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第九百六十七章 一切为了庆典
    于大山刚才大着胆子议论了几句,心中已经有些暗自后悔这种“妄议朝政”的“忤逆”之举,想不到儿子比自己还敢说,当下赶紧劝道:“小声点!这种话莫叫人听了去!”

    于大山虽然没多少文化,但终究从龙的时间够早资历够深,几年下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且父子俩对海汉的忠诚也无可置疑,如今又都是体制内的高级干部,于大山倒也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忘了自己几斤几两重,平时一向谨言慎行,今天把话说到这种程度,放在他身上已经算是相当出格的言论了。

    于小宝却没有他爹那么多的忌讳,以他对首长们的了解,其实这类对政体差异的看法并不算是被禁止的话题。大明各种衙门与海汉的部门分工,经常都会在首长们的茶余饭后引起热烈的讨论,两者的对比也是首长们颇为得意的一桩成就。

    海汉的部门分类和职能分配远比大明以六部为主体的职能分配方式细致得多,如单单一个户部,就包括了海汉这边财政、民政、商务、审计、税务等诸多部门的职能,但这种大包大揽的制度并没有给大明的官僚机构带来高效的运作,反而是因为机构臃肿、人事结构复杂而变得反应迟缓、运作效率低下。而海汉合理的职能划分则让各个部门具备了更为专业高效的运作机制,这才能让这支新兴势力在短短几年之中就迅速崛起,并且还有了凌驾于诸多老牌势力之上的趋势。

    不过关于自己工作的安排,于小宝的确也不想跟自己老爹过多辩论得失对错,宁崎和施耐德早就跟他说过,只要安分做事就好,切莫有太多非分的想法,趁着年轻的时候在各个领域都多积累一些经验,日后才有更多得到重用的机会。当下不管是在青年团还是在别的部门做事,对他个人而言都会获得不少的经验,而这些是目前分管基建工程的高级工头于大山看不到也不太能理解的部分。

    于小宝很清楚海汉治下像他这样年轻又受重用的归化干部其实并不多见,三五年之内或许还不会爬到很高的位置,但十年二十年之后,海汉官场的最上层肯定会有他们这批年轻人的一席之地。相比自己今后的发展前景,他倒是更关心自己老爹的状况。

    “爹,你最近管的工程进度如何了”于小宝主动改变话题问道。

    于大山摇摇头道:“大问题没有,小毛病不断,都是为了这次的庆典在赶工期啊!”

    于大山最近几个月在负责三亚迎宾馆的扩建工程,原来迎宾馆的客房规模已经无法适应这次庆典的接待要求,所以早在去年年中的时候,执委会就拨下了一笔专款给外交部,对本地的接待机构进行改扩建。

    专门用于接待外宾的迎宾馆位于胜利堡西北边山脚下,全部是按照联排别墅的式样设计修建,可算是三亚本地最高档的居住区之一。能够入住这里的人员,基本都是各国派驻三亚的代表和使者,或者是访问三亚的高层人士。当然偶尔也有那么一些财大气粗的暴发户,会选择入住这个全三亚消费最为昂贵的落脚地,一方面是为了享受一下常人难以得到的高级待遇,另一方面也是借此来接近高层人士的社交圈子,找机会谈谈生意或者别的合作事宜。

    今年这次周年庆典因为特殊的性质,将会邀请的外宾人数也是创纪录的多,而且不想可知还会有很多没接到请帖但还是会主动赶来参加观礼的利益相关者。届时迎宾馆的爆满是可以预想到的状况,所以外交部要赶在庆典之前完成扩建工程,以便能容纳届时蜂拥而至的观礼群体。

    迎宾馆现有的二三十栋别墅都是前些年陆陆续续修的,但这次扩建需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将其接待能力扩大一倍,工期还是非常紧张的。于大山唯恐因为工期影响到开国典礼这样的大事,所以近几个月也极少回家,吃住基本都是在工地上。虽然现在无需再像早几年那样亲自下场动手干活了,但于大山还是习惯在第一线盯着手下工匠施工,这样才能安心一些。

    不过修房子这种事,并不是光靠加班加点就能大幅度缩短工期,很多工序都需要等待相当一段时间才能进行下一步。而且迎宾馆装修所用的各种材料、配件,有很多是从广东甚至是遥远的江浙运来,一旦在这个过程中船期或交货期稍有耽误,很容易就会变成整个工地停工的局面。虽说这部分的责任不需要于大山去承担,但他身为这个项目的现场主管,对于整个工期安排的把控也就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自然也就会一直因此而焦虑。

    与于家父子处境类似的还有同在三亚地区为海汉工作的数百名归化籍干部,目前各个单位和部门都已经进入到为四月开国庆典作准备的冲刺阶段,不少跟随海汉一起打天下的资深干部,都将这次庆典看作了自己人生中鱼跃龙门的重要时机,对于各项准备工作的督促也都是如于大山一般不遗余力。

    与此同时,各地的换防工作也较往年提前了两个多月开始实施。过去一般都在四月的周年庆结束之后,派驻各地的武装人员才开始按编制实施换防,而今年情况比较特殊,各地驻军都会派出部分人员参与到今年大阅兵当中,同时也顺便充当一下庆典期间的额外安保力量。这样一来各地就必须让这部分参与庆典的人员提前回到三亚,加入到统一的排练当中。

    除了军方的秘密调动之外,警方也从海南岛各个地区抽调了数以百计的精干警员回到三亚,用以在庆典前后维持好本地的社会秩序。若非如此,之前的西班牙间谍案中警方也很难迅速有效地封锁胜利港的进出通道,杜绝了涉案人员潜逃的可能性。

    杜文一案的发生无疑是给司法部门敲响了警钟,对于新近到港的移民盘查也越发严格起来。以往相关部门一般都更注重移民的健康状况,对于一些来历模糊难以进行确认的



第六百六十八章 战争利弊
    安南在1629年结束了国内的南北战争,并由此得到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时间,在之后的五年中逐步修复了持续数年的内战所造成的创伤,国力比战前甚至还有所提升。但和平的日子似乎已经到了结束的时候,此次安南所面临的战事并非南边一直不太对路的占城国,也不是国内有叛党余孽作乱,而是与其国境以西的澜沧王国因为领土和贸易方面的分歧而起了摩擦。

    澜沧王国,又称为南掌国,即后世所称的老挝。这片区域在公元一至七世纪属于扶南国统治区,之后到十四世纪中叶这段时间隶属真腊国,直到1353年法昂王才在琅勃拉邦建立了澜沧国。

    澜沧国的国土北临大明,南接真腊,东西两边则分别是安南与暹罗,西北边还与缅甸国有小段接壤,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内陆国。而且比较悲哀的一点是,周边国家的国力基本都是在其之上,也就只有已经走了两百年下坡路的真腊国跟其差不多同一水平。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落后就会挨打可不是什么宣传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状况,国力相对较弱的澜沧国在过去的两百多年中经历的对外战事着实不少,与周边的国家基本都打了个遍。虽然战果是胜少负多,但终究还是维持住了国体不倒。

    目前澜沧国的国王是刚继位不到两年的帕盟寇王,这位老兄上来之后自然也有一番大展宏图的打算,他看到邻国安南与海汉人的贸易做得风生水起,短短几年中国力就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说不眼红肯定是骗人的。他自然也是想要依葫芦画瓢,开辟一条与海汉贸易的通道,让国内的资源能够换回海汉的金钱和武器。但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得克服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澜沧国所处的地理环境。

    澜沧国想要与海汉开展贸易,就得先开辟一条出海通道,而纵观澜沧国周边,最近的海岸线便是东边邻国安南,距离澜沧国土最短距离甚至还不到百里,只要有一条陆上通道通往海边,就可以将澜沧国内的珍贵木材、矿产、药材、皮毛等出产向海汉输出了。当然这个想法并不是在看到海汉的贸易能力之后才出现的,事实上澜沧国在很早以前就一直想得到一条出海通道,为此跟国土地形狭长又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安南没少发生冲突,目的就是指望着能自西往东在安南领土上打出一条出海通道来。

    但帕盟寇王向升龙府提出这个要求之后,却是被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原因也很简单,这两国之间本来就有一些未曾了结的恩怨,郑梉并不想让这个不安分的邻居在自家领土上借道做买卖。就算他肯,国内的舆论也不会同意这种形同卖国的决定。

    当初安南内战的时候,澜沧国可是没闲着,暗中出钱出兵援助南方小朝廷,其交换条件就是在南方获得战争胜利之后,在顺化以北三百里的同海县境内获得一个专属港口——这里就是距离澜沧国最近的一处海岸。当然了,这个方案最终因为南方小朝廷的战败而化作泡影,但战后得知其中内幕的郑梉却将这笔账记了下来,就等着合适的时机来跟澜沧国进行清算。如今澜沧国居然主动提出要求,岂不是正好给了郑梉一个当面打脸的机会。

    澜沧国被拒绝以后也没就此放弃,帕盟寇王心知很难让郑梉回心转意,便决定另觅他途,比如说尝试用武力直接在安南国土中间开辟出一条通往海岸的道路。当然这样做的后果肯定是安南无法容忍的,因为这就相当于是将安南国土再次一分为二,人为地制造出南北分裂局面。两国最近这几年间,在位于安南中部地区的边境线上发生了数次摩擦,只是一方始终下不了狠心发动全面战争,另一方不愿把事态扩大化影响到国内的安定形势,因此一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但这种国境线上的摩擦从去年开始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且安南人发现对手已经开始频繁地派出人员越过国境进入临海地区活动,这分明是在战前侦查地形的意图了。于是安南朝廷宣布关闭与澜沧国之间的所有关口,停止一切人员活动和贸易往来。这样一来,澜沧国原本还能通过安南商人转运来实现对海汉贸易,也由此全部终止了。

    澜沧国的帕盟寇王显然并不指望通过谈判磋商来解决这个困扰两国多年的问题,从去年年底开始,便调动军队在安南同海县附近的国境西侧集结。而不堪其烦的升龙府也打算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件事,同样也开始往当地调集部队。

    目前的安南军队在理论上已不需要再雇请海汉民团军直接介入战事,他们自己的实力已足以应付澜沧国这样的外敌,不过出于谨慎考虑,安南军方还是希望能提前订购一批军火,以应付战争中将会出现的消耗折损。由于澜沧国是内陆国,安南的海军也派不上用场,所以这次的订单内容几乎都是以陆军装备为主,特别是战争中消耗量极大的弹药,此次更是占据了将近一半的金额。

    “看样子安南人并不会满足于击败对手,他们是真打算要跟澜沧国好好干一场了。”在审阅了郑柞向海汉兵工提交的订单之后,陶东来毫不掩饰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次的量比他们内战时向我们下的军火订单还要大了不少啊!”

    王汤姆道:“参谋部也分析了双方的实力,认为安南军应该是明显占优的一方,毕竟从武器装备到人员培训,都有我们参与其中,没理由打不过一个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的小国。不过这场战事很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因为澜沧国境内几乎全是连绵不断的山区,而且交通建设状况比较落后,安南军即便能打进澜沧国,军队的辎重补给运输将会面临很大的考验。”

    安南现有的武装部队几乎是与海汉民团一脉相承,大量军官都曾在安南北部海岸的涂山训练基地接受过海汉军事顾问的培训,一部分高级军官甚至还有到三亚的海汉军校留学的经历,作战指挥的方式和理念都大量照搬了海汉模式。而其军队的武器装备更是高度依赖海汉,目前列装的火枪火炮基本全是产自海汉,完全可以称之为海汉的忠实拥趸。

    &



第九百六十九章 贸易洽谈
    不管是出于政治、军事还是经济上的考虑,安南与澜沧即将爆发的战事对海汉来说似乎都是有利无害,站在海汉的立场上,的确应该鼓励自己的盟友去开启这场战争才对。而最好的表态方式,就莫过于满足安南人的采购需求,向他们出售足量的军火了。至于白克思所提及的交货期,这在其他人看来其实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安南人现在需要的是海汉的明确态度,而不是立刻将订单上的内容悉数交付给他们。说得难听一点,就算海汉现在有现成的足量军火可以立刻交货,安南人也未必能拿出足够的钱来付款,多半也得像内战那两年一样搞按揭分期才行。

    三月七日,海汉兵工与安南代表郑柞在胜利堡就本年度的军火交易订单签署了书面合同。按照协议内容,海汉在年内将向安南出售五千支火绳枪、一千支燧发枪,一百二十门各种口径的火炮,以及相当于安南军队过去三年消耗量的弹药。此外还有大量的各种武器备件,单兵装备等军需物资。虽然这份军火订单里暂时还没有海军相关的内容,但其金额已经超过了之前两年安南向海汉购买的军火总额。

    作为海汉兵工代表出席签字仪式的白克思几乎全程都是面带微笑,因为这笔订单将带给海汉兵工的收益的确会让人心情愉悦。尽管安南方面不会一次性付清货款,而是根据海汉的交货进度来分批支付,但这对卖方来说并不打紧,安南人虽然赊账成了习惯但并不会赖账,迟早还是会凑出钱来付款的。而且如果安南能在与澜沧的国战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想必战后也能从澜沧国刮出不少油水来。

    郑柞的表情看起来也没有因为花出去了一大笔钱而感到肉疼,反倒是有一种完成任务之后的轻松。不过想想也是,郑柞来的时候大概也没想过能让海汉人答应出售订单上的全部内容,如今没费太大的周折就签下了这份协议,对于安南来说已经算是意外之喜了。至于兵部并没有为此准备好足够的军费开支,郑柞却并不担心,只要战事进行得足够顺利,打完之后让澜沧国割地赔款,自然就能把这个坑填补起来。

    双方各自打着小算盘,在协议上签字画押。至于购买这些军火的费用倒是无需现场点算,安南这边会通过海汉银行驻安南办事处直接划账,这也算是海汉金融体系进入安南市场后带来的贸易便利了。类似这种公对公的交易项目,双方已经很少再使用现银结算,基本都是通过三亚与升龙府两地的海汉银行直接划账,便利可靠的程度也远胜以往。

    除了军火采购之外,郑柞此行也还有其他感兴趣的生意。比如上次在安不纳岛听施耐德宣传要将当地打造成南海中的休闲旅游天堂,他回去之后就对这事上了心。虽然海汉人提出的构想看起来有点玄乎,而且投资肯定十分巨大,参与进去将会面临不小的经营风险,但郑柞认为参与这个项目将有助于提升安南的国际影响力,毕竟今后这个地方所接待的客户群体是各国政要和达官贵人为主,能进入这个圈子里当半个主人,可以想到的好处还是很多的。

    郑柞谈完军火单子之后,便去拜访施耐德,询问安不纳岛相关项目的细节。施耐德得知他的来意之后,便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是以安南的名义投资,我建议你们可以自行出资在岛上修建一座高级酒店,如果是以个人名义投资,那你不如直接把钱交给我们来运作,不要直接出面参与具体的经营项目比较好。”

    郑柞不解道:“经营酒店我倒是能理解,可为何个人出资就不要出面了”

    施耐德解释道:“安不纳岛上的项目,想参与的人实在太多,目前像小王爷这样有意向的,至少就有二三十家了。然而大家都想把钱投入到最赚钱的项目上,但像修筑码头、道路之类没什么直接回报的基建工程,就很少会有人愿意投钱进去。我们打算在安不纳岛的操作模式上稍稍做出一些改变,对个人投资者只吸纳资金,不开放具体的经营项目,把这些资金整合到一起来运作,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当然了,对于投入的资金,我们也会承诺一定的回报率和回报期,不会让投资者吃亏。至于具体的操作方式,我简单给你解释一下……”

    郑柞当然不懂什么叫融资,什么又是债务性融资之类的金融学名词,听施耐德说了半天,他其实也还是没彻底弄明白海汉人到底是怎么个操作手法。但有一点他是听得很清楚,投入的资金就相当于是借给海汉运作项目,不但要还本,而且还会付息,并且还会根据出资比例享受一定年限的红利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出资人不参与经营,不过问决策,不承担责任,换句话说就是出完钱之后什么都不用做,只需接下来的数年中等着逐年从海汉这边拿钱就行了,听起来的确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投资方案。

    能稳定获得收益又无需承担额外的风险,这种好事似乎真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郑柞兴奋之余,也不忘了追问一句:“那为何海汉过往的招商项目不采用这样的方式”

    施耐德叹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种操作方式所需要的人员、制度、管理模式,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准备好的。我们海汉一向讲求商业信誉,如果没有把方方面面都处理妥当,是不会向客户推出的。要是万一出了什么纰漏,岂不是砸了自家的招牌”

    郑柞赞道:“果然还是贵方考虑得周全,这钱交给贵方操作,本王也能放心一点。”

    以施耐德的忽悠功力,要劝服郑柞乖乖掏钱自然不难,而他所说的那些情况,虽然情节上有编造的成分,不过操作方式倒并无虚言。海汉商务部在安不纳岛的开发操作上准备尝试新的融资运作方式,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慢慢杜绝过去出资人过多介入到经营当中的状况。

    以前海汉的招商项目多分为两种,一是以种植园为主



第九百七十一章 左右为难的托马斯
    施耐德也并不指望能靠着自己的一张嘴皮子就说服葡萄牙人乖乖交出马六甲海峡的掌控权,虽然他的嘴炮功夫确实了得,但葡萄牙人在当地的利益已有百年历史,哪会几句话就能忽悠其放手交权。之所以要对托马斯提出来,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先给葡萄牙人吹吹风,让他们心理上能有所准备。

    海汉在马六甲海峡东端出口的星岛所部署的基地,其功能就是为了掌控马六甲海域的制海权并打通南海通向印度洋的航线,为海汉下一步将触角伸及南亚次大陆乃至中东地区做好准备。这一步棋是海汉长远发展策略中的重中之重,其战略意义丝毫不亚于海汉在大明东南拿下福建海峡控制权。不管现在坐镇马六甲海峡的是葡萄牙人、荷兰人还是其他什么势力,海汉这步棋都是肯定会走下去的,顶多就是出于亲疏关系而在态度上有所差异。葡萄牙人答不答应,都不会影响到海汉已经做出的决定。
1...347348349350351...735
猜你喜欢