎称这艘船的“安全性很高”是什么意思,但等到“飞速号”驶离码头之后,他就明白宁崎的自信是从何而来了。因为这艘船的航速实在是太快了,至少是普通多桅帆船的一倍以上,在范迪门以往所见过的帆船当中,似乎还找不出能在航速上与这艘船一较高下的对手。而且这种高航速并没有带来剧烈的颠簸,宽大扁平的船身有效地增强了这艘船的海上适航性,在“飞速号”以十节以上的航速驶出榆林角的时候,摆在桌上的玻璃杯甚至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晃动。

    拥有这种可怕的航速,哪里还需要担心在海上航行期间被敌人堵截打击的风险,范迪门相信就算是海汉自家的武装帆船也很难跟得上全速前进的“飞速号”。虽然这艘船上并没有装备火炮之类的重型武器,但范迪门还是忍不住将这艘船的性能与军事用途联系起来,如果将其作为侦察和传递信息的快船使用,其良好的适航性和高航速应该都能派上大用场。

    范迪门的眼光的确不差,事实上在1631年海汉使团造访漳州的时候,船队中就有另一艘双体帆船“闪电号”,并且在攻打南日岛的作战中的确充当过侦察船的用途,只是那时候荷兰人尚未参战,不知道有这回事而已。不过在海军有了专门的轻型侦察船之后,两艘双体帆船都很少再承担军事任务,倒是以北美帮为首的一帮人在休假时驾船出海逍遥的时候比较多一点。

    不过如果认为这两艘船上没有装备重型武器,战斗力不高,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在执行作战任务期间,船上的底层武器舱里不但有m249班用机枪,有时还会带上轻型迫击炮和rpg,再加上北美帮的各种先进武器,其战斗力甚至可以抵得上小半支舰队了。虽然现在船上就宁崎一名穿越者,没有给他的队伍配备什么重武器,但武器舱里依然还是有十几支后膛装步枪,水手们随时都可以根据形势需要变身战斗小队。如果真在海上遭遇突发状况,船上所配备的电台也可以随时联系海南岛各地海岸的驻防部队,在最短时间内就近获得支援。

    “飞速号”驶出榆林湾之后,果然远处海面上有两艘探险级的帆船同向而行。不过“飞速号”还得稍稍放慢航速,那两艘船才能跟上来。

    范迪门见船已经绕过榆林角驶向鹿回头半岛方向,他在事前也是做过些功课的,当下便主动问道:“我们这是要去崖城”

    “没错,总督阁下可以看一看,昔日被大明国用来流放犯人的囚城,今时今日的面貌。”船都已经出海,宁崎对于第一站的目的地也无隐瞒的必要了,坦然告知道:“事实上在大明的行政版图上,整个三亚也都是属于崖城的辖区。”

    “但那已经是过去了,不是吗我想现在当地的官府应该是听命于你们的执委会,而不是大明国的朝廷。”范迪门当然能够想到崖城的状况,毕竟整个海南岛都在海汉的控制之下,这些名义上暂时还属于大明的地区在实际上听命于谁,并不是一件难以判断的事情。

    在穿越到这个时空的当月,立足未稳的海汉就派出人马前往崖城,与当地官方进行了接触。崖城算是海汉最早打开的一处市场,后来与广东商家所建立的贸易关系,也都是通过崖城的商家辗转达成的。而崖城的地方官员,也是海南岛官场上投靠海汉最为彻底的一帮人,自从罗升东、魏平等人开了头之后,崖城官场无论文武,自上而下,统统都陆续易帜成了海汉的“帮凶”。

    这七年下来后续继任的知州、同知、通判、参将等等,上任第一件事便是拜会来胜利港拜码头,先得到海汉执委会的认可之后才会去崖城赴任。而对于离任的官员,海汉也会视其在任期间的表现,给予一笔数额不等的“安家费”,但数目肯定是大大超过其从朝廷拿到的饷银。

    崖城当地的治安、户籍、田产、税收、司法等等事务,早在几年前就已经由驻崖办全面接手,当地衙门与海南岛上其他地方官府一样,基本沦为了一种象征性质的图腾,已经没有了实际的运作机制和职能。按照海汉民政部在去年完成的统计资料显示,崖城地区常驻人口中的归化民比例已经超过了八成,社会结构和群众基础也算是相当不错了。

    尽管对崖城的状况有一定的预计,但当他们抵达当地时,范迪门还是对当地民众的反应大吃一惊。

    过去的崖城水寨在几年前就已经人船皆无,全都转行为海汉跑海运去了,只留下一个编制挂在大明兵部下面吃空饷。而崖城水寨的所在地,位于宁远河入海口的港湾,如今也变成了本地的客货综合码头。“飞速号”抵达的时候,码头上已经人头攒动,全是听到消息来迎接执委会大首长的群众,粗略一看至少也有六七百人之多。

    当宁崎步出船舱出现在后甲板的时候,岸边的人群爆发出了一阵喧嚣声。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也已经听说了海汉在下个月即将立国的消息,而此次巡视崖城的可是执委会的大官,放在大明那差不多就是六部尚书、殿阁大学士这类的高级职位了,而且海汉没有皇帝,能在执委会里做官的基本就



第九百七十四章 生产力差距
    马车驶入城内之后,范迪门注意到这里的街市并不像三亚城区那么热闹,街上行人不多,不过倒是保持了海汉治下特有的街道整洁。街边不时能看到五人一队的黑衣治安警察,这种严阵以待的架势或许是跟大人物宁崎的到访有关。

    “看样子城里的居民并不多。”范迪门随口说道。

    宁崎应道:“现在住在崖城里的多是在本地任职的官员,在这里有经营项目的商行代表,以及我们派驻到崖城的人员。至于在城外种植园工作的移民,他们都是集中住在城外的移民安置村,一般只有需要到官方机构办事的时候才会进城。”

    范迪门心道这种状况倒是与巴达维亚比较类似,当地的社会结构也是有钱有势的人住城内,而渔民、农民和其他手工业者则大多住在城外。

    宁崎和范迪门在崖城的落脚地是驻崖办的院子,不过如今的驻崖办因为机构职能完善的原因,编制规模已经扩大不少,不止是当初买下的那个小院落了,后来又在旁边买下了一大片地,新建了办公大院和居住区。而原来初代驻崖办人员居住的那个小院落,现在仅仅是作为仓储库房和档案中心在使用。

    驻崖办专门备着两间上房,只提供给来此巡视的首长居住。虽然这两间上房一年到头都未必能派上一次用场,但这种特殊待遇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所以也一直保留了下来。范迪门作为受到执委会邀请的“贵宾”,倒也是跟着享受到了这种特别的优待。

    这上房内所使用的陶瓷卫浴、热水供应、床上用品、家具装饰,全部都是市面上根本买不到的定制品,屋里甚至还有连接到蓄电池的插座,以便能让入住的首长方便地使用他们携带的笔记本电脑。
1...348349350351352...7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